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品質與學費問題

| 朱玉仿

【文 / 教學資源中心研究助理 朱玉仿】

對於台灣的學費到底是高還是低,因為學者引用數據及比較國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答案,認為我國屬於高學費者,其比較的基礎是以社會福利制為主的歐洲國家(英國除外),而認為我國屬於低學費者,其比較的基礎是採取市場機能制的美、日等國(王明源,2003;黃碧端,2005;薛化元,1998;顏厥安,1998;楊朝祥,2003)。另外,有學者就社會現象的觀察認定台灣學費的高低(林本炫,1998),從以上種種說法來看,學費高低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重點是國家對高等教育的定位會影響學費政策的制定。如林保華(1998) 指出,高等教育學費問題基本上不是單純的教育問題,高等教育可以是一種商品,也可以是公民權的一環,不同的認知,政府會有不同的教育政策。

除了學費高低的問題之外,政府應否投入更多的經費在高等教育,學者看法也不相同,有支持(曾孝明,2003;楊朝祥,2003),有反對(駱明慶,2003;吳雅芸,2003),支持者的立場如曾孝明(2003)指出,我國在高等教育的投入與法、美、澳、荷、德等國相比嚴重不足,而反對者如吳雅芸(2003),則是抱持使用者付費原則的看法。是以目前學校在努力爭取更多的教育資源之外,更重要的關注應該是如何有效的運用經費,以提升大學教育品質。

本處自2005年到2009年,詢問民眾是否同意大學學費依照辦學績效、教學資源、財務公開透明、助學措施等,允許學校可以有不同的收費標準。每年調查的結果如下,2005年、2006年及2008年同意比率都相當接近,在五成五至五成八之間,而不同意的比率是三成四到三成七;另外,2007年及2009年同意比率較其他年度略高一些有六成五與六成六,不同意比率較其他年度略低為二成九與二成七。

一直以來民眾對高等教育費用相當關注也很敏感,一段時間就要上演抗議的戲碼,擔心受教權因為經濟因素而喪失或影響品質,但在少子化及大學數量眾多的今日,大學錄取率連年高達九成以上(張錦弘,2007),未來國際競爭激烈,大學畢業生面對來自全球的人才,如何進入大學就讀的問題早已轉變成進入那一所大學就讀,進入大學的要求變成能夠進入〝好〞大學的期望,所以如何使大學追求卓越,視各公私立大學的辦學績效好壞,遂成為經費多寡及學費收取的重要參考指標,就調查結果來看,雖然仍有二成七到三成七的民眾持反對意見,但多數民眾是支持以學校不同的品質而差異化學費的收取。然而,目前台灣還是存在公立大學通常有較好品質卻較低收費的情況,短時間要調整為按辦學績效收取學費似乎並不容易。可能的原因有,辦學績效的評估是否公平客觀、沒有爭議,另外,因辦學不佳而調降經費或調降學費是否會遭遇更大的抗爭,還是學費只漲不降?

對於我國高等教育的定位是採取市場機制、商品的觀點;是社會福利、權利的觀點或折中的觀點,是可以有一個基本的立場,再來討論學費的收取及其他相關的問題。適度給予大學調整學費的空間,就正面的影響來看,可以鼓勵學校積極辦學,但是另一方面,周全對於經濟弱勢者照顧的配套措施,才能達到教育社會流動及兼顧教育機會均等之公平與正義的目的。(因刊登篇幅有限,若需參考文獻請洽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