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搜尋
第 248 期
活動報導
38;交情緒學習×PBL」,讓參與者
第 249 期
研究紀要
第 250 期
研究紀要
壹、英語學習是一個全球性的重要課題 英語是目前全世界語言中最被廣泛使用的一種語言(Algeo & Butcher, 2013),全球至少有約五億人口使用英語,也有將近37 個國家以英語為官方的正式第一語言(L1),並有一百多個國家以英語為官方的正式第二語言(L2 or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ESL)或第一外語(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EFL),因此英語早被視為是世界性的國際語言。學習英語不但是世界潮流所趨,英語本身更是與國際接軌時不可或缺的重要溝通工具(Nguyen, 2011;Richards & Rodgers, 2001)。學習英語被視為一種世界潮流的原因不外下列原因:第一,從語言學習敏感期假說(sensitive-period hypothesis)(Lenneberg, 1967)的觀點來看,愈早學習英語就愈能精熟英語,有助於未來學習的銜接能力,易於與國際社會接軌及跨文化的溝通(Hu, 2007;Nunan, 2003;Shaffer & Kipp, 2013);第二,全球化經濟造成英語使用的普遍性與必要性,各國政府相信具備充分的英語能力則有利於市場競爭力(Enever & Moon, 2009;Hu, 2007;Gimenez, 2009);第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經由國內外社會氛圍體認到英語學習對孩童的重要性(Enever & Moon, 2009;Gimenez, 2009)。 貳、以Bronfenbrenner的生態系統論,分析英語學習成就影響因素 Bronfenbrenner(1979, 1993)的生態系統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觀點對環境的影響提出了十分詳盡的分析,此理論認為個體的任何學習活動都不能跳脫小系統(micro-)、中系統(meso-)、外在系統(exo-)和大系統(macrosystems)的影響,一個人天生的特質與環境因素的互動會塑造發展,也呼應了兒童及青少年所身處的環境的確對於他們的各種發展有顯著的影響力。Bronfenbrenner(1979)所定義的環境∕生態是「一組巢式的結構,每層內再有一層,就像一組大大小小俄羅斯娃娃一樣」。換言之,發展中的人可說是被鑲嵌入環境系統中,而成為這些環境系統的中心。舉例來說,從最內層的環境如家庭,至最外層的情境如廣泛的文化系統都包圍著發展中的個體。這些系統中的每一個構成要素(例:個體、家庭、學校、同儕、大眾媒體、次文化、文化等)都被認為會與發展中的個體互動,進而影響其發展。 一、小系統I(the microsystem I):父母參與 家庭是個體最早接觸的第一個團體,也是社會化的第一個媒介團體,因此「父母參與」的影響不可謂不大。一般而言,「父母參與」包含了各種父母幫助孩子學習的方法,不論是在家庭或學校情境中(Epstein, 2013;Seginer, 2006)。在十分強調學術取向的中國文化社會,父母參與主要強調父母對於和學校學習相關的事物所抱持的能度,和其他可幫助孩子達成其學業成就所給予的協助(Campbell & Wu, 1994;Chao, 2000)。 二、小系統II(the microsystem II):教師信念/態度 當個體逐漸成長,小系統會逐漸變得較為複雜,因為個體在進入學校之後,開始接觸到學校環境、課室環境、教師等因子,因此學校教育在個體學習過程中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些存在於小系統內,影響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因素包括學校政策、教師教學方法、信念態度等;學生先天語言天分可能因人而異,但是教師的態度及學校的政策卻會影響到學生後天的學習成就。教師信念必然會與他們的課程編排、教材選擇等教學方法相關,而最直接受到影響的必然是學生。 三、中系統(the mesosystem):親師合作與互動 Bronfenbrenner 生態系統論中發展情境的第二個環境層,或稱之為中系統,是指家庭、教師及學校這些小系統間的關係。Bronfenbrenner(1979)認為中系統之間強烈、支援性的關係,會使孩童的發展更為完善。例如,孩童在學校精熟課業的能力不僅仰賴教師所提供指導與教學的品質,也與父母對學校活動的重視、定期諮詢或與教師合作之程度相關。 四、外在系統(the exosystem):大眾傳播媒體與網際網路 大眾傳媒與網路為學習者營造一個與真實情境相似的教學環境來幫助學習者學習,也是由家庭與教室通往真實情境的最佳媒介,因其有不受時空限制、聲光影視俱全、資源多樣化、即時資訊等特徵,不僅改變了全球的溝通管道,也對教育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改變。 五、大系統(the macrosystem):臺灣英語學習之社會文化氛圍 以臺灣社會文化氛圍為例,對英語的重視與強調「聽、說、讀、寫」四者並重的英語教育政策源自於下列幾個原因,第一,社會普遍認為英語是國際語言,如果想在國際上立足,英語是不可缺少的工具;第二,增強英語能力相對而言,就是強化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第三,英語學習應符合語言以溝通為目地的前提,過去英語教育以傳統式文法教學為主的學習方式已不符合世界潮流。 綜上所述,以Bronfenbrenner 的生態系統論為基礎,可歸納影響臺灣國中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因素如圖1所示。 圖1、影響臺灣國中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因素 參、結語 研究發現父母參與和教師信念∕態度之相關性可影響學生的英語學習成就,顯見親、師、生之間互動的重要性,因此積極建立「家庭—學校—社區」之間的伙伴關係十分重要,父母需意識到單獨由家庭營造對學生有利的學習環境不一定足夠,還需要與學校教師充分合作與互動,才能共同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成就;反之亦然,教師若也只單獨注重在課堂上教學,而忽略與父母的攜手合作,也未必能達到提升英語學習成效之成果。因此兩者必須相輔相成,才能收最佳之效。 將大眾傳媒與網路視為學生英語學習的輔助工具確實是一可行的方向,可擴大英語學習的範圍與可能性,但大眾傳媒與網路需要藉由父母參與和教師信念∕態度之中介效果,才能有效增強學生英語學習成就。因此在善用為學習者營造一個與真實情境相似的資訊科技教學媒介來幫助學習時,透過父母、教師等小系統對個體的直接作用是極為重要的。建議父母與教師需轉化自身的角色,由消極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輔導者、伙伴和學習資源提供者,方能強化大眾傳媒與網路對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影響。 資料來源 龔心怡、李靜儀(2016)。應用Bronfenbrenner 之生態系統取向探究臺灣國中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影響因素。教育實踐與研究,29(1),35-66。 Algeo, J., & Butcher, C. A. (2013).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7th ed.). Singapore: Cengage Learning.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nfenbrenner, U. (1993). The ecolog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Research models and fugitive findings. In R. H. Wozniak & K. W. Fischer (Eds)., Development in context (pp. 3-44). Hillsdale, NJ: Erlbaum. Campbell, J. R., & Wu, R. (1994). Gifted Chinese girls get the best mix of family processes to bolster their math achiev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1, 685-695. Chao, R. K. (2000). The parenting of immigrant Chinese and European American mothers: Relations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socialization goals, and parental practices.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1(2), 233-248. Enever, J., & Moon, J. (2009). New global contexts for teaching primary ELT: Change and challenge. In J. Enever, J. Moon, & U. Raman (Eds.), Young learner English language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pp. 5-21). Reading, UK: Garnet Education. Epstein, J. L. (2013). Ready or not? Preparing future educators for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Teaching Education, 24(2), 115-118. Gimenez, T. (2009). English at primary school level in Brazil: 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 In J. Enever, J. Moon, & U. Raman (Eds.), Young learner English language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pp. 53-59). Reading, UK: Garnet Education. Hu, Y. Y. (2007). China’s foreign language policy on primary English education: What’s behind it? Language Policy, 6(3-4), 359-376. Lenneberg, E. H. (1967).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Nguyen, H. T. M. (2011). Primary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policy in Vietnam: Insights from implementation. 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 12(2), 225-249. Nunan, D. (2003). The impact of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on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esol Quarterly, 37(4), 589-613. Richards, J. C., & Rodgers, T. S. (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2nd ed.).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giner, R. (2006). Parents’ educational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ecology perspective. Parenting: Science and Practice, 6(1), 1-48. Shaffer, D., & Kipp, K. (2013).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9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Cengage Learning.
臺灣英語教學傾向背誦與記憶,忽略與真實環境互動學習所帶來的正向助益。學習不應局限於傳統教室,而應提供多元學習環境,促進知識獲取和反思,並公平地提供實際應用知識的機會。研究顯示,透過適當的科技輔助與合宜的學習活動可提升英語能力與學習動機。因此,本研究期望學習者藉由真實情境活動不僅提升學習者自主學習的意願,並且經由系統之聊天機器人與創作劇本活動,得以將所學實際應用於真實情境中,幫助學習者提升英文口說、對話與寫作的能力。 為此,研究設計了一系列循序漸進的學習活動開發真實情境智慧回饋學習系統,讓學習者在真實情境中逐步學習英語。系統的主要功能包括探索情境、使用聊天機器人、創作劇本,以及觀看和練習劇本(如圖所示): ➢ 探索情境:系統偵測學習者位置,提供相關英語學習資源。學習者透過描述觀察到的物件並進行口語練習,系統即時提供口說評分與回饋,幫助學習者矯正發音。 ➢ 聊天機器人:學習者在對情境有基本理解後,可與系統中的聊天機器人進行對話練習。學習者可選擇不同角色進行模擬對話,或自由創造對話內容,以加深對情境的理解。 ➢ 創作劇本:在英語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者以真實情境為背景,運用所學文法和詞彙創作劇本。此活動允許學習者自由選擇角色數量和分鏡,促進多元化的英語創作學習。 ➢ 觀看與練習劇本:學習者可透過系統觀看並練習其他同儕的劇本,進一步練習情境對話。系統根據學習者的語音反應提供智慧型回饋,增強口語與創作能力。 圖一、系統畫面 為了解系統對英語學習成效的影響,本研究進行了六週的實驗並分析了學習者的前後測口語成績及問卷回應。研究對象為某國中八年級三班學生,共74人。實驗組25人使用研究開發的系統及平板電腦;控制組(24人)僅用紙本教材。 研究結果顯示,學習者以真實情境智慧回饋學習系統學習六週後,其口說學習成效有顯著提升。此外,使用具智慧回饋輔助學習系統的實驗組學習者比使用無智慧回饋輔助學習系統的控制組學習者之英文口說進步幅度更為明顯。同時,從問卷分析結果可以得知實驗組學習者對於整體學習活動與系統功能有著積極的學習動機與良好的學習態度。換言之,本研究不僅在校園課堂中使用科技輔助真實情境學習,亦將學習延續至真實情境的課後生活中,學習者於課後時能與聊天機器人進行課文對話練習或自主對話練習,以及結合日常生活情境以劇本方式與同儕、家人或其他角色共同創作,強化英文學習與真實情境的連結。 資料來源 黃武元、劉奕帆、黃璿恩(2022)。探討真實情境智慧回饋對EFL口說學習之影響。數位生活科技研討會。 Liu, Y.-F., Hwang, W.-Y., & Su, C.-H. (2023).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context-awareness smart learning mechanism on EFL conversation learn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1-16. (SSCI)
第 251 期
研究紀要
戶外教育在112年6月納入國民教育基本法,這意味著它被視為國民教育階段學生必要的學習體驗。然而,如何將它納入學校課程並實現常態性教學,以呼應入法的精神,成為一個重要議題。戶外教育課程不再僅限於室內教室的物理環境,這使教師在課程規劃時面臨更複雜的考慮因素。 Neville等人(2023)進行了後設分析,探討了跨領域教學與戶外教育的整合,提出了支持戶外教育教學實踐的三要素,包括環境、學習者和教學者在教育過程中的角色,以及這些要素之間的互動相互影響,進而形成了新的跨領域教學設計,如圖一所示: 圖1、支持戶外教育的教學實踐三要素(資料來源:Neville et al., 2023) 本研究以Neville等人所提出戶外教育的教學實踐三要素作為分析架構,並以一所位於雲林偏鄉的實驗小學為研究對象。探討學校戶外教育優質化之課程發展歷程,也就是學校發展戶外教育課程的過程和機制為何,結果如下: (一)採用雙軌模式,解決教師人力、時間問題 個案學校實行學季制,透過雙軌方式巧妙地規劃教學時程與教師安排,以解決教師人力及時間上的挑戰。在這個雙軌模式下,個案學校將戶外教育主題課程精心地融入彈性及綜合課程,同時結合不同科目的教學,使得科任老師與領域老師能夠緊密協作。考量學習進程發展,每季的主題也會根據不同年級進一步細化和規劃。此外,每個季度通常包括1/3以上的戶外學習活動。這些活動多數在學校或社區周邊進行,並利用學校原定的課程時間。每學季的校本課程總共包括10周,約20-30節課。課室內外課程搭配,以及時間分配使教師能夠更有效地實施課程,確保主題與教學目標達成,同時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半日的戶外學習活動,這些活動對學習體驗非常有益。 (二)以臨近社區場域為主,遠程場域為輔,有效整合社區與學校資源 個案學校的課程架構與規劃符合了Beames等人(2012)「戶外學習的四個區域 (four zones of outdoor learning)」來設計戶外學習活動。在低年級,教師主要將焦點放在讓學生在學校附近的山區和當地社區進行戶外探索,鼓勵學生運用五官感知和描述整體體驗。到二年級開始,老師便引導學生從校園服務開始發展成社區服務。隨著年級升高,課程場域的範圍逐漸擴展。中年級的課程由校園和社區擴展至當地縣市的其他鄉鎮。高年級的課程更加外拓,包括跨越縣市的服務學習和為期三天兩夜的高峰體驗。這些課程設計和進度規劃,有助於學生逐步發展他們的戶外學習技能,同時在戶外環境中培養更多的自主性和團隊合作能力。 此外,學校與地方(社區)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這個作法能讓孩子們因接觸與生活最相近的社區相關議題,產生所謂地方感之餘更能瞭解真實世界,並學會回饋。同時,藉由學校與當地產業合作,共同開發創新的課程元素。這其中包含優質的戶外教育場域、多樣化的資源包括企業、自然保護組織等都是寶貴的合作夥伴,有助於獲得資金、場地和提高課程質量;其中,家長更是重要的資源與支援系統的元素。 (三) 強力的行政支持與課程決定,配合共備機制精細協作,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 個案學校課程發展核心成員為行政團隊與種子教師群,該核心團隊討論並初步決定學校的課程方向。同時,學校的行政和課程制定採用了協同努力的理念,營造決策團隊的多樣性,確保了多元的觀點和經驗的融合。透過多方思考及共備,進而有助於為學生提供更豐富多彩的教育體驗。此外,學校對新進教師皆採用與資深教師組合的協同教學法。透過這種1+1的合作方式,一方面確保了經驗豐富的老師可以與新進教師分享知識和教學技巧;一方面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提升整體教育品質。 此外,該校的分享與協作機制有助於提高課程的品質。從共備到分享協作,加上核心團隊,整個協同教學團隊包括校長、教導主任、總務主任和科任老師。每週四下午,每個年級的校本課程都會有一位原班導師和另一位協同教師。這兩位教師負責主要備課工作及教學,同時,每週三下午還會進行全校教師的分享會,分享本周的課程內容和成果等。此外,為了更好地支持教師,學校要求每位班級的班導師和協同教師在每個季度結束後留下簡潔的課程計畫,包括10周的詳細安排、簡報檔、學習單等,彙整於全校教師可共同瀏覽的雲端硬碟中。本研究發現,這種做法有效協助不同教師在設計陌生主題時,能有過去的教案以及基礎的資料可以作為依循。 本研究揭示,個案學校透過雙軌課程安排、社區資源的整合,以及學校行政的有力支持和制度建設,不僅為學生走出教室提供了一個安全的支持架構,而且通過戶外教育課程的發展和實踐,使得戶外學習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並轉化為師生共同認同的教育語境。這樣的文化得以在學校中傳承下去,並在師生之間鑄就了共享的價值觀。 資料來源 黃茂在(2023)。111年教育部戶外教育研究室計畫。教育部補助計畫,計畫編號:2022-012-C-2-4-MOE-10。執行日期:2022-09-01至2023-08-31。
壹、前言 國語文和英語文均為國際廣泛使用的語言。國內各層級的國語文和英語文評量,多以卷面分數詮釋學習表現。常見的為班級內的小考、校內的定期評量,教師們可能會附上該次考試的分數統計供家長和學生參考:100分學生幾位、分數位於90至99分、分數位於80至89分、分數位於70至79分水平距各幾位學生,以此類推。順應社會氛圍,部分餐廳推出「滿分考卷換脆薯、披薩或牛排」促銷活動。由校內外現象可知,社會普遍關心的是得到幾分、比其他同學多幾分,而非「分數代表學生具備的能力」,得到這個分數的學生會些什麼、能做什麼。 國內測驗以「標準本位」詮釋學習表現,最廣為人知的為國中教育會考。會考語文科透過事先制定的評量標準,將學生在國文、英語表現區分為「精熟」、「基礎」及「待加強」3個水平。成績「精熟」表示學生精通熟習該科目國中教育階段所學習的知識與能力;「基礎」表示學生具備該科目國中教育階段之基本學力;「待加強」表示學生尚未具備該科目國中教育階段之基本學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無日期),再由專家將學生在測驗得到的分數,對應、連結至預設的標準水平。美中不足之處在於,國中教育會考所界定的3個語文能力水平並未和國際標準接軌,致使學生難以得知自身語文能力達到國際界定的哪一級水平,而政策制定者則缺乏符合國際標準的實證數據作為修訂課綱與規劃政策方案的參據。 本文針對日本、越南、英國、美國加州和懷俄明州的標準本位語文評量方案進行整理,以作為未來課綱修訂參考。 貳、各國採用的標準本位語文評量 一、日本 為了解學生英語能力,日本自2013年開始每年均進行英語教育實施狀況調查,除了2020年COVID-19疫情停辦一次。令和4年調查發現,國中畢業生英語力達CEFR A1水平以上為49.2%,高中畢業生英語力達CEFR A2水平以上為48.7%、達CEFR B1水平以上的學生占21.2%(文部科學省,2022)。2023年4舉辦國小6年級及國中3年級學生之全國學力調查,大約與上年相同約有2萬8,700校(占全國校數98%)、200萬名學生參加,調查學科與往年相同為:國語、數學,國中則相隔4年加列英語科。同時為測驗學生英語的口語表達能力,增加口說線上測驗,配發受測學生耳麥,測驗時與文部科學省連線派發題目,並於線上錄音作答(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23)。 基於調查所得證據,《第4期教育振興基本計画》為學生的英語程度設定了以下指標(文部科學省,2023): (一)提高國中生和高中生畢業時英語程度達目標水平的比例,國中畢業時達CEFR A1水平以上、高中畢業時達CEFR A2水平以上,5年後目標值為超過60%。 (二)在所有的都道府縣和政令指定都市,國中畢業生達到CEFR A1水平以上,高中畢業生達到CEFR A2水平以上的比例,在五年內達到50%以上。 (三)為了提升國際參與,高中生達到CEFR B1水平以上比例,5年後達30%以上。 二、越南與英國 越南《2022-2030年期間提升越南青少年外語水準和融入國際社會能力支援計畫》針對6歲至30歲的越南青少年,加強對學習、提升外語水準和融入國際社會能力的要求(駐越南代表處教育組,2022)。2023年4月胡志明市教育與培訓廳針對胡志明市9年級和11年級學生進行英語線上測驗,題目模仿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的英語考試題型,對聽力、閱讀和寫作技能進行測驗。透過本次測驗可評估胡志明市學生英語能力,對初中和高中學校的外語教學進行評估,從而制定提高教育品質的措施(駐越南代表處教育組,2023)。 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的英語考試(Linguaskill)為電腦化適性測驗,成績單除了提供測驗分數,亦對應CEFR水平,並說明考生各項英語技能與英語能力的關係(如圖1),使考生了解自身的優點和不足(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2023a)。 圖1、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的英語考試成績單 三、美國加州和懷俄明州 為鼓勵美國學生學習英語之外的世界語言,美國積極推動「雙語徽章」(the Seal of Biliteracy)認證制度。 (一)加州 加州於2012年開始頒發雙語徽章給精通兩種語言的高中畢業生,申請者必須具有高水準的英文和一種(含)以上世界語言的聽說讀寫能力,且有取得高中畢業證書的資格,才能獲得雙語徽章認證。標準如下(駐舊金山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組,2023a): 1. 達到所有英語語言能力課程的畢業要求,且Overall GPA須達2.0。 2. 通過11年級「加州學生表現與進度評量」(California Assessment of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Progress, CAASPP)中的英語語言能力測驗,成績須等於或高於「達標」(standard met)水平。 3. 藉以下任一方式證明其精通英語以外的世界語言: 3.1 通過進階先修課程(Advanced Placement, AP)的世界語言測驗,且成績須在3分(含)以上;或是通過國際文憑(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IB)的世界語言考試,且分數在4分(含)以上。 3.2 為期四個學年的高中世界語言課程之平均GPA在3.0(含)以上,且獲得相當於AP與IB世界語言測驗合格的口語能力證明。 3.3 若學區可證明自辦考試的水準與AP世界語言測驗相當,學生在學區考試中獲得「精通」或更高分數。 3.4 通過學術評量測驗(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 SAT)學科考試(Subject Test,又稱SAT II)中的世界語言測驗,且成績在600分(含)以上。 4. 若學生在家庭生活中主要使用的語言不是英語,則須在加州英語能力評量(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Assessments for California, ELPAC)、或任何過渡期的英語評估測驗中證明其英語能力。 (二)懷俄明州 「懷俄明州雙語徽章」(Wyoming Seal of Biliteracy, WY-SoBL)由該州教育廳頒發,用以表揚精通英語並能掌握1種(含)以上「世界語言」(world language)的高中畢業生。世界語言係指英語以外的任何語言,例如美國手語(American sign language)、古典語言(classical languages)、美洲原住民語、及各種方言等。希望提供大學與企業雇主尋找雙語人才的簡便方法、協助學生適應全球化社會並加強競爭力、尊重多元文化、與加強不同族裔間的交流(駐舊金山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組,2023b)。 表1、9-12年級學生須滿足的英語最低及格標準 英語水平評量方法 懷俄明州雙語徽章 美國大學入學考試_英語(ACT) 18 進階先修課程_英文與寫作(AP English Language & Composition) 3 進階先修課程_英文文學(AP English Literature) 3 國際文憑_語言B標準級別(IB Language B Standard Level) 5 國際文憑_語言B高級級別(IB Language B Higher Level) 4 學術能力評估測試_實證式閱讀與寫作(SAT Evidence-based R&W) 480 ACTFL語言能力測試_聽說讀寫(AAPPL) 中級中等(Intermediate-Mid, I-2) 標準化語言能力測試_聽說讀寫(STAMP 4S) 中級中等(Intermediate-Mid, 5) 擷取自駐舊金山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組(2023b)。 參、結語 日本、越南及英國均以CEFR作為學生英語學習表現的評量標準,美國則以多元的標準化測驗供學生證明自己的語言能力達到哪一個標準,顯示國際間均採標準本位衡量學生的語文能力。《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核心為學習表現,關心學生能做什麼,故國語文和英語文領綱均對學生的識字、聆聽、閱讀、寫作、口語表達提出各學習階段應展現的學習表現(教育部,2018a,2018b)。美中不足的是學習表現並沒有相對應的標準化評量,更沒有對應到國際標準,因而難以藉由評量結果擬定語文學習政策、於課室內實施差異化教學、找出適合學生語文程度的讀物。借鑑國際經驗或可為臺灣語文學習重整出標準化的學習階梯,使學生明確知道自己現在位於哪一階,以最適合的教材與教學進行學習,穩健邁向上一階。 參考文獻 文部科學省(2022)。令和4年度「英語教育実施状況調査」概要。 文部科學省(2023)。第四期教育振興基本計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無日期)。各科水平描述。 教育部(2018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英語文。作者。 教育部(2018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作者。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23)。日本全國中小學學力調查英語科線上測驗口語表達。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越南代表處教育組(2022)。提升越南青少年外語水準和融入國際社會能力支援計畫。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越南代表處教育組(2023)。胡志明市將根據國際標準對胡志明市9年級和11年級學生進行英語測驗。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舊金山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組(2023a)。美國加州教育廳2022-2023學年度「雙語徽章」認證標準。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舊金山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組(2023b)。美國懷俄明州於2022-2023學年度實施雙語徽章認證制度。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 (2023a). How Linguaskill results are present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ssessment (2023b). Test report.
第 252 期
出版新訊
#32946;4.0思維,採用PBL(Project-Based Learning,簡
第 253 期
研究紀要
由於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可提供個體在面對複雜情境或問題時,作為化繁為簡、以簡馭繁的關鍵工具。因此,培養個體具備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核心素養能力變得尤為重要。系統思考使個體能夠從宏觀的角度理解複雜問題,識別出各個元素和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方法不僅幫助個體深入洞察問題的本質,還能夠揭示潛在的解決方案。同時,解決問題的能力則進一步使個體能夠將這些洞察轉化為實際行動,通過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提出並實施有效的策略來應對這些複雜情境。這種結合了深度理解和實際應用的方法,使個體能夠在面對複雜挑戰時,以簡潔明瞭的方式進行思考和行動,從而在個人和職業生活中取得成功。 然而在現行總綱或是各領綱中,對於核心素養的具體示例、教學應用及評量的論述相對有限,且未具體闡明核心素養的設計準則及評量方式。換言之,108課綱對核心素養的操作性定義較少著墨。對教師而言,要設計能夠準確且有效評量學生核心素養的試題並非易事。本文旨在以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項目的素養能力為例,透過詳細的命題架構、題組設計概念以及初步的施測結果,來闡述評量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及方法。 筆者首先透過相關文獻資料的爬梳以深入理解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具體意涵。在系統思考方面,主要包含分析系統要素、綜合系統要素及執行等三個指標。以商店的抽獎活動為例(見圖1),分析系統要素可從抽獎機制、商品價格或消費者結帳方式評量學生是否能識別和理解活動的關鍵組件。綜合系統要素則可考慮抽獎機制如何影響消費者的購物策略進而評量分析得出的各個要素整合起來的可能結果。而在執行部分則可由個體透過對結果的評估與調整評量個體能否將對系統的理解轉化為具體行動或策略。 圖1、系統思考評量題組示例 在解決問題方面,主要包含問題分析、計畫與執行以及評估與反思等三個指標。以旅行交通規劃為例(如圖2),問題分析是指在確定出發地與目的地後,評量個體是否知道應查看哪些資料深入分析才能做出合適的選擇。計畫與執行是指在分析與訂定行程後,可針對個體能否從中選擇最佳交通方式並實施交通計畫進行評量。在評估與反思部分,則是指當交通計畫出現狀況時,個體是否具備評估有無其他應變方式以解決問題的能力。 圖2、解決問題題組示例 在題組發展階段,研究者邀集多位資深中學教師依據前述命題架構與指標方向進行試題開發與修審工作。接著即以十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前導性施測,檢驗試題品質。以商店的抽獎活動(系統思考)題組為例,三個子題的鑑別度介於0.57至0.69,難度介於0.47至0.60。以旅行交通規劃(解決問題)題組為例,四個子題的鑑別度介於0.42至0.75,難度介於0.29至0.70。意即上述兩道題組的設計皆具備優良的試題鑑別度與難易度適中。這表示上述題組均能有效區分不同水平能力的受試者在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方面的表現且難度適中,適合多數受試者作答。 總的來說,雖然從相關數據資料顯示目前的試題開發過程和試題品質均具有正面的結果,但仍有進一步提升和擴展的空間,特別是在確保試題的全面性、公平性和適用性方面。例如與其他學科專家合作,開發能夠涵蓋更廣泛技能和知識領域的試題,如批判性思維、創造力等。或是運用前瞻技術,如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來分析試題的表現,並根據學生的回答提供個別化的反饋。此外,透過進行長期追蹤研究,以評估這些試題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並根據反饋進行必要的調整亦是此研究正在努力進行的方向。 資料來源 謝名娟、呂鳳琳、陳繼成、劉家瑜、劉奕帆、陳茹玲、蔡明學(2023)。臺灣高中學生核心素養評量計畫(I)。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AER-2023-011-C-1-1-C2-01。執行日期:2023-02-18至2023-12-31。
第 254 期
國際脈動
一、前言 PISA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主辦的全球性學生評量,自2000年起,每三年舉辦一次。評量內容涵蓋數學、閱讀、科學等三大領域,每次調查以一項素養為主,另二項素養為輔。測驗模式自2015年起,全面採用數位化評量。2022主測領域為數學,閱讀與科學為輔測領域,另加測創新領域—創意思考。測驗對象為15歲學生(本次調查為2006年出生之七年級以上的學生)。抽樣學校包含國中、高中、高職、綜合高中、完全中學及五專。評量包含2個小時的測驗,以及測驗後的學生問卷與資訊與通信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ICT)問卷。問卷調查了學生本人的態度、傾向和信念、他們的家庭、他們的學校和學習經歷等方面的資訊。另外由施測學校校長填寫的學校問卷則蒐集有關學校管理和組織機構以及學習環境等資訊。 PISA主要評估學生是否能應用他們在學校學到的東西。要在PISA中表現好,學生必須能夠從他們所知的東西中推斷出來,跨越學科邊界思考,創造性地應用他們的知識新境,並展示有效的學習策略。例如,在PISA數學評估中,學生不僅要展示數學內容知識,還要展示他們能像數學家一樣思考,將現實世界的問題轉化為數學世界的問題,進行數學推理,並在原始問題上下文中解釋數學解決方案。 如果我們只是教給孩子們我們所知的,他們僅能跟隨我們的腳步前進;但如果他們學會如何自主學習,創意思考和與他人合作,他們就可能超越我們現任認知的學習邊界。一些人認為PISA測試是不公平的,因為它們可能會讓學生面對他們在學校未曾遇到的問題。但生活本就不公平,因為生活中的真正考驗不是我們能否記住我們在學校學到的,而是能否解決我們今天無法預料的問題。 最近一次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 2022)調查結果已經在2023年12月5日公布。從媒體報導可知,相較於2018年(當時臺灣受測學生仍接受舊課綱)在數學、閱讀、科學等學科的評量表現,臺灣學生這四年來無論是分數或排名都有大幅的進步,其中尤以數學表現最佳(世界排名第3名)、科學素養次之(排名第4名),閱讀素養第三(排名第5名)。換言之,透過本次評量結果證明,108課綱推動四年後,確實有助於提升臺灣學生學科素養能力。但還是有部分關心教育人士認為,新課綱擴大了教育階級的差距,事實是否真的如此?本文茲就PISA 2022 Results(Volume I)The State of Learning and Equity in Education報告書內容整理後進行討論。或許我們可以從中獲得解答。 二、2022臺灣學生學習表現 本段主要以2012、2018與2022三個施測點進行比較。2012是PISA紙筆測驗的最後一屆,比較2012-2022可以了解學生面對到數位化題型的學習表現,藉此也可以了解學生數位化能力。2018-2022主要是比較疫情前與疫情後的表現,但對於臺灣學生而言,亦了解108課綱實施的成效。 (一)數學 本次2022臺灣學生學習表現,數學為547分,相較於2018的531分呈現顯著進步。其中PR90以上學生,大幅進步30分左右,然PR10以下的學生雖然下降4分,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約可稱持平表現狀態。若再往前比較2012年最後一次紙筆測驗的表現,在高分族群(Level 5 or 6)學生,2022學生仍低於2012年的表現。低分族群(低於Level 2)而言,分數雖上升1.8分,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仍可稱持平表現狀態。 (二)閱讀 本次2022臺灣學生學習表現,閱讀為515分,相較於2018的503分呈現顯著進步。其中PR90以上學生,大幅進步13.5,然PR10以下的學生則上升7.4分,皆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易言之,臺灣學生閱讀能力顯著提升。若再往前比較2012年最後一次紙筆測驗的表現,在高分族群(Level 5 or 6)學生,2022學生高於2012年的表現2.2分,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約可稱持平表現狀態。不過在低分族群(低於Level 2)方面,分數上升4.3分,並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顯示低分族群已消弭數位落差之現象。 (三)科學 本次2022臺灣學生學習表現,科學為537分(歷史最高),相較於2018的516分呈現顯著進步。其中PR90以上學生,大幅進步22.5,然PR10以下的學生則上升14.5分,皆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易言之,臺灣學生科學能力顯著提升。若再往前比較2012年最後一次紙筆測驗的表現,在高分族群(Level 5 or 6)學生,2022學生高於2012年的表現9.4分,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低分族群(低於Level 2)方面,分數雖上升2.3分,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仍稱持平表現狀態。根據上述,顯示高分族群已消弭數位落差之現象。 表1、臺灣PISA表現跨年度比較表 資料來源:OECD(2023)。 三、臺灣與國際比較 本文就以2022與臺灣同為OECD評選之四大教育堅韌性國家進行比較,分別為臺灣、日本、韓國與立陶宛。本次PISA的報告中特別就2012(紙筆測驗)與2018(疫情前)與2022年學生學習表現進行比較。 (一)2012-2022的變化 1.高分組 相較於2012,臺灣學生2022數學在高分組學生(Level 5 or 6)分數下降5.5分(達顯著差異水準),韓國情況更嚴重,下降8分(達顯著差異水準);日本與立陶宛分數雖下降,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臺灣與韓國高分組學生數學表現目前尚未回到2012年的能力水準。 臺灣學生2022閱讀在高分組學生(Level 5 or 6)分數上升2.2分、立陶宛上升1.4分,韓國下降0.8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不過日本狀況則不同,下降6.1分(達顯著差異水準)。易言之,臺灣、立陶宛與韓國高分組學生數學表現目前已回到2012年的能力水準,但日本尚未恢復。 臺灣學生2022科學在高分組學生(Level 5 or 6)表現突出,分數上升9.4分、韓國上升4分,達顯著差異水準。不過日本下降0.2分、立陶宛上升0.4,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四國高分組學生都已回復到2012的能力水準,特別臺灣與韓國學生更超越2012年紙筆測驗的能力水準。 圖1 、2012-2022高分組數學、閱讀、科學能力升降比較 資料來源:OECD(2023) 2.低分組 相較於2012,臺灣學生2022數學在低分組學生(未達Level 2)分數上升1.8分、日本上升0.9分、立陶宛上升1.8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惟韓國則上升7.1分,達顯著差異水準差異。易言之,四個國家低分組學生皆回復到2012年的能力。 臺灣學生2022閱讀在低分組學生(未達Level 2)分數上升4.3分、日本上升4分、韓國上升7分,達顯著差異水準。僅立陶宛雖上升3.7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易言之,臺灣、日本與韓國低分組學生閱讀表現目前已回到2012年的能力水準,但日本尚未恢復。 臺灣學生2022科學在低分組學生(Level 5 or 6)分數上升2.3分、日本下降0.4分,但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不過韓國則上升7.1分、立陶宛上升5.7分,並達顯著差異水準。易言之,四國低分組學生都已回復到2012的能力水準,特別韓國與立陶宛學生更超越2012年紙筆測驗的能力。 圖2、2012-2022低分組數學、閱讀、科學能力升降比較 資料來源:OECD(2023) (二)2018-2022的變化 1.高分組 相較於2018,臺灣學生2022數學在高分組學生(PR90以上)分數大幅上升30.6分、日本上升16分,皆達顯著差異水準;韓國雖上升8.3分,立陶宛則下降7.5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臺灣與日本高分組學生數學表現更勝2018年的能力水準。 臺灣學生2022閱讀在高分組學生(PR90以上)分數上升13.5分(達顯著差異水準);日本上升9分、韓國上升1.4分,立陶宛下降5.1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四國高分組學生閱讀與2018年無異,但其中僅臺灣表現突出,高分組學生閱讀能力成長。 臺灣學生2022科學在高分組學生(PR90以上)表現突出,分數上升22.5分、日本上升16.9分、韓國上升15.5分,達顯著差異水準、立陶宛雖上升6.5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臺灣、日本、韓國高分組學生都超越2018的能力水準。 圖3、2018-2022高分組數學、閱讀、科學能力升降比較 資料來源:OECD(2023) 2.低分組 相較於2018,臺灣學生2022數學在低分組學生(低於PR10)分數下降4.1分、日本下降2.6分、韓國下降5.5、立陶宛上升1.7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四個國家低分組學生與2018年數學能力無異。 臺灣學生2022閱讀在低分組學生(未達Level 2)分數上升7.4分、日本上升12.8分、韓國上升2分、立陶宛下降3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四個國家低分組學生與2018年閱讀能力無異。 臺灣學生2022科學在低分組學生(Level 5 or 6)分數大幅上升14.5分、日本上升16.7分,皆達顯著差異水準。不過韓國下降0.2分、立陶宛上升0.2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四個國家低分組學生與2018年閱讀能力無異。易言之,臺灣與日本低分組學生科學能力有明顯上升趨勢。 圖4、2018-2022低分組數學、閱讀、科學能力升降比較 資料來源:OECD(2023) 圖5、2012、2018、2022臺、日、韓、立四國學生素養表現比較 資料來源:OECD(2023) (1)臺灣高成就學生在精進數學素養能力策略,仍有討論空間。 根據2012-2022的比較後發現,從紙筆測驗到數位測驗的今天,臺灣學生在數學素養未達紙筆測驗時的水準。期間雖經歷評量架構的轉變,但數學的數位素養可能也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2)韓國低成就者學生在紙筆轉數位測驗上,各學科素養表現突出 檢視2012-2022的比較後發現,韓國低分組學生在各學科素養都有顯著進步,其相關的教育政策與教學策略,值得我國探究。 (3)108課綱推動後,頂尖向前衝,學習不落後 本次透過2012、2018、2022三波測驗結果進行比較,臺灣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素養能力有顯著上升趨勢。特別透過臺、日、韓、立四國比較後,臺灣不論在高分組或低分組素養能力上升優於其他各國(詳如圖5)。 四、結語 比較被OECD評選四大教育堅韌性國家後,得到以下觀點: (一)臺灣高成就學生在精進數學素養能力策略,仍有討論空間。 根據2012-2022的比較後發現,從紙筆測驗到數位測驗的今天,臺灣學生在數學素養未達紙筆測驗時的水準。期間雖經歷評量架構的轉變,但數學的數位素養可能也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二)韓國低成就者學生在紙筆轉數位測驗上,各學科素養表現突出。 檢視2012-2022的比較後發現,韓國低分組學生在各學科素養都有顯著進步,其相關的教育政策與教學策略,值得我國探究。 (三)108課綱推動後,頂尖向前衝,學習不落後。 本次透過2012、2018、2022三波測驗結果進行比較,臺灣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素養能力有顯著上升趨勢。特別透過臺、日、韓、立四國比較後,臺灣不論在高分組或低分組素養能力上升優於其他各國(詳如圖5)。 (四)整體而言,臺灣學生學習表現在此波疫情下表現呈現逆勢成長,其成長幅度勝其他各國,更被OECD評為:具有「教育堅韌性」的四個國家之一。 資料來源 OECD (2023). PISA 2022 Results (Volume I) The State of Learning and Equity in Education.
第 256 期
研究紀要
「學習表現」—華語文能力指標 華語教學的「參考指引」在2023年出版,書籍網址(《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全書包含五大章:「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學習重點」、「實施要點」、「附錄」,其中「學習重點」又細分為「學習表現」、「學習內容」兩項。 所謂的「學習表現」,描述的是學習者從初學到精熟各個學習階段的應知與應能(can-do),我們可以理解為能力指標(can-do statement),也就是不同等級的學習者能用華語完成的事。「參考指引」的「學習表現」將華語文學習者的聽、說、讀、寫、譯、文化表現分為三等七級。「三等」為「基礎」、「進階」、「精熟」,「七級」分為「1級」至「7級」,兩者關係見下圖1。 等 級 聽、說、讀、寫 譯 文化 基礎 1級 ✓ ✓ 2級 ✓ 3級 ✓ ✓ 進階 4級 ✓ ✓ ✓ 5級 ✓ ✓ 精熟 6級 ✓ ✓ ✓ 7級 ✓ ✓ 每一種等級都描述學習者能用語言完成的活動,例如3級程度的學習者在聽力上應該「能在語速緩慢、內容清晰的情況下,聽懂以句子表達之對話、指示、非正式討論與視聽媒體之內容。」;在口說上應該「能以簡單完整的句子說出與個人周遭場域有關的經歷,進行對話及有限討論。」;在閱讀上「能理解以句子及簡短段落呈現與個人周遭場域有關的敘述及指示。」;在寫作上「能以簡單完整的句子寫出或回覆與個人周遭場域有關的訊息」;在文化上能「在日常且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能得體地使用符合華人文化的形式或肢體語言來表達或回應。學習者可能可以察覺顯而易見的文化差異或禁忌,但其語言能力尚不足以運用多樣的語言形式表達或回應。例如,回應讚美時,學習者可說出『哪裡哪裡』的高度固定化形式。」 「參考指引」中的能力指標描述包含行為、語言、話題、文本四種成分,我們能以下列的公式理解每一個能力描述的組成。 以剛剛提過的3級學習者的寫作表達「能以簡單完整的句子寫出或回覆與個人周遭場域有關的訊息」而言,拆解如下: 我們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能夠從學習者應該具備的「語言」、「行為」、「話題」、「文本」來思考,就較能發展出符合學習者程度的教學活動。例如根據上面的拆解公式,我們就能請3級學習者以簡單完整的句子,來寫出與個人日常生活主題有關的文本,例如請他們寫出感謝信、祝賀信,電話留言、私人信件等。但至於能夠使用什麼樣的語言來書寫呢?接下來是「學習內容」的說明。 「學習內容」—華語文字表、詞表、語法點表 國教院為找出不同等級學習者應該學習的語言內容,經過語料庫語言學、專家學者調校等研究程序,完成華語文漢字、詞語、語法點表等內容,供華語教學者參考使用。例如,3級程度的學習者應該能理解、使用的詞語包含「咳嗽」、「發燒」、「鼻水」、「汗」、「臉色」、「藥局」等,語法上應該理解、使用的結構包含「動詞+起來」(例如:他一聽到這個好消息就開心地笑起來)、「動詞+得/不…」表可能的用法(例如:他看得懂中文菜單。我今天看不完這本書)。華語教師或相關工作者可依學生的不同需求與學習目標,將字表、詞表、語法點表所提供的內容做適當的修訂,以發展適合學生的教材、活動、測驗試題。 在實際教學上,華師在課堂上的教學需要實際、具體、可操作的教學目標。上述提到的「學習表現」(華語文能力指標)、「學習內容」(華語文字表、詞表、語法點表)都可以作為教案上的學習目標,例如能力指標中的1級學習者在聽力上應該要「能聽懂簡單的數字」,而詞表中的1級詞語也包含數字、錢、手機、歲數等,教師即可設計詢問價錢、電話號碼、年齡等活動,再由此延伸詳細的教學重點、活動、步驟,及評量方式等。 可使用的線上資源 為了使本參考指引的「學習表現」、「學習內容」能更有效地落實在課程設計或編輯教材上,本院也開發數套線上查詢系統(連結見https://coct.naer.edu.tw/),使用者可直接查詢單一漢字、詞語、語法點的分級,其中3套系統舉例如下圖。 1. 漢字分級標準檢索系統 https://coct.naer.edu.tw/hanzi.jsp 查詢漢字的等別、級別、書面口語字頻,並可連結至「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查詢筆順、讀音、部首。 2. 詞語分級標準檢索系統 https://coct.naer.edu.tw/word.jsp 查詢詞語的等別、級別、語言情境、書面口語字頻,並可連結至「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查詢詞義、讀音、部首、筆畫等訊息。 3. 語法分級標準檢索系統 https://coct.naer.edu.tw/grammar.jsp 查詢語法點的級別與例句。 結語 我們希望「參考指引」能為全球的華語教學者、學習者,以及所有樂於以華語交流的人提供一個共同的基礎,華語文的學習內容、過程與目標將因此變得更加明確;更重要的是,參考指引也能為國際華語文教育未來的各種創新應用提供發展依據。國教院也在2023年出版「參考指引」的使用手冊《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使用手冊》,要從實際的教學面為「參考指引」提供具體可操作的說明及示例,以便華語文教學機構、教師在師資培育、教材編寫、教學設計、試題編製等各方面參考使用。 資料來源 吳欣儒、林慶隆(2022)。華語文教育課程綱要之研發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個別型計畫案成果報告(NAER-2021-012-C-2-1-P1-03)。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吳欣儒、林慶隆、白明弘、何莉玉、王冠孺、陳沛璇、許鈞惟、吳鑑城、李詩敏、丁彥平(2023)。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國家教育研究院。 吳欣儒、呂佩庭、林慶隆(2023)。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使用手冊。國家教育研究院。
第 257 期
第 258 期
第 259 期
研究紀要
英國著名的企鵝分級閱讀讀本(Penguin Readers)這套書是依據廣泛閱讀(又名分級閱讀)精神編寫的英語課外讀物,每一本書都有對應的CEFR(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架構)等級標注,而每個等級各有對應的詞彙數量,編寫時需要嚴格控制每本書的詞彙數。 比較臺灣課外讀物的分級,政府單位、各大圖書館或坊間出版社每年公布中小學優良課外圖書推介,廣播電臺或媒體相關基金會也定期發布優質兒少節目推薦,這些圖書和媒體節目的推薦清單大多附有適合閱讀或閱聽年齡層的資訊。如果以小學國語教科書的字詞作為比較基準,上述圖書、媒體和國語教科書為不同類型的文本資料,彼此之間的字詞是否存在著差異呢?學了小學國語教科書的字詞後,可以辨識圖書、媒體、課外讀物(以上圖書加媒體資料)字詞的百分比是多少呢?以下我們從這些實際文本資料字詞之間的覆蓋率來探索語言資料背後表達的數字與意義。 首先,比較的文本類型請參考表1。以「九年一貫國語文教科書」為例,小學三個版本共18冊的課本內容(包含標題、作者簡介、課文、注釋、語譯、賞析、題解等內容):所有的國字、語詞的出現次數,加總的數量共210,325字(即「總字(頻)數」)、137,100詞(即「總詞(頻)數」),不同的國字、語詞,分別共有3,400個字(即「相異字數」)、16,943個詞(即「相異詞數」)。 表1 文本類型的內容 由於表1教科書語料總字數和其他類型語料的總字數差距過大,直接比較各類文本和教科書的字詞差異,容易造成教科書和其他文本的字詞數量差異很大、交集率很低的錯誤印象,所以我們採用計算教科書字詞對其他文本字詞的覆蓋率,不僅可以分析認識教科書字詞以後可以辨識其他文本字詞的百分比,也才能說明教科書字詞對其他文本字詞的涵蓋程度的高低以及彼此之間的字詞差距。 表2、表3分別是教科書國字、語詞對各種文本國字、語詞的覆蓋率,標灰底的空格是教科書對不同階段的各類文本的最高覆蓋率。從表2,我們可以知道,學生學了第一階段教科書國字之後,不分教科書課綱或版本,大致可以辨識第一階段圖書78%以上的國字,如果學習累積到第二或第三階段教科書,學生約可辨識圖書國字分別達90%、96%以上。整體而言,不論累積教科書國字學習數量到哪個階段,對三類文本國字的覆蓋率由高到低排序都是:課外讀物、圖書、媒體;大約到小學畢業,學生可以辨識這三類文本的百分比分別約達到97%、96%、87%。 表2 教科書國字對各類文本國字的覆蓋率 單位:% 表3則是教科書語詞對各類文本語詞的覆蓋率,整體而言,不論累積教科書語詞學習數量到哪個階段,對三類文本語詞的覆蓋率由高到低排序都是:媒體、課外讀物、圖書;大約到小學畢業,學生可以辨識這三類文本的百分比分別約是87%、84%、80%。 表3 教科書語詞對各類文本語詞的覆蓋率 單位:% 從表2和表3的同版本教科書字詞或是不同版本教科書字詞對於累積到同一個學習階段的字詞的覆蓋率顯示,教科書各版本選取的課文內容或是不同課綱的字詞規範,這兩者對於教科書字詞對同一類文本的覆蓋率影響不大,反而是不同類型文本資料之間的覆蓋率差異較大。即使是課外讀物的相異字詞數量或所有字詞數量都遠多於圖書、媒體,但教科書字詞對課外讀物字詞的覆蓋率都不是最低的,顯見字詞數量多寡並非影響覆蓋率的最主要因素,文本類型才是影響覆蓋率高低差距的最重要因素。以國字而言,常用國字約3,000字,教科書文本有書面語及口語文本,因此教科書字詞對混有書面語及口語的媒體覆蓋率較高;就語詞而言,因為中文國字與國字即可組成語詞,不同類型文本影響了語詞的類別與常用度,因此語詞數量、內容以及文本類型影響了教科書語詞的覆蓋率,教科書語詞對語詞數量較少的媒體文本的覆蓋率較高。 針對文本資料類型不同而形成彼此之間字詞「差很大」的情形,我們建議在解析文本資料時,應該要盡可能考量文本文類、文體、語式、場域、主題、媒體的平衡性,並採用字詞的頻率、交集率或覆蓋率等數值,了解字詞在文本的出現次數、被重視度以及常用度,才能讓編制產出的字詞表或比較的數值具有科學性及參考價值。 資料來源 李詩敏、蔡旻穎(2023)。小學國語文課外讀物與教材常用字詞分析比較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整合型計畫案成果報告(NAER-2022-022-C-1-1-F1-0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第 260 期
教科書的獨特輪廓—結構成分 翻開手邊的教科書,雖然各版本的課本、習作有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設計,但彼此之間卻有相似的物理特徵。舉例來說,各版本的歷史教科書中都包含課文主文、照片、時間軸、地圖、語詞知識、延伸問題等內容。這種在單元/課之下劃分的更小單位,有研究者稱之為「區塊」(block)(Valverde et al., 2002)。因為這些教學內文、圖片、練習、活動等,在課本中以一個個區塊的形式呈現。另外有一些學者給予這種單位另一種稱呼——「結構成分」(structural component)(Ivić et al., 2013)。本文採用結構成分一詞,因為「結構」包含支撐整課/單元的架構意涵,而且「成分」代表其具備可獨立拆解檢視的特性。 結構成分的定義包含其形式與目的。在形式上,結構成分「有獨特標記、顏色、符號或圖形設計」;在功能上,這些結構「用於促進和改善特定知識、獲取和保留特定訊息,同時聯繫學科與學生先備知識,與同一學科或其他學科內容建立有意義的關係」。整體而言,課/單元內的結構成分,通常有獨立的空間位置,有獨特的標記或呈現形式,且各成分功能相異,但目的皆是為了連結學科內容與學生先備知識,以組合成一套學生學習本單元/課所應涉及的面向,幫助學生建構該學科長期、有用的知識與能力。以數學教科書作為例子來看,課本中的「應用練習」是為一結構成分,有獨立不與其他成分混雜的空間位置,同時能提供學生先前教授之相關概念練習的特定目的。 當結構成分組合在一起,就會描繪出教科書的輪廓。同一個課/單元中有不同的結構成分,這些成分可能面向與形式不同,也可能有各自的認知要求,但每種成分目的都是在促進學生建構該學科的知識。因此,這些成分可說是互補運作,合併以指向相同的目標。以國文的「夏夜」一課為例,教科書中會有「篇章導讀」說明本文的特色或提供背景知識、描述作者生平的「作者介紹」、提供「課文朗讀」音檔的QR code、「課文主文」是主要的學習內容、說明本文意義語寫作手法的「鑑賞分析」、幫助學生思考及理解課文的「應用練習」、練習寫字及辨識多音字的「寫字練習」、「辨字練習」…等(圖1)。當我們掌握這本教科書的結構成分時,便可以藉此了解該書以何種方式逐步建構學生的能力。 圖1 國中國文課本與習作結構成分示意圖 因此,結構成分之所以可用來檢視教科書,是因為其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特定的結構成分反應了特定的教學內容,我們便可以透過結構成分釐清其從哪些面向促進學生的知識,發展相對應的學習表現。其次,結構成分可以相互組合,形成一整體的教科書輪廓。第三,即便在一綱多本的情況下,各學科、各版本的教科書結構成分仍然不脫前述的幾種樣態,產生了可以比較、分析的基準點。 現行教科書之結構成分分析 筆者分析國中國文教科書,以結構成分作為教科書內容的分析單位。分析範圍涵蓋國中一到三年級的課本與習作。根據空間位置獨立、功能相異、呈現形式不同等三項結構成分特徵,找出教科書中所有出現過的結構成分。接著,因各家版本所使用的結構成分名稱各有不同,為了進行比較,參酌各版本教科書並訂定可通用的結構成分類型。最終統整出的國中國文教科書結構成分有以下類型:「課文主文」、「鑑賞分析」、「學習重點」、「課前暖身/背景補充」、「導讀」、「作者介紹」、「預習」、「注釋」、「補充訊息」、「課文朗讀」、「延伸閱讀書單」、「閱讀或學習策略」、「寫字練習」、「辨字練習」、「問題或任務(主文)」、「問題或任務(特定訊息)」、「問題或任務(連結先備知識)」、「延伸閱讀文本」、「延伸閱讀測驗」、「其他」。其中,「問題或任務」因題目類型繁多,故依其目的再做更細部的區分,如理解課文主文意涵,或了解特定訊息如字詞句型,或幫助複習過往內容的連結先備知識等三項。 課文理解任務為編輯主軸,學習策略相對少見 收集數據之後,整體的資料顯示「問題或任務(主文)」在國中國文教科書中的出現次數佔最大宗,可能是以問答或選擇的形式出現在課本或習作中,目的是幫助學生釐清課文的意涵。出現數量次多的結構成分是「延伸閱讀測驗」,包含與課文相關的文本閱讀測驗,例如相同主題(思鄉)、相同寫作方式(新詩)或相似句型(排比句)的測驗。 出現次數較低的結構成分則有著重於複習不同文體差異的「問題或任務(連結先備知識)」、「其他」及「閱讀或學習策略」。翻閱教科書可以發現,「問題或任務(連結先備知識)」大多是各種韻文文體的比較練習,因此次數本就不多。「其他」多半出現在自學單元所提供的一些閱讀叮嚀。「閱讀或學習策略」出現次數是寥寥無幾,值得研究者進一步思考探討。 結構成分可反映版本差異 再接續檢視各出版社的教科書(圖1),可觀察出不同版本間的差異。以下說明幾項出現次數差異較大的結構成分:在「問題或任務(主文)」上,A版本提供的數量較另兩家更多,B版本最少;但是在「延伸閱讀測驗」上,B版本最多而A版本最少。此外,A版本常以補充方式加註許多周邊訊息,例如語詞或成語由來、文章中提到的人物介紹、誇飾或譬喻等修辭說明,因而有較高的「補充訊息」結構成分。C版本較A、B兩版本有更多的「辨字練習」。「延伸閱讀書單」的差異來自於A版本在每課結束時皆提供閱讀書單,B、C兩版本則是整冊結束後才一次性置入所有相關書目。提供「課文朗讀」音檔是B版本獨有的做法,「延伸閱讀文本」及「預習」則是C版本的特定作法。 圖2 不同版本教科書之結構成分次數差異 小結 翻開各家版本的教科書,縱使初看差異不大,但是藉由結構成分的分析,可以提供另一種學校選書的依據。例如,教師希望教學重心著重在課文文本的理解上,還是讓學生多多接觸不同文本?是否希望有課前預習單元?期待加強學生的朗讀表現嗎?或重視學生能否辨識音同形近、音近形異字…等。換言之,透過結構成分的資料,有助於學校及教師有憑有據的思考自身教學所傳遞之學習內容、培養之學習表現的比例,做更進一步的規劃。 據此,本研究提供以下兩點建議: 1. 建立國內各學習階段及各科教科書之結構成分名稱、定義與內涵,提供出版社編輯書籍時一併盤點該冊之結構成分,未來可提供各校做為選書參考。 2. 規劃教科書選用相關研習,融入結構成分要素作為建構教科書評選指標之一,以選出符應各校特色及需求之教科書。 以上建議,除期待提升學校選用教科書的專業知能,亦希望藉此累積的教科書結構成分資料,可作為未來評估或教科書品質及特性的基礎。 資料來源 張菀芯(2024)。層層轉化與環環相扣:從教科書結構成分的編寫與實踐檢視國語文課綱推動情形(NAER-2022-017-C-2-1-E9-0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第 235 期
研究紀要
一、108課綱與素養導向試題 「108課綱是什麼?」、「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對於從事教育的中小學教師、補教業者,以及家中有18歲以下小孩的家庭來說,算是在適齡學生的教育議題中,最常被討論的項目之一。 談到108課綱,就不免俗的談一下他的全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由於總綱從108年起就依國小、國中、高中等不同學習階段逐年實施,所以得名108課綱。從名稱我們便可發現在108課綱中最重要的兩件事情:建立貫穿不同學習階段的課程發展脈絡,以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到底是什麼呢?108課綱提供了清楚的定義:「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由此可知,若想知道學生的核心素養表現,則試卷與生活的結合是不可避免的一大議題。故真實情境與真實問題為素養導向試題的核心概念。 現行素養導向試題已廣泛的使用在會考、學測、分科測驗甚至是教師資格考試中。但是在為了貼近「生活」,往往試題需要一定程度的描述,方能在生活情境中提供學生作答所需要的必要資訊。因此在輿論中被抨擊的痛點則為學生的作答時間不足,或是質疑素養導向試題測量的究竟是「閱讀素養」,抑或是「學科素養」?故筆者在本文中調查閱讀素養與學科素養間的關聯性,以對此問題做初步的探究。 二、素養導向試題與閱讀素養 首先,筆者先界定在本文中閱讀素養在考試題目上的涵義。考量文字與語言為知識的載體,現今的大型考試均無法跳脫此框架。因此任何學科考試所測量的學科素養均囊括閱讀成分。若欲與過往的考試作為對比,則閱讀素養的定義則為考生在閱讀試題上所新增的閱讀負荷量。因此最直覺的定義就是學生的閱讀字數量與閱讀時間。然而試題閱讀的時間並無法直接測量,且容易受到試題難易度的影響,因此字數為最客觀呈現閱讀素養的指標之一。然而此定義雖客觀但是仍有其限制,若試卷包含較為深澀的詞彙可能會導致學生閱讀的負荷增加,但是卻不一定會增加字數。因此筆者從另外一個角度切入來探究閱讀的影響:若學科素養試題受到閱讀素養的干擾,則表示試題同時受到考生在學科與閱讀兩個方面的影響,因此學科試題與閱讀試題同時測量到的潛在能力則為閱讀素養。在本文中將同時討論將閱讀素養界定為「字數」與「同時和閱讀試題測量到的能力」兩個部分。 (一)用字數界定閱讀素養 在字數部分,筆者從描述性統計中一窺究竟。過去五年內,各考試數學科扣除指導語及附錄後,字數統計如圖1(註,107年教師資格考試並未公布試題,故未進行字數統計)所示。可發現除了學測數B在111年字數稍微多一些之外,各個考試在數學科上字數並未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此結果顯示各測驗歷年題目的字數均未有太大變動,亦即若以字數作為閱讀素養的表徵,則會發現歷年的結果是穩定的。未有因應108課綱而導致試題字數暴增進而使學科素養受到閱讀影響之情事。 圖1、各大型考試五年來字數統計 (二)用閱讀試題界定閱讀素養 在「同時和閱讀試題測量到的能力」部分,因需要學生同時施測閱讀與學科試題,因此筆者使用「臺灣學生成就長期追蹤評量計畫」(Taiwan Assessment of Student Achiev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TASAL)在最新的一年(2022年)研發的試題與其施測的作答資料進行更深入的探討。TASAL為國家教育研究院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為教育部調查學生核心素養的評量計畫,藉由發展素養導向試題進行核心素養的評估。因此若遇調查素養導向試題中若學科素養與閱讀素養之關聯,此資料為最適合的來源。下圖2為筆者使用之兩個模型,圖2左方表示學科素養與閱讀素養各有一份測驗,學科素養與閱讀素養具有關聯性,且學科素養之試題並未測量閱讀素養。圖2右方同樣為兩個素養具有關聯性,此外,學科素養的每一道試題均同時測量閱讀素養。 圖2、學科素養試題未受到閱讀素養影響與同時受到閱讀素養影響之模式比較圖 在本文中,筆者使用MRCMLM(multidimensional random coefficients multinomial logit model)模式分別針對圖2左右兩個模式在TASAL的數學與閱讀兩個科目的資料上進行分析。分析結果顯示若假設數學科試題並未同時測量到閱讀素養(圖2左方之模式),則數學素養與閱讀素養的相關為0.85。若假設數學試題均有同時測量到閱讀素養(圖2右方之模式),則兩者相關的一部分就會被閱讀素養解釋掉,因此兩者之間關聯性則較低(correlation = -0.18)。至於兩個模式中哪一個比較適合,考量兩個模式的複雜度(估計的參數個數)、樣本數與總題數均相同,因此其AIC(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a)、BIC(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a)與其類似的模式比較指標(adjusted BIC、consistent AIC、bias corrected AIC)均僅取決於Deviance(-2*log-likelihood)的差異,故筆者以Deviance做為比較指標,數值較小的模式較為合適。然分析結果顯示該兩個指標,在不同的模式上的差異微乎其微(圖2左方模式:圖2右方模式= 38946.3225:38946.3178)。據此,筆者在本文中持保守態度,僅說明此資料在兩個模式上的適配程度未有太大的差異。 三、結果與建議 筆者此次分析TASAL資料獲取相當寶貴的資訊,若僅看學科素養與閱讀素養的關聯性,可發現閱讀素養與數學素養的關聯性很高。而此關聯性可能是因為數學科試題包含了閱讀能力所引起的。但是本次分析亦有兩點限制。首先,數學科之試題是否每一題均受到閱讀素養影響,仍須後續調查。其次,數學與閱讀試題同時測量到的部分可能並非閱讀素養本身,可能包含學生其他之綜合能力。如,有較高社經地位之學生可能同時有較高之數學素養與閱讀素養等。 最後筆者提供幾點建議如下:首先,在進行素養導向命題時,除了貼近真實情境與真實問題之外,亦須盡量精簡用字與避免艱澀的詞彙造成學生的閱讀負擔。其次,素養導向試題應同時進行專家檢核與試後分析,確保試題的穩定性,並將試後分析結果進行回饋。最後,閱讀素養僅為影響學科素養測量的一個因素,筆者雖藉本文提出學科素養與閱讀素養的關聯性,然而在特定學科仍會有其他類似的例子須特別注意。如,在進行數學科素養導向試題的命題過程中,為了貼近生活情境,亦有可能與科學素養(如,光、聲波、牛頓運動定律等)有關聯性。因此須特別注意測量的本質為數學素養,避免其他因素的影響而造成學生素養調查的結果混淆。 資料來源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無日期)。歷年試題及答題卷。2022/11/03取自https://www.ceec.edu.tw/xmfile?xsmsid=0J052424829869345634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無日期)。範例題、歷屆試題及參考答案。2022/11/03取自https://tqa.ntue.edu.tw/TEA03.aspx 陳繼成(2022)。學科素養與閱讀素養之爭:TASAL 素養導向試題分析計畫。國教院研究計畫:NAER-2022-017-C-2-1-C8-01。執行期間:2022年9月1日~2023年12月31日。 蔡明學(2022)。臺灣學生素養表現長期追蹤:導向性課綱回饋、協作與政策實踐。國教院研究計畫:2022-008.5-C-1-1-C04-01。執行期間:2022年4月15日~2022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