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搜尋
第 220 期
國際脈動
第 221 期
研究紀要
第 222 期
研究紀要
「特徵」,意思是一事物異於其他事物的特點,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外表來歸納他的外顯特徵,例如長得很高、頭髮很長、眼睛很大,這是一種透過比較而得的相對概念,例如林書豪很高,但若將他跟姚明相互比較,林書豪就不算高了。在高個如雲的NBA,林書豪不能以「高」作為他的特徵。應用這個概念,你知道一個文本(泛指任何的文字或口語的語言材料,長如一本書,短如一個段落,都可以稱為文本)也能歸納出它的語言特徵嗎?什麼是語言特徵?要怎麼做呢? 我們有時會在聽一個人說話的時候,發現他的口頭禪是「然後」、「隨便啦」、「奇怪欸你」,短的文本或許我們還可以自己歸納用詞特徵,但如果長如一本書、一部電影,甚至是上千萬、上億字數的文本時,我們就必須依靠電腦來處理了。現在的語料庫技術,有一種叫主題關鍵性(keyword keyness)的分析工具,可幫助我們歸納文本的語言特徵。這個工具的原理簡單來說,就是需要兩組語料庫,一組作為參照用(NBA),一組為觀察用(林書豪),觀察用的是我們要歸納特徵的對象。電腦以統計去計算這兩組語料庫每個詞語的出現頻次,並且以參照用的為基準,去看觀察用的語料庫中,哪些詞語的使用率是不尋常的高或不尋常的低(比預期的出現率高或低),用這個方式來歸納、推論屬於某個主題文本的詞語特徵。 現在這種技術的應用很廣泛,例如有些社會人文學科以此探究某一類文本的可能主題或語義脈絡中的詞彙使用,用這種方式去詮釋語言在建構社會意義所扮演的角色,但更多的是應用在語言教學上,透過主題關鍵性分析工具,我們可以得知某一類群體的語言表達特點,再將之應用在教學上。現在,我們以國家教育研究院COCT中介語語料庫的主題關鍵性分析工具為例,來看如何使用。圖1、國教院COCT中介語語料庫 「中介語」語料庫指的是學習者語料庫,華語中介語語料庫就是將學習華語的外國人所產出的華語作文集結而成的語料庫。目前臺灣較有規模的中介語語料庫為國教院COCT中介語語料庫(見上圖1)。在上述圖1的頁面點選左邊Corpus queries選項中的keywords,可看到如下圖2的頁面。圖2上面的兩個紅色方框,代表的是前面提到的參照用(NBA)與觀察用(林書豪)的語料庫。左邊紅框是觀察用語料庫,也就是要歸納特徵的語料庫,右邊紅框是參照用語料庫。操作的時候,先下拉左邊紅框的選單,選擇要觀察的對象,例如選擇1a_Korean,韓國人的語料,而右邊紅框選擇1b_non_Korean,意思是把韓國人跟非韓國人的語料相比,最後點下最下面的Calculate keywords,即可得知韓國人的用詞特徵,如圖3。圖2、以keywords功能分析韓國人的詞語特徵 圖3、語料庫呈現韓國人的用詞特徵 如圖3所示,藍底表示韓國人與其他國家的人相比,用得特別多的詞語,灰底表示用得特別少的詞語。韓國人用得特別多的詞語整理如表1所示,可發現韓國人談論的話題可能多圍繞與政治時事(包含國家)有關,如「韓國」、「首爾」、「北韓」、「總統」、「戰爭」、「南韓」,或與娛樂休閒有關,如「整型」、「影片」、「電影」、「旅行」、「減肥」、「主角」等。我們用前述提及的方式操作日本、越南的華語學習者的用詞特徵,發現日本學習者常用「櫻花」、「溫泉」、「漢字」、「料理」等,泰語學習者常用「佛教」、「大象」、「節日」、「創業」等,越語學習者則是「廟」、「龍」、「神明」、「菩薩」等的主題詞語。表1、韓國人使用的不尋常高頻詞語編號詞語編號詞語編號詞語1韓國11爾21投資2韓國人12時候22而且3所以13婚禮23戰爭4首爾14以後24減肥5整型15最近25的話6韓16電影26機車7北韓17總統27南韓8狗18旅行28子女9濟州島19的29主角10影片20百分之30部 藉由這個範例,我們可以知道主題關鍵性這個語料庫工具的使用方式及其結果所代表的意義。透過這樣的功能,主題關鍵性分析能增進華語教師、教材編者、測驗研發人員等對學習者語言的掌握,也可作為教師授課或編輯國別化教材的參考,未來也可能為編輯華語學習者辭典提供選詞參照。 近年來,隨著電腦運算能力與人工智慧的進步,電腦輔助的文本分析工具也日臻成熟,例如電腦可幫我們進行詞頻分析、詞彙搭配關係分析、主題關鍵性分析等,未來你想要挖掘更多文本特徵,不妨來試試國教院語料庫的各種好用工具喔!資料來源 吳欣儒(2020)。華語文中介語詞語、語法及語篇特徵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個別型計畫案成果報告(NAER-2019-029-C-1-1-B5-04)。國家教育研究院。
第 223 期
研究紀要
., Alemdar, M., Rao, A. E., Grossman, S., & Usselman, M. (2021). Supporting teachers on their STEAM
第 227 期
研究紀要
第 228 期
壹、前言 「建構與社會及產業連結之創新教學模式,強化學生實習合作、跨界整合及問題解決之前瞻能力」長期是教育部年度高教施政策略之一環(教育部,2021)。除了現行的實習強化作為外,從國外的趨勢報導顯示,一種全面性接軌學校到職場的全方位學習模式,正以漸進式的場域脈絡向外鋪陳,讓學生從學校內的體驗式學習逐步開展到職場的專業領域實作。接軌的核心在於透過「課程融入」現實的「實踐體驗室」,以銜接校內環境與實際職場情境,讓學生對與其領域相關的核心知識能夠有更深入的理解,幫助他們建立能力信心並在畢業後找到工作(駐溫哥華辦事處教育組,2021)。 高等教育的實習制度一直是促進學用接軌的重要一環,做法包括在校外社區、業界、或至海外的實習課程或學分、企業提供學徒培訓或是由學校簽訂建教合作等策略。然而,現場常見一些困境,例如課程制度設計僵化、實習與專業的連結不足或與學生想像有落差、教師端的輔導機制缺乏、工讀和實習混淆、職場端的勞動安全權益保障問題等等(黃源河、陳姿君,2021;雷立偉、陳筠蓁,2021;廖珮妏,2020)。據此,本文蒐集各國在實習制度運作的相關訊息,冀作為國內相關政策參酌,了解如何透過學用接軌及促進就業的模式,進一步協助學生增進能力、在未來的職場上取得成功。 貳、學校場域端的相關措施 一、組織與財務資源投入 (一)設立主責推動之單位或辦公室 在波蘭,羅茲大學校內設立職涯發展中心,該中心與至少219個雇主合作,自2017年起約千名學生從事實習並領取薪水,同時與250家業主簽署917份非強制型實習協議,另在2021年成立虛擬創業學院(Wirtualna Akademia Przedsiębiorczości),由國際知名企業家擔任講師,讓學生與畢業生可以學習如何成功創業;羅茲科技大學則逐年拓展企業合作版圖,大規模執行學徒與實習計畫,甚至透過撰寫畢業論文的方式,委託學生尋思某些問題的解決方案,該校就業中心在2020年提供超過1,700個工作機會、200個實習職缺與280個學徒職務,有許多畢業生在順利就業後重返校園,但搖身一變,成為希望簽署新協議或延長現有協議的公司負責人;羅茲醫學大學則成立學術職業辦公室,職業顧問提供個別諮詢,辦公室並開辦許多計畫並提供有薪實習(駐波蘭代表處教育組,2022)。 (二)提供新創基金引入業師資源 波蘭克拉科夫科技大學的未來實驗室(FutureLab)自2020年運作學生創新實驗室,從財務和組織層面支持學生的計畫,協助的方式包括大學導師及業界專家的指導、推廣行銷活動的支援,將科研成果兌現為具商品化價值,以支持學生的新創成就(駐波蘭代表處教育組,2021)。 二、課程設計與配套 (一)在各門課程納入體驗式學習 在加拿大,體驗式學習是安大略省的範莎學院(Fanshawe College)每門課程的核心要素,每一位畢業生在攻讀學位期間皆至少參與過一次體驗式學習,包括應用研究、創業機會、參與國家或國際項目計畫、學生競賽等;另外,在卑詩省的寬特蘭理工大學(Kwantlen Polytechnic University,簡稱KPU)的護理或理工學院的課程,通常融入了現實中的實踐體驗、理論學習與體驗式教育,使學生更熟悉其領域相關的核心知識,並藉由在社區內中心及救濟站等地工作實習,也跟社區和業界建立聯繫;體驗式教育還有可以緩解學生從學校進入工作場所的過渡期的效益,幫助學生在充滿競爭的行業中取得成功(駐溫哥華辦事處教育組,2021)。 圖1、加拿大於各門課程納入體驗式學習 (二)提高就業競爭力的學習歷程再造 波蘭的羅茲科技大學在培育管理人才方面,採用一種能讓學生更具就業競爭力的學習歷程規劃,在學生初入學時即選擇一個要求扎實技術養成的專業領域,到碩士班階段再補足管理知識與能力(駐波蘭代表處教育組,2022)。 在新加坡,為了提供學生更多職場實習機會,除在最後一個學年必須進行的實習外,技職理工生及工教生有機會在更早階段,例如在第二和第三學年時,分別實習三個月和六個月,到職場短期體驗,未來有關為學生提供靈活課程規劃課題,將以提供更靈活的升學管道和機會、支持畢業生為未來經濟做好準備、加強對學生的支援等為方向,分階段逐步落實(駐馬來西亞代表處教育組,2022)。 (三)延長畢業年限或提供畢業生實習 新加坡有鑑於2022年約7%的技職理工領域學生無法應付課業的原因而如期完成學業,技職理工學院及工藝教育學院應用教育體制檢討工作委員會(工作委員會)建議,凡面對學習困難,或必須兼顧創業等志趣的技職理工學生,可在更靈活的課程規劃下,用更長的時間完成原定三年的課程,以提供更靈活的畢業年限,支持學生根據適合自己的學習步調與興趣發展,並顧及受家庭背景或健康等因素影響的學生(駐馬來西亞代表處教育組,2022)。 三、教師的業界經驗增能 印尼文教科研部與教育基金管理學院(Lembaga Pengelola Dana Pendidikan, LPDP)擴大目標,將使用LPDP資金資助的各種非學位課程,如檢定、實習、培訓及加強研究能力,培養技職教師的能力,讓教師加速技職校院和工業界間的聯繫和合作(駐印尼代表處教育組,2022)。 參、政府政策作為及發展方向 一、擴大學生海外實習與就業計畫 由加拿大就業暨社會發展部所執行的「全球技能習得計畫」(Global Skills Opportunity Program,簡稱GSO)將幫助大專校院學生習得在步入職場後,雇主所需和加拿大經濟所需的專業技能,所有加國大學校院學生都有資格申請,但GSO仍優先考量原住民學生、低收入家庭和身心障礙學生。加拿大技職院校協會主席丹尼斯‧阿莫特(Denise Amyot)表示:「此開創性的計畫讓更多加拿大學生獲得學習所需技能的機會,以便在當今的全球市場站穩腳步。此外,海外求學和工作機會不只是寶貴的學習經驗,學生更可因此機會習得文化素養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準備好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得以成功」(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21a)。 二、向下推廣高技術產業及師資預備 加拿大的勞工、培訓和技能發展廳廳長蒙地‧麥尼頓(Monte McNaughton, Minister of Labour, Training and Skills Development)表示 : 「技術性質產業提供人們高薪及有意義的工作,但學生和家長往往對這些機會沒有足夠的了解。這就是為什麼安大略省政府任命了三名青年職涯顧問,協助政府和人們共同打破僵局,並向各年級學生推廣高技術產業」(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21b)。 加拿大安大略省大學校院廳(Ministr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廳長吉爾‧鄧洛普(Jill Dunlop)鄧洛普廳長說道:「我們聽取了法語團體的意見,正在採取行動以增進本省所急需的法語科技教育教師數量。此一法語教師培訓計畫不僅將增加國中及高中科技教育學科的教師數量,且將幫助解決法語學生的學習需求,以便學生在將來尋求科技行業中的工作機會」(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21b)。 三、青年賦權與勞動權益的維護 在2022年2月17日歐洲議會通過了一項有關賦權青年(youth empowerment)的決議動議,呼籲各成員國提供更便利的措施,使年輕人獲得高品質實習和學徒機會,並譴責無薪實習的做法,防止對青年勞工的剝削,對勞工權益的侵犯(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22)。 綜上,政府端的資源投注、產業師資儲備,以及最重要的勞動權益之維護作為,提供大專校院實習制度推動的能量與全面性的後備支援。加上學校端的組織資源投入、課程設計及師資配套,有別於傳統把學生送到企業組織內工作的方式,在接軌學校到職場的全方位學習模式上,係以學生為本位,全面式推動從校內到接軌校外的職業發展體驗,並提前思考步入職場之後的能力需求培育及勞動權益保障。整體規劃不但讓學生有足夠時間摸索職涯,透過體驗實驗室融合教學內容及產業連結,也能減少學生對職場的想像落差,將有助於學校在未來產業實習制度的安排及推動。 參考文獻 教育部(2021)。教育部111年度施政計畫。 黃源河、陳姿君(2021)。實習制度優化: 從一個大學新辦實習制度爭議談起。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3),114~121。 雷立偉、陳筠蓁(2021)。大學實習制度的演進與反思—以技職科大商管學院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1),117-120。 廖珮妏(2020)。以個案技專院校職場實習課程探討實習生心理適應歷程。課程與教學,23(4),257~287。 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21a)。加拿大政府推行青年赴海外提升技能計畫。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21b)。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推行法語教育及技術性產業合作計畫,培訓法語科技教師。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印尼代表處教育組(2022)。印尼LPDP獎學金擴大培訓技職教師。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波蘭代表處教育組(2021)。波蘭克拉科夫科技大學為學生提供新創基金。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波蘭代表處教育組(2022)。波蘭羅茲地區的大學畢業生薪情與工作前景。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馬來西亞代表處教育組(2022)。新加坡政府重視國家技職教育體系,爲學生提供靈活課程規劃。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溫哥華辦事處教育組(2021)。體驗式學習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22)。歐洲議會呼籲建立歐洲法律框架以確保實習制度下的公平報酬。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第 229 期
國際脈動
第 230 期
研究紀要
十二年國教課綱已於108學年度由各教育階段一年級起逐年實施,十二年國教課綱強調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依據學校特色、資源條件與學生需求,整體規劃與實施部定與校訂課程。然學校在原有的課程發展基礎上,如何進行重新檢視,盤整學校既有的課程及資源,從中找出學校的優勢與劣勢,進而開創出屬於學校本身在地的特色課程?對國小而言,九年一貫校訂課程彈性學習時間轉變為「彈性學習課程」,並訂有相關課程實施規範。學校在既有穩定結構系統中,因著新課綱實施的政策導入,課程領導者如何引領學校夥伴從既有課程基礎出發,在課程發展設計與實施、課程評鑑與改善等課程發展歷程與模式下,學校須在實踐新課綱歷程中持續發展。 本文以設計為本研究方法,透過實際參與兩所國小學校課程發展相關組織,協作盤整分析問題,設計導入培力方案,提出國小課綱實踐轉化與課發組織培力方案。 國小課綱轉化實踐的挑戰 學校課程發展即是學校自我持續發展與精進的歷程,臺灣學校組織型態在現有教育制度與法規影響下,有著相對穩定特質;然而隨著新課綱的推動,其必然會受到學校內部與外在環境因素的交互影響,因此學校的課程發展,需要隨著各種條件因素動態發展持續調整。 從學校課綱實踐脈絡分析,108學年度實施初期,學校多採取「先求有,再求好」策略,先發展校訂課程,考量老師員額以解決課務問題為優先;偏鄉學校由於教職員人數少,且較常面臨因人員異動造成校本課程發展斷層及負荷。筆者研究發現,兩所國小在課程發展上主要面臨兩大挑戰,學校課程發展組織運作機制與人員培力設計缺乏整全式課程發展思維與策略,包含人與機制系統。 首先是人的系統,其主要問題有四:(一)中大型學校教職人員未能充分理解與參與學校課程發展;(二)偏鄉教師流動不利課程發展;(三)跨領域/學年教師課程共備意願與時間不足;(四)學校人員缺乏自我診斷評估課程發展問題,整全設計進行校本系統之培力。 其次,在課程發展機制系統主要問題有四:(一)課程發展組織運作機制因學校規模與類型(偏鄉與非偏鄉)而有不同取徑與挑戰。偏鄉學校以人為核心營造課程發展文化與氛圍,校長課程領導如登山嚮導;非偏鄉學校以人與組織制度交織共同演出課程發展樂章;(二)課程發展組織運作時間不足,往往行政事務處理多且先於課程實質討論;(三)學校課程發展發生重複或是不銜接等問題;(四)學校缺乏證據為本課程評鑑的知能,因此無法應用多元資料數據自我診斷與設計人員培力及促進課程教學持續優化。 以整全式課程發展觀,設計課發組織與運作培力 依據研究發現,學校課程發展在組織與各階段機制運作上,重目標—技術導向的發展,歷程重行政問題解決輕課發專業對話,故本研究提出整全課程發展式觀點,引導學校關注課程發展組織運作與人員關係交織的動態演化歷程。所謂「整全式學校課程發展」(Comprehensive school 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係指學校課程發展關照學校部定與校訂課程在各階段與各層面,以及學校內外部資源在動態發展歷程間,相互影響關係與整體布局。整全式課程發展首先會審視學校現有的優劣勢、外部機會與威脅,經由情境分析自我診斷後尋求進步策略。接著,擬定學校課程願景與目標,發展與實施課程計畫,進行課程評鑑與回饋,課程發展的各階段是相互關連與動態循環的發展。學校課程發展涉及人與機制系統在發展學校課程時,彼此之間的關係、層次、順序與連結。因此,學校必須每年檢視課程發展脈絡,找到重要內外部因素,自我掃描以了解學校內部優劣勢,以及外部的機會和威脅,在既有脈絡上持續調整行動方案。 重新理解與應用課程發展情境分析工具與要素,強化學校自我診斷探究,連結與建立評鑑回饋機制 研究者透過偏鄉與非偏鄉基地學校共同實作,可協助學校進行情境分析掃描,其流程大致為:(1)說明課程計畫中學校背景分析在課程發展中的意義,以及分析原則(適切性、重要性、證據為本),策略擬定具體可行、對象、期程、預期成效、成效評估機制與方法;(2)針對學校SWOT若干條目,請學校反思其內容及策略;(3)設計問題引導學校逐步檢視現有分析,並運用工作單選擇重要項目,分組研討與提出分析內容;(4)設計問題引導學校提出策略,包含「SO增長策略:精益求精」、「WO扭轉策略:掌握轉機」、「ST多元策略:活化優勢」、「WT防禦策略:重新界定」;(5)回饋並舉例說明好的策略;(6)綜整SWOT分析的重點。校本課程發展情境分析工具,詳如下表: 表1、學校情境分析(SWOT)工具 學校課程發展情境分析中,需要結合先前課程評鑑的結果與行動方案,納入新年度課程發展要素與策略,如此一來能夠建立學校情境分析與課程評鑑之相互回饋機制,以期能永續學校課程發展。 導入課程繪圖,連結課程評鑑,以7個核心問題,引導學校領域內/間檢視課程的垂直連貫與水平統整 學校應將「課程繪圖」視為一個動詞,是對於課程編排進行檢視與調整的過程,其目的在於促進學校課程的「垂直連貫性」與「水平統整性」。「垂直連貫性」係指,各單元/年級/學習階段課程垂直組織,依據學生身心發展,在知識、能力方面有邏輯順序地進行教與學,避免不連貫造成的學習斷裂不銜接;「水平統整性」係指,同一領域/年級/學習階段,彼此之間能夠相關連結與統整,但是要避免不必要的重覆。 整全式課程發展強調發展歷程對話與校準,將課程視為有機生成的作品,課程不是定型的成品,需要經由課程發展與實施者在歷程中不斷循環檢視彼此的連貫與統整,在有限的學習時間中,課程繪圖有助於聚焦學生學習經驗的累積與發展,避免不必要的重覆或斷裂。筆者透過與兩所個案學校共同實作討論,建議可透過以下七個課程繪圖核心問題,協助學校進行課程檢視:(1)課程設計/實施成效是否對準學校願景、學生圖像。(2)我們學校課程的特色亮點是甚麼?(3)各年級(單一領域/科目)課程方案是否垂直連結?有銜接問題?(4)各領域/科目是否有統整可能?(5)校訂課程和部定課程的關聯?是否重複學習?(6)課程設計是否符合學生特質、能力與需求?(7)分析教學與評量資料,有什麼發現? 課程繪圖也可視為課程評鑑的一環,透過領域內/間,部定/校訂課程之連貫與統整之檢視,進而促進教師專業對話,洞察課程發展之問題進行調整之。 預計出版整全式學校課程發展與培力工具手冊 為促進中小學理解整全式學校課程發展論述與實踐,在2023年將出版專書手冊,包含整全式課程發展理論的論述,以及學校課程發展SWOT情境分析、課程繪圖與課程評鑑的手冊,提供學校課發組織運作與培力之參考。 資料來源 洪詠善(2022)。國民小學課綱轉化與實踐模式及增能方案建立。國家教育研究院成果報告(NAER-2019-029-C-1-1-A4-0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第 231 期
第 232 期
研究紀要
第 233 期
研究紀要
壹、前言 科技與社群媒體的普及,改變年輕世代參與社會的方式,尤其各種新創的數位媒介或平臺已然超越傳統媒體,成為年輕人主要獲得新知的來源。其產量與頻率更多更快,使得事實查核更加複雜,在關鍵時刻,如新冠疫情或大選期間,足見數位傳播的影響力。因此,培育學生瞭解與運用資訊媒體工具能力外,亦須教導其思辨能力。據英國政府調查指出40%的民眾不具備批判識讀能力,傾向輕信網路資訊。尤其,15歲以下的青少年與兒童亦為受虛假資訊危害最深的群體。 為強化學生資訊與媒體素養,各國政府近期制定相關政策以應對數位時代的挑戰。而學校是培育數位時代未來公民的搖籃,在教導學生知識的同時,也需要提高他們評估、解讀、批判資訊的能力。為深化學生對政治現象等現今社會各項課題多方面、多角度的認識,應善用各項統計、白皮書、報紙、網路等豐富的資料及媒體資訊,以培養學童的媒體資訊蒐集、解釋能力,及研判資訊是否值得信賴。而這些能力的養成,不僅在學校,在家庭內也是相當重要的。 貳、各國資訊與媒體素養大型調查與相關研究 一、資訊素養調查 波蘭2022年全國資訊素養評量(IT Fitness Test)在各地學校與教育機構進行,評估學生與教師的資訊科學技能程度,包括網路與安全議題、使用數位工具進行線上協同合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測驗將分析波蘭學生使用網路的頻率,對資訊安全的關心程度,並檢查學生使用資訊工具進行網路協作、運用網路社群及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全國資訊素養評量符合教育科學部多年來在波蘭學校推廣的數位化趨勢,不僅在資訊課程中使用數位工具,並在其餘課程中善用數位能力與工具,以增進趣味教學。為學校提供現代設備並提高師生的數位化技能是教育科學部的當務之急。藉由分析測驗結果,可望歸納出結論與建議,採取適當行動來提高數位化領域的知識與技能,並培養就業市場必要的資訊力。 澳洲發布電腦與資訊素養報告,國際電腦與資訊素養報告(ICILS)是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EA)統籌,針對全球學子面對資訊世代學習、工作和生活所必備的能力做國際比較研究,全球共計有21個國家與地區參與此研究。研究收集2013年21個國家與地區3,300所學校6萬名8年級生的數據,並蒐集涵蓋3萬5千名教師、學校資訊設備負責人及校長應用數位科技的現況作分析。研究顯示: ▶全球排名前五名的國家分別是,捷克、澳洲、波蘭、挪威及韓國。 ▶澳洲8年級生(國中二年級)的電腦及資訊素養發展已臻成熟,足以迎接網際網路新紀元的挑戰。 ▶澳洲教師在數位設備支援齊備的教學環境中,其應用資訊及電腦科技的能力亦普遍高於其他學校的教職員。 ▶資訊科技的用途仍集中於傳統教學上,例如製作報告或者編輯課堂講義,至於應用科技協同學習以及翻轉教室等高階科技的應用頻率仍低。 二、媒體素養相關研究 過去的美國大選中社群媒體上的錯誤資訊傳播非常嚴重,假新聞和錯誤資訊是這時代的重要議題,然而相關領域的其他研究幾乎沒有強調個人在阻止錯誤資訊傳播方面的研究。為進行社群媒體錯假訊息的相關研究,俄亥俄大學教授以世界上最大的錯假訊息社群傳遞國家印尼為研究群體。研究要求參與者對具備的網路技能、自信程度和網路經驗。對使用網路資訊查證的態度對其真實性的信任度,以及在沒有查證的情況下,參與者分享資訊的頻率進行分析。 研究表明,有幾項因素可預測人們在社群媒體上發現錯假訊息的能力,還可預測人們是否容易成為傳播錯誤資訊的途徑。其中年齡、社會階層和性別並不是影響受試者接受或傳遞錯假訊息的影響因素,而受試者的資訊與媒體素養才是關鍵卻常被忽視。最簡單避免成為傳播途徑之一就是在搜尋引擎網站上搜索求證,而不是立即分享,能有助於阻止錯誤資訊的傳播。當任何資訊出現時,使用者對必須懷抱持疑的態度,這種個人對資訊驗證的態度證明可以對網絡上假新聞或錯誤訊息產生各國所遇困境反制及平衡的效果,大大遏止散播滿天亂的不實資訊。雖然許多參與受訪者認為分享經過驗證的資訊很重要,但有些人沒有媒體或資訊素養來準確評估他們分享的消息是否正確。該研究還發現,低學歷、低收入和較新的網路使用者將從學習額外的資訊素養中受益最多。 ▶媒體和資訊素養才是能否識別錯誤資訊的最大因素,而非年齡、社會階層和性別。 ▶避免成為傳播途徑之一就是在搜尋引擎網站上搜索求證,而不是立即分享。 ▶低學歷、低收入和新的網路使用者可由資訊素養的學習中受益最多。 參、各國資訊與媒體素養推動方式 一、瑞典執行策略與具體措施 瑞典於2017年由貿易與工業部制定全國數位策略,全方位推動數位能力及電腦資訊能力。隨著社會資訊數位化的發展,開啟民眾閱讀更多數位資訊機會,並增加個人多元管道發聲,對數位時代的民眾來說,需要相對提高對媒體內容進行分析及評估能力,具備相關領域知識,以駕馭日益複雜的媒體與數位資訊,並以負責的態度在安全使用下參與,且對資訊內容有批判能力。因此,培養民眾媒體與資訊素養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為此,政府在推動全國數位策略的同時也將全國的媒體與資訊素養納入該政策,並將全國媒體與資訊素養交由文化部負責推動。文化部於2011年成立瑞典媒體委員會,肩負有保護兒童和青少年免於受到有害媒體影響,並提升使用網路意識的使命,提高對新媒體所帶來的風險的認識,並建立跨部會合作機制,提出全國媒體與資訊素養策略 (MIK strategy),並建立媒體與資訊素養網絡。 (一)學校須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2018年正式推動的中小學課程及課綱,除強化學校軟硬體教育設施提供學生學習外,也強調學生對媒體來源、內容的理解、批判性思考的辨識能力,以及學生使用網路及發言等予以建議。學校自行設計適合的「媒體與資訊素養計畫」調整課程和教學大綱,加強學生媒體與資訊素養能力和網絡安全使用。瑞典政府為強化學校教師教學能力,及學生運用數位能力所應具備的媒體與資訊素養,於中小學及高中課綱明訂校長、教師及學校圖書館教職員在該政策的角色以及訂定每科教學內容。課綱修訂媒體與資訊素養重點: 1. 培養學生對媒體與資訊資料來源判斷力及批判能力。 2. 訓練學生運用數位技術及發揮創造力解決問題。 3. 瞭解網路身分的使用安全及利用數位資訊、媒體及工具的內容學習。 4. 使用和理解數位系統及其提供的各項服務內容及版權法律相關資訊。 5. 學習理解數位化對個人及社會的各種影響。 以課綱修訂重點針對學生,在不同科目中適時加入媒體與資訊素養,以下分別以社會科、電腦科與瑞典語科為例。 ▶社會科:可培養學生對社群媒體及數位資訊內容使用上負起社會道德及法律相關責任的認知。培養學生對新聞內容的解讀能力及新聞影響人民界的世界觀。對個人或群體,從性別、種族角度的描述,以及數位媒體資訊內容如何受制於媒體程式編輯(例如常用字搜尋)等等;在社會資源分配上,學習數位對社會各階層的意義,例如: 對勞工市場、基礎建設及態度、價值觀的變化。 ▶電腦科:透過電腦軟體編輯程式控制圖像及照片,讓學生逐步瞭解圖像式廣告的影響。利用電子設備以及編輯程式尋找解決方案。同時透過實際操作瞭解搜尋網站對使用者的影響。 ▶瑞典語科:在數位媒體以及不同社交群組環境的語言溝通能力及培養負責任的態度。注重資訊搜尋及資料來源解讀及判斷能力。培養在使用數位及媒體資訊時如何正確使用資料來源及引文加註等技巧。 (二)針對師資強化媒體與資訊素養教育 在師資部分瑞典政府為強化學校教師教學能力於中小學及高中課綱明訂校長、教師及學校圖書館教職員在該政策的角色以及訂定每科教學內容。課綱修訂媒體與資訊素養重點: ▶職前培育:幼兒園、中小學及高中各科目教師須具備「在授課中能安全地使用數位工具並對所提供的網路資訊具批判性能力,以及能思考運用不同媒體及數位環境對教學的重要性。」因此各師範教育學校將「數位能力」、「媒體素養能力」以及「資訊素養能力」三項能力納入師資培育課程。 ▶在職進修:(1)提升學校主管媒體與資訊素養,辧理校長及學校主管媒體與資訊素養進修課程;(2)提升學校教師及圖書館人員的媒體與資訊素養,由設有師範教育課程的大學設計相關進修課程。(3)由各地方教育單位安排並鼓勵教師組織小組教學共同討論及經驗分享。(4)在學校納入安排各科教師經驗分享及討論,讓同年級教師在安排各科教學同時納入媒體與資訊素養相關內容,加強學生不同科目上的實際運用。 (三)善用各種管道與資源強化媒體與資訊素養教育 除此之外,計畫亦透過多元管道,培養兒童及青少年媒體與資訊素養。 ▶加強市立圖書館及學校圖書館推動宣導媒體與資訊素養。 ▶透過地方政府與圖書館、文化中心合作在學校秋季學期一週閱讀假設計MIK活動主題加強宣傳。 ▶透過教育電臺及媒體公民Podcast宣導,透過成人教育及教育協會(Study Association)提供成立學習小組(Study Circle)邀請MIK專家指導,協助各年齡層發展媒體與資訊素養。 ▶透過網路安全中心(Safer Internet Centre)為兒童及家長安排相關活動,以及配合歐洲網路安全中心(Europas Safer Internet Centre)推動年度Safer Internet Day主題活動 二、英國媒體與資訊素養五項原則 為強化學生媒體素養和數位能力,英國政府近期制定相關政策以應對數位時代之挑戰。英國媒體素養教育由「英國文化媒體暨體育部」(Department for Digital, Culture, Media & Sport,簡稱DCMS)專責,該部門管理國家文化、體育以及媒體網路,目的在使民眾生活便利,也期望提升國家文化水準。英國文化媒體暨體育部介紹了資訊安全法案(Online Safety Bill),為一項三年期計畫,其中明確發展五項原則供學生能充分瞭解與判斷。 原則一:使用者能瞭解在網路分享個人資料的風險,其他人如何使用這些資料,如何保護個人資訊等議題。 原則二:使用者應該瞭解網路環境的運作方式,並藉以網路決策提供訊息。 原則三:使用者應該瞭解不同內容如何創建,並能夠批判性地分析他們消費的內容。 原則四:使用者應該瞭解網路行為會產生離線後果,並以此種理解進行他們的網路互動。 原則五:使用者應該能夠參與網路互動並為營造正向的環境做出貢獻,同時承擔與他人互動的風險。 三、挪威數位戰略及媒體與資訊素養教育策略 挪威政府在2021宣布一項安全數位教育國家策略,由兒童與家庭部主責數位戰略總體協調任務,挪威媒體管理局(The Norwegian Media Authority)則代表政府制定戰略,內容包括確保兒童和青少年的安全媒體與資訊素養教育。根據挪威調查顯示,許多挪威兒童從小就開始上網,幾乎所有兒童從13歲起就開始使用社交媒體。儘管許多年輕人使用網路的經驗佳,但調查也顯示有些人在網路上曾有不愉快的經歷,例如網路霸淩、未經允許的照片分享或令人害怕的網路內容。因此計畫目的是要確保兒童和青少年獲得安全的數位媒體與資訊素養教育,以解決諸如參與社交媒體、隱私以及兒童與兒童周圍的成年人需要更好的數位元能力等,其具體戰略願景和目標如下: 1. 確保兒童在網路環境中的權利以及提升兒童和青少年的網路使用。 2. 提高兒童和青少年的數位能力。 3. 提高與兒童一起工作的父母和成年人的數位能力。 4. 保護兒童和青少年免於網路霸淩及免於接受網路有害內容傷害,以及正確使用網路內容等。 5. 推動該戰略相關研究,以及拓展相關知識的推廣。 6. 加強安全數位元化工作的合作以全面提供兒童成長一個安全的數位網路環境。 四、德國萊茵法爾茲加強培養成人媒體素養 德國萊茵法爾茲邦自從2020年起,每年7月皆舉辦媒體素養週,在數位化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媒體素養在每個年齡層都很重要。媒體素養的培養不應只限縮於就學期間,透過數位固定餐桌(Digitaler Stammtisch)等各種主題日,加強培養民衆的媒體素養,如何面對及處理來自網路的各種訊息,而且是著重於成人教育及繼續教育。固定餐桌是德國的特殊文化,在特定時間內為同一群客人所預留的餐桌。媒體素養是民主素養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數位元世界的假消息對民主仍然是一個重大的威脅。 五、韓國修訂版教育課綱納入媒體素養 韓國2024年開始逐年適用2022修訂版教育課綱,將精進國文閱讀理解能力教育。高中選修科目裡將新設媒體溝通、文學和影像,教導正確使用媒體方法的媒體素養教育。在高中教育裡,也將持續編列強化媒體素養的內容。英文也將結合與數位元、人工智慧(AI)教育環境和實際生活相關的教學、學習評量方式,選修課裡將新設媒體英語等課程。 除此之外,韓國傳播通信委員會在2022年亦與觀衆媒體財團合作提供媒體素養教育網站MediOn的手機APP服務。自2020年網站開始以來,提供了理解媒體、製作、應用等600多個課程。透過「一目了然的媒體素養」課程,以及媒體影像內容的策劃、拍攝、著作、編輯等相關課程。還包括了大數據分析體驗課、家長的媒體素養教育、自我介紹影像製作等同步課程,以及10個地方觀衆媒體中心所提供的運用媒體設施、設備之教育課程活動。積極協助讓所有國民都能輕鬆地接受優質的媒體素養教育,提高媒體應用能力。 肆、結語 根據上述各國實際作法與策略可知,資訊與媒體素養的推行並非單一面向,而必須透過各種管道同時推行。學校在教導學生的同時,也需要提高他們評估、解讀、批判資訊的能力,將資訊與媒體素養深化在各級學校,使用數位的能力及資訊解析與批判能力融入各科目中。並強化學校主管與教職員電腦與資訊能力,透過不同教案模組結合科目內容設計適合主題的教案,以及透過多元管道,訓練及加強校師生以及家長媒體與素養能力,在與時俱進的新媒體時代共同培養媒體與資訊素養。彙整架構如下: 圖1、各國彙整架構 參考文獻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21)。日本公民教育中有關媒體素養教育的充實方向。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駐波蘭代表處教育組(2022)。波蘭學校辦理2022年全國資訊素養評量,瞭解師生數位化能力。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9)。媒體及資訊素養是識別錯誤資訊的關鍵能力。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20)。學校如何培養學生媒體素養。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21)。英國媒體素養教育推動方式及指標評估。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駐瑞典代表處教育組(2022a)。挪威數位戰略及媒體與資訊素養教育策略。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瑞典代表處教育組(2022b)。瑞典媒體素養教育推動方式。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2022a)。法爾茲邦加强培養成人媒體素養。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2022b)。德國加强培養學生人工智慧相關媒體素養。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2022c)。德國北萊茵-西伐利亞邦加强培養學生媒體素養。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20a)。澳洲「媒體素養教育」教學現場體檢報告:教師篇(上)。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20b)。澳洲「媒體素養教育」教學現場體檢報告:學生篇(下)。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21)。釜山未來教育院「加強混合式教學力量的媒體素養教育」研習。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22a)。韓國「傳播通信委員會」提供媒體素養教育網站「MediOn」的手機APP服務。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22b)。韓國小學國語課增加到34小時,高中精進媒體素養。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22c)。韓國媒體振興財團首次在韓國出版國中版媒體素養教科書。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