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論叢》第14卷第2期出刊

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 | 《編譯論叢》編務小組

  本期《編譯論叢》共收錄四篇研究論文及一篇人物訪談,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廖柏森教授以及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陳姿君副教授擔任輪值主編。第一篇研究論文〈會議口譯實習課程之設計與實踐〉,作者為汝明麗,依據經驗學習與實踐社群、專技習得理論探討口譯實習課程在設計上應考量的要點,接著蒐集臺灣各翻譯研究所既有之口譯實習課程,整理授課活動類型,進而訪問授課教師與學生對課程規劃的想法,包括各類實習活動的目的、執行上是否遇到任何困難、預期效益等,最後根據內容分析及訪談結果,提出口譯實習課程設計方向與實施建議。

  第二篇研究論文〈歐盟議會英語語篇之詞串研究——口譯、筆譯及演說之語域差異〉,作者為吳茵茵,比較歐洲議會口譯員、筆譯員與各國議員英語套語的使用差異,研究發現,在詞串的實際使用上,歐洲議會口譯員、筆譯員與各國議員的差異極大,然而三種語域的文法結構呈現類似模式,皆以名詞及介系詞片語的詞串為主,整體而言,議會語篇以資訊傳達為目的,功能分析顯示筆譯與演說兩語域較為類似,皆以「主題類詞串」為主,顯示資訊功能為重;口譯語域較為特別,其「立場類詞串」、「指涉類詞串」及「主題類詞串」比例相近,顯示資訊與溝通兩種功能並重。

  第三篇研究論文〈過程導向翻譯課堂中的修訂活動:學生觀點〉,作者為葉純純,探討英語為外語的大學生對英中翻譯修訂任務的看法,研究結果顯示,學生較關注的修訂重點為:準確、考量特定需求、流暢和技術性細節,這些修訂重點與專業譯者的修訂重點有相當程度的吻合,而在多種支持修訂過程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偏好小組合作和同儕回饋活動,研究也發現,學生普遍認為修訂有助提升譯文品質。

  第四篇研究論文〈高科技變動情境下的再出發—重新審視機器翻譯錯誤和後編輯策略〉,作者為史宗玲,採用混成研究方法,並選擇技術文本、新聞文本及公司網頁為分析樣本。結果證實本研究與過去機譯後編研究有三處差異:(1)本論文採用足夠正確、足夠清晰、足夠吸引的三層級機譯後編輯策略,來修正語言、語用及情感的機器翻譯錯誤;(2)本論文提出功能導向的機譯後編輯類型學,不是依照編輯的程度而定;(3)建議採用彈性、漸進式後編輯,俾各種文類的機器翻譯可達成不同的文本功能。在神經機譯科技的框架下,從文本功能視角來探究機譯的錯誤類型、後編輯策略,並提出三層級功能導向的機譯後編輯類型學,期能為當代翻譯研究提供一些嶄新的洞見。

  第五篇人物訪談〈莎士比亞研究、翻譯與改編:彭鏡禧教授訪談錄〉,作者為單德興,有鑑於彭鏡禧教授長年致力於莎士比亞的研究、教學、翻譯與改編,對於莎士比亞的多元呈現,以及在華文學界與戲劇界相關領域具有卓越貢獻;本訪談特別聚焦彭教授對莎士比亞的研究、翻譯與改編,從受訪者的現身說法,以及分享多年的經驗與心得中,為臺灣的莎士比亞研究、翻譯與演出留下第一手的紀錄。

  本期所有文章皆同步於電子期刊網站(http://ctr.naer.edu.tw/)發行,歡迎讀者瀏覽閱讀。

  本刊為一結合理論與實務之學術性期刊,徵稿內容除編譯研究與相關產業發展之學術性研究論文外,亦包括評論、書評、譯評、譯註等各種專文,投稿者來自全球各地,是國內少有的編譯專業學術研究期刊。本刊榮獲收錄於Scopus及EBSCO國際資料庫,自民國103年起獲持續收錄於科技部「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並獲得國家圖書館105年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最具影響力人社期刊語言學學門第1名、108年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系統學術期刊「知識影響力獎」、110年「期刊即時傳播獎」等獎項。


翻譯研究 編譯論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