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外國人如何學習華語?~帶你認識臺灣華語文第一套課程指引

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 | 吳欣儒 副研究員

「學習表現」—華語文能力指標

  華語教學的「參考指引」在2023年出版,書籍網址(《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全書包含五大章:「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學習重點」、「實施要點」、「附錄」,其中「學習重點」又細分為「學習表現」、「學習內容」兩項。

  所謂的「學習表現」,描述的是學習者從初學到精熟各個學習階段的應知與應能(can-do),我們可以理解為能力指標(can-do statement),也就是不同等級的學習者能用華語完成的事。「參考指引」的「學習表現」將華語文學習者的聽、說、讀、寫、譯、文化表現分為三等七級。「三等」為「基礎」、「進階」、「精熟」,「七級」分為「1級」至「7級」,兩者關係見下圖1。

 

聽、說、讀、寫 文化
基礎 1級  
2級  
3級
進階 4級
5級
精熟 6級
7級

 

  每一種等級都描述學習者能用語言完成的活動,例如3級程度的學習者在聽力上應該「能在語速緩慢、內容清晰的情況下,聽懂以句子表達之對話、指示、非正式討論與視聽媒體之內容。」;在口說上應該「能以簡單完整的句子說出與個人周遭場域有關的經歷,進行對話及有限討論。」;在閱讀上「能理解以句子及簡短段落呈現與個人周遭場域有關的敘述及指示。」;在寫作上「能以簡單完整的句子寫出或回覆與個人周遭場域有關的訊息」;在文化上能「在日常且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能得體地使用符合華人文化的形式或肢體語言來表達或回應。學習者可能可以察覺顯而易見的文化差異或禁忌,但其語言能力尚不足以運用多樣的語言形式表達或回應。例如,回應讚美時,學習者可說出『哪裡哪裡』的高度固定化形式。」

  「參考指引」中的能力指標描述包含行為語言話題文本四種成分,我們能以下列的公式理解每一個能力描述的組成。

 

 

  以剛剛提過的3級學習者的寫作表達「能以簡單完整的句子寫出或回覆與個人周遭場域有關的訊息」而言,拆解如下:

 

 

  我們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能夠從學習者應該具備的「語言」、「行為」、「話題」、「文本」來思考,就較能發展出符合學習者程度的教學活動。例如根據上面的拆解公式,我們就能請3級學習者以簡單完整的句子,來寫出與個人日常生活主題有關的文本,例如請他們寫出感謝信、祝賀信,電話留言、私人信件等。但至於能夠使用什麼樣的語言來書寫呢?接下來是「學習內容」的說明。

「學習內容」—華語文字表、詞表、語法點表

  國教院為找出不同等級學習者應該學習的語言內容,經過語料庫語言學、專家學者調校等研究程序,完成華語文漢字、詞語、語法點表等內容,供華語教學者參考使用。例如,3級程度的學習者應該能理解、使用的詞語包含「咳嗽」、「發燒」、「鼻水」、「汗」、「臉色」、「藥局」等,語法上應該理解、使用的結構包含「動詞+起來」(例如:他一聽到這個好消息就開心地笑起來)、「動詞+得/不…」表可能的用法(例如:他看得懂中文菜單。我今天看不完這本書)。華語教師或相關工作者可依學生的不同需求與學習目標,將字表、詞表、語法點表所提供的內容做適當的修訂,以發展適合學生的教材、活動、測驗試題。

  在實際教學上,華師在課堂上的教學需要實際、具體、可操作的教學目標。上述提到的「學習表現」(華語文能力指標)、「學習內容」(華語文字表、詞表、語法點表)都可以作為教案上的學習目標,例如能力指標中的1級學習者在聽力上應該要「能聽懂簡單的數字」,而詞表中的1級詞語也包含數字、錢、手機、歲數等,教師即可設計詢問價錢、電話號碼、年齡等活動,再由此延伸詳細的教學重點、活動、步驟,及評量方式等。

可使用的線上資源

  為了使本參考指引的「學習表現」、「學習內容」能更有效地落實在課程設計或編輯教材上,本院也開發數套線上查詢系統(連結見https://coct.naer.edu.tw/),使用者可直接查詢單一漢字、詞語、語法點的分級,其中3套系統舉例如下圖。

 

1. 漢字分級標準檢索系統 https://coct.naer.edu.tw/hanzi.jsp
查詢漢字的等別、級別、書面口語字頻,並可連結至「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查詢筆順、讀音、部首。
2.  詞語分級標準檢索系統 https://coct.naer.edu.tw/word.jsp
查詢詞語的等別、級別、語言情境、書面口語字頻,並可連結至「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查詢詞義、讀音、部首、筆畫等訊息。
3.  語法分級標準檢索系統 https://coct.naer.edu.tw/grammar.jsp
查詢語法點的級別與例句。

 

結語

  我們希望「參考指引」能為全球的華語教學者、學習者,以及所有樂於以華語交流的人提供一個共同的基礎,華語文的學習內容、過程與目標將因此變得更加明確;更重要的是,參考指引也能為國際華語文教育未來的各種創新應用提供發展依據。國教院也在2023年出版「參考指引」的使用手冊《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使用手冊》,要從實際的教學面為「參考指引」提供具體可操作的說明及示例,以便華語文教學機構、教師在師資培育、教材編寫、教學設計、試題編製等各方面參考使用。

 

資料來源

吳欣儒、林慶隆(2022)。華語文教育課程綱要之研發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個別型計畫案成果報告(NAER-2021-012-C-2-1-P1-03)。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吳欣儒、林慶隆、白明弘、何莉玉、王冠孺、陳沛璇、許鈞惟、吳鑑城、李詩敏、丁彥平(2023)。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國家教育研究院。

吳欣儒、呂佩庭、林慶隆(2023)。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使用手冊。國家教育研究院。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外國人如何學習華語?~帶你認識臺灣華語文第一套課程指引.pdf (另開新視窗)

華語教學 (另開新視窗) 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 (另開新視窗) 參考指引 (另開新視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