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搜尋
第 29 期
國際交流站
ixeira(1900-1971)為巴西教育史中的關鍵人物,其在1920-1930年代促成「新學校」運動,以發展知識份子、而非單純記憶知識的學生的學校為主旨。其並積極推動公共教育,在1932年落實提供全民
第 42 期
第 63 期
國際交流站
第 224 期
愛學專欄
第 198 期
第 203 期
第 209 期
愛學專欄
第 214 期
愛學專欄
第 229 期
愛學專欄
第 240 期
出版新訊
在經歷原住民族運動時期的邊緣發聲、原運後第一代原民籍作家的嘗試與突破,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的發展漸顯眾聲喧嘩。經過上世紀末
第 254 期
活動報導
第 255 期
研究紀要
管道皆有其獨特之處,對學生學業成績、特殊才能以及個人背景等因素之重視程度亦有所不同。此外,單獨招生、運動績優相關管道、四技二專管道等特殊入學方式也為學生提供更多元適性的選擇,讓各種背景和特長的學生都能夠有
前臺灣文學館館長、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廖振富特聘教授,以「地方風土、女性意識與反殖民運動-日治時期臺灣古典詩的多元風貌」為題,引領聽眾穿梭百年前的臺灣,探索詩人如何透過古典詩描繪時代風貌並
會學系後,他的理想方向逐漸轉變,歷經社會學課程的薰陶,他學會以結構性的視角觀察臺灣社會的變遷,而學生運動的經歷,更激發了他對社會的濃厚興趣。 真正促使何榮幸踏入新聞業的關鍵,是《人間》雜誌帶給他的影響,
第 256 期
國際脈動
美國1970年代的生涯教育運動(Career Education Movement)是美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高峰。生涯教育最主要是植基
第 258 期
國際脈動
州組織成立指導委員會,透過夥伴關係、倡議和指導活動,將當地社區和女性服務機構與國家領導人、企業和全國運動聯繫起來,透過指導來支持STEM領域女性,這是一項根植於當地的全國性活動(MWM, 2024)。
林佳和副教授長期關注兒少、運動與勞動議題,為國立臺灣大學法學博士與德國布萊梅大學法學博士候選人,研究專長涵蓋憲法學、國家學、勞動法
第 259 期
國際脈動
,包括:校內方面,實施心理健康篩檢、設置心理諮詢網站或熱線、推動校園早餐計畫和健康飲食、鼓勵從事戶外運動。校外方面,整合學校到社區和地方政府,建立健康站據點並設有專家團隊的輔導支援。人力方面,開設學校教師
綜觀臺灣近三十年原住民族的民族教育發展經驗,從社會運動促使了中央政府的法條修訂,至2016年後原住民族實驗學校陸續成立。這段過程既有從下而上的倡議與自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