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搜尋



第 235 期
研究紀要
學生在教科書上學得「夠多」嗎?

  英語文領域課程綱要對於學生在國小及國中階段應該學會幾個單字是有規範的,學生完成國小階段的英語文教育,應至少學會300字,國中則是1,200字。而教科書是臺灣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來源,教科書上共出現幾個單字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以詞彙速描分析引擎(Sketch Engine)探究英語教科書的單字量。我們選取用來分析的教科書必須出自通過教育部審定且市場占有率較高的出版社,其他訊息條列如下:   我們擷取用來計算單字量的範圍是從教科書開頭的人物介紹(charachter)到附錄前的所有內容(不包含附錄或其後的單字索引),接著使用詞彙速描分析引擎(Sketch Engine)分析教科書的單字量,分析介面如圖1,分析結果如圖2。詞彙速描分析引擎完成計算後,我們再以人工方式重新檢視,依照九貫英語文領域課綱的字彙編列原則刪減、合併教科書的字彙,將不適合作為字彙的予以刪除。 圖1、詞彙速描分析引擎工具的使用介面   圖2、利用詞彙速描分析引擎工具取得的詞語分析結果     國小的研究結果顯示,A、B、C三個版本教科書,國小三年級至六年級的總單字量介於1,100字至1,500字之間,三版本的共同用字達658字,多於課綱字數。國中分析結果顯示,D、E、F出版社的十二年課綱教科書,其單字量均多於九貫課綱的版本。十二年與九貫課綱國中的一至三年級課本總單字量介於2,400至2,800字間,三版本共同用字達1,586字,略高於課綱字數。因此,光以單字量可推估,學生從教科書上可以認識或接觸到單字量是「夠用」的,也就是超過課綱所預期的程度。   最後,我們提出國小、國中的教科書參考字彙表供外界使用參考。在國小部分,我們以A、B、C三版本的658共同字為基礎,分析這658字表與教育部的參考字彙表(2,000字)、五縣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南市與宜蘭縣)公布的國小字表的交集,並排除教科書的極端低頻詞,提出一份498字的國小教科書參考字彙表。在國中部分,我們以D、E、F三版本的1,586共同字為基礎,分析這1,586字與教育部參考字彙表(2,000字)的交集,提出一份1,489字的國中教科書參考字彙表。這兩份字表以不同版本教科書的共用字為基礎,再使用教育部字表來篩選出重要性較高的單字,可供教學參考使用。  國小與國中教科書參考字彙表連結:https://tinyurl.com/ukz5h3su這份連結包含四份字彙表,如下:   1. 九貫課綱國小A、B、C三版本教科書的658共同字彙表。   2. 本計畫建議的國小498參考字彙表。   3. 十二年課綱國中D、E、F三版本教科書的1,586共同字彙表。   4. 本計畫建議的國中1,489參考字彙表。 資料來源 吳欣儒(2021)。國民中小學英語教科書字彙之分析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整合型計畫案成果報告(NAER-2021-012-C-1-1-B6-0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第 236 期
研究紀要
教科書出版自評指標:落實自律當責並展現創意特色

  中小學教科書係出版業者出資,邀集學者專家組成團隊進行研發編輯,經審定通過取得執照,由學校自主選用讓教師及學生使用的文化產品。在現行制度下,出版端檢附「書稿」(包含教科書及教師手冊)及「編輯計畫書」(包含編輯理念,冊數及節數規劃,教材架構、領域核心素養及學習重點,統整、連貫及學習策略,議題融入、性別平等教育檢視指標等面向)申請審定,但「編輯計畫書」列舉教材內容與課程綱要的符應配搭說明,尚未擴及出版端整體研發機制、編輯團隊、編務運作與分工,亦較少創意亮點及品保機制之呈現。審查端就「書稿」依審查基準進行內容審查,未得理解書稿研發重要脈絡,以整全式評估書稿品質,相關善意建議與提醒,易被誤解為「以審代編」或是不信任出版端的專業,編審互信與溝通不足的僵局,無法激勵出版端勇於展現創意與特色編寫教材,建立自我品牌特色。 教科書自評指標發展芻議   中小學教科書的編寫歷經出版端的團隊組成、課綱解讀、確立架構、研發內容、編擬文稿、圖文排校、試讀試教等程序,出版端對其品質負完全責任。然而,因為教科書市場運作與產品性質的特殊性,其編輯、審查與選用各有分工且時程有限,以致長期以來,雖然各業者均建立自我品質管理機制,然而在市場競爭壓力下,少數業者或科目亦有先送邊改,未能事前做好自我品管情形;審查端發現部分教科書架構不甚完善、內容錯誤不少,以及學習內容重點與設計未盡符合課綱精神時,來回修正或申覆,徒然耗費雙方行政成本與時間。加上社會對教科書的高度期待,若審查端把關稍有疏漏,未來產生錯誤或爭議,則難以釐清彼此權責關係,造成社會各界對教科書內容與審查制度的不信任。   為了讓出版端能充分展現編輯特色與創意,同時落實當責精神及品質確保,對自我產品內容負責,在目前既有的制度下,讓出版端提出自評說明,以讓審查端理解其品保機制(含內部評鑑及外部評鑑)的運作細節與落實程序,達成專業分工且權責分明。審查端於「編輯計畫書」內容納入「研發機制」、「內容編輯」、「編務運作」、「數位嵌入」及「教材評估」等面向,作為申請審定的必要文件(如圖1)。 圖1、教科書自評架構與指標 讓教科書產業更具活力   教科書自評機制及指標的目的,在透過各層面的書面文件,作為雙方共識溝通的橋梁,出版端落實當責精神與品質確保,審查端聚焦必要基準具體提供意見,避免各行其是耗費行政成本,進而提升內容特色,減少編審爭議,並改善市場秩序。就出版端而言,強化其自主性,透過內部品保機制,各研編團隊可依據領域∕科目特色,朝向多樣化與差異化的發展,藉由自我評鑑機制及指標,兼顧出版端內部自我檢核,確保產品應有的品質,也能展現編輯理念與特色;就審查端而言,有自評內容作為書面溝通的重要文件,使雙方在角色定位與權責分際有所平衡與釐清,出版端發揮自主與績效責任,在組織品質文化下完成適切的自評報告,審查端著重於檢視事實偏差或知識錯誤等「與正當教育顧慮有合理連結」的內容,而非基於因審查人的觀點與偏好提出意見,或介入編務的細微末節。在此機制下,出版端有更多機會得以書面說明教材研發與課綱轉化的歷程與特色,行銷自身的編輯理念與教材亮點。同時,也應說明品保的程序與重點,特別是在美術編輯、文字校對、專家審閱等之出版基礎項目的自我要求。若能落實此機制,審查端能由出版端自評的過程與說明中,理解、尊重多元的教材設計,不再淪為教材內容的校對者,或因不理解而造成誤解,達到有效降低審定動員的人力與物力成本、縮短審定時程、減少審次或編審溝通的時間。在良善的制度運作與相互信任的氛圍下,讓教科書出版業者得以突破框架,落實自律當責,發展品牌定位,成就眾聲爭鳴多元繽紛的教材花園。 資料來源 王立心(2022)。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出版自評指標建構。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NAER-2019-029-C-1-1-B1-0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我都唸「『塑』膠」,那你呢?

語言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   「O, where is Romeo? Saw you him today?」看到這樣的句子,大概英文老師都會直搖頭,畫個大叉叉,然後氣憤地說「不對、不對,表疑問語氣時,句首記得加助動詞,一般動詞要保持原形,不能動,不能動,不能動……」且慢、且慢,這可是出自大文豪莎士比亞(1564-1616)《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句子。從他的劇本,我們感受到愛情的恆久,也意識到語言的變化。有了上述思想準備,那麼當你讀到《傲慢與偏見》和《理性與感性》作者珍‧奧斯丁(1775-1817)寫下的「Jenny and James are walked to Charmouth this afternoon.」或「Mr. Murray’s letter is come.」,就會比較釋懷了吧。語句合不合語法、能不能接受,是相對的,因時間、空間不同,而有所差別。什麼是合法句子?什麼是合宜用法?短短數百年,可能就有截然不同的判斷。其中,語音的變化,又比文法變化快得多。以英語發展史上著名的「母音大推移」(Great Vowel Shift)為例,開始於14世紀中,大致完成於1700年,僅約350年,母音發音部位和聲學音值經歷大幅改變,形成中古英語和現代英語的分水嶺。 臺灣華語發音六大特色   語言往往因為生理認知、語言接觸、社會文化等因素影響而產生變化,華語自然也不例外,在不同地域,持續演化發展。例如,馬來西亞華語新增第五聲(帶有喉塞音韻尾的高降調)、新加坡華語韻母縮併(「六」唸成[liu]、「對」唸成[tui])等。看過電影「小孩不笨」系列的讀者應該對這些變化不陌生。根據學者研究,臺灣華語語音亦擁有諸多在地化特色,例如:   1.「去捲舌化」   2. 「ㄣㄥ不分」   3. 聲調變異   4. 去唇音化   5. 母音變異   華語是典型的主題顯著語言,常省略主語、賓語,也因此容易造成語意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當我們聽到「語言是『約定俗成」」這種的說詞,不禁要問:誰約定?俗成誰?怎麼約定?怎麼俗成?為描繪語言使用實際情況,我們利用國家教育研究院「電視節目語料庫」進行隨機取樣,分析一字多音使用者比例變化。該語料庫收錄各類型臺灣節目,涵蓋日常生活情境和各種話語形式之語音紀錄,規模超過7千萬字。 重點一:誰的語言?誰的語法?   只要是「活」的語言,它的形式和內容就會不斷改變,而且這樣的改變是無法阻擋、不可逆轉、沒有目的性,這都是語言自然演化的必經過程(圖1)。 圖1、只要是「活」的語言就會改變   但幾乎每種語言都有為數不少的使用者覺得自己所屬世代使用的語言(或特定階層、或某種理想形式)是比較優越、典雅,並排斥、鄙視各種差異用法,直到自己偏好的語言形式被其他形式完全取代。此即,語言學家拉波夫所稱之「黃金時代原則」。這種想法具體表現為「純淨主義」和「規範主義」。前者「貴古賤今」,極力避免創新用法和受外來語言影響,認為語言的改變是種污染;後者則透過人為力量,以某種現存的或不存在的理想形式為標準,試圖扭轉人們「不標準」和「不優美」的用法。儘管語言最主要的目的是與人溝通,然而,使用者多寡往往不是規範主義者考量重點,其「標準變體」的選擇,通常是直覺的或先驗的,缺乏實證基礎,往往無法用科學或邏輯理性解釋。例如,英國歷史文物學會語言專門委員會(1664)反對使用單音節詞彙和縮寫,理由竟是聽起來太陰柔。無怪乎,克羅埃西亞學者卡波維奇認為:規範主義具非科學傾向,並將語言規範神祕化。就臺灣華語而言,比對相關文獻後,也可以約略看到這樣的隱憂,詳見表1。 表1、一字多音變體和使用者比例變化(單位:%) 註:*表示教育部(1999)《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讀音 重點二:是失控?還是創新?   文學創作,常常針對語言使用的各種可能性進行大膽嘗試,無論是句法結構重組、詞彙內容屬性轉化、打破搭配限制等,除增強語言韌性和活力外,也促成語言與時俱進。這是許多瀕危語言求之不得的機會。拉波夫甚至認為語言的改變驅動社會的改變。值得注意的是,語言的變化,除表意外,有時還附帶有傳達幽默、謙讓、委婉等語用目的,以切合時代需求。進行語言標準化或法典化時,常見一種想法,即把變化和差異視為「語言癌」,企圖人為抑制「新創」,避免語言失控。但是,如果語言有「癌」,那大概就不會有以下這樣優美雋永的詩句。 睡一個呼吸著安全感的千年的小寐 (余光中。真空的感覺)   語音的改變,是同一時代、共同生活圈的眾人真實互動下的產物。各種語音變體相互競爭,使用者比例或增加、或減少、甚至消逝無形,維持動態平衡,是語言健康發展的一環。然而,規範主義者常追求偏狹的「一致性」或「美感」,並以之為前提,儘管事實上充滿例外。以「相同類別的詞彙應依循同樣規則發音」為例,語料庫證據告訴我們,語言變化很容易打破詞類、詞義和構詞等框架限制(如特定語意或詞類,就得唸四聲)。依據人為前提訂定的標準,若違反語言演變趨勢,可能徒勞無功,詳見表2。 表2、新創變體成為優勢變體(單位:%) 註:**表示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讀音 我都唸IKEA   每當有人根據千百年前文獻考證語源,指出所謂「正確音讀」時,網路鄉民總會說「我都唸IKEA」,既是幽默,也是批判。IKEA,不管是讀瑞典式[ɪkiɑ],或是美式[aɪkiɑ],都不影響其語意內涵和指涉對象。有研究指出,在美國把詞彙economy唸成[i:ˋkɑnəmɪ]或[eˋkɑnəmɪ]的使用者,大約占各半。一字多音在語言實踐上是個常態,舉世皆然。語言變化沒有目的性,非基於實際語料歸納分析的研究,能否描述和詮釋當代語言使用全貌,本身就充滿疑問。   許多學者認為,外來翻譯固有名詞和科學技術用語應該進行嚴格標準化,但一般用語則無須過度干預。從描述性觀點來看,社會上有許多語音變體存在,其競爭、增減、消逝,如同有機體。但學習者時間、精力有限,為了簡化學習目標,擇一變體優先學習,並對其他常用變體做適當安排,是規劃教學流程時,比較合理務實的做法。對本國或外國華語初學者來說,應該優先學習使用頻率高與生活背景知識相近的內容。故,當前語言標準化目的應轉化為滿足教學和學習需要,出發點是基於「先學後學」、「實用能用」,以減少學習者認知負擔,提升學習成效。而非獨尊特定變體為「正確」或「典雅」,忽視實際使用者比例,甚至以不存在任何使用者的變體為「標準」。安排教學內容順序時,應以大型口語語料庫、或普查資料等證據,作為主要依據,與時俱進、定期檢討。具體建議如下:   1. 字音標準化須立基於實證基礎,秉持「先學後學」、「實用能用」理念。   2. 進行循證研究,定期發布全國性語音調查報告,作為審訂檢討參考。   且慢,有人可能會說:「你當我是『塑』膠」喔……,看數據就好,這樣要專家做什麼?」哇!這可是一個巷子口田野調查的絕佳機會。倒是可以問問,他剛剛是唸「ㄙㄨㄛˋ」,還是「ㄙㄨˋ」。當然,他也可能回答說:「我都唸IKEA,那你呢?」對了,家中毛小孩生病了,是找獸醫好呢?還是找古生物學家好呢? 資料來源 周一銘(執行中)。語料庫為本的台灣華語語音變異及變化研究,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專題計畫(NSTC 111-2410-H-656-005)。


第 237 期
研究紀要
這個詞語有很難嗎?電腦幫您作篩選

  「這份教材用語我認為已經很淺顯了,學生怎麼還是看不懂?」,「學生反應教材中的詞語很多都沒見過,導致閱讀上很挫折,但這些詞語不是蠻常見的嗎?」這樣的疑問是否曾在您的教材被反應用詞過難時,浮現心中呢?   雖然教材編輯者都會考慮學習者的程度設計合宜的教材,但由於每個人的成長學習過程不同,心理詞彙庫的豐富度乃至於對於每個詞語的熟悉度,不免因人而異,也造成用詞難易度判斷上的困擾。為了使華語文教學能有可參考之標準,本院建置了「臺灣華語文語料庫」(Corpus of Contemporary Taiwanese Mandarin,簡稱COCT),透過語料庫蘊含語言真實使用情境的特性,以COCT為基礎,邀請學者專家共同研發,歷時6年完成分為3等7級的「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Taiwan Benchmarks for the Chinese Language,簡稱TBCL),其中更包含了具級別資訊的漢字、詞語以及語法點列表。 國教院教材編輯輔助系統   TBCL雖提供了分級詞表可讓編者參考所用詞語的難度級別,然而逐一查詢,或當發現難度過高,思考可替換的詞語以及再度確認級別,仍將耗費編者的寶貴時間。為此,本院研發了教材編輯輔助系統(https://coct.naer.edu.tw/sentedit/),本系統除了可快速分析教材內容的詞語難度等級外,更有關聯替換詞語功能來輔助編者選擇適合的詞語。   關聯替換詞語功能是應用Google所提出的Word2Vec方法,該方法透過大量文本資料,藉由轉化每個詞語於文句中的前後鄰近詞語成為向量,代表該詞的語意。當兩個詞語運用在文章中,他們的鄰近詞語群很類似時,也意味著這兩個詞語語意或是運用的情境都會是比較接近的。像是「開心」和「快樂」,抑或是「提升」與「增進」,都會有較高的向量相似性,藉此,可有效的尋找關聯(相似)度高的詞語作為推薦替換詞語。以下,就以一應用實例來為大家介紹此輔助系統:   設想當正撰寫著一個文句:「他藏匿在大門後,沒有被發現。」並且想先了解此文句中詞語的難易度時,就可以輸入本句於國教院教材編輯輔助系統,此時,依照設定注(拼)音資訊的類型,系統已經先自動加注對應資訊,便於後續教材使用(見圖1)。 圖1、國教院教材編輯輔助系統示例   在送出文句進行分析後,系統首先就會提供文句中各個詞語根據TBCL詞語分級標準所屬之等級,以及整體等級分布情形,作為教材編輯者先行瞭解目前所撰寫文句的詞語難度(如圖2),標記為X者表示未收錄於分級詞表中。緊接著,編輯者若想調整使用詞語的難度,即可利用前述技術所研發出的關聯詞語替換選擇器,進行詞語替換。以「藏匿」為例,若編輯者設定的教材使用對象非進階學習者,藏匿一詞已屬第7級,對學習者可能已經過於困難,此時僅須點選該詞,系統即會提供與藏匿較為近似的詞語,且同時提供詞語等級,例如第4級的「躲」、「藏」,第6級的「躲藏」,以及同屬第7級的「藏身」、「隱蔽」。編輯者即可挑選等級較低之詞語降低教材難度。反之,亦可將等級較低的語詞替換為高等級來加強難度。(如圖3) 圖2、文句中詞語等級資訊 圖3、挑選合適等級之詞語進行替換   本系統已獲得許多華語文教學單位的推薦,包括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國立空中大學數位華語文中心等等,希冀藉由此一結合語料庫能力基準及資訊科技的應用,能減輕教材編輯者的辛勞,同時讓教材的難度更為適中,進而提升華語文教材的品質! 資料來源 林慶隆、柯華葳、吳鑑城、白明弘、陳茹玲(2019)。《建置應用語料庫及標準體系》期末研究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AER-107-12-F-1-01-00-1-1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大學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的體現

9;大學如何透過USR計畫鼓勵師生&#


第 238 期

第 239 期
研究紀要
藝術教師如何進行素養導向的教學?

一、為何需要這份指引?   多位國中藝術教師反應,教育部目前尚未發布可供參考的藝術素養導向教學指引,許多網路資源以課綱解釋性文件或實際教案為主,缺乏實際的指引或相關工具,對現場教師落實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的指導性仍不足,教師較無法在短時間內掌握其原則與實踐策略,影響了素養導向教學的意願,導致教法仍停留在傳統的模式,亦降低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這份指引發展的依據與架構為何?   為了解決此問題,本研究透過多場訪談與諮詢會議,發展出19條指標,其內容首先參考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理念、精神與內涵,以及藝術領綱的學習重點,分成「課程理念發展」與「教學歷程實踐」兩個部分,前者分成「自發」、「互動」、「共好」、「跨領域/科目統整」四個原則,後者分成「認知、態度與技能的統整」、「學習情境強調脈絡化」、「兼重學習歷程、策略與方法」、「強調生活中實踐力行」四個原則,每個原則有1至3條的適切指標,各原則依據教師的試行心得與建議補充於備註欄(如圖1),提醒大家在教學時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替代方案或應對策略等。 圖1、十二年國教國中藝術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適切指標舉隅 三、試行後研究者對這份指標的省思   試行教師皆對此份指標持肯定意見,認為內容十分具體且適用,與教師們的授課經驗相符,然而其中有幾項指標的難度較高,須對授課內容做取捨,因此也考驗教師的功力與耐心。此份指標真正的用途應是在授課前作為設計課程的參考,而非授課後檢閱自己是否符合的檢核表。因各指標包含不少細節,可能導致教師為符合指標,選擇許多指標,將課程設計得包山包海,卻只沾到皮毛,不知重點為何,但選擇太少又顯得該課程缺乏素養,因此如何拿捏與取捨,須教師的智慧與經驗。 四、未來這份指標可以如何運用?   未來可提升指標應用的廣度與深度,轉化為各式文件發展的基礎,例如納入師培課程內容、全國性或各縣市優良教案教材評選的參考、開發素養導向適切指標增能的線上APP 課程,提供教師更快速便利的資訊取得管道,而為擴大指標的適用性與能見度,可邀請偏鄉學校、不同特色的學校、班級的教師,於課推系統發行之刊物、電子報或網路媒體中撰文分享與回應。 資料來源 黃祺惠(2022)。核心素養在課室落實的推動與轉化因應—以國中藝術與健體領域為例。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AER-2019-029-C-1-1-A5-04)。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第 240 期
研究紀要
一般詞語學生都會是理所當然嗎?詞語分析對自然教科書的啟發

  根據廣泛閱讀基金會2016年的資料,如果學生了解一頁中98%的用字,就能快速閱讀,並且保持高度的理解力。如果一頁中了解的用字低於90% (也就是10個字中有一個是生字),那麼閱讀就會變得緩慢,學生會感到挫折,需要大量查檢字典,理解力也會受到嚴重影響。當學生了解一頁中90%-98%的用字,閱讀是處於「教學」的層級。在這個難度層級,學生了解足夠的上下文,可以有適度的理解力;然而,如果他們想更加瞭解文本,仍需查詢很多用字。如果學生了解98%以上的的用字,他們就處於廣泛閱讀的「最佳點」,可以快速閱讀。   那麼教科書詞語的情形如何?本電子報第211期〈專業學科所使用的字詞與國語文教科書有落差嗎?〉一文,比較同出版社出版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與國語教科書,兩領域使用的相異一般詞語落差從三年級的約50%至六年級的約35%。另外,不同出版社出版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兩兩出版社在一般詞語的落差,三年級的約為32%,至六年級約29%,不同版本的國民中學及高級中學教科書之間的落差亦有類似情形。顯示落差大到學生不易自行閱讀;因此,這些研究報告中亦有列出詞語表,提供轉換教科書版本時,教學及學習參考。   而且,各出版社版本之間累積使用的相異一般詞語雖然相近,逐年增加的幅度也接近。至六年級時,各版本約使用5,000詞,至九年級時約使用1萬3,000詞,至十一年級時約使用2萬1,000詞,詳如表1。 表1、各出版社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及102年高中課程綱要自然領域教科書累積使用的總詞語/相異詞語數量   然而,發現國小升國中的六至七年級,以及國中生高中的九至十年級,詞語數量增幅遠大於其他年級,詳如圖1。突顯國小升國中,以及國中升高中時,需關注使用相異詞語數量突增是否會造成學習負擔? 圖1、各出版社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及102年高中課程綱要自然領域教科書累計使用的相異詞語   語言學著名的齊夫定律(Zipf’s Law),說明雖然語言使用的詞語很多,但是常用的詞語並不多。以國內常見的幾家新聞媒體為例,民國105年至111年,每年總詞語數量都約6千萬詞,相異詞語的數量雖然高達82萬詞,但是每百萬詞出現十次以上的常用詞語最多為10,298詞,累積百分比達85%以上。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及十二年國教課綱之國中自然領域三版本同出版社教科書使用的相異詞語比較,交集詞語占十二年國教課綱教科書使用詞語的百分比,七年級為71.9%-81.1%,八年級為74.3%-76.5%,九年級約為75.4%-80.5%,七至九年級為78%-80%。顯示雖然十二年國教課綱教科書的內容減少,但是同出版社對詞語的使用還是未延續前版本。經分析各版本編輯的團隊,發現各套教科書都是不同的編輯團隊。   若排除科學名詞及專有名詞,僅就相異一般詞語異比較,十二年國教課綱教科書使用的詞語數量少於九年一貫課綱教科書。而且,共同使用的詞語數所占的百分比,十二年國教課綱由於每周授課時數少一節課,所以詞語數較少,相對所占比例較高,七年級為70.8%-81.4%,八年級為73.4%-75.4%,九年級為75.5%-80.3%,七至九年級為77.5%-79.6%。情形類似於全部詞語的情況。   這些結果顯示生活上常用的詞語雖然不是太多,而且,對詞語是否了解會影響學生對教科書的閱讀理解。但是教科書無論是同出版社自然與生活科技不同學習階段教科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與國語教科書不同學習領域。或是依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及十二年國教課綱綱要編輯的教科書,都有超過20%以上的差異,或許是大家都理所當然認為學生一般詞語應該都會。 資料來源 林慶隆、盧昱勳(2022)。中學自然領域教科書跨版本及跨課綱之字詞分析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AER-2021-012-C-1-1-B4-09)。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第 241 期
研究紀要
21世紀的新素養:多元識讀能力的評估

  隨著數位科技不斷進步,學生需要擁有更多元化的語文素養,以因應不同的學習需求。當今社會,訊息的傳遞方式與媒介日益多元化,學生必須具備跨越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能力,並理解不同形式的語言符號。這種「多元性」對學生的學習焦點產生了重大影響,使得學生的多元識讀能力成為首要關切。多元識讀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芬蘭2016年新課綱和臺灣108課綱的重要主軸,旨在強調語文的多元運用性,包括生活中的基本讀寫能力和跨學科、跨場域中運用所學語文知識來解決問題。此外,相關內涵更重視培養學生體驗多元的社會情境和文化脈絡,進而具備統整語文訊息,達到理解、溝通與高層次思考的能力。在此脈絡下,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團隊所推動之數位世代臺灣學生成就長期追蹤評量(TASAL in I-Generation)聚焦線上閱讀、跨語言理解等,發展相關評量工具,企圖透過實徵資料蒐集,來描繪學生未來的能力圖像。 一、線上閱讀評量   網際網路是21世紀全球化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而因應全球知識經濟時代的演變,確保每位學生具備進行網路環境閱讀能力,遂變成重要課題。網路訊息或線上訊息不僅是從靜態紙本資料的獲取,轉為動態網頁訊息連結,它更強調學生心智模式建立,關心學生在適應網路新科技變化的閱讀學習能力。   線上閱讀或線上訊息識讀重視學生如何理解網頁、線上訊息,甚至是透過線上閱讀來學習新知、解決問題。在此基礎,數位世代臺灣學生成就長期追蹤評量(TASAL in I-Generation)對於評量題組的設計,是以「主題」為核心,將學生待理解的多個文本組合成為一個集合體,並透過線上平臺,模擬學生如圖1所示,進行網頁搜尋檢索、網頁閱讀與理解等過程。由於不同網頁文本間,彼此具有各種不同的互文關係,包含如概念互為補充、觀點互相衝突等,使得學生在理解時,得觸發更高層次跨文本理解歷程,才足以形成更鉅觀且連貫的閱讀理解。 圖1、線上閱讀評量範例 二、跨語言理解評量   數位科技的普及,讓不同語言、不同地理區域的人們可以更容易地進行交流和溝通,而這現象直接突顯出跨文化能力教育的重要性,而其關鍵認知能力之一為跨語言理解的培養。   有別於學校課室內推動的主題導向式學習評量,一般多會透過任務導向實作評量方式進行,數位世代臺灣學生成就長期追蹤評量(TASAL in I-Generation)對於「跨語言理解」評量同樣透過「主題」為導向,將學生待理解的跨語言文本組合成為一個集合體,透過線上平臺進行評量。由於不同語言文本間,彼此具有各式的互文關係,使得學生在評量過程中,得逐步觸發不同層次理解歷程,以形成鉅觀與連貫統整的主題理解。其概念範例如下圖2所示,學生得統整與理解同一主題之中文與英文文章,才得以回應題項所詢問的內容。 圖2、跨語言理解評量範例題   隨著科技不斷的進步,學生面對未來生活、學習的挑戰,是日趨變異與不確定,而為具體掌握未來所需新素養能力,透過評量以蒐集學生實徵表現為可行方式。具體評量工具與範例題組的發展,有興趣讀者可進一步參考數位世代臺灣學生成就長期追蹤評量(無日期)網站。 資料來源 謝進昌(2023)。數位脈絡下臺灣學生成就長期追蹤評量(I)。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AER-2023-011-C-1-1-C3-01。執行日期:2023-02-18至2023-12-31。 數位世代臺灣學生成就長期追蹤評量網站(無日期)。數位世代臺灣學生成就長期追蹤評量網站。

雙語整合科技課程能夠「雙予」?教師協同授課的落實模式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提出的「2030雙語政策整體推動方案」,鼓勵中小學推動部分學科英語授課;其雙語教育政策,是以外加資源強化十二年國教課綱之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的主軸,希望學生不只於英語課程中學習英語,亦能運用英語學習其他領域知識,通過英語去探索世界。   科技領域是十二年國教課綱的亮點,蘊含深厚的學科知識,而且適合進行跨領域的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課程;若「雙語教育」能夠融入「科技教育」課程,則可以推動科技領域學科以英語授課,更符合雙語教育促進外語與學科知識雙重學習的應用。因此,本研究以科技領域為目標學科,整合雙語教育、科技教育,發展一套雙語科技教育課程示例(課程名稱:感應燈),並且設計出英語教師、科技教師的協同授課方法,建構完整的雙語科技課程落實模式。 一、課程發展兼顧以雙語深入STEM知識及雙語溝通表達 (一)在科技教育的部分,學生必須學習STEM知識(例如:電流與電路、組裝與實作、創意設計、電腦繪圖、產品測試修正、電子材料、幾何概念、立體展開圖……),並且運用STEM知識進行探究與實作,做中學以解決科學問題。 (二)在雙語教育的部分,首先,學生必須學習科技課程所需的專用詞彙,例如:LED、杜邦線Dupont wire、電池Battery、正極Anode、負極Cathode等,這些是超出生活中常用的字彙,但卻是學習科技教育必須的字詞。其次,學生也必須學習在課室中運用的溝通語言,例如:Please come here、Please go back to your seat、Good job、Raise your hand,利用這些語言來提升英語學習情境。最後,則利用問句的方式幫助學生用英文思考問題,例如:Why the bulb won't light up?期待學生回答問題的答案,例如:Because the wire is not connected.即使學生是用中文回答也沒有關係,這表示學生聽得懂問題;並且鼓勵學生在動手實作的過程中,也能使用英語進行交流,例如:I use sandpaper to remove sharp points. 二、教學實施採用科技教師及英語教師協同授課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是由一位科技教師及一位英語教師採用雙語進行協同授課;雙語協同授課方式:(一)較難的科技知識,由科技教師以中文授課;(二)較難的英語知識,由英語教師以雙語授課(如圖1,英語教師授課情形);(三)簡易的科技知識,由兩位教師輪流以雙語授課(如圖2,科技教師及英語教師協同授課情形);(四)簡易的英語知識,由兩位教師輪流以雙語授課;圖3是學生最後以英語進行感應燈作品發表。 圖1、英語教師授課情形 圖2、科技教師及英語教師協同授課情形 圖3、學生最後以英語進行作品發表 三、教學成效發現成績有正向成長而且不會減低學習動機   本研究以國小五年學生為對象,合作學校是桃園市的一所都會區國小,學生的學力、英語力均有不錯的基礎。此套感應燈雙語科技教育課程經過95位國小五年級學生、14堂課的教學實驗活動(560分鐘),學生在電腦教室、科技教室,應用STEM知識進行科學探究及在真實世界動手實作,應用英語深入科技領域的學科知識。研究結果發現:學生的科技學習成效、英語學習成效,都有明顯的正向成長;而且不會減低學生的科技學習動機、也不會減低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整體而言,本研究完成一套容易落實、推廣、以證據為基礎的雙語科技課程及課程落實模式。 資料來源 陳俊臣(2023)。雙語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雙語科技課程幫助學生做中學。國家教育研究院期中報告(NAER-2022-022-C-1-1-B2-03)。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第 242 期
素養題怎麼教?以數學探究式教學為例

前言   與傳統的例行性問題或課習題不同,素養導向評量不僅重視思考、推理,也重視溝通與表達。要如何跳脫著重數學知識與程序計算的傳統數學教學?本文將利用素養導向試題為出發,建構一套真實問題的數學探究式教學模組。   《素養導向試題研發人才培訓計畫:數學科試題成果》(國家教育研究院,2020、2021)是由國教院帶領全臺各縣市專業數學教師共同研發的素養導向試題,內容包含各式生活情境的數學試題,題材包括:運動與休閒、社會與公共、個人與生活、衛生與保健、職業與科學、購物與商業活動。這些試題結合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讓學生進行真實的思考、分析,協助學生理解如何應用數學來解決問題,如何將學習結果遷移或應用到不同生活情境。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必須要不同的數學能力,所以在試題也盡可能發展不同層次的試題,以評量學生在不同問題解決階段所需的能力,例如:辨識情境或問題中的數學結構或元素的問題、表徵與轉化問題、數學計算問題、策略使用與推理問題、或詮釋與評估的問題。 建構探究式教學模組   為了釐清學生學習的盲點,建立合適的教學模式,圖1分析了素養導向試題的特徵與學生的能力,其中素養導向試題主要有四個特徵,分別是與「真實情境」相關的「真實問題」、題幹或問題的「文字量較多、有表格或圖形」、需要「推論、分析」、要能「說理、溝通」,而這四項也是學生較不熟悉的地方,例如學生無法連結生活與數學知識、閱讀理解能力不足、缺乏高階思考能力、不擅長運用數學進行表達與溝通。 圖1、以素養導向試題特徵與學生特質為基礎的探究教學   依據上述的分析結果,素養導向探究教學的具體目標可分為4大項,包括:連結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先備知識、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高階思考能力、以及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如圖1所示。   為連接試題特徵與學生特質,教師可以利用引導式關鍵提問,建立引導式探究的方法與步驟,以提升、培養和發展學生這4項能力。這些提問類型大致可以分成六類,包括:經驗連結、資訊檢索與整合、思考推理、反思與擴展、說明與解釋、紀錄與撰寫,其中針對六類說明如下: • 利用「經驗連結」的問題,引導並增加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先備知識,例如:連結學生的生活經驗的提問,或複習以前學過的事實、規則、程序的提問。 • 利用「資訊檢索與整合」的問題,引導並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例如:從題幹或文本中,可以直接獲得的資訊的提問,或間接獲得的資訊的提問。 • 利用「思考推理」與「反思與擴展」的問題,引導並培養學生的高階思考能力,例如:協助學生彙整資訊的提問,刺激學生進行分析、推論的提問,以及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延伸應用的提問,讓學生學習有感,同時能將習得的知識應用到不同情境。 • 利用「說明與解釋」與「紀錄與撰寫」的問題,引導並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例如:培養學生能進行正確的說明與解釋的提問,以及確認學生能正確進行符號、數學式的運用的提問。 實例   以下是以「火紅歌曲」試題為例,依上述六類的提問類型與方式,將試題改寫成的真實情境探究教學方案。 火紅歌曲 上圖為某知名影音平臺中的一張音樂專輯,裡面收錄了24首2020年火紅的英文歌曲,共1時24分02秒。觀賞者可以自行移動時間軸上的「●」調整已播放時間。 問題: 小芳如果想直接聽這張音樂專輯中的第七首歌曲「07.One Call Away」,她可以嘗試將已播放時間調整到何時?請說明你的估算方法。 增加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先備知識 經驗連結 連結學生的生活經驗 • 你平常會用什麼方式聽歌? • 你曾利用影音平臺播放歌曲嗎? 複習前學到的事實、規則、程序 • 歌曲的長度會用什麼表示?(時間) • 常用的時間單位有什麼?(「時」、「分」和「秒」。) • 你知道1小時=?分;1分=?秒 • 「複名數」的除法怎麼做?   ■ 如果要計算「1 時24分2秒除以3,大約是多久?」要怎麼估算?     ◆ 怎麼算比較有快?     ◆ 需要換單位嗎?     ◆ 如果要換單位,要怎麼換?全部都要換成「分」比較合適,還是全都換成「秒」? 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資訊檢索與整合 直接獲得的資訊 • 這張音樂專輯總共包含幾首歌?   ■ 第7首歌歌名是什麼?   ■ 第14首的歌名是什麼? • 這張音樂專輯的總長度是多少時間? • 目前「已播放時間」是什麼意思?   ■ 目前已播放多久? • 時間軸上的「●」會隨著時間移動,對嗎? 間接獲得的資訊 • 如果每一首歌都是3分鐘   ■ 第1首歌會從第?分鐘開始播放?   ■ 第2首歌會從第?分鐘開始播放? • 如果播放到第10分鐘時,是在播放哪一首歌? 培養學生的高階思考能力 思考與推理 協助學生彙整資訊 • 如果你想直接聽第2首歌,你需要什麼資訊? • 如果你想直接聽第7首歌,你需要什麼資訊? 分析、推論 • 你知道這張音樂專輯每一首歌的長度嗎? • 你可以怎麼計算/估算每一首歌的長度?   ■ 平常你聽一首歌大概多久?   ■ 音樂專輯中,一首歌的平均時間是幾分幾秒?   ■ 直接把「●」調整到一半的位置,就可以聽到第12首歌了嗎? • 如果要聽第20首之後的歌,可以把「●」移動到哪個時間區間?      ■ 1~21   ■ 22~42   ■ 43~1:03   ■ 1:03~1:24   [原題] • 小芳如果想直接聽這張音樂專輯中的第七首歌曲「07.One Call Away」,她可以嘗試將已播放時間調整到何時? 反思與擴展 引導學生進行反思   [反思]: • 你的作法和同學有什麼差別?哪一種比較好?   [應用]: • 音樂專輯已播放到 33 分 05 秒。小芳覺得正在播放的歌曲弦律很優美,她想知道這首歌曲的歌名。請問小芳此時可能正在聽哪一首歌? 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 說明與解釋 確認學生能進行正確的說明與解釋 • 這個題目在問什麼?   ■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重述   ■ 是否理解同學的重述和說明? • 「1時24分=84分,84÷24=3.5,3.5×6=21」   ■ 這個算式在計算什麼?   ■ 它的結果代表什麼意思?   ■ 為什麼式子中沒有「02秒」?   ■ 為什麼3.5要乘以6而不是乘以7? 紀錄與撰寫 確認學生能進行符號、數學式的運用 • 1時24分02秒除以24(首歌)   ■ 你要怎麼列式?   ■ 你要怎麼計算?   落實108綱需要有相對應的課程,才能培養出有別於傳統的記憶、背誦或機械式的程序性知識的素養能力。然而這樣的課程需要經過精心的設計才能達成,也需要具備引導式探究提問與教學能力的教師。有課程、有教師,才能培養學生的思考與探究能力,逹成108課綱的理念。 資料來源 吳正新(2023)。素養導向評量進教室:真實問題的數學探究教學。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AER-2022-010-C-2-1-C3-01。執行期限:2022年03月01日~2022年12月31日 國家教育研究院(2020)。素養導向試題研發人才培訓計畫(第一期):數學科試題研發成果。新北市:作者。 國家教育研究院(2021)。素養導向試題研發人才培訓計畫(第二期):數學科試題研發成果。新北市:作者。


第 243 期
研究紀要
推動數位教科書的支持與反對因素:來自家長的觀點

用數位教科書的考量重點   數位教科書屬於科技產品,消費者選用科技產品時,有各種不同原因影響消費者的選購意願,包含花費金額、承擔的生理、心理風險、預期帶來的效益……等。研究臚列各項可能的原因,包含:數位教科書對子女學習成績的影響、數位教科書帶來的載具費用、數位教科書對親子關係的影響、以及數位教科書對子女視力保健的影響等……。研究請家長以1到4分評估這些原因的重要程度,1代表最不重要,4代表最重要,藉此了解家長的態度。   除此之外,為了避免家長意見過度集中特定類型家長,研究進行問卷調查時,將全臺各鄉鎮市依數位發展程度由高到低分群,依序是「數位發展區」、「數位成熟區」、「數位起步區」及「數位萌動區」(國發會,2020),再進行抽樣,以反映了城鄉與科技使用程度的不同。   根據問卷結果進行的因素分析,發現上述原因可以歸納為五項採用數位教科書的考量重點,分別是:財務風險、身心風險、人際互動、預期績效與書包重量(圖1)。「財務風險」包含了載具費用、載具維修費用、網路費用及教科書書價;「身心風險」包含子女的視力保健問題、身體是否因使用數位教科書而帶來疲憊、是否產生網路沉迷問題,以及減少練習寫字的機會。在「人際互動」方面,包括數位教科書衍生的人際關係及親子關係兩項;在「預期績效」方面,則分別有數位教科書對子女的學習成績、學習效率及學習動機的影響三項。最後則是「書包重量」一項。 圖1、採用數位教科書的考量重點   若進一步將家長填答的資料依預期績效、身心風險、人際互動、財務風險與書包重量等向度加總,根據家長所來自的數位發展區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不同數位發展區的家長,在「身心風險」、「人際互動」與「財務風險」上有不同的意見。在「身心風險」與「人際互動」兩方面,統計考驗結果發現,萌動區的家長平均得分幾乎都低於其他三區1,顯示相較於數位發展程度較好的區域,萌動區的家長認為「身心風險」與「人際互動」對子女所造成之影響的重要程度,不如其他三區家長來得高。除此之外,在「財務風險」上,成熟區家長選填此向度之重要程度最低,統計上與潛力區家長達到顯著差異,其他區域間則無差異。至於「預期績效」與「書包重量」上,各區家長的重視程度皆無差別。詳細數據如表1所示。 表1、不同數位發展區家長採用數位教科書的考量重點   進一步以此五採用因素進行階層迴歸分析,預測其對家長對數位教科書政策的支持程度。結果發現,對家長而言,書包重量和預期績效的重要程度對家長是否支持推動數位教科書有正向的預測力,而在身心風險與人際互動上則有負向的預測力。換言之,當家長認為數位教科書對書包重量減輕、子女學習成效等因素的影響越重要,其越傾向支持數位教科書政策;同時,若家長認為數位教科書帶來的身心風險越大,且越在意數位教科書對人際互動的影響,其便越不支持數位教科書。而財務風險並非預測家長是否支持數位教科書政策的採用因素。 家長是重要的教育夥伴   民主國家制定公共政策,會採用民調、座談等方式拉進民意與政策之間的落差。家長作為公民之一,理所當然具備對政策表達意見的權利;此外,家長的「教育參與」亦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環。首先,家長是「合作夥伴」,與政府共同參與決策、訂定規劃;在個人家庭層面,幫助完成家庭作業、創造合適的學習場所、陪伴子女參觀博物館……等;學校層面則有擔任家長代表、出席親師座談、學校政策說明、擔任學校志工等活動。另一方面,家長也被視為「客戶」,父母作為資助教育運作的納稅人、消費者,學校或政府應該回應家長託付子女的期望,而這會促使學校或政府更積極的回應家長的需求。家長是教育體系中的一環,參與子女的教育,在政府的政策運作與學童的學習表現上皆有所助益。在數位教科書政策上納入家長意見,一方面可將政策對準民意,一方面也有助提升家長對子女學習的參與。   同時,因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6)調查國民小學的數位能力與數位學習機會,發現地理位置是解釋學生數位發展程度的因素;近年來國家發展委員會進行數位機會落差調查時(2021),城鄉區域亦是重要背景變項;除此之外,《學習吧》的數位學習趨勢報告中,也發現國內平均家長對教師帶學生使用線上學習的支持度為53.2%,但支持度會因為各區域不同而有相異的支持率,顯示家長對數位學習的態度有城鄉差異。故根據人力資源結構、資訊應用狀況、社會經濟、教育文化、生活環境與資訊基礎建設等面向,將全臺各鄉鎮市依數位程度區分的數位發展區、數位成熟區、數位起步區及數位萌動區,反映了城鄉與科技使用程度的不同。故本研究家長問卷取樣依上述鄉鎮市區數位發展分類,並根據教育部統計處110學年度資料,隨機抽樣各數位發展區的受測學校,搭配每校定額方式(25位家長)發放問卷,最後總計回收1,643份有效問卷,藉此反映不同族群家長的特性。   從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家長做為重要的教育夥伴,對數位教科書所帶來之教育改變,有不同面向的關注重點;更進一步,其重視點確實又因所屬之數位發展程度高低而有所差異。值得未來做政策規劃時,將其納入考量。 結論   家長不但是政府、學校的教育夥伴,也是學生在家學習的陪伴者,更是支付教育費用的消費者。在評估數位教科書政策時,納入家長意見將是政策推動成效的關鍵之一。以下歸納本研究兩項重要發現:  1. 財務風險、身心風險、人際互動、預期績效與書包重量是家長重視的數位教科書因素。其中,所有數位發展區的家長對預期績效與書包重量重視程度差不多,但是數位成熟區家長對財務風險的重視程度最低,萌動區家長對身心風險及人際互動的重視程度最低。  2. 家長對數位教科書採用因素的態度,可以預期其支持數位教科書政策的程度,家長越重視身心風險與人際互動,越不支持數位教科書政策;相反的,家長越重視書包重量與子女學習的預期績效,就越支持數位教科書政策。   綜上所述,數位教科書政策如欲推動,在家長端,須思考如何減輕使用數位教科書帶來的身心風險及人際相處問題,並提供數位教科書能有效提升學習表現的證據。同時,若採數位與紙本教科書並行制,如何有效減輕書包重量,亦是考量點之一。以上方向可作為未來政策評估時,進一步追蹤的研究面向,以提供更深入的參考。 註釋 1.萌動區與成熟區家長對「人際互動」之得分差異為邊緣顯著。 資料來源 朱美珍、張復萌、李涵鈺、卓益安、張菀芯(2022)。利害關係人對國中小數位教科書政策評估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NAER-2022-022-C-2-1-E10-0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大學社會影響力可以評估嗎?如何評估?

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的全球倡議&#


第 244 期

第 247 期

第 249 期
研究紀要
聞評色變!係金ㄟ?國中端怎麼做課程評鑑?

  教學現場普遍的氛圍大都是「聞評色變!」,不知如何做課程評鑑,老師們也普遍覺得課程評鑑很困難,難以落實。本研究針對2206名國中教育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從問卷調查結果可發現在「課程領導」、「課程發展與評鑑」、「教師課程專業」及「課程發展支持系統及資源」四個面向中,填答者認為「課程領導」的重要程度最高,然而,在「課程發展與評鑑」面臨的問題與困境最大。在各面向中,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平均分數最高的四者依序為「課程評鑑指標太多,難以落實」、「工作量太大,難以負荷」、「領頭羊教師難找,沒人要當」、「家長參與學校課程教學相關事務的意願低落」。總體來看,「課程評鑑指標太多,難以落實」是國中現場所面臨的最大問題與困境。傳統上,國中端注重升學,學校的辦學績效往往以「升學率」作為衡量的主要標準,因此,學校課程評鑑的實施,往往流於形式化,無法實質地進行學校課程計畫、課程實施的檢討與改進。   在目前108課綱推動的過程中,國中端怎麼做課程評鑑呢?本研究提出以下三點可行做法: (一)從小地方開始做起   課程評鑑是學校教育人員對於課程實施的經驗進行反思的歷程,也是一場自我評鑑的歷程。學校課程評鑑的推動可從一個教學單元、一學期的校訂課程開始做起,主要是要讓老師有感,有感覺到做課程評鑑是對於自己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是有助益的事。學校可以設計期末問卷,以蒐集學生對於整學期課程實施的意見,透過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據以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與結果,以作為課程調整的參照。 (二)評鑑指標可彈性修改,朝精簡、具體化及易懂的方向撰寫   各校應結合課程發展級學校需求,擬訂課程評鑑目的與評鑑範疇,並結合學校行事曆訂出評鑑時程。學校課程評鑑應重視總結性及形成性,且質量並重,但量化指標應以精簡、易懂、可彈性運用為原則。課程評鑑應重視內部人員自我評鑑的功能,強化學校課程領導者運用課程評鑑的結果,增進課程實施反思與回饋之能力。 (三)鼓勵運用領導-評鑑雙向度政策工具   參考Wiles(2009)及Marsh(2009)等人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領導—評鑑雙向度政策工具」(如下列表1),據以落實資料驅動的課程領導與證據本位的課程評鑑。「資料」包含諸如學校課程計畫、備觀議課資料、學生學習評量、問卷、家長回饋資料、專家學者建議…等部分,學校課程領導者於課程發展的設計、實施與效果之各個階段,透過收集、組織、分析、報告與活用各種各項資料之歷程,開展資料驅動的課程領導與證據本位的課程評鑑。例如,學校可以於設計階段,收集過去課程實施的成果、家長與教師的意見等資料,以作為該階段課程發展與評鑑歷程中的一環(如下表A-1處所示);學校也可以於效果階段,設計學生問卷,並將所得到的數據轉化為圓餅圖,據以分析學生在各個面向上的學習成果(如下表C-3處所示)。 表1、領導—評鑑雙向度政策工具 資料來源 楊俊鴻、謝進昌(2022)。國民中學課綱推動的運作與關鍵要素。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AER-2019-029-C-1-1-A3-02。執行日期:2019-08-01至2021-12-31。


第 250 期

1   2   3   4   5  
Page: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