2012兩岸三地校長學學術研討會訪問團蒞院參訪

| 蔡明學

【文 / 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蔡明學】
【圖 / 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伊象菁】

教育的績效有其多樣化,但總體看來則是指學校(學區、教師或學生)對父母、納稅人或政府(聯邦、州、城市或學區)負起達到高成就測驗分數的責任。不過有學者指出,公立學校受到學區制度的保護,都擁有獲得保障的輸入(guaranteed input),而此種「輸入」不斷的循環著,即使是教師教學品質不佳,學生學習效能不彰,學校還是擁有發展的固定空間。主要原因是學校系統的輸入(如學生入學數或校務財政資源)並未與產出的品質(如學生學習品質)進行連結,甚至存在一種相反的關係。如何落實教育組織與體系的績效責任,多半需要透過外部組織的督導獲得品質的確保,若採取探究教師教學方式、行為與態度對學生學習效果之影響,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之一。

教學視導的有效性,一直不斷的被探討。教育視導早期於西方國家發展,教育視導目的在於增進學生知能的成長,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教育視導最適當的理解方式,應從提升教育人員的專業表現進行認識。透過外部人員對於教學活動的視察與輔導。詳言之,教育視導是由視導人員藉著視察與輔導的過程來協助被視導者改進行為,提高效能,以增進受教育者的學習效果。但倘若將教學視導主要目的是在增進受教育者的學習效果,但到今日為止,未見國內有相關研究將教育視導對於學生學習的有效性的關聯性進行評估。易言之,教育視導的有效性尚待考驗。

在當今講求教育績效責任的時代,所有學生的有效學習愈來愈受到重視。有鑑於此,相關學術研究單位意識到這個問題。國家教育研究院、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中華民國中小學校長協會,以及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決定於20121124日(星期六)再度攜手,聯合舉辦第四屆兩岸三地校長學研討會,其主題即訂為「教學視導與學生學習」。

本次研討會前一日1123日,與會學者一行八人參訪本院,來賓有香港中文大學校育學院林智中副院長、北京師範大學張春莉教授、北京海澱區中關村第三小學劉可欽校長,以及中華民國中小學校長協會成員等。由本院郭主任秘書工賓接待,並主持座談會議。會中針對校長的培育、專業發展以及校長給與教師教學協助等議題,與本院研究同仁進行熱烈討論。中午由本院吳清山院長設宴款待,宴中持續對於兩岸學術發展進行交流。吳院長表示:國家教育研究院肩負起臺灣地區中小學校長培育的使命,參與此次大會責無旁貸,透過臺灣、中國大陸、香港學者與學校行政實務工作者的學術論文發表,協助本院進一步瞭解校長專業發展的脈動,藉由理論與實務的對話與交流,有助於本院在校長培育課程規劃上有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