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搜尋
第 251 期
國際脈動
第 252 期
第 253 期
第 254 期
研究紀要
的情形相當普遍。然而,由於課綱的轉換、國家教育理念的更動都可能影響教師的教學取向、教學內容呈現方式與評量方法。所以,教師的自編教材是否符合課程綱要,是否能夠引導學生整合知識、技能與態度的素養學習,這是一個
。科技產業於教育領域中的關鍵革新有五大方向,包括:(一)行政程序:減少非教學為主軸的任務負擔;(二)評量程序:提高評量過程中的效率與效能;(三)教學實踐:支持所有人教育的機會及成果;(四)專業發展:鼓勵教
PISA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主辦的全球性學生評量,自2000年起,每三年舉辦一次。評量內容涵蓋數學、閱讀、科學等三大領域,每次調查以一項素養為主,另
第 255 期
研究紀要
的成效。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特殊教育課程實施規範》中指出,可透過學習內容、學習歷程、學習環境及學習評量等4大面向的課程調整,協助特殊教育學生有效參與課程。除此之外,若能透過多樣性的學習活動設計,便可有效
本書並非僅止於課程設計指南,而是對標準本位評量實務的深度回應,許多教師對評分指引的撰寫感到困難,特別是素養導向任務如何訂出「清楚、具體、具層次」的
第 256 期
活動報導
本院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於2025年4月18日舉辦「未來的科學探究-結合人工智慧與基因體學的前沿跨域研究」專題演講,
隨著語料庫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技術加速應用,語言能力評量正迎來重大變革。本院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於2025年4月18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
。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學生在提交報告時承認使用AI產生的內容。大約三分之二的教師表示生成AI將改變他們評量學生的方式,但四分之三的學者認為大學機構還沒有準備好應對引導學生使用生成AI的挑戰。在澳洲,各大學對
、手機、歲數等,教師即可設計詢問價錢、電話號碼、年齡等活動,再由此延伸詳細的教學重點、活動、步驟,及評量方式等。
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中,大多數討論集中於課綱的目標和功能,而對評量設計和實施的探討較為缺乏。面對當前學校教學常受限於特定學科和領域,我們迫切需要更全面的方法來評估學生
疇-性向、興趣及學業能力(數理、語言與推理),測驗結果僅協助學生規劃未來生涯的發展,並不作為大學入學評量依據。(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16)。
析與政策研究平台,確保教育決策建立在實證數據上,推動更精確有效的數位教育政策;三、完善數位學習診斷與評量系統:雙方可共同研究 AI 評量技術,使適性學習與個人化教育更完備,並探究數位學習平台與公部門資源整
第 257 期
研究紀要
界的重視,希望學生能活用學科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然而,PISA、TIMSS等國際評比對於學科評量,大多是各別測量學生在單一學科知識的素養能力,例如:數學、科學或語文理解等。臺灣在各個教育階段的學科
礎的多文本閱讀教案,教案設計強調任務導向閱讀,結合略讀、精讀、比較與統整等策略,並搭配視覺化投影片與評量工具,提升教師實施的便利性與學生的理解效果。陳教授指出,證據本位的教學設計,能有效支持教師在多元語文
第 258 期
活動報導
在評量方面,新加坡教育體系強調評量不僅為學習成果的檢核工具,更是促進學習與調整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透過設定個人與團體目標、引導學生進行
第 259 期
活動報導
本院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於2025年7月9日舉辦「走進國際評比的命題現場:探索TIMSS的命題與評量新趨勢」專題演講,邀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習與教學國際碩士學位學程蓋允萍副教授,以多年參與「國際數學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