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搜尋
第 261 期
國際脈動
可扮演助教的角色,學生可以透過AI教科書預習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在課堂中能夠很快進入狀況,並與老師進行提問與討論(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b)。
投入韓幣3,818億元,辦理教師增能研習;另外,為了推動教室革新,從既有記憶式學習的教育模式,轉型為提問討論式學習,將在未來的3年裡培養3萬4,000名領航教師。韓國教育部解釋,此刻要提供學生適合個人速度
第 116 期
第 217 期
研究紀要
第 226 期
研究紀要
第 255 期
出版新訊
在閱讀、書寫與展演中深耕思考並轉化所學,本書設計了五項核心學習任務:課前預習的「讀想記」引導學生主動提問,養成自我監控的閱讀習慣;「思考記」則深化批判性思維,探索文本內涵與多重意義;「焦點討論記」透過對話
第 256 期
愛學專欄
影片首先便拋出深刻的提問:「我們每天都在追尋什麼?是不是一直往前走,卻忘了真正想要的?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簡單的幾句話,
第 257 期
國際脈動
基於學校自行探究、持續評估的基礎,以資料為本表示從一開始推動國際化,就將指標建構到計劃過程中,並不斷提問:如何知道是這樣?支援大學進行這些研究或決策者,參與並協助領導者辨識參與全球化的利弊得失及挑戰。指標
出,傳統教材常過度強調朗讀與背誦,難以培養學生深層的語文理解與思辨能力,老師若缺乏系統性的教案撰寫與提問訓練,將導致課堂教學停留在「照本宣科」;此外,學生的語言能力落差大,加上缺乏使用動機,使得本土語課程
資訊中建立共識;午後則展開深度自我覺察歷程,學員透過「你是誰?」「你要什麼?」「你不要什麼?」等連續提問,由淺入深探索自我本質,隨後,每人運用五公尺長繩繪製個人生命線,呈現人生起伏,並在「生命線園遊會」中
研究對象,發現他們能根據自然領綱分析自然教科書中的探究內容,將教科書中的教案轉化成探究教學時,還需在提問設計、活動連貫性以及探究開放程度上多加磨練,建議讓師培生有更多分析、轉化與省思自然科學教科書的機會,
第 258 期
國際脈動
。3.建立可培養理解能力的練習常規,協助學生建構文本意義。包含:累積學生背景知識和詞彙知識;提供學生提問和回答問題的機會,教學生確定短文大意的方法;教學生於閱讀中監控自己的理解能力。4.讓學生練習理解延伸
專業高等學院 /應用科技大學針對學士或碩士學位最後一年的女學生推出九個月導師指導計畫,透過積極傾聽、提問、確認和鼓勵,使女學生能將導師視為職業生涯和個人發展中的夥伴、顧問和榜樣,提供專業知識和經驗。而維也
EL)」與「成長型思維」的理念,在教室中創造支持性學習環境。在學者分享的簡報畫面中,清楚列出四大思考提問,引發教育現場深層反思:
第 259 期
研究紀要
本研究提供一個初步用以理解轉型正義教育的視野框架,試圖回答高中階段轉型正義的學習內涵為何?相關提問條列,請參考資料來源。高中階段歷史教育重要的是學習及思辨過去歷史,包含不解與誤解,進行探索與理解,進
演講過程中有多位同仁主動於線上發言提問,黃秋桂前署長皆一一給予詳盡回應,並提供實務指引與法律依據,使與會者獲益良多,有助對勞資關係中的契約
第 260 期
研究紀要
為增加小組團隊合作的討論能力,引用課室討論的提問技巧,讓學生在討論時能更有條理、更有目的,而不是盲目的或隨便的發問與討論。此外,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
年人和1,000名界於13至17歲的青少年進行了關於社交媒體的使用及網路資訊的看法。這份調查向受訪者提問他們是否同意幾個虛假資訊的陳述,包括反疫苗言論、反猶太主義和Covid-19假新聞。報告結果顯示60
對接國際測評標準,幫助學習者在全球舞台展現實力。演講後段與會者踴躍針對AI評分準確度與延伸應用等議題提問,陳教授強調,科技應服務於教育公平與學習成效,Cool English正是實踐這一理念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