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搜尋



第 253 期

第 254 期
國際脈動
以PISA 2022探討臺灣學生學習表現

一、前言   PISA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主辦的全球性學生評量,自2000年起,每三年舉辦一次。評量內容涵蓋數學、閱讀、科學等三大領域,每次調查以一項素養為主,另二項素養為輔。測驗模式自2015年起,全面採用數位化評量。2022主測領域為數學,閱讀與科學為輔測領域,另加測創新領域—創意思考。測驗對象為15歲學生(本次調查為2006年出生之七年級以上的學生)。抽樣學校包含國中、高中、高職、綜合高中、完全中學及五專。評量包含2個小時的測驗,以及測驗後的學生問卷與資訊與通信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ICT)問卷。問卷調查了學生本人的態度、傾向和信念、他們的家庭、他們的學校和學習經歷等方面的資訊。另外由施測學校校長填寫的學校問卷則蒐集有關學校管理和組織機構以及學習環境等資訊。   PISA主要評估學生是否能應用他們在學校學到的東西。要在PISA中表現好,學生必須能夠從他們所知的東西中推斷出來,跨越學科邊界思考,創造性地應用他們的知識新境,並展示有效的學習策略。例如,在PISA數學評估中,學生不僅要展示數學內容知識,還要展示他們能像數學家一樣思考,將現實世界的問題轉化為數學世界的問題,進行數學推理,並在原始問題上下文中解釋數學解決方案。   如果我們只是教給孩子們我們所知的,他們僅能跟隨我們的腳步前進;但如果他們學會如何自主學習,創意思考和與他人合作,他們就可能超越我們現任認知的學習邊界。一些人認為PISA測試是不公平的,因為它們可能會讓學生面對他們在學校未曾遇到的問題。但生活本就不公平,因為生活中的真正考驗不是我們能否記住我們在學校學到的,而是能否解決我們今天無法預料的問題。   最近一次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 2022)調查結果已經在2023年12月5日公布。從媒體報導可知,相較於2018年(當時臺灣受測學生仍接受舊課綱)在數學、閱讀、科學等學科的評量表現,臺灣學生這四年來無論是分數或排名都有大幅的進步,其中尤以數學表現最佳(世界排名第3名)、科學素養次之(排名第4名),閱讀素養第三(排名第5名)。換言之,透過本次評量結果證明,108課綱推動四年後,確實有助於提升臺灣學生學科素養能力。但還是有部分關心教育人士認為,新課綱擴大了教育階級的差距,事實是否真的如此?本文茲就PISA 2022 Results(Volume I)The State of Learning and Equity in Education報告書內容整理後進行討論。或許我們可以從中獲得解答。 二、2022臺灣學生學習表現   本段主要以2012、2018與2022三個施測點進行比較。2012是PISA紙筆測驗的最後一屆,比較2012-2022可以了解學生面對到數位化題型的學習表現,藉此也可以了解學生數位化能力。2018-2022主要是比較疫情前與疫情後的表現,但對於臺灣學生而言,亦了解108課綱實施的成效。 (一)數學   本次2022臺灣學生學習表現,數學為547分,相較於2018的531分呈現顯著進步。其中PR90以上學生,大幅進步30分左右,然PR10以下的學生雖然下降4分,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約可稱持平表現狀態。若再往前比較2012年最後一次紙筆測驗的表現,在高分族群(Level 5 or 6)學生,2022學生仍低於2012年的表現。低分族群(低於Level 2)而言,分數雖上升1.8分,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仍可稱持平表現狀態。 (二)閱讀   本次2022臺灣學生學習表現,閱讀為515分,相較於2018的503分呈現顯著進步。其中PR90以上學生,大幅進步13.5,然PR10以下的學生則上升7.4分,皆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易言之,臺灣學生閱讀能力顯著提升。若再往前比較2012年最後一次紙筆測驗的表現,在高分族群(Level 5 or 6)學生,2022學生高於2012年的表現2.2分,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約可稱持平表現狀態。不過在低分族群(低於Level 2)方面,分數上升4.3分,並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顯示低分族群已消弭數位落差之現象。 (三)科學   本次2022臺灣學生學習表現,科學為537分(歷史最高),相較於2018的516分呈現顯著進步。其中PR90以上學生,大幅進步22.5,然PR10以下的學生則上升14.5分,皆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易言之,臺灣學生科學能力顯著提升。若再往前比較2012年最後一次紙筆測驗的表現,在高分族群(Level 5 or 6)學生,2022學生高於2012年的表現9.4分,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低分族群(低於Level 2)方面,分數雖上升2.3分,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仍稱持平表現狀態。根據上述,顯示高分族群已消弭數位落差之現象。   表1、臺灣PISA表現跨年度比較表 資料來源:OECD(2023)。   三、臺灣與國際比較   本文就以2022與臺灣同為OECD評選之四大教育堅韌性國家進行比較,分別為臺灣、日本、韓國與立陶宛。本次PISA的報告中特別就2012(紙筆測驗)與2018(疫情前)與2022年學生學習表現進行比較。 (一)2012-2022的變化 1.高分組   相較於2012,臺灣學生2022數學在高分組學生(Level 5 or 6)分數下降5.5分(達顯著差異水準),韓國情況更嚴重,下降8分(達顯著差異水準);日本與立陶宛分數雖下降,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臺灣與韓國高分組學生數學表現目前尚未回到2012年的能力水準。   臺灣學生2022閱讀在高分組學生(Level 5 or 6)分數上升2.2分、立陶宛上升1.4分,韓國下降0.8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不過日本狀況則不同,下降6.1分(達顯著差異水準)。易言之,臺灣、立陶宛與韓國高分組學生數學表現目前已回到2012年的能力水準,但日本尚未恢復。   臺灣學生2022科學在高分組學生(Level 5 or 6)表現突出,分數上升9.4分、韓國上升4分,達顯著差異水準。不過日本下降0.2分、立陶宛上升0.4,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四國高分組學生都已回復到2012的能力水準,特別臺灣與韓國學生更超越2012年紙筆測驗的能力水準。   圖1 、2012-2022高分組數學、閱讀、科學能力升降比較 資料來源:OECD(2023)   2.低分組   相較於2012,臺灣學生2022數學在低分組學生(未達Level 2)分數上升1.8分、日本上升0.9分、立陶宛上升1.8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惟韓國則上升7.1分,達顯著差異水準差異。易言之,四個國家低分組學生皆回復到2012年的能力。   臺灣學生2022閱讀在低分組學生(未達Level 2)分數上升4.3分、日本上升4分、韓國上升7分,達顯著差異水準。僅立陶宛雖上升3.7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易言之,臺灣、日本與韓國低分組學生閱讀表現目前已回到2012年的能力水準,但日本尚未恢復。   臺灣學生2022科學在低分組學生(Level 5 or 6)分數上升2.3分、日本下降0.4分,但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不過韓國則上升7.1分、立陶宛上升5.7分,並達顯著差異水準。易言之,四國低分組學生都已回復到2012的能力水準,特別韓國與立陶宛學生更超越2012年紙筆測驗的能力。   圖2、2012-2022低分組數學、閱讀、科學能力升降比較 資料來源:OECD(2023)   (二)2018-2022的變化 1.高分組   相較於2018,臺灣學生2022數學在高分組學生(PR90以上)分數大幅上升30.6分、日本上升16分,皆達顯著差異水準;韓國雖上升8.3分,立陶宛則下降7.5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臺灣與日本高分組學生數學表現更勝2018年的能力水準。   臺灣學生2022閱讀在高分組學生(PR90以上)分數上升13.5分(達顯著差異水準);日本上升9分、韓國上升1.4分,立陶宛下降5.1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四國高分組學生閱讀與2018年無異,但其中僅臺灣表現突出,高分組學生閱讀能力成長。   臺灣學生2022科學在高分組學生(PR90以上)表現突出,分數上升22.5分、日本上升16.9分、韓國上升15.5分,達顯著差異水準、立陶宛雖上升6.5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臺灣、日本、韓國高分組學生都超越2018的能力水準。   圖3、2018-2022高分組數學、閱讀、科學能力升降比較 資料來源:OECD(2023)   2.低分組   相較於2018,臺灣學生2022數學在低分組學生(低於PR10)分數下降4.1分、日本下降2.6分、韓國下降5.5、立陶宛上升1.7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四個國家低分組學生與2018年數學能力無異。   臺灣學生2022閱讀在低分組學生(未達Level 2)分數上升7.4分、日本上升12.8分、韓國上升2分、立陶宛下降3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四個國家低分組學生與2018年閱讀能力無異。   臺灣學生2022科學在低分組學生(Level 5 or 6)分數大幅上升14.5分、日本上升16.7分,皆達顯著差異水準。不過韓國下降0.2分、立陶宛上升0.2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四個國家低分組學生與2018年閱讀能力無異。易言之,臺灣與日本低分組學生科學能力有明顯上升趨勢。   圖4、2018-2022低分組數學、閱讀、科學能力升降比較 資料來源:OECD(2023)   圖5、2012、2018、2022臺、日、韓、立四國學生素養表現比較 資料來源:OECD(2023)   (1)臺灣高成就學生在精進數學素養能力策略,仍有討論空間。   根據2012-2022的比較後發現,從紙筆測驗到數位測驗的今天,臺灣學生在數學素養未達紙筆測驗時的水準。期間雖經歷評量架構的轉變,但數學的數位素養可能也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2)韓國低成就者學生在紙筆轉數位測驗上,各學科素養表現突出   檢視2012-2022的比較後發現,韓國低分組學生在各學科素養都有顯著進步,其相關的教育政策與教學策略,值得我國探究。 (3)108課綱推動後,頂尖向前衝,學習不落後   本次透過2012、2018、2022三波測驗結果進行比較,臺灣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素養能力有顯著上升趨勢。特別透過臺、日、韓、立四國比較後,臺灣不論在高分組或低分組素養能力上升優於其他各國(詳如圖5)。 四、結語   比較被OECD評選四大教育堅韌性國家後,得到以下觀點: (一)臺灣高成就學生在精進數學素養能力策略,仍有討論空間。   根據2012-2022的比較後發現,從紙筆測驗到數位測驗的今天,臺灣學生在數學素養未達紙筆測驗時的水準。期間雖經歷評量架構的轉變,但數學的數位素養可能也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二)韓國低成就者學生在紙筆轉數位測驗上,各學科素養表現突出。   檢視2012-2022的比較後發現,韓國低分組學生在各學科素養都有顯著進步,其相關的教育政策與教學策略,值得我國探究。 (三)108課綱推動後,頂尖向前衝,學習不落後。   本次透過2012、2018、2022三波測驗結果進行比較,臺灣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素養能力有顯著上升趨勢。特別透過臺、日、韓、立四國比較後,臺灣不論在高分組或低分組素養能力上升優於其他各國(詳如圖5)。 (四)整體而言,臺灣學生學習表現在此波疫情下表現呈現逆勢成長,其成長幅度勝其他各國,更被OECD評為:具有「教育堅韌性」的四個國家之一。   資料來源 OECD (2023). PISA 2022 Results (Volume I) The State of Learning and Equity in Education.


第 255 期

第 256 期
研究紀要
外國人如何學習華語?~帶你認識臺灣華語文第一套課程指引

「學習表現」—華語文能力指標   華語教學的「參考指引」在2023年出版,書籍網址(《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全書包含五大章:「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學習重點」、「實施要點」、「附錄」,其中「學習重點」又細分為「學習表現」、「學習內容」兩項。   所謂的「學習表現」,描述的是學習者從初學到精熟各個學習階段的應知與應能(can-do),我們可以理解為能力指標(can-do statement),也就是不同等級的學習者能用華語完成的事。「參考指引」的「學習表現」將華語文學習者的聽、說、讀、寫、譯、文化表現分為三等七級。「三等」為「基礎」、「進階」、「精熟」,「七級」分為「1級」至「7級」,兩者關係見下圖1。   等 級 聽、說、讀、寫 譯 文化 基礎 1級 ✓   ✓ 2級 ✓   3級 ✓ ✓ 進階 4級 ✓ ✓ ✓ 5級 ✓ ✓ 精熟 6級 ✓ ✓ ✓ 7級 ✓ ✓     每一種等級都描述學習者能用語言完成的活動,例如3級程度的學習者在聽力上應該「能在語速緩慢、內容清晰的情況下,聽懂以句子表達之對話、指示、非正式討論與視聽媒體之內容。」;在口說上應該「能以簡單完整的句子說出與個人周遭場域有關的經歷,進行對話及有限討論。」;在閱讀上「能理解以句子及簡短段落呈現與個人周遭場域有關的敘述及指示。」;在寫作上「能以簡單完整的句子寫出或回覆與個人周遭場域有關的訊息」;在文化上能「在日常且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能得體地使用符合華人文化的形式或肢體語言來表達或回應。學習者可能可以察覺顯而易見的文化差異或禁忌,但其語言能力尚不足以運用多樣的語言形式表達或回應。例如,回應讚美時,學習者可說出『哪裡哪裡』的高度固定化形式。」   「參考指引」中的能力指標描述包含行為、語言、話題、文本四種成分,我們能以下列的公式理解每一個能力描述的組成。       以剛剛提過的3級學習者的寫作表達「能以簡單完整的句子寫出或回覆與個人周遭場域有關的訊息」而言,拆解如下:       我們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能夠從學習者應該具備的「語言」、「行為」、「話題」、「文本」來思考,就較能發展出符合學習者程度的教學活動。例如根據上面的拆解公式,我們就能請3級學習者以簡單完整的句子,來寫出與個人日常生活主題有關的文本,例如請他們寫出感謝信、祝賀信,電話留言、私人信件等。但至於能夠使用什麼樣的語言來書寫呢?接下來是「學習內容」的說明。 「學習內容」—華語文字表、詞表、語法點表   國教院為找出不同等級學習者應該學習的語言內容,經過語料庫語言學、專家學者調校等研究程序,完成華語文漢字、詞語、語法點表等內容,供華語教學者參考使用。例如,3級程度的學習者應該能理解、使用的詞語包含「咳嗽」、「發燒」、「鼻水」、「汗」、「臉色」、「藥局」等,語法上應該理解、使用的結構包含「動詞+起來」(例如:他一聽到這個好消息就開心地笑起來)、「動詞+得/不…」表可能的用法(例如:他看得懂中文菜單。我今天看不完這本書)。華語教師或相關工作者可依學生的不同需求與學習目標,將字表、詞表、語法點表所提供的內容做適當的修訂,以發展適合學生的教材、活動、測驗試題。   在實際教學上,華師在課堂上的教學需要實際、具體、可操作的教學目標。上述提到的「學習表現」(華語文能力指標)、「學習內容」(華語文字表、詞表、語法點表)都可以作為教案上的學習目標,例如能力指標中的1級學習者在聽力上應該要「能聽懂簡單的數字」,而詞表中的1級詞語也包含數字、錢、手機、歲數等,教師即可設計詢問價錢、電話號碼、年齡等活動,再由此延伸詳細的教學重點、活動、步驟,及評量方式等。 可使用的線上資源   為了使本參考指引的「學習表現」、「學習內容」能更有效地落實在課程設計或編輯教材上,本院也開發數套線上查詢系統(連結見https://coct.naer.edu.tw/),使用者可直接查詢單一漢字、詞語、語法點的分級,其中3套系統舉例如下圖。   1. 漢字分級標準檢索系統 https://coct.naer.edu.tw/hanzi.jsp 查詢漢字的等別、級別、書面口語字頻,並可連結至「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查詢筆順、讀音、部首。 2.  詞語分級標準檢索系統 https://coct.naer.edu.tw/word.jsp 查詢詞語的等別、級別、語言情境、書面口語字頻,並可連結至「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查詢詞義、讀音、部首、筆畫等訊息。 3.  語法分級標準檢索系統 https://coct.naer.edu.tw/grammar.jsp 查詢語法點的級別與例句。   結語   我們希望「參考指引」能為全球的華語教學者、學習者,以及所有樂於以華語交流的人提供一個共同的基礎,華語文的學習內容、過程與目標將因此變得更加明確;更重要的是,參考指引也能為國際華語文教育未來的各種創新應用提供發展依據。國教院也在2023年出版「參考指引」的使用手冊《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使用手冊》,要從實際的教學面為「參考指引」提供具體可操作的說明及示例,以便華語文教學機構、教師在師資培育、教材編寫、教學設計、試題編製等各方面參考使用。   資料來源 吳欣儒、林慶隆(2022)。華語文教育課程綱要之研發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個別型計畫案成果報告(NAER-2021-012-C-2-1-P1-03)。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吳欣儒、林慶隆、白明弘、何莉玉、王冠孺、陳沛璇、許鈞惟、吳鑑城、李詩敏、丁彥平(2023)。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國家教育研究院。 吳欣儒、呂佩庭、林慶隆(2023)。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使用手冊。國家教育研究院。

推動數位教育創新

動數位教育發展,本院與財團法人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於2025年3月28日院慶當天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 (MOU) 。伴隨數位科技與AI技術的蓬勃發展,本院期望能推動未來教科書的發展,以及個人化學習機制的建置,透


第 257 期

第 258 期

第 259 期
研究紀要
不同類型的字詞「差很大」嗎?解析各類文本的字詞

  英國著名的企鵝分級閱讀讀本(Penguin Readers)這套書是依據廣泛閱讀(又名分級閱讀)精神編寫的英語課外讀物,每一本書都有對應的CEFR(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架構)等級標注,而每個等級各有對應的詞彙數量,編寫時需要嚴格控制每本書的詞彙數。   比較臺灣課外讀物的分級,政府單位、各大圖書館或坊間出版社每年公布中小學優良課外圖書推介,廣播電臺或媒體相關基金會也定期發布優質兒少節目推薦,這些圖書和媒體節目的推薦清單大多附有適合閱讀或閱聽年齡層的資訊。如果以小學國語教科書的字詞作為比較基準,上述圖書、媒體和國語教科書為不同類型的文本資料,彼此之間的字詞是否存在著差異呢?學了小學國語教科書的字詞後,可以辨識圖書、媒體、課外讀物(以上圖書加媒體資料)字詞的百分比是多少呢?以下我們從這些實際文本資料字詞之間的覆蓋率來探索語言資料背後表達的數字與意義。   首先,比較的文本類型請參考表1。以「九年一貫國語文教科書」為例,小學三個版本共18冊的課本內容(包含標題、作者簡介、課文、注釋、語譯、賞析、題解等內容):所有的國字、語詞的出現次數,加總的數量共210,325字(即「總字(頻)數」)、137,100詞(即「總詞(頻)數」),不同的國字、語詞,分別共有3,400個字(即「相異字數」)、16,943個詞(即「相異詞數」)。   表1 文本類型的內容     由於表1教科書語料總字數和其他類型語料的總字數差距過大,直接比較各類文本和教科書的字詞差異,容易造成教科書和其他文本的字詞數量差異很大、交集率很低的錯誤印象,所以我們採用計算教科書字詞對其他文本字詞的覆蓋率,不僅可以分析認識教科書字詞以後可以辨識其他文本字詞的百分比,也才能說明教科書字詞對其他文本字詞的涵蓋程度的高低以及彼此之間的字詞差距。   表2、表3分別是教科書國字、語詞對各種文本國字、語詞的覆蓋率,標灰底的空格是教科書對不同階段的各類文本的最高覆蓋率。從表2,我們可以知道,學生學了第一階段教科書國字之後,不分教科書課綱或版本,大致可以辨識第一階段圖書78%以上的國字,如果學習累積到第二或第三階段教科書,學生約可辨識圖書國字分別達90%、96%以上。整體而言,不論累積教科書國字學習數量到哪個階段,對三類文本國字的覆蓋率由高到低排序都是:課外讀物、圖書、媒體;大約到小學畢業,學生可以辨識這三類文本的百分比分別約達到97%、96%、87%。   表2 教科書國字對各類文本國字的覆蓋率 單位:%     表3則是教科書語詞對各類文本語詞的覆蓋率,整體而言,不論累積教科書語詞學習數量到哪個階段,對三類文本語詞的覆蓋率由高到低排序都是:媒體、課外讀物、圖書;大約到小學畢業,學生可以辨識這三類文本的百分比分別約是87%、84%、80%。   表3 教科書語詞對各類文本語詞的覆蓋率 單位:%     從表2和表3的同版本教科書字詞或是不同版本教科書字詞對於累積到同一個學習階段的字詞的覆蓋率顯示,教科書各版本選取的課文內容或是不同課綱的字詞規範,這兩者對於教科書字詞對同一類文本的覆蓋率影響不大,反而是不同類型文本資料之間的覆蓋率差異較大。即使是課外讀物的相異字詞數量或所有字詞數量都遠多於圖書、媒體,但教科書字詞對課外讀物字詞的覆蓋率都不是最低的,顯見字詞數量多寡並非影響覆蓋率的最主要因素,文本類型才是影響覆蓋率高低差距的最重要因素。以國字而言,常用國字約3,000字,教科書文本有書面語及口語文本,因此教科書字詞對混有書面語及口語的媒體覆蓋率較高;就語詞而言,因為中文國字與國字即可組成語詞,不同類型文本影響了語詞的類別與常用度,因此語詞數量、內容以及文本類型影響了教科書語詞的覆蓋率,教科書語詞對語詞數量較少的媒體文本的覆蓋率較高。   針對文本資料類型不同而形成彼此之間字詞「差很大」的情形,我們建議在解析文本資料時,應該要盡可能考量文本文類、文體、語式、場域、主題、媒體的平衡性,並採用字詞的頻率、交集率或覆蓋率等數值,了解字詞在文本的出現次數、被重視度以及常用度,才能讓編制產出的字詞表或比較的數值具有科學性及參考價值。   資料來源 李詩敏、蔡旻穎(2023)。小學國語文課外讀物與教材常用字詞分析比較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整合型計畫案成果報告(NAER-2022-022-C-1-1-F1-0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第 260 期

1   2   3   4   5   6   7   8   9  

Page: 8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