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收入是會影響孩子的健康與學習能力

| 陳妙娟

【文/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陳妙娟】

  日本文部科學省於2013年對全國學習能力及學習狀況進行調查(全國學習能力測驗),施行之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父母的收入與學歷愈高者,其孩子的學習能力有愈佳的傾向」。尤其是小學6年級算數的知識活用的問題,家庭年收入(包括雙薪家庭)達1500萬日幣(約新台幣400萬元,若以臺灣的生活水準約屬於年收入200萬元以上的家庭)的正確回答率為71.5%,反觀家庭年收入未達200萬日幣(約新臺幣55萬元)僅45.7%,所得的高低的落差為26%

  此外更引發人注意的數據是厚生勞動省(相當我國之衛生福利部)追蹤調查2001年出生的孩子(以人數約5萬人為計)的「21世紀出生兒的追蹤調查」發現,低所得家庭孩子住院的比例較高,且曾住院1次後再住院比例也是低所得家庭較高。此乃因低所得家庭的居住環境及飲食均衡條件較差,導致比較容易生病,恢復力也較低。此外經常處於為生活奔波的家長,其對孩子身體狀況變化面是比較忽視,相對也造成當孩子生病惡化前沒有適時的就醫,導致必須住院也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

  但若因而斷定低所得家庭的孩子,其學習能力及健康就必須因家長收入不佳而被犧牲嗎?事實上也不至於如此絕望,賦予遭遇到困難孩子擁有未來的希望,是必須由生活規劃、家計規劃著手,讓金錢管理發揮到淋漓盡致是必要的課題。首先在社會保險制度中,活用地方自治體育兒支援制度,在孩子需耗費教育資金的時期確實預估其金額,再思考儲蓄的方式。同時因應孩子的個性,由收入中提撥一定比例的金額作為其教育投資。以孩子適性為最優先,讓教育投資的效益達到最佳的狀態,並要有一定的教育額外準備金以供不時之需。同時應思考收入補充的手段,尤其是教育資金不足的調度及償還方法。整個規劃是夢想實現的手段,而手段的落實是親子間共同完成的結果。

  依據2013年的文部科學省調查,了解「幼少期父母會陪伴閱讀故事書」、「在家庭養成書籍及新聞的閱讀習慣」、「讀書方式及成績會與父母協商」等皆是有助於孩子學習能力的提升。

  當家庭遭遇困難的境遇不是家長暗自苦惱,應是親子共同面對,一起克服最為有效。資訊的單獨搜集絕遠不如來自眾人複數的搜集,再藉由親子的對話來分析問題的癥結,應可獲得最適當的判斷。「孩子是看父母背影長大」,因此家長背負多少的苦惱都沒關係、所得多寡也不必太強求,因為養育孩子對父母而言,本來就是連續的苦惱問題,我們不也都是這樣子的長大?

【參考資料】

平成252013)年度「学力調査を活用した専門的な課題分析に関する調査研究」報告、截取自日本お茶の水女子大學對家長的調查結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