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完善的教科書審定機制,提升整體教學、學習效益

| 楊國揚

【文/教科書發展中心主任 楊國揚】

教科書審定制度之建構,是基於歷史演進、政經社會結構及當代教育思潮等複雜因素交互作用之結果。政府解除戒嚴以後,伴隨著臺灣社會有關民主化、自由化、多元化價值的追求,中小學教科書制度也開始面對長期由國家統一編輯所帶來的一元化思維與意識形態問題;而在教育改革浪潮下,透過教育自由化、民主化和多元化的教育思潮,將中小學教科書從國定制中逐步開放,邁向審定制。

本院教科書發展中心承續原國立編譯館中小學教科書編審任務,並接受教育部委託負責職業學校、高級中學及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審定業務。面對一綱多本、價值多元的教科書審定制度,原本期待教科書能從高度被教師學生依賴的角色中解放出來,讓教科書的權威性降低,發揮教師專業自主;然事與願違,外界對於各民間版本教科書內容趨向相同、考試引導教科書編輯方向、市場惡性競爭所引發的種種紛爭,批評的聲浪始終不絕;連帶的,教科書負面觀感也越來越高,對於教科書審定制度所能發揮的功能與作用也產生質疑。但不論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均指出,在中小學教育現場,教師及學生對於教科書的高度依賴,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在確保師生權益、提升教育品質的目標下,如何建構完善而制度化的教科書審定機制,乃是本院作為教科書品質把關者所必須深切關心的課題。

有鑑於此,本院教科書發展中心研究同仁於本(102)年度提出「我國中小學教科書審定機制整合研究」計畫,希望透過各國(日本、韓國以及中國大陸)教科書審定管理制度的發展經驗,以及我國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制度的實際運作,分別從教科書審定政策、審定法制、審定基準以及審查運作歷程等四個層面進行系統化的分析與探究,架構我國中小學教科書完整的審定運作機制,以帶來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效益的全面提升。

在多元民主的時代,中小學教科書應與時俱進,教科書的角色應是教師、學生教與學的推手而非阻力;現階段教師與學生仍然高度依賴教科書的情況下,過度強調教師以自編教材取代教科書、貶抑教科書功能,事實上也忽略了學校教學現場的現實面。一本高品質、符合學生學習需要的教科書,仍然可以為學生帶來正面的學習成效;而此一目標,也就是教科書審定制度所以存在的價值。

我國即將自103學年度起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此一教育體制的變革,也將牽動未來中小學課程、教科書的發展趨勢。本院教科書發展中心啟動此一研究,恰可作為教育部門評估未來中小學教科書制度的重要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