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搜尋
第 116 期
第 217 期
研究紀要
第 226 期
研究紀要
第 255 期
出版新訊
在閱讀、書寫與展演中深耕思考並轉化所學,本書設計了五項核心學習任務:課前預習的「讀想記」引導學生主動提問,養成自我監控的閱讀習慣;「思考記」則深化批判性思維,探索文本內涵與多重意義;「焦點討論記」透過對話
第 256 期
愛學專欄
影片首先便拋出深刻的提問:「我們每天都在追尋什麼?是不是一直往前走,卻忘了真正想要的?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簡單的幾句話,
第 257 期
國際脈動
基於學校自行探究、持續評估的基礎,以資料為本表示從一開始推動國際化,就將指標建構到計劃過程中,並不斷提問:如何知道是這樣?支援大學進行這些研究或決策者,參與並協助領導者辨識參與全球化的利弊得失及挑戰。指標
出,傳統教材常過度強調朗讀與背誦,難以培養學生深層的語文理解與思辨能力,老師若缺乏系統性的教案撰寫與提問訓練,將導致課堂教學停留在「照本宣科」;此外,學生的語言能力落差大,加上缺乏使用動機,使得本土語課程
資訊中建立共識;午後則展開深度自我覺察歷程,學員透過「你是誰?」「你要什麼?」「你不要什麼?」等連續提問,由淺入深探索自我本質,隨後,每人運用五公尺長繩繪製個人生命線,呈現人生起伏,並在「生命線園遊會」中
研究對象,發現他們能根據自然領綱分析自然教科書中的探究內容,將教科書中的教案轉化成探究教學時,還需在提問設計、活動連貫性以及探究開放程度上多加磨練,建議讓師培生有更多分析、轉化與省思自然科學教科書的機會,
第 258 期
國際脈動
。3.建立可培養理解能力的練習常規,協助學生建構文本意義。包含:累積學生背景知識和詞彙知識;提供學生提問和回答問題的機會,教學生確定短文大意的方法;教學生於閱讀中監控自己的理解能力。4.讓學生練習理解延伸
專業高等學院 /應用科技大學針對學士或碩士學位最後一年的女學生推出九個月導師指導計畫,透過積極傾聽、提問、確認和鼓勵,使女學生能將導師視為職業生涯和個人發展中的夥伴、顧問和榜樣,提供專業知識和經驗。而維也
EL)」與「成長型思維」的理念,在教室中創造支持性學習環境。在學者分享的簡報畫面中,清楚列出四大思考提問,引發教育現場深層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