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 | 王清標
新聞的本質在於傳遞真實,深入探討社會議題,並扮演社會監督者的關鍵角色。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往往依據新聞內容判斷甚至建立觀點,使新聞對社會的影響力更為深遠!
2015年,已在新聞界耕耘三十餘年的何榮幸,創立了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以走訪各地、深入調查與分析的方式,製作最真實且富有深度的報導。何榮幸的寫作夢想始於高中時期,他曾參與校刊編輯,原本希望成為文學作家;然而,在進入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後,他的理想方向逐漸轉變,歷經社會學課程的薰陶,他學會以結構性的視角觀察臺灣社會的變遷,而學生運動的經歷,更激發了他對社會的濃厚興趣。
真正促使何榮幸踏入新聞業的關鍵,是《人間》雜誌帶給他的影響,這本雜誌以報導文學的方式,關注臺灣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積極發聲,為當時主流媒體中被忽略的弱勢群體爭取權益,受到啟發的何榮幸,決定成為一名記者,以筆為劍,報導社會真相,推動改變。
臺灣剛解嚴時,媒體仍受外力干預,新聞自由並非理所當然,而是需要長期爭取的成果。何榮幸於1991年加入《自由時報》,正式展開記者生涯,並曾擔任記者協會會長,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新聞工作者奮力推動媒體改革,正因這些人的努力,臺灣新聞媒體才得以擺脫威權枷鎖,邁向自由;然而,隨著數位時代來臨,新聞媒體又面臨新的挑戰,社群媒體成為資訊主流,人們閱讀新聞的習慣也隨之改變,傳統媒體在數位浪潮中力求生存,在追求即時性與點閱率的壓力下,新聞的真相往往被犧牲,錯誤資訊層出不窮,而深度調查報導則愈發稀少;為此,身為《報導者》執行長,何榮幸與團隊不斷推出關注弱勢人權的報導,希望為他們爭取應有的權益。
「好的報導,必須經過深度田野調查,並具備長期的結構性視野。」何榮幸認為,新聞不該僅是片面的敘述,而應建立在詳實的調查與親身體驗,以時間累積出最真實的樣貌,並勇敢挑戰既得利益者的不公不義。
何榮幸形容當前新聞環境為:「十篇報導中,有七、八篇可能像石沉大海般,無法激起任何漣漪。」但他仍堅定地說:「難道我們就不繼續報導了嗎?」在他看來,若十篇報導中能有一、兩篇能真正促成社會改變,那一切努力便值得!他將繼續秉持記者的初心,撰寫最真實的報導,帶領大眾直面社會黑暗,一同推動改變,永不停歇。
相關內容,歡迎至愛學網點閱:「永不停歇的報導者—何榮幸」,其他更多精彩影片,歡迎至愛學網「愛生活—名人講堂」單元中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