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搜尋
第 109 期
教育交流道
第 128 期
第 130 期
出版品介紹
第 135 期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焦點
第 224 期
研究紀要
在成長與就學的過程中,社會文化是學生間相互溝通的重要橋梁,並透過社會文化的基礎,使學生得以建構關於科學的相關知識。然而,過往在原住民學生所接受之科學教育的教學中,教師與課程鮮少針對學生的族群文化觀點進行教學,也不重視族群文化對知識建構的貢獻,因而致使原住民學生產生學習成效不佳的情形,同時也因文化上的弱勢造成認同低落的情形。有些學者主張科學主義的學者們認為文化經驗與其族群知識並未接受嚴格的知識檢驗過程,也沒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只能算是另有知識,科學課室中若過度強調這些另有知識將會阻礙學生的知識理解及其學習成效。 因此,本文將分別針對族群科學以及西方科學於知識本質以及建構知識歷程的觀點進行討論,希冀從中整理出兩種知識系統之間存在的共同基礎中,找出調和族群科學與西方科學兩種知識系統的方法,以供科學教育學者以及現場教學的教師在從事教育研究以及教學設計時有所憑依。 根據表1之文獻統整可以發現,族群科學與西方科學之間是具有共同的基礎存在。在生存所需的目的之下,族群科學多為強調於發展生活環境中應用性的知識以及個別現象的詮釋。而西方科學以發現真理為首要目的,著重於現象背後因果機制的追求以及抽象理論的提出。然而,他們同樣都是藉由與現象互動的過程中,所建構出來對自然的理解。同樣都有對現象的解釋且所提出的解釋範圍都是可被接受的,並據此衍生出各自對所處世界的特殊信念。例如:原住民傳統的藤編中蘊含了其族人對生存實踐的統整,將力學中合力以及摩擦力的概念應用在各式藤製物品上,以增加物品的使用與實用性;同樣的力學概念在西方科學的知識體系則透過模型與模式的推演,而建立出抽象的力圖結構並發展出力平衡的概念知識。表1、族群科學、西方科學及其共同基礎的對照表 從知識本質及知識建構歷程的探討,可以明確了解原住民族群科學中所蘊含的傳統智慧是具有科學性的知識。因此,基於上述之研究成果,本研究對於原住民科學教育所提出的建議如下: 一、營造相互平等地位的對話環境 如圖1所示,在課室中營造的對話空間中,所有參與其中的關係人(包含學生、教師、課程設計者以及社區中的耆老)一起共同建構新的意義並對科學做出詮釋。藉由共同建構的學習過程,來幫助學生重新建構他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和其族群科學知識,並從中發展更加穩固的科學知識。因此,透過營造相互平等地位的對話環境,讓學生可以藉由對話的過程重新檢視其族群文化理解自然的方法及從中獲得的知識,更能在互動過程中建構對西方科學知識的學習,從而跨越文化隔閡所造成的學習不利的現象。 圖1、營造課室中相互對話的空間 二、善用具有共同基礎的教具 「邊界客體」原本是用以解釋博物館工作者如何透過所展示的物件來引發不同群體間的共鳴,進而發展出對該物件所持有的共同認知。雖然被作為邊界客體的物質或概念,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代表意義,但由於客體本身是具有共通結構的,個別的社會藉此可以認可並辨識出該客體,從而達到共享意義並重新建構理解的目的。因此,在課室教學中,這些具有良好的轉換憑藉之客體可以作為教具,透過這些客體連結學生族群科學與西方科學的知識與觀點,使其相互之間得以具有相互理解與溝通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各自的知識與觀點可以藉此相互轉換。 資料來源 吳百興、吳心楷(2015)。從族群科學的觀點論原住民科學教育的取徑。科學教育月刊,381,17-36。
第 216 期
研究紀要
臺灣的華語文教學頗具口碑,惟缺乏具華語文特色的課程綱要或課程指引,影響教學、教材設計及測驗評量的基準。本院研究團隊經多年研發完成「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Taiwan Benchmarks for the Chinese Language, TBCL),在本院電子報第198期〈外籍人士輕鬆學華語!臺灣第一套漢字、詞語及語法點分級標準〉一文,說明了分級標準的研發、內容及應用。這只是能力基準的一部分,還有其他哪些內涵呢? 「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參考歐洲漢語能力基準(European Benchmarks for the Chinese Language, EBCL)而訂定。主要內容包括能力指標、分級標準、華語文教學基礎詞表,以及與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ACTFL)、歐洲共同語文參考架構(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 CEFR)等國際指標對應等內容。 華語文教學基礎詞表適用對象是華語文初學者,詞語來源為華語文詞語分級標準第1至3級的1,265則詞語。每一個詞語編寫項目包括注音、漢語拼音、詞類、中文釋義、英譯、圖示、搭配詞及例句等八項。編寫釋義與例句時,所使用的漢字、詞語及語法點以不超過被解釋詞語為原則。編寫過程運用語料庫內容呈現詞語的多元豐富訊息,包括:應用「華英雙語語料庫」,獲得詞語的英文翻譯,以協助基礎學習者了解詞語語意;檢索「華語文語料庫」,提供詞語常見的搭配結構及搭配詞,以協助學習者掌握詞語用法;例句方面,應用「例句編輯輔助系統」,依日常或學校情境,編寫符合該等級的例句,以提供學習者了解語言實際使用情境,並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然而,有些詞或許不易找到較簡單的詞語來釋義,若能提供圖示、英譯,將能協助學習者理解詞義,量詞僅保留英譯,並用英文描述該量詞的特徵,例如:量詞「件」就以「classifier for events and clothes」表示,並於「搭配詞」中舉例「一件事,一件衣服,這(一)件,每(一)件」等第1級詞語作為常見用法,讓學生理解「件」作為量詞的用法。 「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的研發過程,除了研究人員的研究及語料庫統計外,也召開超過百場各類學者專家諮詢會議,而且也兩次全面徵詢華語教學系所、華語文教學中心及華語文學術社團。參與研發諮詢專家之多及廣,在華語文教學界可謂空前,歷經六年研發完成國內第一套具華語文特色的華語文能力基準。從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與CEFR對應,亦顯示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確實達成華語文專家學者深切期待的建構具華語文特性之能力基準目標。 另外,從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與ACTFL、CEFR等國際指標的比較,詳如下表。更顯示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除了有完整的能力指標及分級標準外,在基礎詞彙、情境分類、線上查詢系統、應用系統及技術報告,都比其他國際指標完整。表、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與ACTFL、CEFR等國際指標的比較 本研究進一步將相關學習資源與線上查詢系統整合,例如:整合教育部「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和「漢字分級標準檢索系統」,學習者可方便查詢漢字的書寫筆畫順序(圖1)。而整合「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和「詞語分級標準檢索系統」,學習者可以從辭典中獲得更多的詞語知識(見圖2)。整合「臺灣華語文語料庫」,使用者可直接查詢語料庫中的例句,應用在教學及教材編輯(圖3)。 圖1、教育部「常用國字筆順學習網」與漢字分級標準的整合資料來源:取自教育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國教院華語教學標準體系應用查詢系統:漢字分級標準檢索系統 圖2、「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與詞語分級標準的整合資料來源:取自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國教院華語教學標準體系應用查詢系統:詞語分級標準檢索系統 圖3、詞語分級標準與語料庫查詢系統的整合資料來源:取自華語教學標準體系應用查詢系統:詞語分級標準檢索系統,國教院語料庫索引典系統(含國教院華語中介語索引典系統) 綜上分析,「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涵蓋的內涵已相當完善,在完成訂定華語文課程綱要之前,可作為華語文教學的課程指引。資料來源 林慶隆(2020)。華語文分級標準、基礎詞彙及整合應用線上系統建構研究研究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AER-2019-029-C-1-1-B5-05)。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第 195 期
研究紀要
機器人教育在十二年國教階段,是以科技領域課程來落實,分別是「資訊科技課程」著重於培養學生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之能力,以及「生活科技課程」強調透過運用簡單機具及材料處理之製作程序,培養學生的創意與設計能力。「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的整合,是在加深加廣選修的領域課程中,開設「機器人專題」課程,著重應用運算思維與設計思考的知能以進行專題製作。 然而,坊間的機器人課程,常常是使用現成的材料包讓學生動手組裝,讓機器人動一動引起學生的動機,就沒了。本研究以國小六年學生為對象,教學生從頭開始學習加工木板原料,製作自己的機器人零件以進行組裝,學習創意與設計思考的概念;在組裝過程中加入機電整合的學習內容,利用電腦程式控制機器人完成真實世界任務,學習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之能力。經70位學生,進行共36堂課(每堂40分鐘)的教學實驗研究及師生訪談成果,重要研究發現與建議如下:一、機器人課程與生活經驗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本研究與新北市米倉國小合作,以螃蟹機器人為主題設計課程。課程內容結合米倉國小周遭的出海口、濕地環境教育之在地特色,強調學生的生活經驗,並提供機器人課程的體驗活動(如圖1)。接著以螃蟹過馬路的任務,教學生在電腦上模擬,利用程式控制螃蟹,完成讓螃蟹安全過馬路的任務。這種機器人課程與生活經驗結合,學生能理解課程的意義,也是素養導向教學的一環,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二、機器人課程的實施步驟,導入知識與實作技術的教學內容,更能增進學生的科技教育學習成效。 本研究在機器人課程的動手實作步驟,導入知識與技術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從電腦上模擬,走入真實世界,利用程式控制馬達、燈泡等機電整合的學習內容(如圖3)。學生也必須學習加工技術、設計概念,自己切削木板、鎖螺絲等,利用各種原料製作自己的機器人零件,以進行組裝,並且將程式燒錄到電路板中(如圖4)。最後測試自己的螃蟹機器人執行過馬路的任務,過程中不斷的調整機器人的功能、設計、程式等內容,解決問題並深化知識與技術,完成螃蟹機器人安全過馬路的任務。 圖1、出海口濕地環境教育及機器人跳舞體驗圖2、利用程式控制螃蟹過馬路之任務 圖3、學生利用程式控制電子零件 圖4、學生動手實作螃蟹機器人資料來源 Hsiao, H. S., Lin, Y. W., Lin, K. Y., Lin, C. Y., Chen, J. H., & Chen, J. C.* (2019). Using robot-based practices to develop an activity that incorporated the 6E model to improv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s.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DOI:10.1080/10494820.2019.1636090。
第 166 期
國際教育訊息分析
第 169 期
22;」(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主張建構
第 173 期
國際教育訊息分析
【文/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林信志】 一、前言 日本為符應2020年起依序實施之「新學習指導要領(相當於我國之課程綱要)」特別重視學習者之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及表達能力,將於同一年度開始實施「大學入學共同考試(新制)」方針,以下針對日本大學入學考試改革案之要點進行討論並提出對我國之啟示。 二、日本新制大學入學考試簡介 日本於2017年4月13日公布取代原有「大學入學中心考試(舊制)」,於2020年度起開始實施「大學入學共同考試(新制)」方針。首先,將要求考生於事前報考由民間辦理的英語檢定考試,以評核考生聽、說、讀、寫之四階段能力,考生可報考至多2次,以較高分的結果作為依據。其次,將增加國語科(日文)及數學科的敘述題(開放題),且將委請民間單位代為評分,試題包含數個以80字以內的簡答題及超過80字以上的申論題等。新制度的對象為2017年正就讀國中3年級以下之學生。考試科目為國語及數學Ⅰ、世界史A、物理等共30科,2024年度後再進行調整(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a)。整體日本大學入學考試制度之改革日程如表1所示。 表1、日本大學入學考試制度改革日程 資料來源: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b) 日本已於2017年11月實施「大學入學共同考試(新制)」的「第1次預備測驗」,除英語科目外,共有5學科11科目,由日本全國約1,900所高二、三學生約18萬名參與考試。此次預備測驗電腦閱卷型問題的答題正確率在0.9%~87.1%。考生必須面對需先解讀資料後再整合資訊的思考題型,例如數學科中要求學生從各項數據中思考如何透過二次方程式來解題等挑戰。日本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將依據開放題的答題正確率,於2018年秋天再次實施試辦調查。必要時,2019年也因應需要實施試辦調查(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d)。 此次預備測驗模擬考題以盡量避免「純背誦考題」為原則,例如國語(日文)科增加許多必須閱讀的題型(學生會章程、會話型文章等內容),考生必須閱讀後再行回答,但結果也導致考題頁數大幅增加,數學Ⅰ‧數學A從近三年頁數最多的16頁增至32頁,地理及歷史試題本頁數也大幅增加。考試時間部分,國語(日文)從80分鐘延長至100分鐘,數學Ⅰ‧數學A則從60分鐘延長至70分鐘(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b)。表2歸納日本大學入學考試「舊制」與「新制」之差異。 表2、日本大學入學考試「舊制」與「新制」之差異 資料來源: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b) 三、日本新制大學入學考試的特色 (一)英語科全面改採民間團體考試 由於日本高中新學習指導要領中已納入英語科聽、說、讀、寫之四階段能力,但現行舊制考試的電腦閱卷的方式僅能評鑑考生的閱讀能力,因此日本文部科學省決定採用已於大學推薦入學考試中適用之英檢、TOEIC、TOEFL等民間團體考試成績。日本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將會依據測驗的內容及實施狀況等認定符合一定標準的民間團體,另外由於民間團體考試多偏重於商務或留學等內容,因此尚須確認其測驗問題是否符合新學習指導要領。考生民間團體考試之成績將由大考中心管理,成績並非分數制,係採用比照CEFR(歐洲共同言語參考標準)級距制,分為6等級,其成績可提供各大學作為考生申請2次考試的資格或免試、加分等狀況(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a)。在過渡時期(2020年至2023年),大學甄試學生時,可擇一採舊制電腦閱卷方式測驗或民間團體測驗,亦可同時採用2種測驗成績(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c)。再者,考量考生經濟負擔及離島、偏鄉的情形,考試次數則設定於高三階段的4月至12月間2次;重考生則另予規範。目前的舊制考試將並存至2023年度,其後即予廢止(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a)。 綜上所述,英語考科改革要點可歸納以下三點(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b):(一)全面改採民間團體舉辦之考試為主;(二)高三的4~12月期間可參加2次考試,採取成績較優者(重考生將另行檢討對策);(三)舊制考試將併行至2023年度,2024年度起全面改採民間團體考試。 (二)素養導向的命題 新測驗的另一項重點為增加開放型試題,日本文部科學省目前規劃國語科(日文)有80字以內的簡答題及超過80字以上的申論題2種試題形式。鑑於增加開放題亦將增加考試評分的負擔,因此,將統一委託民間單位代為處理。考試期間將由80分延長至100分,評分將以級距式呈現。例如,評估讓考生閱讀租賃公寓的契約書,回答其中應考慮的問題點等問題(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a)。考科之命題改革要點可歸納以下四點(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b):(一)試卷開放題批改由大考中心委託民間機構辦理;(二)增加開放型題組,國語科(日文科)及數學科皆至少出3題;(三)結合電腦閱卷問題,國語科(日文科)考試時間為80~120分鐘,數學為70~80分鐘;(四)2024年度後,地理、歷史、公民及理科增加開放型題組。 綜觀日本新式考題可稱之為素養導向的命題,與我國即將施行之新課程綱要精神相符,其特色如下(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d):(一)增加開放型題組之題數;(二)增加解讀複數資料(多重資料)題型之題數;(三)增加與高中生日常生活相關題材之命題;(四)命題涵蓋「探究活動」課程情境;(五)增加「選出所有適當選項」的作答方式;(六)增加「選擇一方立場並選擇相應理由」的題型。 (三)學力測驗義務化 日本大學入學考試分為一般入學、推薦入學、AO入學等三種方式,每年文部科學省都會將載有基本方針、留意事項等之「大學入學者選拔實施要項」通知各大學。推薦入學「原則上可免除學力測驗」,AO入學則要求透過高中成績等掌握基礎學力(臺北駐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派駐人員,2017)。。 日本文部科學省於2017年5月10日的採訪中表示,針對全國國、公、私立大學依據以書類審查及面試方式舉辦AO入學考試或推薦入學考試,將自2020年度起也朝向須義務實施學力測驗之方向推動,此乃起因於被指責有部分入學者學力不足問題之反省。要求透過如將於2020年度取代現行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測驗之「大學入學共通測驗」,或各大學獨自舉辦之考試、短篇論文等方式來掌握考生的學力程度(臺北駐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派駐人員,2017)。 因此,推薦入學考試與AO入學考試未來必須實施小論文簡報發表共通考試等學力測驗,放榜日期則訂為AO入學11月以後,推薦入學12月以後(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b)。 四、結語 本文主要分析日本大學入學考試之改革要點,希望藉由日本針對大學入學考試之改革,提供我國大學入學考試之政策學習借鏡。首先,建議我國參酌其改革方向進行大學入學考試試題之檢討,例如增加敘述、解讀、結合高中生日常生活等題型,適度減少純背誦式之題目。此一方向與我國即將施行之十二年國教新課程綱要精神相符。 另外,就英語考科全面改採民間團體考試而言,為接軌國際,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此一方向值得我國慎重考慮。根據最新出爐的2017年IMD世界競爭力報告書中(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2017),日本在「英語精熟度」排名62,係63個評比國家中到倒數第二,而我國排名53,亦不理想,筆者認為日本此一改革對於帶動其國民英語能力的全面提升應有正面助益。再者,依現行我國大考中心之人力與規模,要在短期內完成英語科「聽、說、讀、寫」四階段能力之評測確實有難度,不如借助發展已相當成熟之民間團體考試,相關具體實施細節(符合課程綱要、過渡時期運作、偏鄉離島學生權益等)亦可參考日本之作法。 參考文獻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a)。日本新制大學入學考試。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24。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b)。日本大學入學考試改制措施摘要。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27。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c)。日本新制大學入學考試。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32。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d)。日本擺脫死背的大學入學考試變革。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39。 臺北駐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派駐人員(2017)。日本文部科學省朝義務化方向推動,2020年度起AO入試也須做學力測驗。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25。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2017). 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Online. 【全文請下載PDF檔】
第 174 期
國際教育訊息分析
16;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逐漸受到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