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聯;第二場「AI時代與辭典編
9;庫」(Corpus of Contemporary Taiwanese Mandarin,簡稱COCT)
1;出,面對現在AI、ChatGPT的挑戰,
C. J. (2022). STEM without art: A ship without a sail.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43, Article 100
;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於不同領域
0;伸至語料庫等AI應用,整體來
2;並分享如何在AI時代的洪流中
一、為何需要這份指引? 多位國中藝術教師反應,教育部目前尚未發布可供參考的藝術素養導向教學指引,許多網路資源以課綱解釋性文件或實際教案為主,缺乏實際的指引或相關工具,對現場教師落實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的指導性仍不足,教師較無法在短時間內掌握其原則與實踐策略,影響了素養導向教學的意願,導致教法仍停留在傳統的模式,亦降低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這份指引發展的依據與架構為何? 為了解決此問題,本研究透過多場訪談與諮詢會議,發展出19條指標,其內容首先參考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理念、精神與內涵,以及藝術領綱的學習重點,分成「課程理念發展」與「教學歷程實踐」兩個部分,前者分成「自發」、「互動」、「共好」、「跨領域/科目統整」四個原則,後者分成「認知、態度與技能的統整」、「學習情境強調脈絡化」、「兼重學習歷程、策略與方法」、「強調生活中實踐力行」四個原則,每個原則有1至3條的適切指標,各原則依據教師的試行心得與建議補充於備註欄(如圖1),提醒大家在教學時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替代方案或應對策略等。 圖1、十二年國教國中藝術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適切指標舉隅 三、試行後研究者對這份指標的省思 試行教師皆對此份指標持肯定意見,認為內容十分具體且適用,與教師們的授課經驗相符,然而其中有幾項指標的難度較高,須對授課內容做取捨,因此也考驗教師的功力與耐心。此份指標真正的用途應是在授課前作為設計課程的參考,而非授課後檢閱自己是否符合的檢核表。因各指標包含不少細節,可能導致教師為符合指標,選擇許多指標,將課程設計得包山包海,卻只沾到皮毛,不知重點為何,但選擇太少又顯得該課程缺乏素養,因此如何拿捏與取捨,須教師的智慧與經驗。 四、未來這份指標可以如何運用? 未來可提升指標應用的廣度與深度,轉化為各式文件發展的基礎,例如納入師培課程內容、全國性或各縣市優良教案教材評選的參考、開發素養導向適切指標增能的線上APP 課程,提供教師更快速便利的資訊取得管道,而為擴大指標的適用性與能見度,可邀請偏鄉學校、不同特色的學校、班級的教師,於課推系統發行之刊物、電子報或網路媒體中撰文分享與回應。 資料來源 黃祺惠(2022)。核心素養在課室落實的推動與轉化因應—以國中藝術與健體領域為例。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AER-2019-029-C-1-1-A5-04)。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前言 什麼是代數呢?顧名思義就是「以符號代表數」。短短幾個字的說明看似簡單,但卻是許多人在回想學習數學過程中感到困難與挫敗的單元。文字符號的使用之所以抽象在於學習者須跳脫出對問題情境的依賴,找出問題背後所代表的數學結構,也就是從現實問題轉化到數學問題的形成過程。接著再對這些文字符號進行運算,求出數學問題的答案。然而,要對抽象的文字符號進行運算並非易事,它並不像算術運算那樣可以借助具體物的視覺操作看到運算後的結果,因此加深代數運算的抽象性與困難性。許多學生為取得好成績,開始強迫自己做大量的機械化練習,形成會做不會解釋及要學好數學就要大量練習題目的刻板印象。為改善此一學習亂象,十二年國教數學領綱提出五大基本理念。其中之一便是數學應提供每位學生有感的學習機會。由於教科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來源與基本工具,因此本文從教科書內容(教材)的展演形式出發,說明如何透過不同展演形式的呈現幫助學生進行有感的數學學習。 一、透過動態視覺化展演運算過程 代數基本運算之所以抽象在於初學者從教科書文本上一列列推導出的靜態代數式中看不到運算的過程。當初學者無法理解這些代數式是如何被推導出來時,就可能產生硬記或迷思概念等學習現象。因此,若能借助數位工具的特色功能重現代數運算的演算過程,應能減輕初學者學習代數基本運算的學習負擔。以分配律 (4x-1)×(-5)=-20x+5 為例,一般在紙本教材中,例如現行中小學生使用的紙本教科書,會如圖一(1)的呈現方式,利用靜態的箭頭圖示表達運算的方式。但對初學者來說,他們可能不清楚 4x×(-5) 為何可以求出 -20x。若能透過圖一(2)動態展演方式呈現(4x-1)×(-5) 經由分配律得到 4x×(-5) 和 -1×(-5) 以及 -20x 與 5 的運算過程,相信會有助於初學者對推導結果的理解和掌握。此類藉由動態視覺化進行展演的數位學習內容經常見於教科書商所建置的電子教科書中的多媒體素材。 圖1、運用靜態和動態兩種不同展演方式呈現代數基本運算中的分配律 二、利用帶有隱喻效果的手勢動畫表達運算的概念與過程 雖然動態展演方式能將文字符號間的運算過程以視覺化方式動態呈現,不過對一些初學者來說,可能會因為呈現的畫面過於短暫而未能在短時間內理解動畫所展演的數學意涵。因此研究者與國內兩位數學教育學者參考國外相關研究,在代數運算過程中,透過手勢動作的隱喻方式呈現運算過程中的數學意涵。例如在圖二中透過手勢將文數字一個一個移動到要進行運算的地方就如同幼兒時期在學習均分物品般的分配動作。因此,在動畫展演過程中,透過帶有隱喻意涵的手勢動作,有機會提供初學者理解動畫過程中的數學意涵。圖三的Gif檔為結合手勢動畫說明分配律展開運算之示例。 圖2、透過手勢隱喻方式呈現分配律的演算過程 圖3、運用手勢動畫展演分配律演算過程之示例GIF檔連結網址:https://math.ntnu.edu.tw/~tsoty/gesture/ 結語 本文簡述代數學習對許多初學者感到抽象且不易學習的可能因素,並舉例說明透過動態視覺化與帶有隱喻意涵的手勢動畫方式,來展演代數基本運算的演算過程,能提供初學者有感的學習機會。事實上,從研究者與兩位數學教育學者一同進行的研究中確實發現,相較於紙本教材上所呈現的靜態圖示或是借助動畫方式展演運算過程的數位內容而言,在動畫中加入帶有隱喻效果的手勢動畫能更有效,且有效率的幫助學生解決有關代數運算的基本計算與概念遷移的問題。此研究發現可配合教育部現行推動的生生有平板政策,建議應設法鼓勵教師與教學設計者在數位教材中結合概念隱喻的想法,進行更多的數位教材內容的研發工作,以提供學生有感且有意義的數位學習內容。 資料來源 左台益、呂鳳琳、李健恆(2022)。體現動態視覺化對中學生學習代數式基本運算的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7(4),285-318。 左台益(2021年10月31日)。中學代數數位學習系統之開發(MOST 106-2511-S-003-025-MY3)。
6;室舉行。因應AI風潮,翻譯研
#38754;臨ABC新世代(AI人工智慧、BigData
根據廣泛閱讀基金會2016年的資料,如果學生了解一頁中98%的用字,就能快速閱讀,並且保持高度的理解力。如果一頁中了解的用字低於90% (也就是10個字中有一個是生字),那麼閱讀就會變得緩慢,學生會感到挫折,需要大量查檢字典,理解力也會受到嚴重影響。當學生了解一頁中90%-98%的用字,閱讀是處於「教學」的層級。在這個難度層級,學生了解足夠的上下文,可以有適度的理解力;然而,如果他們想更加瞭解文本,仍需查詢很多用字。如果學生了解98%以上的的用字,他們就處於廣泛閱讀的「最佳點」,可以快速閱讀。 那麼教科書詞語的情形如何?本電子報第211期〈專業學科所使用的字詞與國語文教科書有落差嗎?〉一文,比較同出版社出版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與國語教科書,兩領域使用的相異一般詞語落差從三年級的約50%至六年級的約35%。另外,不同出版社出版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兩兩出版社在一般詞語的落差,三年級的約為32%,至六年級約29%,不同版本的國民中學及高級中學教科書之間的落差亦有類似情形。顯示落差大到學生不易自行閱讀;因此,這些研究報告中亦有列出詞語表,提供轉換教科書版本時,教學及學習參考。 而且,各出版社版本之間累積使用的相異一般詞語雖然相近,逐年增加的幅度也接近。至六年級時,各版本約使用5,000詞,至九年級時約使用1萬3,000詞,至十一年級時約使用2萬1,000詞,詳如表1。 表1、各出版社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及102年高中課程綱要自然領域教科書累積使用的總詞語/相異詞語數量 然而,發現國小升國中的六至七年級,以及國中生高中的九至十年級,詞語數量增幅遠大於其他年級,詳如圖1。突顯國小升國中,以及國中升高中時,需關注使用相異詞語數量突增是否會造成學習負擔? 圖1、各出版社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及102年高中課程綱要自然領域教科書累計使用的相異詞語 語言學著名的齊夫定律(Zipf’s Law),說明雖然語言使用的詞語很多,但是常用的詞語並不多。以國內常見的幾家新聞媒體為例,民國105年至111年,每年總詞語數量都約6千萬詞,相異詞語的數量雖然高達82萬詞,但是每百萬詞出現十次以上的常用詞語最多為10,298詞,累積百分比達85%以上。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及十二年國教課綱之國中自然領域三版本同出版社教科書使用的相異詞語比較,交集詞語占十二年國教課綱教科書使用詞語的百分比,七年級為71.9%-81.1%,八年級為74.3%-76.5%,九年級約為75.4%-80.5%,七至九年級為78%-80%。顯示雖然十二年國教課綱教科書的內容減少,但是同出版社對詞語的使用還是未延續前版本。經分析各版本編輯的團隊,發現各套教科書都是不同的編輯團隊。 若排除科學名詞及專有名詞,僅就相異一般詞語異比較,十二年國教課綱教科書使用的詞語數量少於九年一貫課綱教科書。而且,共同使用的詞語數所占的百分比,十二年國教課綱由於每周授課時數少一節課,所以詞語數較少,相對所占比例較高,七年級為70.8%-81.4%,八年級為73.4%-75.4%,九年級為75.5%-80.3%,七至九年級為77.5%-79.6%。情形類似於全部詞語的情況。 這些結果顯示生活上常用的詞語雖然不是太多,而且,對詞語是否了解會影響學生對教科書的閱讀理解。但是教科書無論是同出版社自然與生活科技不同學習階段教科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與國語教科書不同學習領域。或是依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及十二年國教課綱綱要編輯的教科書,都有超過20%以上的差異,或許是大家都理所當然認為學生一般詞語應該都會。 資料來源 林慶隆、盧昱勳(2022)。中學自然領域教科書跨版本及跨課綱之字詞分析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AER-2021-012-C-1-1-B4-09)。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7;的數位科技及AI的帶領下,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