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搜尋



第 189 期

第 191 期
國際脈動
日本私立大學校院整併、轉型與退場策略

壹、前言  近年來,隨著少子女化現象的向上發酵,大學校院因為生源不足所衍生的經營危機也逐漸浮出檯面。尤其對私立技職校院而言,一方面因收費較公立學校為高,另方面則是受到傳統社會價值觀影響,學業成績較佳的學生多將就讀一般大學視為優先選項,導致私立技職校院常因生源不足而承受更大壓力。就實際狀況觀之,2014年2月,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成為全台第一所退場的;同年8月,永達技術學院亦因財務問題宣布停辦。其後,高美醫護管理專科學校、亞太創意技術學院,以及南榮科技大學分別於2018年至2020年間黯然退場。  為因應人口變化趨勢與維護學生受教權益,行政院業於2017年11月通過《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7)。然而前揭條例(草案)的推出只是一個起點,由於大學組織重整不僅涉及師生權益,更與社區發展緊密關連,再加上校產如何處理具有爭議,遂讓大學重整之路困難重重。惟大學整併、轉型及退場問題並非我國所獨有,以日本為例,除與我國文化背景相近之外,其高等教育系統亦是以私立學校為主,加上同樣面臨嚴峻的少子女化問題,故日本政府近二十年來積極推出各項因應對策。  基於此,本文擬整理並分析國際教育訊息中日本政府在面臨私立大學經營問題時,其推出之整併、轉型與退場策略的最新發展情形,俾做為精進我國相關政策之參考與借鏡。貳、日本私立大學整併、轉型與退場策略  日本文部科學省調查報告指出,日本18歲人口在1992年達到205萬人的高峰之後逐年下滑,至2014年時已降至118萬人。其後雖略微回升,但在2018年之後又開始走下坡,預估到了2031年時將跌破100萬人,至2040年時可能僅剩74萬人(駐大阪辦事處,2018a)。前述就學人口的減少讓日本大學面臨非常險峻的經營環境,根據日本獨立機構—私立學校振興共濟事業團公布的資料顯示,日本四年制私立大學2014年度春季約有近46%的學校出現招生不足的窘境,較上年度增加6%,其主要原因為高中畢業生逐年減少,未來招生情況恐將更為嚴峻(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4)。有鑑於此,日本政府提出以下策略做為因應:一、整併策略:放寬學院轉讓制度,提高私立大學校院整併效率  為了迎接日本大學2018年至2040年的發展趨勢,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在2017年底向文部科學省提出建言,呼籲政府應該有更大的彈性與積極作為來促進學校之間的合作和合併,並提出以下可行策略,包括:(一)國立大學法人同時可經營數個大學的「一法人多大學制」(傘式經營);(二)一地區內的數個國公私立大學進行學分交換等合作而成立一般社團法人之大學等合作推進法人(暫稱);(三)私立大學受到經營不善的影響,可以將以學院為分割單位直接讓渡給其他大學之制度。其後,文部科學省也採納其建議,在私立大學整併方面,允許經營不善的私立大學,自2018年起能以學院為分割單位直接讓渡給其他大學(駐大阪辦事處,2018a、2018b)。  在此項新措施公布之前,大學中的各學院一旦廢止停招,接受轉讓的大學必須重新申請,然由於申請新開設學院之手續涉及審查教師資格和績效等事項,導致大學整併曠日廢時,難以即時回應私校存續與發展需求。相較之下,新措施大幅簡化了大學之間學院轉讓手續,除了在互信基礎下省略教師資格審查程序之外,另財務與資金審查亦予以簡化,藉此大幅降低學校行政負擔,有效促進私立大學的合併與改組。但文科省也要求學校在轉讓學院前必須先向學生及家長進行充分說明,獲得這些利益關係人的支持與理解(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9)。  就實例觀之,目前已有神戶山手大學及關西國際大學採取新措施。關西國際大學規劃在2020年4月以接收學院的方式吸收合併神戶山手大學,俾讓私立大學在「苦難時代」中,為學校生存發展另闢蹊徑,而兩校以讓渡學院方式進行的統合也將會成為日本私立大學整併史上的重要參考範例(駐大阪辦事處,2019)。二、轉型策略:善用政府補助,鼓勵私校建立特色與平衡城鄉發展  政府補助向為私立學校重要財源管道,也是私校能否永續經營發展的關鍵因素。有鑑於此,文部科學省近年開始運用「私學助成金」(類似我國私校獎補助經費)來促使私立大學改善經營與提高品質。就具體做法觀之,首先是設定指標(如表1所示)做為各校獎補助經費增減額之依據。一方面透過增加助成金來鼓勵學校從事具有特色的研究或推動地區性合作與國際化;另方面也藉由減少助成金來懲罰招生情況不佳、財務出現赤字,以及評鑑結果不佳的學校。表1 私學助成金增減額指標資料來源: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8b)。  其次則是將政府補助經費與學校招生人數掛鈎,藉此避免都會區大學規模擴充過速(駐大阪辦事處,2018a)。詳言之,由於從學生的角度而言,在都會中心的學校對於校外實習或求職活動皆較有利,因此為了吸引學生入學,愈來愈多位於郊區、招生情況不佳的私立大學陸續將校址遷回都會中心,並將此種做法視為是解決私校經營困境的「勝利方程式」。但在此同時,偏遠地區的經濟活力卻因大學回歸都會中心而蒙受損失,因為來自外地的大學生不僅是當地商店的主要消費者,也能促進公寓租賃等地區經濟活動,且此種回歸都會的情況亦有悖於日本政府刻正積極推動的「地方創生」政策平衡城鄉發展的願景(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5a、2015b)。  基於此,文部科學省開始透過取消私學助成金的懲罰手段來限制都會區學校擴充招生人數(駐大阪辦事處,2018a)。如果都會區私立大學校院新生人數超過招生名額的120%,就取消該校的「私學助成金」。但學者也表示,透過調整私學助成金來引導學校發展並非長遠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要能協助地方大學強化教學品質和建立發展特色,或鼓勵知名大學遷到地方,同時也要擴大學校對地方人士的招聘,如此才能有效強化年輕人紮根地方的動機(蔣豐,2015)。三、退場策略:建立財務預警機制,提高經營不善私校危機意識  日本政府有鑑於私立大學出現退場危機的原因,不僅是來自於18歲人口減少的衝擊,也常是學校本身經營不善造成的後果。因此,為因應生源不足危機同時改善私立學校品質,文部科學省提出「讓惡質大學退場,重點投資好大學」的改革方針(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文化組,2012)。  而為了改善私立大學經營成效,文部科學省早於2007年就委託私立學校振興共濟事業團發展出「經營判斷指標」,用來做為篩選經營不善學校並及早預防之預警機制。前述指標推出後爭議不斷,故十數年來歷經數次修訂,目前最新版本為平成27年(2015年)版,共計分為8項財務指標(日本私立学校振興・共済事業団,2017)。茲將其內容整理如附表1所示。  根據前述現金流量、負債比率、償債能力、收入成長比率等財務指標,文部科學省將所有私立學校法人進行分級,俾提早發現經營危機和提出因應對策。如圖1所示,目前學校分級可分為「正常狀態」(綠色)、「即將發生困難」(白色)、「經營困難」(黃色),以及「自力再生極度困難」(紅色)4種類型,又可再進一步細分為A1至D3共14種子類型。學校一旦進入「黃色警戒區」,校方就必須針對經營困境在期限內提出改善計劃;進入「紅色警戒區」則代表學校債務負擔沉重,校方難以自力救濟故必須及早尋求協助(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8b)。圖1 日本私立大學經營判斷指標之分類資料來源:公益社団法人経済同友会(2018)。  圖1亦呈現根據指標進行診斷後的分級結果,詳言之,日本私立學校振興共濟事業團以全日本662學校法人為分析對象(含私立大學、短期大學和高等專科學校),就其2015年度至2017年度的財務資料進行校務經營診斷。結果發現,有367個(55.4%)學校法人其經營狀態屬於「正常」範圍;192個(29.0%)學校法人居於「即將發生困難」的黃色警戒區初期階段。尤其需注意的是,至2020年即有破產之虞(紅色區)的法人有17個(占2.6%);而2021年度以後有破產之虞(黃色區)的法人也高達86個(13.0%),換言之,目前日本面臨經營困難的法人共有103個(15.6%)。由此可見,日本私立大學的經營環境依然十分險峻,但日本私立學校振興共濟事業團並未公布各個法人名稱(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8b)。  日本政府訂定財務預警指標並將學校進行分級的目的,在於透過更嚴謹的態度來提高虧損日漸擴大之學校法人的危機意識,並加速經營方針的改革。而文部科學省和私立學校振興共濟事業團的任務,則是依學校之不同狀態分別提供經營改善計畫之擬定方法及步驟,以利學校進行經營改善。  文部科學省自2019年起,又根據學校法人在前述8項指標中「經常性收支連續三年虧損」與「負債金額高於運用資產」兩項財務指標的表現來將學校分類,藉此強化對私立學校的指導。如果符合以上二條件,即會被判定為有經營困難者(圖2左下角紅黃色區塊),此時文部科學省將派專家至該學校法人進行各項支持程序,若學校不配合進行改善則可能會祭出停止招生或解散法人等要求學校退場手段(駐大阪辦事處,2018c)。圖2 日本私立大學經營判斷指標之分類資料來源:日本私立学校振興・共済事業団(2017)。參考文獻 公益社団法人経済同友会(2018)。私立大学の撤退・再編に関する意見―財務面で持続性に疑義のある大学への対応について。 日本私立学校振興・共済事業団(2017)。私学の経営分析と経営改善計画。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7)。行政院會通過「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 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文化組(2012)。日本經營不佳的私立大學恐遭廢校。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7。 蔣豐(2015)。日本高校生源分布不均 政府用金錢控制報名導向。 駐大阪辦事處(2018a)。少子化加速日本大學「寒冬期」,檢討推合併救濟方案。教育部電子報,802。 駐大阪辦事處(2018b)。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為2040年的大學間合作、統合,提出了3種方案。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63。 駐大阪辦事處(2018c)。日本訂定2019年度「私立大學退場機制」。教育部電子報,832。 駐大阪辦事處(2019)。日本的關西國際大學、神戶山手大學統合,將成為新制度的範例。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67。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4)。少子女化衝擊 日本私立大學近半招生不足額。教育部電子報,633。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5a)。日本各地大學陸續回歸到都會中心(上)。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69。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5b)。日本各地大學陸續回歸到都會中心(下)。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69。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8a)。日本縮減私立大學補助案內容方針。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44。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8b)。日本私立大學103法人經營困難。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47。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9)。日本文科省修正相關規定,放寛私立大學間之學院轉讓手續。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70。


第 192 期
研究紀要
從蘋果到奇異果,詞彙夥伴在哪裡?

  因語料庫呈現語言的實際使用情形的特性,多年來已被普遍的運用於許多的教學、研究之中。近年來,電腦運算能力的提昇以及深度學習理論的成熟,更促使人工智慧更加成熟,提供各行各業更多便利的輔助。在173期,已先介紹了國教院語料庫索引典系統、例句編輯輔助系統,作為語料庫科技在語文教學應用的示範,本文所將介紹的語義場關聯詞系統更是結合語料庫及人工智慧的輔助教學應用。  所謂的語義場,簡單來說,就是一組詞彙在詞義上所具有的類型關係,例如「炎熱」和「寒冷」屬於意思相反的反義語義場,「牛」和「馬」屬於(動物)類型語義場。檢索本系統所獲得的詞彙,都將跟輸入的詞彙有著一定的關係,而這也是本系統為何稱為語義場關連詞的由來。接著,就讓我們來實際看看它的神奇之處。  當輸入蘋果進行查詢,系統傳回了許多的關聯詞,包括藍莓、葡萄、橘子、柳丁……等(見圖1)。聰明的你,應該已經發現,回傳的詞彙彷彿是一份水果列表。對於還在想明天要教導學生哪些水果的老師而言,這不正是一份現成的素材嗎!圖1、「蘋果」一詞在「遠流語料」中獲得的查詢結果圖2、「蘋果」一詞在「中國時報」中獲得的查詢結果  讓我們試著把語料從書籍類型轉換成新聞類型,再度檢索的結果,水果們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iPhone、iPad、iWatch、Win8等資訊產品(見圖2)。同一個詞,兩次檢索為何有著天壤之別?別太訝異,當選擇不同的語料庫,就像是跟不同學習、成長背景的人討論一樣,會根據他們熟悉的領域,提供不同的意見,誰讓蘋果本身就是跨領域的呢!但,既然應用了人工智慧技術,當然我們也可以試著跟它對談一番。不是想要資訊產品,那試著在負關聯詞欄中輸入iPhone,告訴它,我們不是想看到像iPhone這樣的資訊。檢索後,它很貼心的換成橄欖、杏仁、奇異果等再度比較貼近「水果食物義」的關聯詞(見圖3)。圖3、加入「iPhone」作為負關聯詞獲得的查詢結果  讓我們再換個情境:當學生好奇並想要多學習在平常的生活情境中會運用的詞彙時,他查詢了「廚房」,系統就提供了流理台、客廳、浴室等關聯詞。在看到了流理台後,他更加好奇還有哪些詞彙會跟廚房有關,此時,只要同時輸入流理台一詞,系統就提供了瓦斯爐、洗碗槽、抽油煙機等等更多廚房相關的設備(見圖4),進一步豐富個人詞彙。而老師們更可利用此一檢索方式,輔助設計不同的情境詞彙組,如地點類型(客廳、浴室等)、設備類型等,再加上本院所研訂的對外華語教學適用的詞語分級資訊(基礎、進階、精熟),更可做為詞彙難易度參考,冀能縮短教材設計時間,也提昇教材之品質。圖4、同時查詢「廚房」以及「流理台」獲得的查詢結果資料來源 林慶隆、柯華葳、吳鑑城、白明弘、陳茹玲(2019)。《建置應用語料庫及標準體系》期末研究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成果報(編號:NAER-107-12-F-1-01-00-1-1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第 194 期

第 195 期
國際脈動
美日兩國私立大專校院退場機制如何運作?

壹、前言  近十年來,國內因少子女化所導致的生源不足問題,讓原本就高度依賴學費收入維持運作的私立大專校院雪上加霜,部份私校為求生存開始鋌而走險,導致舞弊或違法事件層出不窮。然而私校經營不善問題並非我國所獨有,1980年代以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與市場化,全球高等教育機構數量迅速擴充,政府對私立學校的管制也隨之放寬,最後難免讓私校辦學品質出現良莠不齊現象。  為瞭解其他國家狀況,本文作者以「退場」、「閉校」和「經營不善」為關鍵字至「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之「國際教育訊息」搜尋後,發現約有近百筆資料,其中九成為高等教育階段,涉及國家則涵蓋日本、韓國、印尼、澳洲、美國、加拿大、波蘭、厄瓜多、俄羅斯、哥斯大黎加、越南、奧地利等十幾國,由此可知,私校經營不善問題可說已成為全球性的共通問題。  有鑑於大學財務良窳可說是學校永續經營之重要基石,去(2019)年國內《遠見雜誌》所公布的「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也首度將「學校財務體質」納入排名的評估構面之一(遠見編輯部,2019)。因此,本文以私立學校占多數之美國和日本為參照對象,以國際教育訊息資料為分析範圍,歸納兩個國家做法,藉此瞭解其辨識可能陷入經營危機學校之做法及其後續處置方式各為何?俾做為我國相關政策之參考與借鏡。貳、兩國辨識和處理具有經營危機大專校院之方式  整體而言,美國和日本政府均是透過建立預警指標來掌握各私立學校財務狀況。茲將兩國做法分別說明如下:一、美國:在大學資訊高度公開的前提下,政府與民間可同步監督學校財務狀況並提供決策參考  美國高等教育部門很早就以一種類似企業經營型態的方式來運作,為了保障教育教育消費者(包括學生、家長、企業、政府,以及社會大眾)的權益,提升大學校務資訊的公開和透明度向來被視為是重要工具之一。加上2008年全球經濟衰退後,美國約有三分之一的大專校院財務狀況處在一個無法維持永續經營的狀態,其他四分之一則接近此種狀態(駐舊金山辦事處教育組,2015)。在此情況下,每年都有不少研究機構或大眾傳媒公布大學財務狀況檢測報告以協助社會大眾瞭解私立大學校院經營內幕。  在大學校務資料來源管道方面,美國向來以資訊高度公開著稱,聯邦教育部所轄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NCES)充分發揮資料收集與分析功能。NCES建置相當多的資料庫,其中高等教育綜合資料系統(Integrate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Data System, IPEDS)係以校級為單位,定期收集與高教有關的資料,不僅提供聯邦教育部做為決策依據,亦開放做為大學評鑑或學術研究等加值運用(彭森明,2015)。由於大學校務與財務資料取得容易,故各種以政府部門公開資料為基礎所進行的私校財務狀況分析結果也非常豐富。  目前外界至少可透過以下三個管道來瞭解美國大學財務狀況,三個來源管道所採用的指標與目的(用途)另整理如表1所示。(一)聯邦教育部實施的大學財務責任評分  根據1992年再授權的《高等教育法》(Higher Education Act)規定,營利型和非營利型高等教育機構每年需向政府提交經查核的財務報表,以證明其符合獲得政府獎學金資格的程序規定。聯邦教育部根據主要準備金比率、權益比和淨收入比率三個指標計算出綜合財務責任綜合分數(fiscal responsibility Composite scores),藉此瞭解各校財務狀況(注意並非教育品質)。教育部亦會就評分過低的學校進行更嚴密的監控後,再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採取保護利益關係人權益的其他措施(Federal Student Aid, 2019)。(二)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執行的大學財務狀況查核  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Klynveld Peat Marwick Goerdeler, KPMG)早於1980年代初期就接受聯邦政府委託評估美國公私立大學財務狀況。目前KPMG的分析結果已被視為是美國高教育品質保證機制中財務控管的一環,以中北部大學校院認可協會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會(North Centr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 The Higher Learning Commission, NCA-HLC)為例,該認可機構即是運用KPMG的財務分析結果來瞭解轄區內高教機構經營狀況,經營不善的大學將被要求需提出改善計畫,並由專家組成的審查小組進行審查、訪視與評鑑(KPMG, 2010)。近四十年來,KPMG所採用的財務評估指標不斷根據市場環境和會計原則的變化進行修正,目前採用四個關鍵指標,如表1所示。(三)Forbes雜誌推動的大學財務等級排名  富比世(Forbes)雜誌從2013年起,即以美國招生人數超過500人的所有私立非營利性大學為對象,仿造大學生成績等第(GPA)計算方式來進行大學財務狀況排名(College Financial Grades ranking),迄今(2019)年為止已經公布第六期,所使用的9項指標(如表1所示)包括6項財務指標,以及註冊率、新生獲得學校補助比率,和每生教學支出等3項校務指標(Forbes, 2019)。表1、美國檢測私校財務狀況之不同管道資料來源:整理自Federal Student Aid (2019)、KPMG (2010)、Forbes (2019)。  比較前述表1中三個不同機構所使用的指標可發現,用來辨識危機學校所採用的指標在精不在多,聯邦教育部和KPMG所使用的關鍵指標數量都在3~5個之間。此外,由於用途不同所使用的指標也有差異,由於教育部和KPMG的用途是用來判斷政府補助的效能和做為認可機制的一環,其對象為政府部門人員或財務專業人士,故所採用的指標也偏向財務專業指標。相較之下,富比世(Forbes)雜誌是一種大學排名系統,其用途主要讓學生做為選校參考,故除了財務指標之外,又納入新生註冊率、學生能獲得學校補助比率,以及學校花費在學生身上的平均經費支出,即每生教學支出,前述三項指標為一般大眾較關注的指標。二、日本:透過經營判斷指標先將學校分級後,政府再依照各校狀態提供因應措施與改善策略  日本文部科學省於1998年成立「日本私立學校振興共濟事業團」,其任務之一為針對私立學校之財務狀況建立預警機制,藉此提高其日後重整之可能性,並達到有效預防及避免私立學校破產之目的。  為了改善私立大學經營成效,文部科學省早於2007年就委託私立學校振興共濟事業團發展出「經營判斷指標」,用來做為篩選經營不善學校並及早預防之預警機制。由於考量到私立學校經營困難及破產通常源自於營運資金短缺,故經營判斷指標內容側重於與學校現金流量有關的指標,並依照教學和研究活動產生之現金流量來劃分各校財務健康狀態。指標推出後因各界意見不一,十數年來歷經數次修訂,目前最新版本為平成27年(2015年)版,共計分為8項財務指標(日本私立学校振興・共済事業団,2017),其內容整理如表2所示。  在後續處理方面,文部科學省和私立學校振興共濟事業團的任務,在於依照學校之不同狀態分別提供經營改善計畫之擬定方法及具體步驟,俾利學校遵循。文部科學省指出,訂定財務預警指標並將學校財務進行分級的目的,在於透過更嚴謹的態度來提高虧損日漸擴大之學校法人的危機意識,並提早發現學校經營危機和協助提出因應對策(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8)。表2、日本私立大學經營狀態判斷指標道資料來源:日本私立学校振興.共済事業団(2017)。  目前學校依其財務健康狀態被分為「正常狀態」(綠色)、「即將發生困難」(白色)、「經營困難」(黃色),以及「自力再生極度困難」(紅色)4種類型,此四種類型依其嚴重程度又可再進一步細分為A1至D3共14種子類型(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8),各項指標判斷先後順序如圖1所示。  學校一旦進入「黃色警戒區」,校方就必須就其經營困境在期限內提出改善計劃;進入「紅色警戒區」則代表學校債務負擔沉重,校方難以自力救濟故必須及早尋求協助(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8)。特定學校若被判斷重整可能性很低時,政府必須依照比例原則採取對社會衝擊最小的措施,包括要求學校提出停止招生及停辦後之配套措施,並優先解決在校生之安置問題,確保學生的受教權益。圖1、日本私立大學財務預警機制資料來源:翻譯自日本私立学校振興・共済事業団(2017)。參、結語  由美國和日本做法可知,用來辨識經營危機學校所採用的指標在精不在多,聯邦教育部和KPMG所使用的指標數量都在3~5個之間,日本也只有8個指標而已。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向來為高度市場導向國家,為有助於教育服務的消費者很快能掌握各校之間財務優劣情形,三種資訊來源管道最後都將數項指標合併為一個綜合分數,以方便讀者進行決策判斷。而日本則是將不同指標進行優先順序排序,第一個判斷指標為「教學研究活動現金流量」,可見學校能否透過教學和研究活動所產生資金來維持基本運作,被日本政府視為是學校經營良窳的關鍵因素。參考文獻 日本私立学校振興・共済事業団(2017)。私学の経営分析と経営改善計画。 彭森明(2015)。政府如何協助大專校院推展校務研究:美國經驗。評鑑雙月刊,57。 遠見編輯部(2019)。《遠見》最佳大學排行榜:公私立大學排名鬆動 2私校進步最多。 駐大阪辦事處(2018)。日本訂定2019年度「私立大學退場機制」。教育部電子報,832。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8)。日本私立大學103法人經營困難。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舊金山辦事處教育組(2015)。學院倒閉有跡可尋。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Federal Student Aid (2019). Financial responsibility composite scores. Forbes (2019). Dawn of the dead: For hundreds of the nation’s private colleges, it’s merge or perish. KPMG (2010). Strategic financial analysis for higher education identifying, measuring & reporting financial risks.


第 196 期

第 198 期

第 199 期
研究紀要
艱鉅的任務——素養導向試題研發學習

  「核心素養」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用來連貫課程與統整發展的主軸。透過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的實踐是培育學生具備核心素養最直接的方式。然而,除了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外,更有效的方式莫過於利用素養導向評量工具,因為它不但能引領學生學習核心素養,更能引導教師落實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還能有效的評估學生核心素養的成效。  「素養導向試題研發人才培訓計畫」以小組工作坊形式進行,強調理論與實作並行。然而,學習素養導向試題研發需要多久的時間呢?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從外行人員到內行的素養導向試題研發人員?根據第一、二期參與四次工作坊培訓的學員學習狀況自我評估調查,可以得到下列的結果:一、掌握素養導向試題研發方向  經四次課程的命題講解、實作與討論後,學員都已經可以瞭解什麼是素養導向試題(平均分數4.1分/滿分5分)、素養導向試題的命題方式(平均分數4.0分/滿分5分)、以及素養導向試題的修題方式(平均分數4.1分/滿分5分)。二、學習到應用仍有落差(一)學員對自己研發的第一個素養導向試題題組滿意程度平均分數3.5分(滿分5分)。與前三項相比,學員對自己研發的題組滿意程度平均分數相對較低,雖然有部分學員覺得滿意,但多數學員覺得仍有進步空間、考慮的面向仍不夠完備、或試題仍偏向低層次的問題模式……等。(二)多數學員認為預試結果和原預期結果兩者之間存在著落差,預期相同的平均分數僅2.9分(滿分5分)。分析發現兩者的落差包括:「題目的呈現方式和說明我們覺得清楚,但學生卻感覺不清楚」;「題幹訊息的說明要更具體、明顯」;「學生解讀試題和老師的想法有出入」;「學生的回答很多元比原先設計的評分規準更多樣」……等。跨越「外行」與「內行」之間的鴻溝  從上述的分析與比較可知,整體而言,在歷經四次工作坊學習與討論後,學員對於素養導向試題研發的各項程序已逐漸熟悉,不論是素養導向試題的內涵、命題方式、或修題方式都已有成效。但四次的訓練似乎仍無法從素養導向試題研發的「外行」的素人變成「內行」的專家,僅能從「外行」的素人提升成為「理解素養導向試題研發」的人員。要跨越「外行」與「內行」之間的鴻溝,還需要更多的實作練習與討論,才能蛻變成長成「內行」的素養導向試題研發專家。最後,提供一個學員研發的試題從第一版、第四版(歷經四次工作坊的討論與修改)至第六版(專家修審)的歷程作為範例,呈現學員的學習過程以及回應學員學習狀況自我評估調查的問卷結果。數值簡化第一版數字簡化是指在進行具體的數字運算前,按照一定的規則確定一致的位數,然後捨去某些數字後面多餘的尾數的過程,常用於商店的折扣後的價格的簡化。下面是超商折扣資訊:問題1:建榮買了2瓶16元的奶茶,請問要付多少元?問題2:雅婷買了一包35元的洋芋片,一包24元的泡芙,請問雅婷需付多少元?問題3:媽媽買了2個禮盒,二個禮盒價位分別是399元和511元,請問媽媽要付多少元?第四版數字簡化是指在進行具體的數字運算前,按照一定的規則確定一致的位數,然後捨去某些數字後面多餘的尾數的過程。國內錢幣交易最小單位是1元,五捨六入是指若所取位數的位次後一位小於等於5,則捨去;反之,若大於等於6,則進位。常用於商店的折扣後的價格的簡化。若有小於1元部份會依照五捨六入方式計算,計算方式是所取位數的位次後一位小於或等於5,則捨去;反之,若大於或等於6,則進位,也就是打折後若是40.5元,會算40元;打折後若是40.6元,會算41元。問題1:建榮和一位同學到超商聊天,為了省錢,兩人商討後決定同系列產品,買了1瓶奶茶和1瓶紅茶,請問要付多少元?問題2:過年期間,媽媽要去拜訪親戚,所以買了肉乾類和軟糖類禮盒當作伴手禮,請問媽媽要付多少元?問題3:秉宏參加學校兩天一夜的畢業旅行,買了洋芋片、泡芙、捲心酥和蛋捲,可以在車上邊吃零食邊欣賞影片,請問秉宏要如何結帳才比較划算且花費金額做少呢?第六版我們曾經學過四捨五入取概數,不過某些商家卻使用五捨六入的方法取概數。臺灣錢幣交易最小單位是1元,因此商家在使用五捨六入時,會計算到整數位,也就是結帳金額的小數點後第一位,若小於或等於5,則捨去;反之,若大於或等於6,則進位。例如:如果結帳金額是40.5元,只需付40元;若結帳金額是40.6元,則需付41元。問題1 請問四捨五入和五捨六入,何種收費方式比較有利於消費者?請說明你的理由。問題2 建榮和同學到某家使用五捨六入的超商買飲料。超商正在週年慶,飲料的優惠方式是:「同系列的商品第2件5折」建榮他們購買了同系列產品奶茶和紅茶各一瓶,其中奶茶一瓶是15元,紅茶一瓶也是15元。請問他們一共要付多少元?問題3 畢業旅行即將到來,秉宏和陳靜到某家使用五捨六入的超商買零食。超商售有5種餅乾,價錢分別如下:洋芋片蛋捲捲心酥泡芙點心酥88元33元44元77元55元超商正在週年慶,餅乾的優惠方式是:「第2件6折(以價低者折扣)」秉宏選了一包洋芋片和一包蛋捲;陳靜選了一包捲心酥和一包泡芙。請問他們在結帳時,如何重新配對餅乾進行結帳,可以更省錢呢?請說明你的理由。資料來源 吳正新(2020)。素養導向試題研發人才培訓計畫(NAER- 108-12-B-2-02-00-6-03)。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第 201 期
研究紀要
校長面對危機管理,行不行?

一、一次危機、終身遺憾  校長的職涯中,不一定會碰到危機。遇到了,若處理失當,輕則行政處分,重則飽受社會輿論攻擊,黯然下臺。由此可見,危機管理的重要性。筆者國小的輔導教師,是位認真負責又有教育愛的好老師。三十年過去了,這位好老師成為了受人敬愛的好校長,關懷學校的任何事物,就連周末都到學校陪孩子進行社團練習。然而,一次不當的媒體發言,在受到社會輿論壓力下,離開了校長的工作崗位,黯然退休,頓時也讓教育界折損了一名優秀人才。這不禁讓筆者有諸多感慨,除了對於這位校長抱有無限遺憾外,更體悟到危機管理的重要。職是之故,了解校長面對危機管理的能力,並針對缺失之處加以扶助,成為國教院候用校長危機管理課程研發的重要方向。二、校長該具備哪些危機管理能力?  有關於危機管理,學者Heath(1985)認為,危機管理整合為危機前「偵測預防」;危機中「因應決策」與危機後「恢復學習」等三層面,內容項目包含:(一)危機前的偵測預防:內涵指校長在危機前能識別危機發生的警示信號,並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二)危機中的因應決策:內涵指危機發生階段,校長所採取的應變處置措施,包括危機領導、決策和溝通等。(三)危機後的恢復學習:內涵指危機解除後,校長領導組織成員儘快恢復學校正常運作,檢討和審視所採取的危機處理措施是否適切,建立學習回饋機制。  但校長們比較容易在哪個環節出錯,檢視過去相關研究付之闕如。易言之,校長危機管理談論者眾,但對於校長危機管理能力的評估,缺乏實證研究,則有需要進行深入探討。三、校長在危機管理中的表現情形(一)研究對象與施測方法  本研究108年國家教育研究院校長儲訓班學員,分為國中班22人、小A班22人、小B班22人、小C班22人,共88人,因有5位學員未繳交研究之情同意書,故本研究分析樣本為83人。然,為了解學員在危機管理課程模組後的真實能力,本研究則採用「籃中演練」的實作評量方式。  為了解學員危機管理真實能力,本研究則以「籃中演練模式」(in-basket exercise)進行課程與評量。參加人員在評測過程中被賦予某特定角色,並在模擬的情境中處理若干危機管理指定題目。完成口語評測後,得由評審員與參加人員進行對話。除透過評審者的評分,了解學員們危機管理真實能力外,並以對話方式針對個案進行討論提升學員管理經驗與專業知能。籃中演練的題型包括:1.性騷擾、2.親師衝突、3.校園安全、4.學生管教、5.公共關係、6.採購、7.霸凌等。(二)研究工具建立  為了達成籃中演練的測驗目標,首先必須建立題庫與評量規準。題庫建立的部分,主要是透過「焦點團體座談」(Focus Group)。焦點團體訪談主要是針對危機管理議題,經過研究者的設計與安排,以團體討論的方式進行危機管理案例蒐集。焦點團體參與對象為:縣市教育局發言人(2人)、縣市法治或法務專員(1人)與資深校長(8人)。  為使籃中演練評分更具客觀性,本研究則研發危機管理評分規準(scoring rubrics)。評分規準必涉及一定程度的專業判斷,作為測驗標準化參照及教育研究之用。此外,亦是建構實作評量可靠性的重要途徑。評量時,可參考各表現等級的描述,利用多元與多次評量,觀察學員的口語表現,以判斷其學習成果。  本研究主要由研究者編制「國家教育研究院國民中小學校長儲訓班危機管理模組籃中演練評分規準」初稿,並請四位資深校長,一位測驗專家及一位校長學研究專家共同討論。完成評分規準,規準內容如下表:表1 校長危機管理實務籃中演練評分規準表 評分項目 內涵 評分規準 危機中的因應決策校長職能:策略思考溝通協調 1. 指危機發生階段,校長所採取的應變處置措施,包括危機領導、決策和溝通等。 2. 掌握相關資訊並即時分析、因應、決策,使損害控制在最低的危機處理能力。 未達基礎 1. 未能說明目前危機中,學校採取的應變處置措施。 2. 未與目前危機中,事件關係者溝通。 基礎 1. 能說明目前危機中,但學校採取的應變處置措施僅部分切中要點。 2. 在危機事件中,僅與部分關係者溝通。 精熟 1. 能說明目前危機中,學校採取的應變處置措施,且處置措施切中問題,有效將事件傷害降低。 2. 說明目前危機中,完整的與所有事件關係者溝通。 危機後的恢復學習校長職能:策略思考 1. 指危機解除後,校長領導組織成員儘快恢復學校正常運作,檢討和審視所採取的危機處理措施是否適切,建立學習回饋機制。 2. 指危機解除後,校長領導組織成員增強危機管理的能力。 未達基礎 1. 未能說明危機解除後,學校如何建立危機回饋機制。 2. 未能說明危機解除後,學校如何增強組織危機管理的能力。 基礎 1. 危機解除後,學校雖建立危機回饋機制,卻未切中要點。 2. 危機解除後,學校僅部分成員增強組織危機管理的能力。 精熟 1. 說明危機解除後,學校如何獲得組織成員認同,建立危機回饋機制。 2. 說明危機解除後,學校如何獲得組織成員認同,增強多數人員組織危機管理能力。 危機前的偵測預防校長職能:策略思考 1. 指校長在危機前能識別危機發生的警示信號並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為預防危機發生,領導組織成員搜尋已知的危機風險因素並盡力降低潛在損害的預防能力。 未達基礎 1. 未告知在該危機中,過去學校曾做過哪些預防措施。 基礎 1. 告知在該危機中,過去學校曾做過哪些預防措施。其方法未能完全切中問題。 精熟 1. 告知在該危機中,過去學校曾做過哪些預防措施,並能舉證有具體成效,降低潛在損害。 校長職能:溝通協調 1.「語速」:反應演講者語言表達時,速度太快或太慢,是否為聽講者所接受。 2.「語調」:代表演講者語言表達時,音調(量)太高或太低,是否為聽講者所接受。 3.「語暢」:反應演講者進行語言表達時,語言節奏是否流暢,口語化程度過高或適當等特徵進行評量判斷。 未達基礎 1. 演講者語言表達時,速度太快或太慢,不能為聽講者所接受。 2. 演講者語言表達時,音調(量)太高或太低,不能為聽講者所接受。 3. 演講者進行語言表達時,語言節奏不流暢,口語化程度過高。 基礎 1. 演講者語言表達時,速度能為聽講者所接受。 2. 演講者語言表達時,音調(量)能為聽講者所接受。 3. 演講者進行語言表達時,語言節奏流暢,略有口語化程度之表達。 精熟 1. 演講者語言表達時,速度能為聽講者所接受。 2. 演講者語言表達時,音調(量)能符應情境脈絡,展現適當的聲音情緒。 3. 演講者進行語言表達時,語言節奏流暢,無口語化程度之表達。   本研究回收83位學員之249份評分樣本進行分析整理後,分別依校長儲訓班校長們背景資料及初始成績平均得分探討其樣本特性之描述性統計分析數據資料,詳如表2所示。可以發現本研究之樣本中,在班別方面,得分以國中班較高,達17.136;題目類型以校園安全得分最高,達17.912,公共關係與採購得分最低,為13.667;最後以各題計算,學員得分總平均為16.317分,通過率(學員表現得分/評分表滿分,故計算16.317/24)67.98%。表2 樣本特性之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由表3可知,根據評分架構上,危機中應變處置最高,平均為2.73;依序為危機中危機處理,平均2.71;危機後組織學習與危機前危機預防,平均2.67;而平均分數最低為危機後回饋機制,平均為2.66。表3 籃中演練評分項目得分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危機議題分析方面,由於學校經常發生的「校園安全」、「親師衝突」、「霸凌」等危機事件,處理較為得宜。然多數候用校長,缺乏總務與採購相關經驗,對於「採購」事件的危機處理,則表現不佳。  在危機管理能力上,候用校長對於「危機中應變處置」表現最佳。意指校長在危機發生時,相關的決策和溝通等能力較為熟練。然而在「危機後回饋機制」表現相較其他能力則較不理想,意指校長如何儘快恢復學校組織正常運作,撫平事件受害者的創傷能力較為薄弱。四、代結語:不要讓危機事件受害者隨著時間被遺忘  本研究顯示,候用校長在採購議題表現較為不佳,主要原因在於受測者本身無採購相關經驗,故國教院有關採購管理相關課程,應以案例分析為主,藉此協助候用校長對於該事件的處理經驗。但更重要的是,校長危機後的回饋機制能力仍有待討論。易言之,危機事件的處理不僅只在當下,事件過後,受害者本身以及相關事件關係人是否有被合理的對待,仍持續考驗著校長危機管理的能力。資料來源 蔡明學(2019)。中小學校長危機管理領導職能之評估。教育政策與管理,4,99-121。 參考文獻 Heath, R. L., & Nelson, R. A. (1985). Issues Management. Sage Publications.


第 200 期
研究紀要
呼喚先祖的傳統智慧——原住民學生的科學學習

  如何在教學上協助原住民學生透過對自身文化來理解主流的學科知識,實為當前原住民族科學教育的重要議題。  因此,本研究依據設計導向科學學習(Design-Based Science Learning, DBSL)的原理,編製動手探究的活動,希望透過傳統籐編製作活動,讓原住民學生進行有意義的科學學習。如圖1所示DBSL的活動流程包括五個步驟:定義問題情境(以情境問題引導單說明籐編在傳統泰雅族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調查活動(分為調查活動與基本編法介紹)、發展想法(由小組討論統整可能的影響因素並據此制定設計策略)、籐編製作(依據設計策略進行籐編編製並完成耐重度的測試)與統整討論(展示測試結果、接受提問與回饋)。圖1、設計導向科學學習活動流程圖  研究結果顯示在六周的設計導向科學學習活動之後,學生能主動使用測量方法來增加實驗觀測的可行性,並能以量化數據來進行實驗結果的比較。在自身族群身分的認同與投入部落活動的意願,以中、低族群認同學生的增進達到顯著。對科學原理與學校自然課程的態度亦有提升,也以中、低科學態度學生的改變最為明顯。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位學習不利的同學(S17),因為各種因素而識字不多,進而導致各科的學習成效均有低落的情形。其在後晤談中雖然也只是模仿課程的實驗設計來進行回答,但伴隨而來的是他能具體地在一個不一樣的問題情境之中完成他的實驗操作並能有自信的表達出來。  基於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對於原住民族科學課程的建議如下:一、原住民族科學課程應考量融入原住民族傳統知識  文化認同是影響原住民族學習適應的重要因素。由於文化本質的差異,使原住民族在學習主流文化課程時產生困擾、挫折與失敗,因而對主流社會產生嚴重的疏離感與抗拒同化的態度,進而影響其學習適應。然而,文化認同對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而言,並非只有負面影響。本研究顯示藉由原住民族傳統的藤編文化作為主題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體會蘊含在先祖智慧中的科學知識;在設計活動的課程中,不僅能夠保留傳統文化,同時亦能透過對科學態度與過程技能的促進,來達到科學學習的目的。二、原住民族科學課程應增加讓學生動手實作的機會  原住民學生大多喜好實際動手操作的課程活動,即便在教室裡進行教學,也較喜歡活動式的學習,對於實務操作、活動學習或運用較多肢體動作的教學內容,其學習興趣明顯提升,並能加深其學習印象。本研究考量學生的文化背景、學習型態、溝通方式,並以其自身文化作為學習的橋梁,提供在科學課程和教學上的另一項選擇,使學生可以投入更具個人意義的學習活動,並維持高度的學習興趣。此外,由於原住民族的傳統智慧大多是以知識或用於生活工藝與器物上(例如:石板捕獸器為槓桿原理的應用),故而透過實作結合STEM(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的跨領域、跨文化課程不但可以增加學生動手實作的機會,更可像個創客(Maker)一樣從實作中體驗與學習知識。三、原住民族科學課程應符應真實的文化情境  原住民學生在學習科學時,由於日常生活經驗與學校科學之間存在著差異,在需要跨越文化疆界的情形下,學生易產生認知衝突與學習困難。因此,班克斯提倡多元文化課程中的附加課程取向,即強調透過原住民族的文化經驗融入科學設計活動,藉由肯定原住民族文化的經驗和價值,提升原住民學生對族群的認同以及對科學的態度。本研究的結果發現在學習過程中融入原住民族傳統文化,可以有效幫助中、低族群認同的學生建立其族群認同,顯示將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融入於科學概念中,可促進力學概念的學習與有效提升科學態度的養成,並爲班克斯之多元文化課程的理論取向提供了實徵證據。資料來源 吳百興、吳心楷(2010)。八年級原住民學生在設計導向活動中的科學學習。科學教育學刊,18(4),277-304。


第 203 期
寫出可讀性高的文章,有哪些訣竅?

  「陽臺上的衣架錯落,像極了愛情。」「太過明顯的喜歡,像極了愛情。」請仔細觀察一下自己閱讀這兩個句子時的思考歷程。對你而言,哪個句子比較容易理解呢?而在閱讀另一個較不易理解的句子時,大腦發生什麼事?別急,我們得先知道理解怎麼發生,容易理解的文章有什麼特性?最後再一起看看這「像極了愛情」的網路金句是怎樣的認知歷程。成功的理解是讀者與文本良好互動的結果  可讀性(readability)是指閱讀材料能夠被讀者理解的程度。簡言之:可讀性與「讀者」和「文章」兩因素有關,文章難以理解,不見得是讀者的問題。由過去數十年的閱讀研究綜整,影響閱讀理解的讀者因素包括:動機、閱讀發展、閱讀策略、推論能力、先備知識等。文章因素則包括:印刷、語言與文學、體裁、內容與多樣性等。前者通常無法控制,而後者可由作者掌控。考量讀者特性,透過寫作調整,有助撰寫易於理解的文章。高可讀文本的特性  一、符合讀者先備知識:先備知識是指讀者接觸文章前已知的知識與經驗。讀者先備知識會影響文章理解,例如,討論棒球規則的文章,對具備棒球知識讀者而言,比不具備棒球知識者較為容易。又如「奈米」的主題對小學二年級相對比較困難,但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遊戲」、「校園」的主題就較為容易。  二、適合發展的語言特徵:詞彙特性是影響文章可讀性的重要關鍵,使用高頻、低複雜度、非技術性、具體、生活化、意義清楚等較易閱讀的字詞彙,文章可讀性會較高。例如,高頻常見詞(難過、傷心)比低頻詞(柔腸寸斷、黯然)易懂。而句子的結構簡單(少用代名詞、複合詞、複句),其可讀性也較高。  三、減少推論的困難度:推論是讀者透過先備知識與文章線索,讀懂作者沒有清楚表達的言外之意與弦外之音。過去許多研究都支持推論是閱讀理解的核心,透過推論,讀者可建構文章的完整理解。文章中概念與概念連結而成的命題,或命題連結而成的句子,以及句子組成的段落,注意其連貫性,或補充背景知識均可減輕讀者推論的困難。  四、結構完整與高連貫:文章結構是文章的組織方式,掌握文章結構就能掌握文章內重要概念間的關係。文章結構可概分為敘事文和說明文,敘事文結構通常包含故事背景、起始事件、主角意圖、行動、結果及造成影響。說明文用來說明概念、溝通與傳遞訊息,結構較為多樣複雜,包括描述、時間順序、比較異同、因果,以及問題與解決。對文章結構愈熟悉,就愈能預期文章的發展、或是找到所需訊息,更容易建構整篇文章的理解。連貫性包含局部連貫與篇章連貫。前者指句字內或句與句之間有所承接,相互關連;後者為全文扣緊主題與核心概念,不任意跳躍或轉換主題。  五、適當重述先前內容:讀者閱讀時的歷程涵蓋:認字、剖析、推論、策略運用、理解監控。在認字時必須處理字的形、音、義,讀句子時要對句子剖析,再整合句意理解段落,最後整合段落形成篇章理解。前述歷程受到工作記憶影響,工作記憶為大腦用以「暫存」與「運算」訊息,其效率與智力及發展有關。想像一下老師念一大串句子給年紀很小的學童聽,或試著回想這篇文章的前面段落文字,基於工作記憶暫存的空間有限,時間短暫,這些作業要求其實相當困難。讀者閱讀長文較後面訊息時,可能早已經遺忘前面的訊息,因此適當重述先前內容,可幫助現有段落的理解及整合。  六、降低無關訊息干擾:與主題無關的句子或敘述會干擾閱讀歷程,增加認知負擔,因此,如能將與文章無關的干擾訊息降到最低,也可增加文章的可讀性。文本可讀性的評估  完成一篇文章後,如何知道它的可讀性呢?多數研究根據詞彙的困難度與句法複雜度建立線性迴歸式,來估算文章的可讀性,而文章的詞彙愈困難及句法愈複雜,可讀性愈低。用以量化文章難度的公式最眾所知的是1950年代英文可讀性公式Flesch Reading Ease。不過,簡單的線性公式很快就被認為過於精簡,無法反應篇章理解的複雜歷程。近年隨資訊技術發展,以人工智慧技術納入更多元的特徵來建立公式,是可讀性研究領域的新趨勢。國內研究者研發的文本可讀性指標自動化分析系統(https://reurl.cc/Oql81y)便可自動分析文本特徵,並提供可讀性的估算。  最後,你可能會問:公式算出來的高可讀性文本,讀者就真的看得懂嗎?這也是可讀性研究者近年來不斷反思的問題。畢竟,可讀性指的是「理解」,唯有讀者才適合對文章可讀與否進行評斷。因此,近年來可讀性研究者已經從以追求高的文本預測正確率作為公式的效度驗證,轉而關注讀者的理解表現。  你也許觀察到在閱讀「陽台上的衣架錯落,像極了愛情。」這個句子,需要透過推論建構理解,另一個句子「太過明顯的喜歡,像極了愛情。」則不怎麼需要。在推論時,你可能會搜尋過去經驗、形成心像、分析詞彙與句子試圖了解句意。就可讀性的概念看來,這個句子是低可讀的,但讀者能從兩個不連貫的單句加以推論,運用背景知識與類比等方法試圖詮釋了解句意,如此反而建構文學性存在的空間,而這也正是AI與人腦存在的長遠落差。資料來源宋曜廷、陳茹玲(2017-2032)。中文文本可讀性計量系統及其方法(Text Readability Measuring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中華民國專利證書發明第I60836708367。

動手動腦玩科學!自然科探究與實作在各教育階段的課程設計與實例

  本次「自然學領域課程綱要」(以下簡稱自然領綱)高中階段共12個必修學分,其中包括三分之一跨科目之主題式探究與實作課程內容,目的就是成為帶動國中小進行探究與實作的火車頭。在經歷過108學年度高中課程計畫書審查,從有趣的科學遊戲類型到培養科學探究的實作活動,只要符合問題為中心的教學,都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好課程。讓學生從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到解決問題,提出結論與表達溝通的機會。以下本文將說明國中小階段應該如何相互配合,並且向上支持高中階段,逐步打下科學學習的基礎。國民小學階段:動手實作豐富科學學習經驗  國民小學階段的關鍵在於增加學生日常生活的學習經驗,透過觀察操作等方式親身體驗到自然世界的各種現象。在圖1能量轉換的課程中,可以看到中年級學生透過實作找出葉子受光的最大面積,讓光合作用這個很抽象的概念,能透過動手實作累積學習經驗,作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基礎。由此可知,國小教師必須在教學中突破學生有限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覺知到的更多樣的科學現象,不論是聲、光、電、熱、磁等都可以成為學習的素材,持續引發學生好奇心與探究自然世界的信心,累積豐富的科學學習經驗。圖1、中年級學生在走廊上利用陽光找出葉子最佳的受光排列  此外,課綱設計為銜接國小與國中階段,以微觀粒子概念提供學生思考物質組成,成為理解自然事物的方法或工具之一。課程中透過想像力來思考物質不斷切分後,最小的單元是什麼?這個最小的單元是如何表現出不同的科學現象?在圖2物質微小構造的實作中,學生把觀察擴散作用並類比到粒子運動,就是希望引導學生想像及思考到肉眼看不到的微觀世界,深化學生的科學學習經驗。圖2、物質組成,高年級學生在咖啡溶解實驗中進行觀察。國民中學階段:用科學打開學習的大門  國民中學教育階段關鍵在於適時地引入科學知識系統,透過科學概念與探究方法理解自然世界的現象。在圖3中是七年級跨科主題「從原子到宇宙」的單元,學生學習科學計量單位,再將生活周遭事物定錨在這個單位圖所處的位置。立基在國小階段透過放大工具所建立次微觀的觀察經驗,國中階段進一步提供科學尺度的單位,體會到從微觀粒子的小到整個宇宙的大,擴大對科學尺度的想像力。圖3、引入科學計量單位,同時學習科學記號與欣賞各類事物的尺度位置。  可知國小階段所累積的科學學習經驗,在國中階段配合科學方法如科學測量或控制變因,教師引導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圖4腸衣篩選的實驗中,學生比較葡萄糖與澱粉通過腸衣的情況,透過計量單位的科學知識系統能解釋兩者差異,瞭解物質在尺度上的大小會影響到實驗的篩選結果。讓科學知識系統提供學生間溝通互動的語言基礎,進而產生更多可探究的研究問題。圖4、腸衣篩選的實驗,因孔隙大小不同影響物質是否能通過。高級中等學校階段:系統思考到科學論證  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在於建立科學模型與理論的系統思考與科學論證能力,更接近科學家或工程師的思考模式。以蠟蠋燃燒實驗為例(參考教師共備社群連結https://pikaof6.weebly.com/),器材雖然十分簡易,但這卻是複雜系統的好例子,因此部分高中學校應用到自然科探究與實作課程中,學生在實際操作後都會發現許多需要控制的變因,光是蕊心長短的因素就能使兩組實驗作出相反的結果,總能引發學生相互的論證。進一步來說,透過同儕論證能對實驗提出比較和判斷資料,反思實驗過程的優缺點,並加以修正,體會到科學就是一個求知的歷程,且對於自然世界保持探究的開放態度。  最後,師生或同儕間的討論就是一種科學論證,也是高中階段重要的能力之一,如圖5教師為高中學生提供團隊任務分配,幫助學生進行科學發表或論證,透過任務的分工再提出探究問題,如米蟲種類、生活史或趨光性等。在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透過科學語言與同儕溝通互動,增加學生科學的陳述與論證能力,建立未來公民所需要的基本科學素養。圖5、透過不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分享探究歷程與成果。(註:圖片取自國立臺南一中探究與實作課程)結語:一場探究實作的教/學接力賽  本文點出各教育階段的探究與實作重點,期待現場的科學教師能相互理解與配合,逐步引導學生具備探究與實作的能力與態度。最後,自然科探究與實作課程無法單靠高中階段完成,而是需要各階段依課綱設計逐步培養,特別是國中教育階段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在科學知識系統下整合國小階段累積的科學學習經驗,並且進行科學探究的實作活動,以利銜接高中自然科探究與實作課程。資料來源黃茂在、吳文龍(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然科學領域教材及教學模組研發模示與示例研發計畫。委辦單位: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註:圖1至圖4取自「自然科學領域素養導向之教材及教學模組」。


1   2   3   4   5   6   7  

Page: 3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