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搜尋



第 254 期
國際脈動
以PISA 2022探討臺灣學生學習表現

一、前言   PISA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主辦的全球性學生評量,自2000年起,每三年舉辦一次。評量內容涵蓋數學、閱讀、科學等三大領域,每次調查以一項素養為主,另二項素養為輔。測驗模式自2015年起,全面採用數位化評量。2022主測領域為數學,閱讀與科學為輔測領域,另加測創新領域—創意思考。測驗對象為15歲學生(本次調查為2006年出生之七年級以上的學生)。抽樣學校包含國中、高中、高職、綜合高中、完全中學及五專。評量包含2個小時的測驗,以及測驗後的學生問卷與資訊與通信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ICT)問卷。問卷調查了學生本人的態度、傾向和信念、他們的家庭、他們的學校和學習經歷等方面的資訊。另外由施測學校校長填寫的學校問卷則蒐集有關學校管理和組織機構以及學習環境等資訊。   PISA主要評估學生是否能應用他們在學校學到的東西。要在PISA中表現好,學生必須能夠從他們所知的東西中推斷出來,跨越學科邊界思考,創造性地應用他們的知識新境,並展示有效的學習策略。例如,在PISA數學評估中,學生不僅要展示數學內容知識,還要展示他們能像數學家一樣思考,將現實世界的問題轉化為數學世界的問題,進行數學推理,並在原始問題上下文中解釋數學解決方案。   如果我們只是教給孩子們我們所知的,他們僅能跟隨我們的腳步前進;但如果他們學會如何自主學習,創意思考和與他人合作,他們就可能超越我們現任認知的學習邊界。一些人認為PISA測試是不公平的,因為它們可能會讓學生面對他們在學校未曾遇到的問題。但生活本就不公平,因為生活中的真正考驗不是我們能否記住我們在學校學到的,而是能否解決我們今天無法預料的問題。   最近一次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 2022)調查結果已經在2023年12月5日公布。從媒體報導可知,相較於2018年(當時臺灣受測學生仍接受舊課綱)在數學、閱讀、科學等學科的評量表現,臺灣學生這四年來無論是分數或排名都有大幅的進步,其中尤以數學表現最佳(世界排名第3名)、科學素養次之(排名第4名),閱讀素養第三(排名第5名)。換言之,透過本次評量結果證明,108課綱推動四年後,確實有助於提升臺灣學生學科素養能力。但還是有部分關心教育人士認為,新課綱擴大了教育階級的差距,事實是否真的如此?本文茲就PISA 2022 Results(Volume I)The State of Learning and Equity in Education報告書內容整理後進行討論。或許我們可以從中獲得解答。 二、2022臺灣學生學習表現   本段主要以2012、2018與2022三個施測點進行比較。2012是PISA紙筆測驗的最後一屆,比較2012-2022可以了解學生面對到數位化題型的學習表現,藉此也可以了解學生數位化能力。2018-2022主要是比較疫情前與疫情後的表現,但對於臺灣學生而言,亦了解108課綱實施的成效。 (一)數學   本次2022臺灣學生學習表現,數學為547分,相較於2018的531分呈現顯著進步。其中PR90以上學生,大幅進步30分左右,然PR10以下的學生雖然下降4分,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約可稱持平表現狀態。若再往前比較2012年最後一次紙筆測驗的表現,在高分族群(Level 5 or 6)學生,2022學生仍低於2012年的表現。低分族群(低於Level 2)而言,分數雖上升1.8分,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仍可稱持平表現狀態。 (二)閱讀   本次2022臺灣學生學習表現,閱讀為515分,相較於2018的503分呈現顯著進步。其中PR90以上學生,大幅進步13.5,然PR10以下的學生則上升7.4分,皆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易言之,臺灣學生閱讀能力顯著提升。若再往前比較2012年最後一次紙筆測驗的表現,在高分族群(Level 5 or 6)學生,2022學生高於2012年的表現2.2分,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約可稱持平表現狀態。不過在低分族群(低於Level 2)方面,分數上升4.3分,並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顯示低分族群已消弭數位落差之現象。 (三)科學   本次2022臺灣學生學習表現,科學為537分(歷史最高),相較於2018的516分呈現顯著進步。其中PR90以上學生,大幅進步22.5,然PR10以下的學生則上升14.5分,皆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易言之,臺灣學生科學能力顯著提升。若再往前比較2012年最後一次紙筆測驗的表現,在高分族群(Level 5 or 6)學生,2022學生高於2012年的表現9.4分,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低分族群(低於Level 2)方面,分數雖上升2.3分,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水準,仍稱持平表現狀態。根據上述,顯示高分族群已消弭數位落差之現象。 表1、臺灣PISA表現跨年度比較表 資料來源:OECD(2023)。 三、臺灣與國際比較   本文就以2022與臺灣同為OECD評選之四大教育堅韌性國家進行比較,分別為臺灣、日本、韓國與立陶宛。本次PISA的報告中特別就2012(紙筆測驗)與2018(疫情前)與2022年學生學習表現進行比較。 (一)2012-2022的變化 1.高分組   相較於2012,臺灣學生2022數學在高分組學生(Level 5 or 6)分數下降5.5分(達顯著差異水準),韓國情況更嚴重,下降8分(達顯著差異水準);日本與立陶宛分數雖下降,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臺灣與韓國高分組學生數學表現目前尚未回到2012年的能力水準。   臺灣學生2022閱讀在高分組學生(Level 5 or 6)分數上升2.2分、立陶宛上升1.4分,韓國下降0.8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不過日本狀況則不同,下降6.1分(達顯著差異水準)。易言之,臺灣、立陶宛與韓國高分組學生數學表現目前已回到2012年的能力水準,但日本尚未恢復。   臺灣學生2022科學在高分組學生(Level 5 or 6)表現突出,分數上升9.4分、韓國上升4分,達顯著差異水準。不過日本下降0.2分、立陶宛上升0.4,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四國高分組學生都已回復到2012的能力水準,特別臺灣與韓國學生更超越2012年紙筆測驗的能力水準。 圖1 、2012-2022高分組數學、閱讀、科學能力升降比較 資料來源:OECD(2023) 2.低分組   相較於2012,臺灣學生2022數學在低分組學生(未達Level 2)分數上升1.8分、日本上升0.9分、立陶宛上升1.8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惟韓國則上升7.1分,達顯著差異水準差異。易言之,四個國家低分組學生皆回復到2012年的能力。   臺灣學生2022閱讀在低分組學生(未達Level 2)分數上升4.3分、日本上升4分、韓國上升7分,達顯著差異水準。僅立陶宛雖上升3.7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易言之,臺灣、日本與韓國低分組學生閱讀表現目前已回到2012年的能力水準,但日本尚未恢復。   臺灣學生2022科學在低分組學生(Level 5 or 6)分數上升2.3分、日本下降0.4分,但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不過韓國則上升7.1分、立陶宛上升5.7分,並達顯著差異水準。易言之,四國低分組學生都已回復到2012的能力水準,特別韓國與立陶宛學生更超越2012年紙筆測驗的能力。 圖2、2012-2022低分組數學、閱讀、科學能力升降比較 資料來源:OECD(2023) (二)2018-2022的變化 1.高分組   相較於2018,臺灣學生2022數學在高分組學生(PR90以上)分數大幅上升30.6分、日本上升16分,皆達顯著差異水準;韓國雖上升8.3分,立陶宛則下降7.5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臺灣與日本高分組學生數學表現更勝2018年的能力水準。   臺灣學生2022閱讀在高分組學生(PR90以上)分數上升13.5分(達顯著差異水準);日本上升9分、韓國上升1.4分,立陶宛下降5.1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四國高分組學生閱讀與2018年無異,但其中僅臺灣表現突出,高分組學生閱讀能力成長。   臺灣學生2022科學在高分組學生(PR90以上)表現突出,分數上升22.5分、日本上升16.9分、韓國上升15.5分,達顯著差異水準、立陶宛雖上升6.5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臺灣、日本、韓國高分組學生都超越2018的能力水準。 圖3、2018-2022高分組數學、閱讀、科學能力升降比較資料來源:OECD(2023) 2.低分組   相較於2018,臺灣學生2022數學在低分組學生(低於PR10)分數下降4.1分、日本下降2.6分、韓國下降5.5、立陶宛上升1.7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四個國家低分組學生與2018年數學能力無異。   臺灣學生2022閱讀在低分組學生(未達Level 2)分數上升7.4分、日本上升12.8分、韓國上升2分、立陶宛下降3分,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四個國家低分組學生與2018年閱讀能力無異。   臺灣學生2022科學在低分組學生(Level 5 or 6)分數大幅上升14.5分、日本上升16.7分,皆達顯著差異水準。不過韓國下降0.2分、立陶宛上升0.2分,未達顯著差異水準,表示能力狀況持平。易言之,四個國家低分組學生與2018年閱讀能力無異。易言之,臺灣與日本低分組學生科學能力有明顯上升趨勢。 圖4、2018-2022低分組數學、閱讀、科學能力升降比較 資料來源:OECD(2023) 圖5、2012、2018、2022臺、日、韓、立四國學生素養表現比較 資料來源:OECD(2023) (1)臺灣高成就學生在精進數學素養能力策略,仍有討論空間。   根據2012-2022的比較後發現,從紙筆測驗到數位測驗的今天,臺灣學生在數學素養未達紙筆測驗時的水準。期間雖經歷評量架構的轉變,但數學的數位素養可能也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2)韓國低成就者學生在紙筆轉數位測驗上,各學科素養表現突出   檢視2012-2022的比較後發現,韓國低分組學生在各學科素養都有顯著進步,其相關的教育政策與教學策略,值得我國探究。 (3)108課綱推動後,頂尖向前衝,學習不落後   本次透過2012、2018、2022三波測驗結果進行比較,臺灣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素養能力有顯著上升趨勢。特別透過臺、日、韓、立四國比較後,臺灣不論在高分組或低分組素養能力上升優於其他各國(詳如圖5)。 四、結語   比較被OECD評選四大教育堅韌性國家後,得到以下觀點: (一)臺灣高成就學生在精進數學素養能力策略,仍有討論空間。   根據2012-2022的比較後發現,從紙筆測驗到數位測驗的今天,臺灣學生在數學素養未達紙筆測驗時的水準。期間雖經歷評量架構的轉變,但數學的數位素養可能也是主要影響因素之一。 (二)韓國低成就者學生在紙筆轉數位測驗上,各學科素養表現突出。   檢視2012-2022的比較後發現,韓國低分組學生在各學科素養都有顯著進步,其相關的教育政策與教學策略,值得我國探究。 (三)108課綱推動後,頂尖向前衝,學習不落後。   本次透過2012、2018、2022三波測驗結果進行比較,臺灣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素養能力有顯著上升趨勢。特別透過臺、日、韓、立四國比較後,臺灣不論在高分組或低分組素養能力上升優於其他各國(詳如圖5)。 (四)整體而言,臺灣學生學習表現在此波疫情下表現呈現逆勢成長,其成長幅度勝其他各國,更被OECD評為:具有「教育堅韌性」的四個國家之一。 資料來源 OECD (2023). PISA 2022 Results (Volume I) The State of Learning and Equity in Education.


第 220 期
研究紀要
「別哭,小北極熊!」自學有一套,國語文數位教科書教學示例

    在資訊爆炸時代,閱讀量和類型與時俱增,學習者時刻身處資訊超載的狀態。如何幫助學習者成為主動的資訊掌握者與知識建構者,並以更有效能的方式進行語文學習與閱讀活動,是重要的課題。透過數位介面的教學與學習已是常態的學習行為,以學習科技建構多元學習素材、自主選擇與高互動回饋與資源共享的數位自主學習平臺,更是未來趨勢。   本研究基於閱讀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基礎,帶領國小語文領域且具國語科輔導團經驗教師共同研發國語文數位教材,共發展含文本、教案、試題、課程模組之「別哭,小北極熊!」自主學習數位教科書一單元,此研發選材以小北極熊面對溫室效應經歷展開學習歷程,故事題材為現今眾所關心的暖化議題,動畫影片生動反映核心議題,自學者可以學會閱讀策略與文本意涵。此外,考量互動與即時性,自我評量答案馬上提供正確解答,每次完成評量就可以得到總分,自學者可以馬上取得挑戰與回應的結果。學習介面包括課文區、自學區與遊戲區。 一、課文區   課文區內詞彙、句型、段落與主旨學習素材,分別以超連結、符號方式呈現,只要將滑鼠移至有圖案的區塊點選,便可連至測驗區與自學區。左方工具列提供各學習區塊的轉換。 圖1、點選課文區中的各種符號超連結即可開始學習活動   二、自學區   自學區之設計由詞彙漸進到篇章理解,詞彙層次包含理解詞彙與擴展詞彙,內有字詞理解概論、析詞釋義、上下文推詞義與查字典等自學影片。句層次包含句子組成及複句,內有認識複句、因果複句、轉折複句與目的複句等自學影片,段落層次包含重點擷取,圖文閱讀,內有概論、問題理解、標題理解、圖表理解等自學影片,最後是篇章重點與主旨掌握,內有主題句、主旨等自學影片。   自學區以完成任務闖關概念設計學習活動,以助於提升學習動機。初始設定為小北極熊坐困冰山孤島,四周散佈著融冰,融冰中的每座孤島,有著設計好的策略影片的主題學習單元,自學者要學會才能過關(圖2),學習者逐次看完影片完成自我評量,就算闖關成功,每完成一個單元,冰塊便會向北極熊所在的位置靠近,等到自學者通 過所有學習評量,原先四散融冰中的孤島,就會向小北極熊所在的冰島靠攏聚齊,最後完成挑戰後,小北極熊便會開心笑了(圖3)。   圖2、融冰的孤島需自學者完成任務以拯救小北極熊     圖3、完成學習任務冰塊聚攏後小北極熊開心笑了   三、挑戰區   挑戰區分成洞穴、浮冰與海洋三個區塊,詞彙、句型、段落與篇章等測驗項目分 散於各挑戰區中,學習者可自行選擇闖關,每完成一區的測驗題,即立即給予作答回饋,並提供分數(圖4)。   圖4、挑戰區的測驗可即時給予學生作答回饋     本研發「別哭,小北極熊!」線上版架設於網站 (https://polarbear.smartreading.net/text.html),點選連結即可進入學習。此研發示例以小北極熊面對溫室效應經歷展開學習歷程,故事題材為現今眾所關心的暖化議題,動畫影片生動反映核心議題,自學者可以學會閱讀策略與文本意涵,有效提升國語文素養;也可以瞭解作為地球公民一分子該盡的責任。   資料來源 陳茹玲(2020)。數位教科書設計示例—國語文教學素材之研發建構(連結網址(I))(連結網址(II))。國教院研究計畫:NAER-2019-029-C-1-1-B3-03。執行期間:2019年8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第 255 期

第 256 期
推動數位教育創新

法人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於2025年3月28日院慶當天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 (MOU) 。伴隨數位科技與AI技術的蓬勃發展,本院期望能推動未來教科書的發展,以及個人化學習機制的建置,透過公部門與民間團體的合作

AI時代的教師轉運力

小學簡妙娟校長與新北市三峽區成福國民小學張乃文退休校長擔任與談人,透過豐富的教學經驗及深入研究,以「AI時代的教師轉運力」為主題,探究在AI時代下,教師該如何憑藉敏銳的觀察力與智慧培養自己的轉運力 (Se


第 257 期
研究紀要
十二年國教課綱的現在與未來

  十二年國教課綱在「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的願景引領下,結合「自發、互動、共好」的基本理念,以「連貫統整」、「素養導向」、「多元適性」、「彈性活力」及「整合配套」作為課綱發展的方向(潘文忠主編,2014:16-21)。而依此原則所產出的總綱、領域/科目、專業群科課綱及各類課綱,與2020年OECD所公布的課程修訂原則相符合,顯見十二年國教課綱具有前瞻性與未來性(參見圖1)。   圖1、OECD課程設計原則與十二年國教課綱課程發展特色之比較   資料來源:OECD(2020)、吳正新(2024)。     然而,OECD的《課程(重新)設計》亦提醒,課程若多年不變,就會缺乏創新概念,無法適應社會變遷(OECD,2020)。2023年下半年,國教院盤整院內外研究、國際評比、教育部相關調查資料、各界調查(包含媒體、教師團體、學生團體等),輿情分析以及外界來函,以了解目前課綱推動的狀況。   各界的調查對於十二年國教的理念、目標,與課程發展的方向大致持肯定態度。例如:《聯合報》於2022年針對全臺666所國中、300所高中教務主任或指定代理人所做的〈全台國高中課綱實施3年現況調查〉指出,十二年國教課綱對於學生的正面影響包括:「學生有更多機會生涯探索」(81.7%)、「課程規劃有利於培養批判思考、邏輯運算等符合未來趨勢的能力」(63.3%)、「學生更願意自主學習」(36%)、「學生更樂於關心國內外公眾議題」(29.3%)等(聯合報,2022)。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2023,以下簡稱「全教總」)針對全國高中職教師的調查指出,有59.7%的比例同意十二年國教課綱的實施方向正確,54%的比例同意十二年國教課綱符合未來社會的需求,54.7%的比例同意給十二年國教課綱正面評價。而十二年國教課綱最成功的部分在於讓學生有多元適性的課程、彈性規劃,以利學生進行自我探索與自主學習等。而我國在2022年國際公民素養評比(ICCS 2022)更拿下世界第一,顯見十二年國教的探究學習及素養導向教學符合國際公民教育的趨勢(國教署,2023)。   相較於上述正面評價,在全教總的調查中,同意十二年國教課綱整體規劃合理的比例為50.2%,略高於不同意的49.8%。其中,普通型高中教師不認同的比例則超過五成。而《聯合報》的調查另指出,有72.1%的教務主任或其代理人認為十二年國教課綱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包括:「學生學力落差擴大」(72.1%)、「課程多元,學生作業量過多」(63.1%)、「新課綱縮減必修時數,學生學力不足」(62.9%)等。   節數規劃與學生基本學力一直是各界爭論的焦點,而相關的國際評比及國教院的研究則提供不同的視角與調查結果。在學生基本學力部分,PISA 2022的調查指出,我國共182校約6,000名15歲在學學生參加施測,此次評量數學、閱讀、科學素養排名均較2018年進步,數學表現平均547分,排名第3名(2018年排名第5名);閱讀素養平均515分,排名第5名(2018年排名第17名);科學素養平均537分,排名第4名(2018年排名第10名);數學、閱讀與科學的表現均優於OECD平均,為PISA評量數位化(PISA 2015)以來的最佳表現(國教署,2023)。另根據國教院所做的臺灣學生成就長期追蹤調查(TASAL),比較2019年舊課綱七年級學生及2023年新課綱七年級學生在國語、英語、數學、科學及社會領域的學習表現顯示,十二年國教課綱學生在各科目上的表現均優於舊課綱學生。   另外,依據國教院所做的學生調查,1在各領域/科目皆有過半數的學生同意現行的部定節數/學分數規劃。在國中教育階段,除社會及自然科學領域選擇「不需調整」為55%外,其餘領域/科目認為「不需調整」的比例皆高於六成。在高中教育階段,則各領域/科目皆有六成以上的學生認為「不需調整」。在各類型高中,認為目前「各類課程配置適切,不需要調整」的比例皆居該類型首位,在普高為38.3%、綜高為44.3%、技高為38.6%。其次為「團體活動及彈性時間應增加」,在普高為37.8%、綜高為43.7%,與前一選項差距不大。在技高則是「技高專業科目、實習科目學分數應增加」,有32.8%的學生選擇。而選擇「部定必修學分數應增加」者,普高為16.6%、綜高為10.8%、技高為9.4%,僅高於「校訂必修學分數應增加」(普、技、綜共同選項)及「選修課程一般科目學分數應增加」(技高選項)。換言之,相較於增加更多一般科目的修習時間,學生更傾向能適性發展的課程架構(詳見表1、表2)。   表1、普通型高中、綜合型高中課程架構調整意見(複選題)     表2、技術型高中課程架構調整意見(複選題)     在多元適性與基本學力鞏固之間,不同的調查皆呈現意見分歧的狀況。在上述國教院問卷調查的開放問題中,同樣發現學生一方面希望有更適性的課程規劃與選擇,另一方面則希望有更確切的考試範圍與答案,以利升學準備。基於上述認識,建議未來的課程發展研究可以加強現有優勢,持續培養學生批判思考、運算思維等符合未來趨勢之能力等,讓課程發展更能兼顧學生的基本學力以及核心素養的培養,培養民主價值、創新能力和公義精神的公民,並因應時代變遷、新科技發展,以及國家重要政策,讓課綱推動能與時俱進。   註解 1 此為國教院《國教一般科目課綱定位、功能與架構之擬議》研究計畫所做的學生調查,目的在了解學生對於十二年國教部定及校訂課程節數/學分數規劃之意見。問卷由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同仁楊秀菁、蔡曉楓、劉欣宜,助理林欣誼共同研擬。陳穎謙、林欣誼協助問卷資料整理及統計。國中教育階段部分,以112學年度(2023年8月)入學之高一生為調查對象,蒐集其對國中教育階段課程之意見。研究問卷建置在國家教育研究院的TASAL計畫調查平台,隨機抽樣全國各公私立高中職符合資格的受測者填寫。問卷將分A、B版(分就不同領域進行調查),有效問卷,A卷共1,246份,B卷共1,333份。高中教育階段,主要鎖定111、112學年度入學的大一、大二學生,蒐集其對高中教育階段課程的意見。研究問卷建置在SurveyCake問卷調查平台,採網路便利抽樣,透過問卷代發公司所建立的樣本母體,將問卷調查連結發送給符合資格的受測者填寫。有效問卷,A卷共1,002份,B卷共1,004份。   參考文獻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2023年5月25日)。高中(職)階段教育現況問卷調查結果說明—108課綱整體評價。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吳正新(2024)。評量即學習於跨域課程的實踐(連結網址(I))(連結網址(II))(NAER-2022-022-C-1-1-C1-00)。國家教育研究院。 國教署(2023年11月28日)。我國參加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22成果表現。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國教署(2023年12月5日)。臺灣PISA 2022成果發表。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楊秀菁、蔡曉楓、劉欣宜、謝名娟、吳文龍(2024)。國教一般科目課綱定位、功能與架構之擬議(連結網址(I))(連結網址(II))(NAER-2022-022-C-1-1-B7-01)。國家教育研究院。 潘文忠主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國家教育研究院。 聯合報(2022年6月20日)。全台國高中課綱實施3年現況調查。聯合報。 OECD (2020). Curriculum (re)design. OECD.

學科知識能促進跨學科統整能力嗎?學生在跨學科統整素養能力的表現

  近年來素養能力受到各界的重視,希望學生能活用學科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然而,PISA、TIMSS等國際評比對於學科評量,大多是各別測量學生在單一學科知識的素養能力,例如:數學、科學或語文理解等。臺灣在各個教育階段的學科也多採用分科教學,然而,我們日常生活的問題常需要用多種學科知識才能全面解決問題,使得我們對學生跨學科統整素養能力缺乏瞭解。   本文將跨學科統整素養區分成三種思維層次的能力,而由低至高,分別為辨識與形成問題、應用與推論、詮釋與評估。辨識與形成問題是檢測學生是否能辨識情境中訊息及所對應的相關知識;應用與推論是能運用學科知識,並根據得出的結果提出結論;詮釋與評估是檢視學生是否能整合多種學科知識進行系統思考,提出全面性的解決方案與自我觀點。   在經過大規模進行七年級學生評量資料收集,分析結果發現,學生在跨學科統整素養表現及其各個學科間,呈現高度相關,顯示基本學科知識是解決生活素養問題的基礎,但是,隨著思維層次的增加,學生的表現卻逐漸下降,也顯示出有深厚的學科知識並不一定擁有跨學科整合的能力,尤其在詮釋與評估的能力表現上較薄弱。   臺灣國中教育雖然劃分領域,期望能降低學科的分界,然而,在教學上大多是採用分科教學,其中,學生學習評量也是以單學科測驗為主,較缺乏跨學科統合思考的練習機會。因此,當面臨沒有明顯學科的情境問題時,學生會不知道該從哪些角度切入問題,例如在下圖的情境中,學生知道統計圖表所傳達的訊息,但在回答此問題時,學生還需要了解臺灣的氣候、地形、水文、雨量等地理知識,這些因素如何影響臺灣水資源的使用方式,在整合所有資訊及所學知識後提出結論。然而,這種非指定特定學科的問題環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整合多方資訊與各科知識,提出符合生活情境問題的適切方案,是適應未來生活的重要能力,因此,我國教育應強化資訊整合及高層次思維的能力,以利學生能夠適應多變而複雜的未來生活。     圖1、跨學科主題統整範例試題     本文也發現各個學科與跨學科統整素養表現有高度正相關,顯示學生單學科知識會影響跨學科統整素養能力的展現,其中,學生各科知識越豐厚,越具有跨學科統整能力,也越能解決生活情境中的問題。另一方面,在進一步分析學生跨學科統整素養表現及其與中文閱讀能力關聯,顯示中文閱讀與跨學科統整素養表現呈現高度正相關。這結果顯示出即使本文在設計評量工具時,已經儘可能減少題組文字描述,對於學生在回應評量問題的負擔,同時,題幹敘述也只保留必要訊息,以降低中文閱讀能力對各學科的影響。然而,這依舊很難避免中文閱讀能力對於學生在跨學科評量表現的影響作用。若以圖中試題為例,學生得要先理解題目敘述,知道不同水力發電的發電方式差異,才能去思考不同水力發電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可能會使發電量產生何種差異。   鑒於研究結果,教師在教學時,建議不能一味培養學生素養能力,而忽略學生基本的學科知識,其中,素養能力與基礎知識應該同時並進,並提供學生連結生活經驗及跨學科整合的機會,增進學生高層次思維的能力。   資料來源 謝進昌、王曉嵐、陳鏗任、呂鳳琳、黃彥融、陳毓欣、趙珮晴、蔡明學(2024)。數位世代下臺灣學生成就長期追蹤評量(I),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AER-2023-011-C-1-1-C3-01。執行期間:2023-02-18至2024-12-31。


第 258 期
從詞彙覆蓋率比較國際間英語教科書詞彙的使用

  在閱讀過程中,讀者通常會遇到幾個不認識的單字,這些單字會阻礙理解。如果不認識的單字比例越高,閱讀的阻礙也就越大;反之,認識單字的比例越高,閱讀理解也就越順利。認識單字比例可視為心理詞彙對文本的覆蓋率。例如,若學生在一篇包含 57 個字的文章中標出 5 個不認識的字,那麼覆蓋率為 91.2%。這意味著學生的心理詞彙可以覆蓋文章中 91.2% 的單字。   節錄自《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一般而言,覆蓋率在 98% 以上的文本閱讀起來流暢愉快,適合作為學生的課外讀物。覆蓋率在 90%-98% 之間的文本有一定難度,適合作為課堂教材。而覆蓋率低於 90% 的文本會造成理解困難,使學生感到挫折,故較不適合作為教材。   詞彙覆蓋率還可以作為衡量教科書詞彙與實際語言使用之間差距的指標。當教科書的詞彙能夠覆蓋大部分實際語言使用的情況時,表示教科書所包含的詞彙已經非常接近實際語言使用。這種方式可以評估該課程所包含的內容是否能夠支持相關的教學應用。例如,若要將英語作為其他課程的授課語言,就需要評估目前學生的英語詞彙量是否能夠應對其他課程所需的詞彙。   在我們的研究中分析了9個國家的小學英語教科書中的詞彙對COCA 語料庫的覆蓋率,藉以了解這9個國家的小學英語教科書和英語實際使用上的差距(如圖1)。從圖中可以看出,這些國家的覆蓋率大約可以分成三組,第一組為新加坡、菲律賓及馬來西亞,這三國英語教科書詞彙對 COCA 語料庫的覆蓋率都已經達到 80%以上。第二組為荷蘭德國及中國(一線城市)1,覆蓋率大約 70% 出頭。第三組為臺灣、南韓及日本,覆蓋率約在 55%-65%左右。   圖1、各國小學英語教科書對COCA語料庫詞彙覆蓋率比較     上述的覆蓋率是在未扣除專有名詞、數詞及年份等教學中不必教的詞,這些詞大約佔語料庫的10%-15%左右。所以如果扣除這些詞,第一組的實際覆蓋率超過 90%,尤其是新加坡的小學教科書,扣除專有名詞等不需教授的詞彙後估計可達到95%以上的覆蓋率,已經和語言的實際使用差不多。我相信這和各國的教育政策有極高的相關性。以下是幾項值得深入了解的相關性: 一、覆蓋率和英語程度的相關性   EF EPI(The EF English Proficiency Index)指標的排名順序幾乎和英語教科書的詞彙覆蓋率排名一致。這代表詞彙的覆蓋率和英語能力有極高的相關度。但這種相關度不能解讀為因果關係,也就是說不能認為單純提高教科書的詞彙量,就能達到提升學生程度的目的。其中還牽涉到起始年級及教學時數。 二、覆蓋率和起始年級及教學時數的相關性   覆蓋率最高的三個國家: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英語教學的起始年級都是小學一年級。覆蓋率次高的荷蘭及德國,雖然起始年級和中國、臺灣及日本相當,但是每週時數實際上高於中國、臺灣及日本。所以,由此也可以呼應前一段所說,不能認為單純提高教科書的詞彙量,就能達到提升學生程度的目的。起始年級及教學時數可能和英語程度有更直接的相關性。因為當詞彙量增加時,如果沒有增加相應的教學時數,只會增加學生的課業壓力和挫折感。 三、覆蓋率和雙語教育的相關性   覆蓋率最高的新加坡、菲律賓及馬來西亞都是從小學就開始部分課程以英語進行,尤其是新加坡,除母語和品格公民教育課程外,所有課程皆以英語進行。如果學生沒有相應的英語能力,將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所以新加坡的覆蓋率最高,其次菲律賓及馬來西亞,也都是在小學就實施部分課程以英語進行。所以覆蓋率相對比較高。而德國及荷蘭則是在中學才開始施行雙語教育,所以,在小學對英語詞彙的要求較低,詞彙覆蓋率也就相對較低。至於中國、臺灣、南韓及日本,目前還沒有普及的施行雙語教育,所以對於詞彙覆蓋率的要求相對更低。   註解 1 中國的小學英語教科書版本為一線城市的版本,起始年級為小學一年級。   資料來源 白明弘(2023)。應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於英語教科書之分析比較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AER-2022-018-C-1-1-F2-05。執行日期:2022-07-01至2023-12-31。

人工智慧對教育的挑戰與契機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是電腦科學的一部分。人工智慧系統是使電腦能模擬人類的智慧,進行學習、解決問題、及做決策等。它的應用

少子女化AI時代下的學習歷程檔案—素養學習與選才制度的重新對話

  在少子女化與AI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有效且負責任地使用AI已是當今課題,我們需共同思考—如何帶領學生回到成長的核心本質。本院於2025年6月23日

智能辦公新篇章

  本院於2025年6月11日辦理「智能辦公:AI百寶箱的全方位應用」線上研習,邀請沃克資訊有限公司黃信愷經理主講。黃經理任教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推廣部


1   2   ...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Page: 96 / 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