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二十年之省思

| 陳盈宏

【文/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專案助理 陳盈宏】

  我國自1987年解嚴之後,開啟民主化、現代化、自由化、國際化及在地化等多元思潮,形成進行各級教育改革之契機;而真正引發全民關注及參與的教育改革運動始自1994年的民間「四一○教改大遊行」(吳武典,2004;周祝瑛,2003)。時至今日,歷經20年的教育改革發展,重要的教育改革事件包括19949月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12月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1998年行政院通過十二項教育改革行動方案、2003年黃光國教授等學者組成重建教育連線,發表重建教育宣言、20097月由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及人本教育基金會等民間團體發起「七一二我要十二年國教」大遊行、2011年教育部公佈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2013年教育部公佈人才培育白皮書等(吳清山,2006;教育部部史網站,2014;楊國賜,2012)。

  自1994年的民間「四一○教改大遊行」以來,各類教育改革訴求呈現百家爭鳴的現象,在政府部門、民間組織及學校各方面的協力合作之下,20年來的教育改革,獲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各級教育體制逐漸鬆綁、教育法制日益完備、國中小班級人數平均30人(含)以下、國際評比成績名列前茅及大學國際排名提升等;然而,同時也引發各種不同的省思聲音,例如:追求卓越及追求均等的教育核心價值之辯證、教育基本法及高級中等教育法等相關法規制訂後對教育之影響、國民基本教育階段的學校定位及入學方式等變革之衝擊、技職教育弱化衍生的學用落差現象之反省及廣設大學後導致的高等教育質量問題之反思等(吳清山,2006;教育部部史網站,2014;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

  綜上所述,我國近20年來的教育改革發展所引發的諸多爭議,可能原因在於缺乏整體性的教育改革觀點、只追求短期效率的教育決策思維、不當移植外國教育制度及政策、欠缺證據本位的教育規劃及執行機制等,間接導致社會大眾不信任教育部推動的各種教育改革措施及各種有形及無形教育成本之浪費(吳清山,2006;吳武典,2004;周祝瑛,2003;重建教育連線,2003)。有鑑於此,建置長期性的教育改革研究機制將是奠立我國卓越教育軟實力及化解教改爭議的重要策略之一(王麗雲,2004;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因為透過長期性教育改革研究機制的建立,將能夠配合國家整體發展方針及未來教育發展趨勢,除了檢視過去相關教育改革報告的達成率及未達成原因,並持續探討教育改革之發展、效益、爭議及解決策略,且落實以證據為本位的教育政策理念,進而提出具前瞻性及周全性的教育改革行動方案。

【參考文獻】

王麗雲(2004)。教育研究應用:教育研究、政策與實務的銜接。臺北市:心理。

吳武典(2004)台灣教育改革的經驗與分析。第一屆香港校長研討會專題演講論文,香港教育學院。

吳清山(2006)。臺灣教育改革的檢討與策進:1994-2006年。教育資料集刊,321-21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臺灣教改(1987~2003)。臺北市:心理。

重建教育連線﹙2003﹚。「終結教改亂象,追求優質教育」宣言。臺北市:作者。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教育政策綱領之研究。新北市:作者。

教育部部史網站(2014)。

楊國賜(2012)。近二十年來臺灣教育改革的回顧與展望。臺灣教育,6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