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搜尋
第 257 期
國際脈動
隨著百年來全球化急遽發展,全球社會與生活也早已進入密切連結的時代,而個人所面臨的全球化挑戰,也促使各國政府不得不積極推動各種教育政策以
需應對以T分數為基礎的全國性測驗 (PSLE) ,導致過度關注成績、競爭壓力升高與補習風氣盛行。面對社會對減少考試壓力與強調學習多元價值的呼聲,教育部於2008年成立「小學教育檢討與實施委員會 (PERI
立法委員伍麗華亦應邀致詞,期待此一教材計畫能持續推進,讓學生能在自身文化脈絡中學習自然、社會等科目,未來甚至能透過族語進行各領域學習。
民素養」為切入點,指出本土語言納入課程教學不能僅憑一腔熱血或以語言傳承為基本要求,而應該以生活於臺灣社會的基本語文素養為出發,同時強調語言必須現代化,才能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學習風格。因應疫情與數位教學需
校長在職專業研習班,首度移地至本院臺北院區11樓大禮堂辦理,課程以「自我覺察與領導決策」為主題,融入社會情緒學習 (SEL) 核心理念,強調自我認識、同理心與人際連結,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小學校長齊聚一堂,透
家庭中男性辛勤捕魚並慶祝豐收。最後,「歲時祭儀中的男性視野:漁人部落走讀(飛魚及大船文史、自然生態暨社會變遷)」課程,則由講師帶領我們走入漁人部落,一方面,細緻介紹在地植物、飛魚文化、造船技藝及習俗禁忌等
這部以校園為背景,富有社會價值與教育意義的影片,深獲評審委員的高度審定,相關內容,歡迎至愛學網點閱:「【2024年愛學網校園微
本期所刊出的三篇學術論文,從國中國文教學的教師專業發展、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課程改革,到翻轉教室對師資生學習投入與學習成就的影響,兼具質性與量化,探討教育實踐中的創新與挑戰,
第二篇〈探討高中生在探究取向的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中之探究表現〉,採用單組前後測設計,對臺北市某高中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社會性科學議
第 258 期
研究紀要
調查研究。各調查研究有其聚焦領域,該領域涵蓋學生於基礎學科之表現,包含閱讀、數學、科學等;亦有因全球社會經濟發展趨勢而著重之公民教育、電腦與資訊素養等知識、技能與態度。此外,除了針對學生在學校學習狀況與表
宣布自2025年起中小學數學及英文課程將開始使用「AI教科書」,至2028年中小學國語、英語、數學、社會科學、歷史、電腦等課程全面採用搭載人工智慧(AI)技術的數位教科書,規劃數位教科書由民間研發發行,政
享實踐和宣傳活動,支援成員國提升讀寫能力,促進識字研究和實踐,並支持各年齡層的識字發展,其願景為不分社會階層、宗教、種族和性別,人人都識字,且各年齡段者能獲得必要的資源和機會,發展足夠的、可持續的識字技能
學部則是以「新工學」為概念,將文化創造視為工學,透過跨領域創造新產品達到「共創工學」之目標,培養具備社會傳播和實施技術的人才(駐大阪辦事處,2024)。
在少子女化與AI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有效且負責任地使用AI已是當今課題,我們需共同思考—如何帶領學生回到成長的核心本
本院於2025年6月17日舉辦「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簡稱SEL)」為主題的線上演講,本次
本院於2025年5月21日舉辦「從心出發:新加坡社會情緒學習之旅」線上專題演講,邀請新加坡教育專家張愛聆老師主講,吸引160人次參與,首先由本院課程及教
務導向與前瞻創新雙軸並進的發展藍圖。林教授期望技職教育能將人才培育模式、數位科技融合應用,持續深化其社會價值與教育功能,透過理念更新、課程重塑、師資強化與國際接軌等多元策略,讓臺灣技職教育邁向新篇章。
06年回到臺灣擔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時,外界對於民族所的研究環境與方向有所期待,因此,由他與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共同擔任主持人,在2007年至2008年間,執行中研院民族所時隔20多年的全臺灣原住民族
題,為國立臺灣大學法學博士與德國布萊梅大學法學博士候選人,研究專長涵蓋憲法學、國家學、勞動法學、法律社會學與國家理論,擁有豐富的工會組織勞動教育實務經驗,為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專欄作家,其出版的專書《上課
養的雞隻發出噪音表示關切,身為南勢國小生教組長的許喬銨老師,看見這不僅是校園管理議題,更是一次珍貴的社會溝通契機,於是她結合學校與在地農會合作所設置的「雞寶寶小天地」,並使用愛學網的資源,帶領學生認識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