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搜尋
第 257 期
研究紀要
背景為可能影響個人教育資本累積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公平性亦成為重要的探討議題。其中,不同家庭經濟背景學生所獲得的高等教育機會和品質是否有所不同,則為各界關注之議題。臺灣由於高等教育擴張,受過大學以上高等教
近年來素養能力受到各界的重視,希望學生能活用學科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然而,PISA、TIMSS等國際評比對於學科評量,大多是各別測
學生在學校曾經遭受過的霸凌經驗(長時間內反覆被騷擾)是各國皆關注之議題,從PISA(Programme
育國際化則在此間扮演關鍵的角色。雖然新冠疫情過去五年來對全世界大學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特別是教職員與學生實體跨界移動)造成相當程度阻力。但是,如何運用遠距教學科技與校園國際化策略,來補足實體跨國交流的限制
評估 (PERI Holistic Assessment, PERI HA) 」政策,以及致力於培養學生未來競爭力的「批判性與創造性思維 (Critical and Inventive Thinking,
的實務歷程,並強調服務品質與長期信任之建立;緊接著由新竹市立光華國民中學林茂成校長分享在場域教學中,學生如何進行團隊合作以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兩位資深教育工作者的實證觀察,為候用校長提供可借鏡之寶貴經驗。
在數位資訊快速發展、閱讀型態日益多元的時代,學生不再僅面對單一知識來源,而需在網路與生活情境中整合多篇文本、發展統整觀點與批判思考能力,面對這一挑戰
林從一院長指出,教材若無法連結原住民族學生的文化背景,將可能成為學習障礙,因此本院近年積極推動以原住民族文化為核心的教材研發,並結合地方資源,
或以語言傳承為基本要求,而應該以生活於臺灣社會的基本語文素養為出發,同時強調語言必須現代化,才能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學習風格。因應疫情與數位教學需求,范姜老師與團隊致力於將傳統客語教科書轉化為具互動性、彈
《Salmonidae》是一部由臺北市立成淵高級中學學生創作並獲2024年愛學網系列競賽活動特優獎的微電影,透過獨特的敘事視角與細膩的情感描寫,帶領觀眾走入
第一篇《一所國中國文教師運用學生聲音回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透過訪談、課堂觀察、反思實踐與同儕支持等質性方法,探討學生的回饋如何
組前後測設計,對臺北市某高中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 (SSIBL) 課程顯著提升學生的整體探究能力,建議未來的課程設計可以進一步優化鷹架系統,以滿足不同學習需求,並探討如何在教學中有效
第 258 期
研究紀要
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主要規劃並辦理「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
本研究探討國際與國內大學推動校園國際化措施,藉由諮詢訪談各大學國際事務處與學生事務主管(如學務長或原民學生資源中心主任),了解各校校園內正在執行相關的國際化方案,鼓勵不同學校分享
大;反之,認識單字的比例越高,閱讀理解也就越順利。認識單字比例可視為心理詞彙對文本的覆蓋率。例如,若學生在一篇包含 57 個字的文章中標出 5 個不認識的字,那麼覆蓋率為 91.2%。這意味著學生的心理詞
品,它利用人工智慧(AI)與使用者進行互動,並針對使用者所提出之問題,給予可信度高的簡短回答,故深受學生族群的喜愛(駐法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
品質的教育和培訓機會,讀寫能力便是其中之一。EEA並訂立2030 年會員國的學校教育目標:讓15 歲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之成績差者比例低於15%;八年級學生在電腦和資訊素養成績差者比例低於15%,提前離
on and Development, OECD )於2023年曾發布會員國就讀STEM領域畢業女大學生之比率,分別為美國38%;英國34%;法國32%;德國28%;南韓27%;日本18%(OECD, 2
與AI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有效且負責任地使用AI已是當今課題,我們需共同思考—如何帶領學生回到成長的核心本質。本院於2025年6月23日與國立清華大學攜手舉辦首場「大學與高中的銜接對話系列論
一、我們是否過早為學生「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