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搜尋
第 258 期
出版新訊
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基礎的社會情緒學習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成為各國政策推動、學校整體發展與教學實踐的基礎。教育部所頒定之「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畫」,與十二
第 259 期
研究紀要
英國著名的企鵝分級閱讀讀本(Penguin Readers)這套書是依據廣泛閱讀(又名分級閱讀)精神編寫的英語課外讀物,每一本書都有對應的CEFR(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架構)等級標注,而每個等級各有對應的詞彙數量,編寫時需要嚴格控制每本書的詞彙數。 比較臺灣課外讀物的分級,政府單位、各大圖書館或坊間出版社每年公布中小學優良課外圖書推介,廣播電臺或媒體相關基金會也定期發布優質兒少節目推薦,這些圖書和媒體節目的推薦清單大多附有適合閱讀或閱聽年齡層的資訊。如果以小學國語教科書的字詞作為比較基準,上述圖書、媒體和國語教科書為不同類型的文本資料,彼此之間的字詞是否存在著差異呢?學了小學國語教科書的字詞後,可以辨識圖書、媒體、課外讀物(以上圖書加媒體資料)字詞的百分比是多少呢?以下我們從這些實際文本資料字詞之間的覆蓋率來探索語言資料背後表達的數字與意義。 首先,比較的文本類型請參考表1。以「九年一貫國語文教科書」為例,小學三個版本共18冊的課本內容(包含標題、作者簡介、課文、注釋、語譯、賞析、題解等內容):所有的國字、語詞的出現次數,加總的數量共210,325字(即「總字(頻)數」)、137,100詞(即「總詞(頻)數」),不同的國字、語詞,分別共有3,400個字(即「相異字數」)、16,943個詞(即「相異詞數」)。 表1 文本類型的內容 由於表1教科書語料總字數和其他類型語料的總字數差距過大,直接比較各類文本和教科書的字詞差異,容易造成教科書和其他文本的字詞數量差異很大、交集率很低的錯誤印象,所以我們採用計算教科書字詞對其他文本字詞的覆蓋率,不僅可以分析認識教科書字詞以後可以辨識其他文本字詞的百分比,也才能說明教科書字詞對其他文本字詞的涵蓋程度的高低以及彼此之間的字詞差距。 表2、表3分別是教科書國字、語詞對各種文本國字、語詞的覆蓋率,標灰底的空格是教科書對不同階段的各類文本的最高覆蓋率。從表2,我們可以知道,學生學了第一階段教科書國字之後,不分教科書課綱或版本,大致可以辨識第一階段圖書78%以上的國字,如果學習累積到第二或第三階段教科書,學生約可辨識圖書國字分別達90%、96%以上。整體而言,不論累積教科書國字學習數量到哪個階段,對三類文本國字的覆蓋率由高到低排序都是:課外讀物、圖書、媒體;大約到小學畢業,學生可以辨識這三類文本的百分比分別約達到97%、96%、87%。 表2 教科書國字對各類文本國字的覆蓋率 單位:% 表3則是教科書語詞對各類文本語詞的覆蓋率,整體而言,不論累積教科書語詞學習數量到哪個階段,對三類文本語詞的覆蓋率由高到低排序都是:媒體、課外讀物、圖書;大約到小學畢業,學生可以辨識這三類文本的百分比分別約是87%、84%、80%。 表3 教科書語詞對各類文本語詞的覆蓋率 單位:% 從表2和表3的同版本教科書字詞或是不同版本教科書字詞對於累積到同一個學習階段的字詞的覆蓋率顯示,教科書各版本選取的課文內容或是不同課綱的字詞規範,這兩者對於教科書字詞對同一類文本的覆蓋率影響不大,反而是不同類型文本資料之間的覆蓋率差異較大。即使是課外讀物的相異字詞數量或所有字詞數量都遠多於圖書、媒體,但教科書字詞對課外讀物字詞的覆蓋率都不是最低的,顯見字詞數量多寡並非影響覆蓋率的最主要因素,文本類型才是影響覆蓋率高低差距的最重要因素。以國字而言,常用國字約3,000字,教科書文本有書面語及口語文本,因此教科書字詞對混有書面語及口語的媒體覆蓋率較高;就語詞而言,因為中文國字與國字即可組成語詞,不同類型文本影響了語詞的類別與常用度,因此語詞數量、內容以及文本類型影響了教科書語詞的覆蓋率,教科書語詞對語詞數量較少的媒體文本的覆蓋率較高。 針對文本資料類型不同而形成彼此之間字詞「差很大」的情形,我們建議在解析文本資料時,應該要盡可能考量文本文類、文體、語式、場域、主題、媒體的平衡性,並採用字詞的頻率、交集率或覆蓋率等數值,了解字詞在文本的出現次數、被重視度以及常用度,才能讓編制產出的字詞表或比較的數值具有科學性及參考價值。 資料來源 李詩敏、蔡旻穎(2023)。小學國語文課外讀物與教材常用字詞分析比較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整合型計畫案成果報告(NAER-2022-022-C-1-1-F1-0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是許多國家透過課程或政策幫助未來國民應對多變且具挑戰的世界。故本文希冀藉由綜整國際組織資料與各國相
第 260 期
研究紀要
核心素養是108課綱之主軸,也是連貫各教育階段間以及統整各領域/科目的重要能力。然而,習慣於教授課本教材的老師,要如何轉化教授核心素養?本文以問題解決能力為例,結合問題解決與評量即學習發展一套教學模組、建立教學方案,讓教學人員能參考設計或直接在課堂上使用,以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而習得核心素養,成為終身的學習者。 一、課程內容規劃 評量即學習也稱為歷程性評量,它利用評量提供學生自我監控、自我修正的反思學習機會。換言之,評量即學習是一種認知重組過程,在過程中,提供學生參與、建立自己的理解過程的機會,學習反思與批判的能力,並積極的將學生的理解與先備知識的聯結,應用於新的學習或情境之中。 為了有效結合問題解決與評量即學習的概念,本研究所發展的課程模組,以問題解決為目標,評量即學習為工具,再輔以各式問題解決基本技能、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成長型思維與團隊合作等重要非認知能力組成,如圖 1所示。在課程設計時,依課程內容進度適當的將這四項重要能力安排並結合到學生的學習之中,以提供學生重要的學習歷程與學習經驗,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圖1 本研究的問題解決課程內容規劃 上述這四項重要能力的說明如下: (一)基本能力 問題解決的基本技能有很多,本研究發展的教案中所包含的能力有:嘗試錯誤、歸納法、實驗設計&資料分析、演譯法、類比、反證法、分類、方法-目的分析法、等價關係、圖形表徵、邏輯推理、悖論、運算思維、演算法。本研究的第一個系列的課程為「找規律解問題」,內容包括「嘗試錯誤法」、「歸納法」、「迷思驗證」、「發現結構」、「同構問題」能力。 (二)自主學習 自我評估能力是自主學習重要的基礎,也是評量即學習過程中重要的歷程。本研究採用學生自評與同儕互評的方式,啟動學生的自我評估。透過標準的提供,讓學生清楚學習的方向與目標。此外,讓有相同學習背景的同儕,針對彼此的作業進行評閱與討論,以貼近彼此的語言相互回饋,不但可以啟動學生的高層次思考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反思,同時達到合作學習之效果。 (三)成長型思維 問題解決通常會比課本的習題或練習題複雜,學生容易失敗、沮喪或不敢挑戰。因此協助學生具備成長型思維相當重要的,他們才能勇於面對問題,不怕失敗追求挑戰,並能錯誤中學習,進而學習並解決各式問題。為達此目的,選用正向成長型思維練習,讓學生發現並理解自己是具有成長型思維。 (四)團隊合作 為增加小組團隊合作的討論能力,引用課室討論的提問技巧,讓學生在討論時能更有條理、更有目的,而不是盲目的或隨便的發問與討論。此外,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發表之前,要先教導學生如何說話、聆聽與協作的方式及注意事項。例如:在發表時,要使用完整的句子,要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要讓其他人可以瞭解你的思考脈絡;在聆聽時,要像說話一樣,聆聽需要有意識的思考;在協作時,要主動邀請尚未參與討論的同學加入,對於不同的意見開放心態,要有禮貌、尊重的態度,表達不同的意見。 二、教學步驟 為培養問題解決這四個能力,本研究建立一個教學六項教學步驟。如圖 2所示,這六大步驟分別是: 1. 嘗試解題:認識並使用問題解決的步驟 2. 同儕協助:(自行作答後)組內討論 3. 教師協助:探索策略協助、引導、提示 4. 自評:自行與參考答案比較 5. 互評:比對同學的作答與參考答案 6. 分組報告:各組分享、學習反思、延伸思考 其中在分組報告後,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學習內容延伸,應用於課堂相關的學習材料之中或生活中的問題解決,以促進學生學習成長,讓知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理解產生交互作用 1。 圖2 本研究的教學步驟 三、結論 本據本研究發展出的教案並實際運用於教學現場後發現,將問題解決課程結合評量即學習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深度,讓學生的學習更為完整。學生在課堂中更主動、也會更積極的參與。學生在撰寫學習單與自評、互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自主學習的能力。其他非認知能的學習設計也能讓學生在課程進行中即學即用,輔助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此外,從學生前後測的表現發現,新教學方案可提升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也增加他們的認知能力。綜上所述,新教學方案確實能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也能提升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 註解 1 因篇幅所限,各教學步驟的詳細內容、說明與範例可進一步參考吳正新(2024)。 資料來源 吳正新(2024)。運用評量即學習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力(連結網址(I)、連結網址(II))。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AER-2022-022-C-1-1-C1-01。執行日期:2022-03-01至2023-12-31。
物保護議題的理解與實務應用,呼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以及受各界重視的社會情緒學習 (SEL) ,本院教科書研究中心於2025年8月11日舉辦審定本教科用書專題研習,邀請在動物保護教育領域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