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學生學習力的中小學校長領導

| 陳盈宏

【文/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專案助理 陳盈宏】

「有什麼樣的校長,就有什麼樣的學校,什麼樣的老師,什麼樣的學生」,雖然偏向特質論的英雄式論調,但也相當程度說明校長在學校經營及教育行政運作的重要影響力;當前我國外在環境面臨全球化、國際化、知識經濟的時代潮流挑戰,例如:各種教育性國際評比的競爭等;內在環境也面對著持續推動的諸多教育改革政策挑戰,例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師工會成立等,對於傳統結構觀點處於學校權力金字塔頂端的校長,應表現出何種領導特質、行為、態度及專業,將是我國教育行政最需關注的未來議題。尤其,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即將全面實施的時候,在提升學生學習力的共識下,理想的中小學校長應有何作為呢?以下將從校長角色、行政領導、課程與教學領導、學習領導等四個面向說明如下:

(一)在校長角色方面

當我國政治解嚴後,開啟一連串象徵民主化的教育改革,例如:教育基本法及地方制度法的修訂,導致教育分權化,加上當校長任用制度由傳統官派(1954-1965年)及甄選派用(小學1965年,中學1967年)轉為遴選聘用(1999年的國民教育法修正),且規定統一任期(專任,一任四年,最多連任兩次),對於校長角色轉變更具有關鍵影響,例如:校長遴選委員會可能受到地方政治力量或特定利益團體的介入、任期制對於校長經營的限制等;換言之,校長角色面臨傳統單一面向轉向共享權力的改變,也面臨環境系統快速變動的挑戰;所以,吾人更必須要對校長角色的轉型及創新,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簡言之,為了確保學生學習力,校長必須認可教師專業成長對於學生學習促進的重要性,也應具備多元的領導素養,例如: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理想教育價值願景、良善的政治能力及技巧、具有教育專業知能、抱持共享權力觀、自我反省能力、具有足夠的法律知識等,最後,校長更必須具備實踐教育行政倫理及承擔教育責任的勇氣,以提升學校組織的正當性,營造真正適合每一個學生適性發展的學習環境,成為教師專業成長及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協助者及促進者。

(二)在行政領導方面

一個理想的校長應該瞭解,保持學生足夠的學習力,才能幫助學生適應及改善未來社會,而非只偏重智力學習;但是,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的脈絡下,校長尚必須去思考許多兩難問題,例如:在入學方式(尤其是特色招生)所面臨的卓越及均等之難題、家長教育參與的自由與自利問題等,這些都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力。所以,未來的校長應該具備變革領導的意識及執行力,去訂定校務發展計畫,例如:建立聚焦於學生學習的危機意識,避免自大自滿的短視作為、提出與溝通學校教育願景(促使每個學生適性發展);再者,校長必須具備良善的政治能力及技巧,也需具備道德勇氣,在教育理想及各利害關係人的利益矛盾間取得平衡點,避免產生降低教育機會均等的學校經營效果。另外,校長應進行評鑑領導,健全全方位的學校評鑑與視導機制,例如:專家訪評、自我評鑑等,並落實後設評鑑及建立品質保證與促進機制,以建立有助學生有效學習的支持系統。

(三)在課程與教學領導方面

一個理想的校長應該認可:教師專業成長對於促進學生學習,有其重要性;在提升學生學習力的共識下,校長應先積極提昇本身專業知能,並實施轉型領導,且具備實施課程與教學革新的意願與態度,以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再者,校長應抱持共享權力觀,實施分享式領導,以與學校教師建立良好溝通管道及信任關係,並營造學習型的學校文化,且鼓勵教師創造與參與專業學習社群,來幫助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與教導型組織,以給予學生充分適性的學習資源。

(四)在學習領導方面

一個理想的校長應該真正的學習是大家一起學習,換言之,校長應實踐學習領導的理念,有效整合校外的社會資源、學校行政系統、教師專業成長,且聚焦於學生學習,呈現一種同心圓式的學習領導思維,來建立呈現學習共同體文化的特色學校。

綜上所述,未來幾年,隨著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全面實施,勢必會對中小學教育現場產生許多的衝擊,中小學校長所扮演角色更顯關鍵;本文所提及的想法,雖僅是個人管窺之見,且較為偏向原則性的理想建議,或許在教育實務人員眼中會顯得不食人間煙火,然而,個人認為教育本身應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及可能性,促進每個學生具有足夠學習力及適性發展,應是校長採取各種領導作為的核心思維及價值,也是我國教育行政未來應關注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