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國際學生策略之發展趨勢

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 | 施琇涵 助理研究員

壹、前言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各國皆積極透過不同措施吸引國際人才。為了在全球人才市場中保持競爭力,各國已開始從高等教育階段著手,透過多種策略積極吸引國際學生,國際學生的流動也隨之增加。這種趨勢不僅促進了教育的國際化,也成為提升國家教育質量和競爭力的關鍵策略。

  國際學生流動所帶來的益處,不僅可提升學生個人的國際視野和語言能力,亦使學生可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國際市場運作模式,進而為全球化時代的各項挑戰做好準備。隨著全球化加深,金融、商業、製造等產業的跨國流動日益普遍,國際學生流動不僅反映了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各國爭取人才的策略。自2000年至2021年,全球國際學生的數量約從200多萬增長到600多萬,此數據顯示了國際學生流動的重要性及其對全球教育格局的影響(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2024)。這種增長不僅體現了教育全球化的趨勢,也反映了國際人才流動對於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文化交流以及增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有鑑於此,本文將從國際教育訊息進行資料搜集,主要彙整近年來加拿大、澳洲以及日本,此三主要國家在相關策略之發展趨勢,以期提供我國相關政策與措施制定之參考建議。

貳、吸引國際學生策略之發展趨勢

一、提高國際學生人數,朝向來源國、目的地,教育產品之多元化

  近年來,不少國家之國際學生人數成長迅速,同時亦發現國際學生之來源偏於集中化。以加拿大為例,加拿大統計局檢視2000年至2019年期間的移民和大學生資料,結果發現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來自特定國家,並傾向於選擇特定領域和省份就學。此段期間,首次取得學生簽證的人數增加了近四倍,人數約25萬人,2015年後增長尤其迅速,年增長率約為13% 至27% 之間。其中,來自前十大來源國的學生比例約從68% 增加至75%,特別是來自印度的學生比例從2.7% 增至34.4%,其與來自中國的學生合計超過50%(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19a;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19b;駐溫哥華辦事處教育組,2019)。此外,澳洲統計局之數據亦顯示中國學生占國際學生之比例於2021年已升至近30%,並以中國和印度為主要的國際學生來源國,當地亦有部分大學將近八成的國際學生來自同一國家(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21)。

  由於全球各國在地理政治等因素的不確定性,如國際學生之來源過度集中於特定幾個國家,不僅大學可能需承擔財務風險,對於國際學生和國內學生來說,亦會降低學生的學習體驗。此外,國際學生如缺乏多元化,亦將影響國際教育的持續發展,甚至對國家潛在的移民或勞動力產生不利的影響(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19a;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21)。

  為了促進國際學生群體的多樣性,加拿大聯邦政府投入1.48億加元實施為期5年的新國際教育策略(Canada’s new five-yea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rategy)(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19a;駐溫哥華辦事處教育組,2019)。此策略目的在於拓展加拿大的國際學生來源國,其中3,000萬加元將用於吸引來自經濟快速發展或中產階級的國家,如墨西哥、哥倫比亞、巴西、越南、印尼、泰國、土耳其、烏克蘭等國的學生。此策略之重點不再僅為提高國際學生的人數,亦希望校園中能有更多不同國籍與文化的國際學生(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19a)。加拿大政府亦鼓勵學生選擇大城市以外的地區就學,以促進移民較少的省份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除了提供國際學生500萬加元之額外獎學金,並請貿易服務署加強對此措施之支持,加拿大政府亦提供9,500萬加元支持加拿大學生到海外,特別是到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學習,以建立國際連繫,而不僅限於傳統的留學目的地如美國、英國、澳洲(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19a;駐溫哥華辦事處教育組,2019)。

  澳洲政府則由聯邦教育部公布《國際教育策略 2021-2030》,此策略主要目的在於為後疫情時期的經濟復甦做好準備,並打造一個更具可持續性和多元化的教育產業。除了提供支持國際學生快速返回校園的配套措施,並制定了一系列中期目標,以期達到更可持續的發展方向。其中之一重點即為增加國際學生的來源多樣性,減少學校的財務風險,同時改善國際學生的學習體驗。政府將引入新的透明度措施,如「多元化指數(diversification index)」,以促進學生來源的多元化。此外,策略亦強調與本地技能缺口更為緊密連接的課程,並透過提供更多線上課程和不同教育產品來滿足部分地區對高等教育的大量需求,以此作為國際學生市場增長的機會(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21)。

  另一方面,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之統計,日本目前每年約有 20 萬名學生出國留學,約 30 萬名外國學生前往日本留學。日本政府計畫於2033年將日本學生赴海外留學人數增至50萬,同時招收40萬名外國留學生,以提升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和培養專業人才(駐大阪辦事處派駐人員,2023a;駐福岡辦事處派駐人員,2023)。自2022年起,日本文部科學省亦同意國立大學在大學部增加招收留學生的名額,打破以往原則上不允許增加招生人數的政策。原政策背景是自1990年代起,因應18歲人口減少,為避免國立大學和私立大學間的競爭,國立大學的招生人數受限,且因留學生也包含在招生人數中,若增加留學生人數,日本學生人數則需減少。新政策目的在於提升國立大學的國際競爭力和學校經營的穩定性,透過增加招收優秀的留學生,以期提升國立大學的研究能力及國際聲望,同時增加學費收入,強化經營基礎(駐福岡辦事處派駐人員,2022)。此外,日本目前外國留學生的來源亦偏向特定國家和地區,原重點地區有東南亞、非洲、美國等 9 地區。基於留學生返國後,有助於強化該國與日本之關係,日本亦推動與具有共同價值觀之民主主義國家合作(例如歐洲)(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22),並朝向更多元化之開放,鼓勵更多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前往日本留學(駐大阪辦事處派駐人員,2023a;駐福岡辦事處派駐人員,2023)。

二、調整畢業後之居留相關規範

  國際學生在畢業之後,各國為增加更多誘因使其留在該國,注入更多勞動力,在學生畢業後之相關配套措施中,其一即為畢業後的居留相關規範。加拿大為熱門留學國家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允許國際學生於在學期間可兼職工作,並於畢業後提供工作許可,有助於國際學生未來申請移民(駐溫哥華辦事處教育組,2020)。為因應新冠疫情,加拿大於2020年對其國際學生的畢業後工作簽證(Post Graduation Work Permit,簡稱PGWP)政策進行調整,實施了針對遠距學習的便利措施。此措施允許國際學生將修讀線上課程之學習時間計入未來畢業後申請工作簽證的有效居留加國時間(亦即計入畢業後工作許可證的期限),但條件為修讀線上課程之學習時間必須佔總學習課程時間的 50% 以下。此措施將可適用至2024年9月前就學之國際學生。根據加拿大國際教育局(Canadian Bureau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簡稱CBIE)的調查顯示,每年約有60% 的國際學生計畫申請畢業工作簽證,此政策將對他們有所助益(駐溫哥華辦事處教育組,2020;Government of Canada, 2023;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24)。

  在澳洲,持有國際學生簽證的學生亦可在學習期間半工半讀。另外,許多畢業後的國際學生有資格申請 485 臨時畢業生簽證,讓國際學生從學習結束後、持有「過橋簽證」以及「臨時畢業簽證」時,在特定年限內可以全職工作,這樣的簽證地位相當於其他入門級員工,無需僱主投入額外費用或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國際學生亦可透過「技術移民計畫」獨立合法取得永居,抑或在僱主的協助之下,透過「僱主贊助簽證」計畫取得永久居留身份(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23a)。

  不過,澳洲《Grattan Institute》於2023年10月的調查報告指出,雖然澳洲的政策允許國際學生畢業後獲得工作簽證,許多畢業生卻難以找到工作,且多數從事低技能及收入較低的工作。三分之一的畢業生選擇繼續就讀成本較低的職業教育以延長在澳洲的停留,轉為永久居留的比例亦下降。此情況將可能削弱人們對移民政策的信任,並損害永久留下之畢業生的前景。因此,報告中亦建議政策應進行改革,以減少留滯畢業生的數量,包括縮短工作簽證期限、提高英語要求、設定提供簽證延期之年收入下限,並提出創設「傑出人才畢業生」簽證等,以期能吸引和保留優秀畢業生(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23b)。

  日本在此方面亦進行相關措施,包括在鼓勵外國人士於日本創業而特別給予認定其在留資格的「國家戰略特區制度」之「創業奮起簽證」特例規定中,將欲在日創業的在學留學生亦納入可取得此特殊在留資格之對象,最長可提供一年的準備期,允許留學生在日本邊學習邊準備創業,無需返回母國。此措施不僅考慮到新冠疫情下的困難,為其提供便利性和支援,亦能吸引優秀國際學生,並使其留在日本創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駐福岡辦事處派駐人員,2021)。

  日本政府對畢業於海外大學後至日本就讀日語學校的留學生,在尋找工作時的居留限制亦進行放寬。此政策結合「國家戰略特區制度」計畫,鼓勵地方政府支援就業活動,將要求地方政府與地方企業合作提供支持措施,若日語學校在過去一年內被認定為「適正校」(因違法就職遭吊銷居留資格的留學生人數比率在 5%以下之學校),其學生便可以求職為名,延長在日本的居留時間1年,讓地方政府在全球激烈的人才競爭中更能吸引優秀人才(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23)。

  此外,日本推行了「特殊高階人才制度」以吸引外國高階人才,該制度將對年收入達到2,000萬日圓以上的研究人員制定新的居留資格規定。原居留規定係根據「高度專門職」(高階專門職位)制度,根據學歷、工作經驗、年收入等因素給予點數評定,總分達到70分以上即可被認定為高階外國人才,獲得為期五年的「第 1 類」居留資格,並於三年後可轉為永久居留資格的「第 2 類」。新制「特殊高階人才制度」將保留點數制,並新增資格標準,研究人員、工程師若具備碩士學位以上或工作資歷10年以上,且年收入 2,000萬日圓以上,則可獲得「第 1 類」居留資格,企業主管則需具備工作資歷 5 年以上和年收入4,000 萬日圓以上之條件。兩者均可在獲得「第 1 類」資格後一年轉為「第2類」,比原本制度縮短了取得永久居留資格的時間。此外,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名的海外畢業生也將被定位為「未來創造人才」,在求職時享有特定活動居留資格,停留期間從原本之90天延至最長可達2年(駐大阪辦事處派駐人員,2023b)。

三、提供就業相關輔導

  各國除了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國際學生居留措施之調整,對於欲留在其國內就業之國際學生,也提出與國際學生就業相關之政策。在加拿大,為因應新冠疫情與長期人口老化所導致之勞動力短缺,加拿大大學(社區)學院(Colleges and Institutes Canada,簡稱CICan)認為各大學(社區)學院在滿足加拿大學生和社區的需求外,亦需要培訓更多國際學生和新移民,包括協助提昇其專業技能或轉換職業方向,為加拿大注入更多勞動力。各大學(社區)學院透過提供聯合學位、文憑和各類正式證書等多種途徑,幫助學生提升就業必要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以達成他們的教育和職業目標。同時,透過吸引國際學生,幫助他們融入勞動市場並獲得公民身份,並利用各大學(社區)學院的應用研究能力,將可強化加拿大企業的人力資本(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20;Stacey, 2020)。

  在澳洲,昆士蘭州為提升國際學生的就業力及增強其個人履歷的公信力,推出「全球技能護照」的微型證書計畫。該計畫提供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機會,包括志願服務、實習、社交活動等,不僅可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亦提供增強其就業競爭力的機會。昆士蘭州政府希望透過此計畫吸引更多國際學生來當地學習和就業,並為學生提供展示個人能力和經驗之機會,使其在全球就業市場上更具吸引力(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9)。

  澳洲之新南威爾斯政府則與網路招聘平台 SEEK 合作,推出了名為 NSW Jobs Connect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的專區,旨在幫助國際學生與僱主聯繫,找到工作機會,促進其職業生涯發展。新州與50家當地企業僱主簽署了「國際學生企業憲章(NSW International Student Business Charter)」,承諾尊重學生的學業,提供就業機會,並促進福祉與文化多樣性。目前有超過 13 萬國際學生在新州學習,並可在學習期間依法規從事工作(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22),兩週間最多可合法工作48小時(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Home Affairs, 2023)。SEEK 將與新州政府合作,在其平台上加設 #NSW Jobs Connect 篩選功能,讓國際學生更容易找到合適的工作機會。

  此外,澳洲政府亦認為國際學生和畢業生是為寶貴的人才資源,他們擁有豐富的文化背景和語言技能,將能為當地企業帶來獨特的價值。然而,由於對工作權利和簽證的誤解,這些人才資源常常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為了幫助僱主理解他們的價值,澳大利亞國際教育協會(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簡稱IEAA)提供指南,協助澳大利亞僱主了解僱用和留住國際人才的優勢,包括國際學生和畢業生如何幫助企業融入多元文化、開拓新市場以及推動科技創新。此外,如前所述,澳大利亞提供多種靈活的簽證選項,支持學生在求學期間參與工作及畢業後就業,例如技術移民和僱主贊助簽證計畫。僱主亦可以透過澳洲內政部提供的簽證權利驗證線上系統 (VEVO)檢查簽證條件(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23a)。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則實施「促進留學生就業履修證明制度」,以期吸引更多留學生,並使其留在日本就業。該制度由大專院校參與,各校可組成一據點提出申請,獲採用的每個據點可優先獲得10名留學生獎學金之補助。參與學校需開設商業日語教育、專業教育(包括課堂講習與實踐方式)、實習課程(需提供足夠的實習單位),並建立與企業合作體制,提供學生職場文化課程以及實習機會等。此外,對於已就職的留學生亦需建立追蹤之架構,並設立諮商窗口等(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21)。

參、結語

  綜合前述加拿大、澳洲、日本近年來在相關策略之發展趨勢後,可發現各國皆積極招募國際學生,以推動教育產業的國際化和經濟增長,除了提高國際學生人數,亦朝向學生來源國、留學地區,以及教育產品之多元化邁進。相關應對策略包括放寬學校招收留學生人數、擴展吸引國際學生的來源國家範圍、與更多國家建立聯繫與合作、鼓勵學生分布至不同地區就學,以及提供更多線上課程與多元化的教育產品等,促進教育產業的多元化和可持續性。

  此外,各國亦對畢業後之國際學生實施居留相關制度與進行調整,包括提供臨時畢業簽證、透過技術移民計畫或僱主贊助簽證取得永居身份、推行吸引特殊高階人才的居留規則、提供留學生創業奮起簽證、延長居留時間等。這些政策之實施與調整旨在吸引和留住優秀的國際學生,促進經濟發展。

  另一方面,各國對國際學生亦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支持和相關協助,以提升國際學生的職業發展機會,並增強他們的就業競爭力。相關協助包括提供國際學生與僱主聯繫之專區平台、協助僱主了解國際學生和畢業生的價值,並提供各種靈活的簽證選項支持他們的就業,以及實施就業履修證明制度與技能證書計畫等。透過政策調整和提供更多元的支持措施,各國致力於創造更具競爭力的學習和就業環境,並促進全球人才流動,以推動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駐大阪辦事處派駐人員(2023a)。日本政府計畫10年後日本學生赴海外留學50萬人,外國學生來日留學40萬人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大阪辦事處派駐人員(2023b)。日本政府新設「特別高度人材制度」居留資格積極確保外國人才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21)。日本政府推動「促進留學生就業履修證明制度」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22)。日本擬修訂招收留學生政策基本方針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23)。日本政府放寛日本語學校留學生畢業後在日覓職活動期間限制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19a)。加國大學爲什麼要招更多不同國籍的留學生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19b)。加拿大國際教育新政策,著重出國留學人數及多元化發展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20)。加拿大需要國際人才來填補職場勞動力差距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24)。加拿大政府修訂政策增加對國際學生的保護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溫哥華辦事處教育組(2019)。加拿大聯邦政府宣布5年計畫,擴大國際學生來源國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溫哥華辦事處教育組(2020)。加拿大放寬國際學生申請畢業工簽資格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福岡辦事處派駐人員(2021)。福岡市全國首例認定––外國留學生創業簽證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福岡辦事處派駐人員(2022)。為提高國際競爭力–日本政府決定同意國立大學增加招收留學生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福岡辦事處派駐人員(2023)。日本政府目標—令和15年赴海外留學生人數達50萬人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19)。澳洲推行「全球技能護照」微型認證,提升國際學生就業力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21)。澳洲發布國際教育策略十年藍圖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22)。澳洲新州政府與大型求職平台SEEK合作 促進國際學生就業與發展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23a)。澳大利亞國際學生就業輔導指南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23b)。澳洲智庫籲檢討國際學生畢業後工作簽證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Home Affairs (2024, September 23). 8105 - Work limitation.

Government of Canada (2023, December 7). Revised requirements to better protec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acey V. (2020, December 14). Canada: Int’l talent needed to fill skills gaps. The PIE News.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2025). Number and rates of international mobile students (inbound and outbound).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吸引國際學生策略之發展趨勢.pdf

國際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