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搜尋



第 12 期

第 30 期

第 38 期

第 50 期
【50專刊】人才培育
十二年國教與人才培育

Carson(2001)指出:IQ 只在於測驗人&


第 52 期

第 72 期
讀者意見調查
第72期讀者意見調查

/docs.google.com/forms/d/1SgA6m-Pbx1C7-iGiClQqgGI0IQ7xWf9U0NP8XcI7dzc/viewform


第 74 期
讀者意見調查
第74期讀者意見調查

://docs.google.com/forms/d/1ph5KWv1pF7Nw7kqpG-29_gIQD96QEdpCSgyDmpOsbvo/viewform


第 84 期
讀者意見調查

第 99 期

第 193 期
研究紀要
「國教院雙語索引典」幫你學好外語!

  語料庫為語言實際使用的樣本,多年來已被普遍的運用於語言的教學及研究之中。近年來,電腦運算能力的提昇以及深度學習理論的成熟,語料庫也逐漸被推廣到不同的研究領域與工商業應用。在173期的「語料庫科技在語文教學的應用」,已先介紹了國教院語料庫索引典系統、例句編輯輔助系統,作為語料庫科技在語文教學應用的示範,在語料庫科技在語文教學的應用(Ⅱ)則介紹了語義場關聯詞系統的教學應用。本文將介紹的雙語語料庫在語言教學的應用。什麼是雙語語料庫?   雙語語料庫是屬於比較特殊的語料庫,蒐集的文本必須為雙語對照的文章。例如:臺灣外交部出版的光華雜誌即為多語對照雜誌,每篇文章都有中英兩種語言對照。在教學應用上來說,雙語語料庫允許學生使用自己的母語做為檢索的媒介,觀察相對應的外語的表達方式,所以比單語語料庫更加便利。我們以「夜市」一詞為例,雙語語料庫可以提供包含「夜市」的雙語例句。(如圖1)透過中英對照的例句,學生不但能瞭解「夜市」的英文翻譯為night market,而且還能進一步學到「夜市攤位」為 night-market vender 等相關的語言知識。相較於一般英漢詞典,雙語索引典提供更生動、更貼近生活的語言知識。圖1、「夜市」一詞在國教院華英雙語索引典系統的查詢結果國教院雙語語料庫索引典的特色  「國教院華英雙語索引典」(https://coct.naer.edu.tw/bc/)主要提供三大功能:1. 雙語對照例句、2.詞語對應翻譯及3. 詞語搭配的功能。雙語對照例句提供完整的例句及翻譯,學生可以觀察整句的表達方式。對應翻譯則是針對使用者輸入的詞語提供最常用的翻譯,讓使用者快速掌握最常見的翻譯方式。如圖 2所示,「夜市」最常見的翻譯為 night market,包括單複數等不同的形式。 圖 2、「夜市」所對應的英文翻譯  詞語搭配則是針對使用者輸入的詞語提供搭配使用的訊息。如圖3所示,雙語索引典提供「夜市」最常見的幾種搭配。例如最常用的動詞搭配為「逛夜市」。使用者可以透過搭配詞,進一步檢索搭配的英文翻譯。系統即可呈現「逛夜市」的各種英文表達方式(如圖4所示)。 圖3、「夜市」的常見搭配詞 圖4、透過搭配詞檢索「逛夜市」的英文翻譯雙語語料庫的在教學上的應用  在語言教學上,雙語語料庫的應用十分廣泛,外語寫作教學即是最常見的應用之一。在外語寫作課堂上,學生依據自己想表達的意思檢索雙語語料庫。透過雙語例句,學生得以模仿例句的搭配及句型,寫出接近母語人士的表達方式。舉例來說,當學生需要表達「相反」的轉折語句時,在雙語索引典中輸入「相反」,可以得到許多的英文表達相反的轉折例句(如所圖5示)。透過這些例句,學生可以自行整理出使用規則。例如第一種是位於第二句開頭,連接兩個句子以表達轉折的語氣,包括 “On the contrary, ...”、 “On the other hand,…”及“In fact”等。第二種則是表達結果或現象本身與期待相反,包括“be quite/exactly/ precisely the opposite”等,位於被修飾對象的後方。例如下面的例句:The current trend is precisely the opposite, with an emphasis placed on the native soil.現在的潮流恰好相反,重視的是本土。 圖5、查詢「相反」查詢轉折的句型  除了外語寫作教學之外,雙語語料庫也可應用在語言教材編輯、雙語詞典編輯、同義詞詞典編輯等等。而且,雙語語料庫所提供的內容具備生動、貼近生活等特質,可以幫助使用者在生活中學習語言需求,提供語言自主學習的工具。資料來源 林慶隆、柯華葳、吳鑑城、白明弘、陳茹玲(2019)。《建置應用語料庫及標準體系》期末研究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成果報(編號:NAER-107-12-F-1-01-00-1-1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第 109 期

第 119 期
院務新聞及活動
2015華語文語料庫應用工作坊

IQ Chinese華語課程推&#


第 135 期

第 153 期

第 224 期
研究紀要
轉化生活經驗為教學基礎:談原住民族群科學教育的取徑

  在成長與就學的過程中,社會文化是學生間相互溝通的重要橋梁,並透過社會文化的基礎,使學生得以建構關於科學的相關知識。然而,過往在原住民學生所接受之科學教育的教學中,教師與課程鮮少針對學生的族群文化觀點進行教學,也不重視族群文化對知識建構的貢獻,因而致使原住民學生產生學習成效不佳的情形,同時也因文化上的弱勢造成認同低落的情形。有些學者主張科學主義的學者們認為文化經驗與其族群知識並未接受嚴格的知識檢驗過程,也沒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只能算是另有知識,科學課室中若過度強調這些另有知識將會阻礙學生的知識理解及其學習成效。   因此,本文將分別針對族群科學以及西方科學於知識本質以及建構知識歷程的觀點進行討論,希冀從中整理出兩種知識系統之間存在的共同基礎中,找出調和族群科學與西方科學兩種知識系統的方法,以供科學教育學者以及現場教學的教師在從事教育研究以及教學設計時有所憑依。   根據表1之文獻統整可以發現,族群科學與西方科學之間是具有共同的基礎存在。在生存所需的目的之下,族群科學多為強調於發展生活環境中應用性的知識以及個別現象的詮釋。而西方科學以發現真理為首要目的,著重於現象背後因果機制的追求以及抽象理論的提出。然而,他們同樣都是藉由與現象互動的過程中,所建構出來對自然的理解。同樣都有對現象的解釋且所提出的解釋範圍都是可被接受的,並據此衍生出各自對所處世界的特殊信念。例如:原住民傳統的藤編中蘊含了其族人對生存實踐的統整,將力學中合力以及摩擦力的概念應用在各式藤製物品上,以增加物品的使用與實用性;同樣的力學概念在西方科學的知識體系則透過模型與模式的推演,而建立出抽象的力圖結構並發展出力平衡的概念知識。表1、族群科學、西方科學及其共同基礎的對照表  從知識本質及知識建構歷程的探討,可以明確了解原住民族群科學中所蘊含的傳統智慧是具有科學性的知識。因此,基於上述之研究成果,本研究對於原住民科學教育所提出的建議如下: 一、營造相互平等地位的對話環境   如圖1所示,在課室中營造的對話空間中,所有參與其中的關係人(包含學生、教師、課程設計者以及社區中的耆老)一起共同建構新的意義並對科學做出詮釋。藉由共同建構的學習過程,來幫助學生重新建構他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和其族群科學知識,並從中發展更加穩固的科學知識。因此,透過營造相互平等地位的對話環境,讓學生可以藉由對話的過程重新檢視其族群文化理解自然的方法及從中獲得的知識,更能在互動過程中建構對西方科學知識的學習,從而跨越文化隔閡所造成的學習不利的現象。 圖1、營造課室中相互對話的空間 二、善用具有共同基礎的教具   「邊界客體」原本是用以解釋博物館工作者如何透過所展示的物件來引發不同群體間的共鳴,進而發展出對該物件所持有的共同認知。雖然被作為邊界客體的物質或概念,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代表意義,但由於客體本身是具有共通結構的,個別的社會藉此可以認可並辨識出該客體,從而達到共享意義並重新建構理解的目的。因此,在課室教學中,這些具有良好的轉換憑藉之客體可以作為教具,透過這些客體連結學生族群科學與西方科學的知識與觀點,使其相互之間得以具有相互理解與溝通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各自的知識與觀點可以藉此相互轉換。 資料來源 吳百興、吳心楷(2015)。從族群科學的觀點論原住民科學教育的取徑。科學教育月刊,381,17-36。


第 161 期
研究紀要
中小學校園組織生態環境轉變的問題與因應策略

 【文/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蔡進雄】   本研究主題為中小學校園組織生態環境轉變的問題與因應策略, 研究的目的在於探究中小學校園組織生態的轉變情形,並分析中小學校園環境變化衍生的問題。過去教育改革下的中小學校園組織生態確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或衝擊,例如權力結構的改變、校長權責的轉變、教師會及家長會的成立及參與校務等。依據相關文獻及焦點團體座談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重新檢視並修訂教育相關法規的適宜性 過去的教育改革衝擊著校園的組織生態環境並有了重大轉變,但也產生一些負面效應,其中包括校長與教師間的權力關係、校長的遴選及校長的權責等均有待重新檢視並修訂教育相關的法令,以使校長遴選過程更能為學校找到更優質的教育領導者。 二、釐清教師的權利義務及角色,以減少教師與行政間的衝突 隨著校園的民主化以及教師工會的成立,教師爭取自我權益的高漲,因此過去較為模糊的工作職責,實有進一步釐清的必要性,例如中小學教師是否需要擔任導護工作、教師的工作時間等,此外「教師法」第十六條也有「除法令另有規定外,教師得拒絕參與教育行政機關或學校所指派與教學無關之工作或活動」之規定,故教師得拒絕教學無關之範圍可加以明確化。具體而言,釐清教師的權利義務可以使學校行政領導者有了法源依據,亦可減少教師與行政人員間的衝突,因此建議可以規範訂定中小學教師工作手則,而進一步釐清教師的權利義務及角色是未來學校教育改革之重要課題。 三、中小學行政工作專任化 中小學組織的主要任務為教與學,降低教師的行政負擔可以讓教師更專注於學生輔導與學習。若中小學組長行政專任化,則可減輕中小學教師的行政工作負荷。再者,以目前情況來說,提高教師兼任組長或主任的薪資待遇亦是鼓勵更多教師兼任行政工作的措施之一。 四、明確訂定中小學校長的權責 「有怎麼樣的校長,就有怎麼樣的學校」表達出校長對一所學校發展的重要性,惟在過去教育改革過程中,中小學校長的權力逐漸弱化,故「有責無權、委屈求全、赤手空拳」已成為討論國民中小學校長權力常聽到的話題,因此為了讓校長在辦學過程中有更大的發揮,建議明確訂定校長的權責並應給予校長較大的辦學空間,以使權責相符及利於校務推動。 五、賦予校長有教學領導權 學校是教學與學習的服務性組織,是故應賦予校長有教學領導權,以精進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學習成效。質言之,未來中小學校長除了行政領導外,要比過去更為重視教與學之專業知能與領導,且宜明訂給予校長教學領導之相關法職權。 六、引發中小學教師的正向力量 從本研究的焦點團體訪談中發現學校已朝民主化的方向發展,是故如何引發教師的正向力量及民主參與,且避免民主化的負面現象,形成成熟的民主化校園,是未來中小學學校組織生態環境發展與教育政策制定可以努力的課題。  七、學校組織生態變革的「最大公約數」是學生學習 從本研究的探討中發現中小學組織生態環境所展現的風貌已不同於過去,惟不論是權力或組織的轉變,教育政策、學校行政、教師及家長的「最大公約數」應是學生學習權益,否則在必然的衝突中將會失去了改革焦點。換言之,雖然中小學校園組織生態裡,行政部門有其行政裁量權,教師群體有其教學專業自主權,家長方面則有其家長教育選擇及參與權,但不論是行政裁量權、專業自主權或是家長參與權,最後應以學生受教權為最後的依歸。   電子全文: 蔡進雄(2016)。教育改革研究機制整合型研究子計畫二:中小學校園生態環境轉變的改革效益、爭議與因應策略。國家教育研究院專案研究報告。


第 216 期
研究紀要
華語文教學的課程指引——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

  臺灣的華語文教學頗具口碑,惟缺乏具華語文特色的課程綱要或課程指引,影響教學、教材設計及測驗評量的基準。本院研究團隊經多年研發完成「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Taiwan Benchmarks for the Chinese Language, TBCL),在本院電子報第198期〈外籍人士輕鬆學華語!臺灣第一套漢字、詞語及語法點分級標準〉一文,說明了分級標準的研發、內容及應用。這只是能力基準的一部分,還有其他哪些內涵呢?  「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參考歐洲漢語能力基準(European Benchmarks for the Chinese Language, EBCL)而訂定。主要內容包括能力指標、分級標準、華語文教學基礎詞表,以及與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ACTFL)、歐洲共同語文參考架構(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 CEFR)等國際指標對應等內容。  華語文教學基礎詞表適用對象是華語文初學者,詞語來源為華語文詞語分級標準第1至3級的1,265則詞語。每一個詞語編寫項目包括注音、漢語拼音、詞類、中文釋義、英譯、圖示、搭配詞及例句等八項。編寫釋義與例句時,所使用的漢字、詞語及語法點以不超過被解釋詞語為原則。編寫過程運用語料庫內容呈現詞語的多元豐富訊息,包括:應用「華英雙語語料庫」,獲得詞語的英文翻譯,以協助基礎學習者了解詞語語意;檢索「華語文語料庫」,提供詞語常見的搭配結構及搭配詞,以協助學習者掌握詞語用法;例句方面,應用「例句編輯輔助系統」,依日常或學校情境,編寫符合該等級的例句,以提供學習者了解語言實際使用情境,並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然而,有些詞或許不易找到較簡單的詞語來釋義,若能提供圖示、英譯,將能協助學習者理解詞義,量詞僅保留英譯,並用英文描述該量詞的特徵,例如:量詞「件」就以「classifier for events and clothes」表示,並於「搭配詞」中舉例「一件事,一件衣服,這(一)件,每(一)件」等第1級詞語作為常見用法,讓學生理解「件」作為量詞的用法。  「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的研發過程,除了研究人員的研究及語料庫統計外,也召開超過百場各類學者專家諮詢會議,而且也兩次全面徵詢華語教學系所、華語文教學中心及華語文學術社團。參與研發諮詢專家之多及廣,在華語文教學界可謂空前,歷經六年研發完成國內第一套具華語文特色的華語文能力基準。從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與CEFR對應,亦顯示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確實達成華語文專家學者深切期待的建構具華語文特性之能力基準目標。  另外,從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與ACTFL、CEFR等國際指標的比較,詳如下表。更顯示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除了有完整的能力指標及分級標準外,在基礎詞彙、情境分類、線上查詢系統、應用系統及技術報告,都比其他國際指標完整。表、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與ACTFL、CEFR等國際指標的比較  本研究進一步將相關學習資源與線上查詢系統整合,例如:整合教育部「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和「漢字分級標準檢索系統」,學習者可方便查詢漢字的書寫筆畫順序(圖1)。而整合「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和「詞語分級標準檢索系統」,學習者可以從辭典中獲得更多的詞語知識(見圖2)。整合「臺灣華語文語料庫」,使用者可直接查詢語料庫中的例句,應用在教學及教材編輯(圖3)。 圖1、教育部「常用國字筆順學習網」與漢字分級標準的整合資料來源:取自教育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國教院華語教學標準體系應用查詢系統:漢字分級標準檢索系統 圖2、「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與詞語分級標準的整合資料來源:取自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國教院華語教學標準體系應用查詢系統:詞語分級標準檢索系統 圖3、詞語分級標準與語料庫查詢系統的整合資料來源:取自華語教學標準體系應用查詢系統:詞語分級標準檢索系統,國教院語料庫索引典系統(含國教院華語中介語索引典系統)  綜上分析,「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涵蓋的內涵已相當完善,在完成訂定華語文課程綱要之前,可作為華語文教學的課程指引。資料來源 林慶隆(2020)。華語文分級標準、基礎詞彙及整合應用線上系統建構研究研究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AER-2019-029-C-1-1-B5-05)。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第 163 期

第 164 期

1   2   3   4   5   6   7  
Page: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