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搜尋
第 249 期
研究紀要
第 250 期
第 251 期
研究紀要
第 252 期
第 253 期
第 220 期
研究紀要
的暖化議題,動畫影片生動反映核心議題,自學者可以學會閱讀策略與文本意涵。此外,考量互動與即時性,自我評量答案馬上提供正確解答,每次完成評量就可以得到總分,自學者可以馬上取得挑戰與回應的結果。學習介面包括課
第 255 期
研究紀要
的成效。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特殊教育課程實施規範》中指出,可透過學習內容、學習歷程、學習環境及學習評量等4大面向的課程調整,協助特殊教育學生有效參與課程。除此之外,若能透過多樣性的學習活動設計,便可有效
本書並非僅止於課程設計指南,而是對標準本位評量實務的深度回應,許多教師對評分指引的撰寫感到困難,特別是素養導向任務如何訂出「清楚、具體、具層次」的
第 256 期
國際脈動
疇-性向、興趣及學業能力(數理、語言與推理),測驗結果僅協助學生規劃未來生涯的發展,並不作為大學入學評量依據。(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16)。
析與政策研究平台,確保教育決策建立在實證數據上,推動更精確有效的數位教育政策;三、完善數位學習診斷與評量系統:雙方可共同研究 AI 評量技術,使適性學習與個人化教育更完備,並探究數位學習平台與公部門資源整
第 257 期
研究紀要
基本學力部分,PISA 2022的調查指出,我國共182校約6,000名15歲在學學生參加施測,此次評量數學、閱讀、科學素養排名均較2018年進步,數學表現平均547分,排名第3名(2018年排名第5名)
界的重視,希望學生能活用學科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然而,PISA、TIMSS等國際評比對於學科評量,大多是各別測量學生在單一學科知識的素養能力,例如:數學、科學或語文理解等。臺灣在各個教育階段的學科
礎的多文本閱讀教案,教案設計強調任務導向閱讀,結合略讀、精讀、比較與統整等策略,並搭配視覺化投影片與評量工具,提升教師實施的便利性與學生的理解效果。陳教授指出,證據本位的教學設計,能有效支持教師在多元語文
第 258 期
研究紀要
目前全球性國際大型教育評比調查(以下簡稱國際評比)主要由二大機構主辧,其一為國際教育成就評量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在評量方面,新加坡教育體系強調評量不僅為學習成果的檢核工具,更是促進學習與調整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透過設定個人與團體目標、引導學生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