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修學旅行思考臺日學生擴大交流之可能

| 陳妙娟

【文、圖/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陳妙娟】

修學旅行是日本小學、中學及高中職等學校非常重要的教育活動,是由教職員帶領學生在外住宿的團體活動,是促進學生更深入了解鄉土、歷史、文化的課外學習活動。而最大的要點是住宿的規劃,其目的是增進同學之間的情感交流,所以地點必須是具有距離性,且又不同於露營的野外活動。施行期間一般是在最終學年的初期舉辦,但中學及高中職因有升學或就職的活動,所以往往會提早至2年級的階段舉辦。最近私立學校(特別是完全中學的升學校)更提早至1年級下學期舉辦,此修學活動在教育課程上是被歸屬在課外活動的領域內,對學校及學生而言皆是非常重視的學習課程。

修學旅行是於1882年當時栃木縣(位於東京北方的縣,介於東京與福島之間)第一中學校的學生為參觀「第二屆產業博覽會」而開始。小學的修學旅行是以學校所在地的鄰近觀光地為主流,由於是強調團體性的活動,所以特別重視集團入浴的活動,而列為先決的條件,因此多以溫泉地為首選。此外也為達到和平意識的建立,所以將廣島、長崎等核爆地點及受到戰爭蹂躪的琉球列為旅行地點也相當多。而中學生則以跨越區域性為原則,西日本的學校會前往東日本參觀,因此狄斯耐樂園、東京鐵塔、國家議事堂、晴空塔等皆是目標地,藉此以了解現代化的世界及民主化的過程。而東日本的學校則會以京都、奈良的寺廟為主,期由歷史建築物來了解文化的形成及傳承。甚至也會將阪神地震災區的神戶列為修學旅行的參觀點,以強化防災學習意識。進入高中職後,則幾乎以東京或京都、奈良為主流,其目的是期待學生能更深入了解日本歷史演變的過程及文化發展的脈絡。而近年來因受到環保意識及自然體驗風潮的影響,高校會選擇沖繩、北海道廣島、長崎等作為目的地的學校有逐漸增加的傾向。

日本對於修學旅行的推動是期望由學生自己規劃,而教職員則只是從旁配合協助而已。當整體的目的地決定後,便開始進行分組討論,每組成員為48人,各校或各班並不相同由學生自己招募選擇成員。到達目的地後各組自行依所提出的旅行計畫開始進行修學旅行,而教職員則會在規定的檢驗點確認學生的旅行狀況。此外各組的交通工具也是由學生視自己的經濟狀況及參觀目的提出申請,可選擇包計程車或搭巴士、電車等各種方式。其中比較值得注意的是為爭取時間及行動的便利性,多數學生會以計程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因此計程車是由學校統一招攬,而計程車司機必須沿途隨時解說,所以也應具備基本的歷史知識及文化認知。由於是長期配合的模式,所以在安全性上較有保障。類似這樣的活動事實上是值得運用在我國的畢業旅行,可藉由旅行規劃過程,訓練學生參與團體活動的自律、自主的能力。此外也能活化區域性的旅遊機能,提升計程車司機的鄉土教育意識。

由於我國,多數中、小學校的旅行是採全年級的團體活動模式進行,所以比較欠缺自我個性。而學校辦理校外教學、過夜旅行與育樂營等活動,為避免麻煩甚至將一切的活動規劃完全委託外界旅行社辦理,再透過採購法的規範採公開上網等相關規定辦理。學校辦理學生旅行如此可以避免一切繁瑣規定,上網逕行招標,一旦招標完成,得標之旅行社即接手負責所有連繫之工作,校方不需再負責些瑣碎事項,只需詢問旅行社進行之進度,節省校方很多聯繫的時間及工作。

當看到日本當地學生的修業旅行,45位學生圍繞著當地的計程車司機先生,認真的聆聽(相片ABCD),公車內34位中學生愉悅的一起討論下一站參訪景點(相片E)。浮現腦海中的畫面是孩子參加學校畢業旅行的情景,校門擠滿大型遊覽車,依旅行社行程規劃團體出遊。或許主事者略為修正則可讓我們的孩子由規劃行程開始至結束整理旅行心得,有一段完美且真正屬於自己青春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