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搜尋
第 256 期
活動報導
於3月28日在三峽總院區舉辦「未來學習科學:強調跨領域融合的觀點」演講,由曾志朗院士分享腦神經科學與AI科技的結合。
期以來,他致力於語言科技與教育應用的跨界整合,近年更積極探索生成式人工智慧 (Generative AI) 在語言學習與評量中的創新應用,推展自動出題與評分系統的研發,為語言教育注入新的技術動能與發展可能
在AI時代的教育改革浪潮下,本院人力發展中心精心規劃2025年3月3日至4月25日為期8週的國民中小學校長
2023年人工智慧成為大眾話題,OpenAI的ChatGPT-3引發熱議。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於教育帶來了挑戰或革命。然而,在2023年1月之前,
「學習表現」—華語文能力指標 華語教學的「參考指引」在2023年出版,書籍網址(《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全書包含五大章:「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學習重點」、「實施要點」、「附錄」,其中「學習重點」又細分為「學習表現」、「學習內容」兩項。 所謂的「學習表現」,描述的是學習者從初學到精熟各個學習階段的應知與應能(can-do),我們可以理解為能力指標(can-do statement),也就是不同等級的學習者能用華語完成的事。「參考指引」的「學習表現」將華語文學習者的聽、說、讀、寫、譯、文化表現分為三等七級。「三等」為「基礎」、「進階」、「精熟」,「七級」分為「1級」至「7級」,兩者關係見下圖1。 等 級 聽、說、讀、寫 譯 文化 基礎 1級 ✓ ✓ 2級 ✓ 3級 ✓ ✓ 進階 4級 ✓ ✓ ✓ 5級 ✓ ✓ 精熟 6級 ✓ ✓ ✓ 7級 ✓ ✓ 每一種等級都描述學習者能用語言完成的活動,例如3級程度的學習者在聽力上應該「能在語速緩慢、內容清晰的情況下,聽懂以句子表達之對話、指示、非正式討論與視聽媒體之內容。」;在口說上應該「能以簡單完整的句子說出與個人周遭場域有關的經歷,進行對話及有限討論。」;在閱讀上「能理解以句子及簡短段落呈現與個人周遭場域有關的敘述及指示。」;在寫作上「能以簡單完整的句子寫出或回覆與個人周遭場域有關的訊息」;在文化上能「在日常且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能得體地使用符合華人文化的形式或肢體語言來表達或回應。學習者可能可以察覺顯而易見的文化差異或禁忌,但其語言能力尚不足以運用多樣的語言形式表達或回應。例如,回應讚美時,學習者可說出『哪裡哪裡』的高度固定化形式。」 「參考指引」中的能力指標描述包含行為、語言、話題、文本四種成分,我們能以下列的公式理解每一個能力描述的組成。 以剛剛提過的3級學習者的寫作表達「能以簡單完整的句子寫出或回覆與個人周遭場域有關的訊息」而言,拆解如下: 我們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能夠從學習者應該具備的「語言」、「行為」、「話題」、「文本」來思考,就較能發展出符合學習者程度的教學活動。例如根據上面的拆解公式,我們就能請3級學習者以簡單完整的句子,來寫出與個人日常生活主題有關的文本,例如請他們寫出感謝信、祝賀信,電話留言、私人信件等。但至於能夠使用什麼樣的語言來書寫呢?接下來是「學習內容」的說明。 「學習內容」—華語文字表、詞表、語法點表 國教院為找出不同等級學習者應該學習的語言內容,經過語料庫語言學、專家學者調校等研究程序,完成華語文漢字、詞語、語法點表等內容,供華語教學者參考使用。例如,3級程度的學習者應該能理解、使用的詞語包含「咳嗽」、「發燒」、「鼻水」、「汗」、「臉色」、「藥局」等,語法上應該理解、使用的結構包含「動詞+起來」(例如:他一聽到這個好消息就開心地笑起來)、「動詞+得/不…」表可能的用法(例如:他看得懂中文菜單。我今天看不完這本書)。華語教師或相關工作者可依學生的不同需求與學習目標,將字表、詞表、語法點表所提供的內容做適當的修訂,以發展適合學生的教材、活動、測驗試題。 在實際教學上,華師在課堂上的教學需要實際、具體、可操作的教學目標。上述提到的「學習表現」(華語文能力指標)、「學習內容」(華語文字表、詞表、語法點表)都可以作為教案上的學習目標,例如能力指標中的1級學習者在聽力上應該要「能聽懂簡單的數字」,而詞表中的1級詞語也包含數字、錢、手機、歲數等,教師即可設計詢問價錢、電話號碼、年齡等活動,再由此延伸詳細的教學重點、活動、步驟,及評量方式等。 可使用的線上資源 為了使本參考指引的「學習表現」、「學習內容」能更有效地落實在課程設計或編輯教材上,本院也開發數套線上查詢系統(連結見https://coct.naer.edu.tw/),使用者可直接查詢單一漢字、詞語、語法點的分級,其中3套系統舉例如下圖。 1. 漢字分級標準檢索系統 https://coct.naer.edu.tw/hanzi.jsp 查詢漢字的等別、級別、書面口語字頻,並可連結至「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查詢筆順、讀音、部首。 2. 詞語分級標準檢索系統 https://coct.naer.edu.tw/word.jsp 查詢詞語的等別、級別、語言情境、書面口語字頻,並可連結至「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查詢詞義、讀音、部首、筆畫等訊息。 3. 語法分級標準檢索系統 https://coct.naer.edu.tw/grammar.jsp 查詢語法點的級別與例句。 結語 我們希望「參考指引」能為全球的華語教學者、學習者,以及所有樂於以華語交流的人提供一個共同的基礎,華語文的學習內容、過程與目標將因此變得更加明確;更重要的是,參考指引也能為國際華語文教育未來的各種創新應用提供發展依據。國教院也在2023年出版「參考指引」的使用手冊《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使用手冊》,要從實際的教學面為「參考指引」提供具體可操作的說明及示例,以便華語文教學機構、教師在師資培育、教材編寫、教學設計、試題編製等各方面參考使用。 資料來源 吳欣儒、林慶隆(2022)。華語文教育課程綱要之研發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個別型計畫案成果報告(NAER-2021-012-C-2-1-P1-03)。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吳欣儒、林慶隆、白明弘、何莉玉、王冠孺、陳沛璇、許鈞惟、吳鑑城、李詩敏、丁彥平(2023)。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國家教育研究院。 吳欣儒、呂佩庭、林慶隆(2023)。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使用手冊。國家教育研究院。
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中,大多數討論集中於課綱的目標和功能,而對評量設計和實施的探討較為缺乏。面對當前學校教學常受限於特定學科和領域,我們迫切需要更全面的方法來評估學生的高層次思考能力。新課綱的目標在於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重點在於「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和「社會參與」,進一步細分為九大具體項目:「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等,本研究除了「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已由國教院美感辦公室進行調查外,著重提出其他八大項目的評量框架。專門針對高中生在新課綱下的核心素養進行評估,特別注重那些高層次和跨學科的能力。 通過大規模施測深入了解高中生在核心素養領域的實際表現,並評估現行教育政策對學生能力發展的作用。這些見解將為課綱的修訂和教育政策的推進提供堅實的實證支持。此外,透過開發如自評量表、任務導向評量和情境判斷測試等可靠的評估工具,本研究的內容有助於全面檢視課程目標與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而為臺灣教育制定更全面和有效的建議。 一、評估的對象是誰?怎麼進行調查? 這項研究目標對象是全臺高中一年級學生。由於經費與人力限制,無法對所有學生進行普查,因此本研究採用二階段分層叢集抽樣設計來選取樣本。第一階段中,先對全國的高中進行分層,根據學校的特性如城鄉位置、地區分布以及是公立或私立學校等因素,將學校分成不同的層級。在每個層級內,依據學校規模的比例來抽取學校,包括一定數量的替代學校,以確保樣本的代表性和評估的全面性。選定的學校中,隨機選取一到三個班級參與調查,具體取決於學校的大小。每個班級將進行三堂課的施測,確保收集到足夠的數據進行有效分析。此外,通過不同題本的設計將量尺進行連結,讓所有科目均能有相同被施測的次數,學生只需回答部分題目。這樣的設計不僅提高了施測的效率,也節省了學生的時間。 二、各核心素養調查的發現有哪些? (一)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研究透過情境式的選擇題,涵蓋求知慾、自我控制、同理心等不同面向。發現這些素養與學科成績相關性低,並且社經地位低的學生在團隊合作上表現較好。 (二)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研究顯示學生在此素養上的表現受性別、族群和社經地位影響顯著,女性和高社經地位學生表現較佳。 (三)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高中生在此素養上表現優於高職生,理科組學生優於其他組別。女性的規劃與執行能力較男性高一些。 (四)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評量發現學生在溝通表達上的自我評估與實際表現存在差異,特別是在理解和表達方面。建議增強實際溝通活動的評估以提高測試的效度。 (五)資訊科技與媒體素養:研究評估了學生在識別、分析和使用資訊的能力,發現這些技能對於學生在數位時代至關重要,並與其他核心素養如系統思考有顯著相關性。 (六)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研究顯示學生在社會責任和公共事務參與方面表現最好,而道德情感和行動則表現較差。不同性別和社經地位的學生在這些素養上表現不同,建議課程設計時考慮性別平衡。 (七)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調查發現學生在跨文化溝通和全球議題的理解上需要加強。建議發展融合式課程,加強教師對國際理解的認知,以提升學生的全球素養。 三、高中學生的核心素養表現有甚麼發現? (一)學科與核心素養的相關性:不同學科成績與特定核心素養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例如,閱讀成績與「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以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的相關性最高;數學成績則與「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和「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最為相關(如圖一),其中值得關注的是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的兩個面向,與各學科的關聯性均為最低。 圖1、核心素養與學科的關聯性 (二)不同背景學生的表現差異:不同背景的學生在核心素養的表現上存在顯著差異。高中學生普遍表現優於高職學生;女性學生的分數普遍高於男性;高社經地位的學生分數高於低社經地位者。對於「團隊合作與人際關係」部分,低社經地位的學生表現略高於高社經地位學生,這可能提示在核心素養的培養上需要考慮到不同背景學生的特定需求。 (三)評量工具的信度與效度問題:題目設計為選擇題的型態具有高度的信度,但因學生可能受到社會期許影響,使得鑑別度不高。未來題目的設計者需要考慮評量方法的多樣性和深入性,以獲得更全面和真實的學生能力反應。未來透過更多題型研發,並蒐集其他效度證據如教師觀察、同儕觀察等不同方式來進行效度的交叉比對,以增強評量結果的可靠性和實用性。 四、核心素養評估的未來? 過去的評量設計多為學科本位,較少進行鼓勵進行長期、縱貫性的教育研究以追蹤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特別是在學生面對學習或生活階段轉變時。此策略將有助於評估和調整教育政策或課程,並根據實際影響進行優化,以保障教育投資的效益最大化。除了持續發展不同的題型、來提升素養評估試題的信效度外,本研究將持續評估課綱推動對學生素養的實際影響:隨著教育改革如「108課綱」的推進,有必要評估這些變革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實際影響。透過學習活動的調整和教育制度的革新,檢視學生素養的提升情況,並以此作為未來課綱調整和教學實踐改善的依據。 資料來源 謝名娟、呂鳳琳、陳繼成、劉家瑜、劉奕帆、陳茹玲、蔡明學(2024)。臺灣高中學生核心素養評量計畫。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AER-2023-011-C-1-1-C2-01。執行日期:2023-02-18至2023-12-31。
法人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於2025年3月28日院慶當天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 (MOU) 。伴隨數位科技與AI技術的蓬勃發展,本院期望能推動未來教科書的發展,以及個人化學習機制的建置,透過公部門與民間團體的合作
小學簡妙娟校長與新北市三峽區成福國民小學張乃文退休校長擔任與談人,透過豐富的教學經驗及深入研究,以「AI時代的教師轉運力」為主題,探究在AI時代下,教師該如何憑藉敏銳的觀察力與智慧培養自己的轉運力 (Se
第 257 期
研究紀要
近年來素養能力受到各界的重視,希望學生能活用學科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然而,PISA、TIMSS等國際評比對於學科評量,大多是各別測量學生在單一學科知識的素養能力,例如:數學、科學或語文理解等。臺灣在各個教育階段的學科也多採用分科教學,然而,我們日常生活的問題常需要用多種學科知識才能全面解決問題,使得我們對學生跨學科統整素養能力缺乏瞭解。 本文將跨學科統整素養區分成三種思維層次的能力,而由低至高,分別為辨識與形成問題、應用與推論、詮釋與評估。辨識與形成問題是檢測學生是否能辨識情境中訊息及所對應的相關知識;應用與推論是能運用學科知識,並根據得出的結果提出結論;詮釋與評估是檢視學生是否能整合多種學科知識進行系統思考,提出全面性的解決方案與自我觀點。 在經過大規模進行七年級學生評量資料收集,分析結果發現,學生在跨學科統整素養表現及其各個學科間,呈現高度相關,顯示基本學科知識是解決生活素養問題的基礎,但是,隨著思維層次的增加,學生的表現卻逐漸下降,也顯示出有深厚的學科知識並不一定擁有跨學科整合的能力,尤其在詮釋與評估的能力表現上較薄弱。 臺灣國中教育雖然劃分領域,期望能降低學科的分界,然而,在教學上大多是採用分科教學,其中,學生學習評量也是以單學科測驗為主,較缺乏跨學科統合思考的練習機會。因此,當面臨沒有明顯學科的情境問題時,學生會不知道該從哪些角度切入問題,例如在下圖的情境中,學生知道統計圖表所傳達的訊息,但在回答此問題時,學生還需要了解臺灣的氣候、地形、水文、雨量等地理知識,這些因素如何影響臺灣水資源的使用方式,在整合所有資訊及所學知識後提出結論。然而,這種非指定特定學科的問題環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整合多方資訊與各科知識,提出符合生活情境問題的適切方案,是適應未來生活的重要能力,因此,我國教育應強化資訊整合及高層次思維的能力,以利學生能夠適應多變而複雜的未來生活。 圖1、跨學科主題統整範例試題 本文也發現各個學科與跨學科統整素養表現有高度正相關,顯示學生單學科知識會影響跨學科統整素養能力的展現,其中,學生各科知識越豐厚,越具有跨學科統整能力,也越能解決生活情境中的問題。另一方面,在進一步分析學生跨學科統整素養表現及其與中文閱讀能力關聯,顯示中文閱讀與跨學科統整素養表現呈現高度正相關。這結果顯示出即使本文在設計評量工具時,已經儘可能減少題組文字描述,對於學生在回應評量問題的負擔,同時,題幹敘述也只保留必要訊息,以降低中文閱讀能力對各學科的影響。然而,這依舊很難避免中文閱讀能力對於學生在跨學科評量表現的影響作用。若以圖中試題為例,學生得要先理解題目敘述,知道不同水力發電的發電方式差異,才能去思考不同水力發電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可能會使發電量產生何種差異。 鑒於研究結果,教師在教學時,建議不能一味培養學生素養能力,而忽略學生基本的學科知識,其中,素養能力與基礎知識應該同時並進,並提供學生連結生活經驗及跨學科整合的機會,增進學生高層次思維的能力。 資料來源 謝進昌、王曉嵐、陳鏗任、呂鳳琳、黃彥融、陳毓欣、趙珮晴、蔡明學(2024)。數位世代下臺灣學生成就長期追蹤評量(I),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AER-2023-011-C-1-1-C3-01。執行期間:2023-02-18至2024-12-31。
第 258 期
在閱讀過程中,讀者通常會遇到幾個不認識的單字,這些單字會阻礙理解。如果不認識的單字比例越高,閱讀的阻礙也就越大;反之,認識單字的比例越高,閱讀理解也就越順利。認識單字比例可視為心理詞彙對文本的覆蓋率。例如,若學生在一篇包含 57 個字的文章中標出 5 個不認識的字,那麼覆蓋率為 91.2%。這意味著學生的心理詞彙可以覆蓋文章中 91.2% 的單字。 節錄自《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一般而言,覆蓋率在 98% 以上的文本閱讀起來流暢愉快,適合作為學生的課外讀物。覆蓋率在 90%-98% 之間的文本有一定難度,適合作為課堂教材。而覆蓋率低於 90% 的文本會造成理解困難,使學生感到挫折,故較不適合作為教材。 詞彙覆蓋率還可以作為衡量教科書詞彙與實際語言使用之間差距的指標。當教科書的詞彙能夠覆蓋大部分實際語言使用的情況時,表示教科書所包含的詞彙已經非常接近實際語言使用。這種方式可以評估該課程所包含的內容是否能夠支持相關的教學應用。例如,若要將英語作為其他課程的授課語言,就需要評估目前學生的英語詞彙量是否能夠應對其他課程所需的詞彙。 在我們的研究中分析了9個國家的小學英語教科書中的詞彙對COCA 語料庫的覆蓋率,藉以了解這9個國家的小學英語教科書和英語實際使用上的差距(如圖1)。從圖中可以看出,這些國家的覆蓋率大約可以分成三組,第一組為新加坡、菲律賓及馬來西亞,這三國英語教科書詞彙對 COCA 語料庫的覆蓋率都已經達到 80%以上。第二組為荷蘭德國及中國(一線城市)1,覆蓋率大約 70% 出頭。第三組為臺灣、南韓及日本,覆蓋率約在 55%-65%左右。 圖1、各國小學英語教科書對COCA語料庫詞彙覆蓋率比較 上述的覆蓋率是在未扣除專有名詞、數詞及年份等教學中不必教的詞,這些詞大約佔語料庫的10%-15%左右。所以如果扣除這些詞,第一組的實際覆蓋率超過 90%,尤其是新加坡的小學教科書,扣除專有名詞等不需教授的詞彙後估計可達到95%以上的覆蓋率,已經和語言的實際使用差不多。我相信這和各國的教育政策有極高的相關性。以下是幾項值得深入了解的相關性: 一、覆蓋率和英語程度的相關性 EF EPI(The EF English Proficiency Index)指標的排名順序幾乎和英語教科書的詞彙覆蓋率排名一致。這代表詞彙的覆蓋率和英語能力有極高的相關度。但這種相關度不能解讀為因果關係,也就是說不能認為單純提高教科書的詞彙量,就能達到提升學生程度的目的。其中還牽涉到起始年級及教學時數。 二、覆蓋率和起始年級及教學時數的相關性 覆蓋率最高的三個國家: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英語教學的起始年級都是小學一年級。覆蓋率次高的荷蘭及德國,雖然起始年級和中國、臺灣及日本相當,但是每週時數實際上高於中國、臺灣及日本。所以,由此也可以呼應前一段所說,不能認為單純提高教科書的詞彙量,就能達到提升學生程度的目的。起始年級及教學時數可能和英語程度有更直接的相關性。因為當詞彙量增加時,如果沒有增加相應的教學時數,只會增加學生的課業壓力和挫折感。 三、覆蓋率和雙語教育的相關性 覆蓋率最高的新加坡、菲律賓及馬來西亞都是從小學就開始部分課程以英語進行,尤其是新加坡,除母語和品格公民教育課程外,所有課程皆以英語進行。如果學生沒有相應的英語能力,將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所以新加坡的覆蓋率最高,其次菲律賓及馬來西亞,也都是在小學就實施部分課程以英語進行。所以覆蓋率相對比較高。而德國及荷蘭則是在中學才開始施行雙語教育,所以,在小學對英語詞彙的要求較低,詞彙覆蓋率也就相對較低。至於中國、臺灣、南韓及日本,目前還沒有普及的施行雙語教育,所以對於詞彙覆蓋率的要求相對更低。 註解 1 中國的小學英語教科書版本為一線城市的版本,起始年級為小學一年級。 資料來源 白明弘(2023)。應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於英語教科書之分析比較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AER-2022-018-C-1-1-F2-05。執行日期:2022-07-01至2023-12-31。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是電腦科學的一部分。人工智慧系統是使電腦能模擬人類的智慧,進行學習、解決問題、及做決策等。它的應用
在少子女化與AI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有效且負責任地使用AI已是當今課題,我們需共同思考—如何帶領學生回到成長的核心本質。本院於2025年6月23日
本院於2025年6月11日辦理「智能辦公:AI百寶箱的全方位應用」線上研習,邀請沃克資訊有限公司黃信愷經理主講。黃經理任教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推廣部
第 259 期
研究紀要
具備自我控制與調整(如情緒、時間)的能力」 、「具備批判思考能力」 。另外,有部分的訪談者也認為因應AI時代的到來,核心素養的各項目內涵也應做適切的調整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