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搜尋
第 258 期
活動報導
亀野淳教授指出,日本產業重視即戰力、語言能力、理工背景與創新素養,呼籲應提早導入並擴大職涯與職業教育,同時確保大學教學品質。他強調因應產業變
人口流失;4.加強原鄉地區公醫及照護體制的發展,如衛生所、巡迴醫療車、老幼長照機構等;5.推廣社區多語言教室,提升多元文化教育;6.加強社會服務,如原鄉的送餐到府、老幼日照機構、課後輔導以減少隔代教育問題
並逐漸受到關注。從一開始聽不懂、說不出中文,到能以中文、臺語、越語及英文多語創作,她的音樂不僅記錄了語言的學習歷程,更反映出文化融合的深刻感受。
過多位具備閩東語教學經驗及影像製作專業之委員們嚴謹審查;希望藉由生動又富趣味性的影片,保護並傳承閩東語言文化。影片中不僅提供閩東語配音,更呈現閩東語、華語及英語的多版本字幕,期能促進閩東語的教學推廣與普及
第 259 期
研究紀要
CEFR(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架構)等級標注,而每個等級各有對應的詞彙數量,編寫時需要嚴格控制每本書的詞彙數。
臺灣在1997年於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明述「國家肯定多元文化,並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之後,1998年訂定原住民族教育法,其中第三條「各級政府應採積極扶助之措施,確保原住民接受
講座中,阿凱老師也介紹了 Vibe Coding的概念,其核心理念是讓使用者用自然語言描述他們想要的功能,然後由AI來自動生成程式碼,使用者只需專注於描述想法,讓AI生成具體的程式,只要
文本AI應用上的研究成果。王教授指出,佛教經典內容龐大,版本繁多,涵蓋中文、梵文、巴利文、藏文等多種語言,傳統研究需要長時間逐行閱讀、比對、標註,十分耗力費時,有了AI,就像多了一位聰明的助手,讓研究更快
林志杰11歲時隨家人移民至美國加州,踏入一段充滿文化差異與身份探索的旅程,在族裔與語言的適應過程中,他也逐漸認識並接納自己的性傾向。20歲那年,他選擇向家人與社會出櫃,這不僅是一項勇敢的
第 260 期
研究紀要
讓學生清楚學習的方向與目標。此外,讓有相同學習背景的同儕,針對彼此的作業進行評閱與討論,以貼近彼此的語言相互回饋,不但可以啟動學生的高層次思考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反思,同時達到合作學習之效果。
AI人工智慧創新科技,揭開族語復振的全新篇章,2025年8月1日為原住民族日,本院與財團法人原住民族語言研究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原語會)在三峽總院區隆重舉辦學術交流與合作協議書簽署儀式。
當ChatGPT能夠流暢對答、生成文章,甚至寫程式解題時,語言學家在想什麼?是否AI已經能完全取代對人類語言能力的研究?本院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於2025年8月
院區舉辦「AI and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專題演講,邀請賓州大學語言教育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陳浩然特聘教授分享Cool English平臺的特色與應用。
臺北場次由林從一院長主持開幕,以自身於臺東縣太麻里鄉大王國民小學求學的經驗,強調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根、情感的橋樑,以及族群認同的重要載體。上午時段邀請國立中正大學童信智
義不熟悉的概念與詞彙)引導學生掌握主題的核心,並透過分組討論,認識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建立共同的理解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