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料庫為語言實際使用的樣本,多年來已被普遍的運用於語言的教學及研究之中。近年來,電腦運算能力的提昇以及深度學習理論的成熟,語料庫也逐漸被推廣到不同的研究領域與工商業應用。在173期的「語料庫科技在語文教學的應用」,已先介紹了國教院語料庫索引典系統、例句編輯輔助系統,作為語料庫科技在語文教學應用的示範,在語料庫科技在語文教學的應用(Ⅱ)則介紹了語義場關聯詞系統的教學應用。本文將介紹的雙語語料庫在語言教學的應用。什麼是雙語語料庫? 雙語語料庫是屬於比較特殊的語料庫,蒐集的文本必須為雙語對照的文章。例如:臺灣外交部出版的光華雜誌即為多語對照雜誌,每篇文章都有中英兩種語言對照。在教學應用上來說,雙語語料庫允許學生使用自己的母語做為檢索的媒介,觀察相對應的外語的表達方式,所以比單語語料庫更加便利。我們以「夜市」一詞為例,雙語語料庫可以提供包含「夜市」的雙語例句。(如圖1)透過中英對照的例句,學生不但能瞭解「夜市」的英文翻譯為night market,而且還能進一步學到「夜市攤位」為 night-market vender 等相關的語言知識。相較於一般英漢詞典,雙語索引典提供更生動、更貼近生活的語言知識。圖1、「夜市」一詞在國教院華英雙語索引典系統的查詢結果國教院雙語語料庫索引典的特色 「國教院華英雙語索引典」(https://coct.naer.edu.tw/bc/)主要提供三大功能:1. 雙語對照例句、2.詞語對應翻譯及3. 詞語搭配的功能。雙語對照例句提供完整的例句及翻譯,學生可以觀察整句的表達方式。對應翻譯則是針對使用者輸入的詞語提供最常用的翻譯,讓使用者快速掌握最常見的翻譯方式。如圖 2所示,「夜市」最常見的翻譯為 night market,包括單複數等不同的形式。 圖 2、「夜市」所對應的英文翻譯 詞語搭配則是針對使用者輸入的詞語提供搭配使用的訊息。如圖3所示,雙語索引典提供「夜市」最常見的幾種搭配。例如最常用的動詞搭配為「逛夜市」。使用者可以透過搭配詞,進一步檢索搭配的英文翻譯。系統即可呈現「逛夜市」的各種英文表達方式(如圖4所示)。 圖3、「夜市」的常見搭配詞 圖4、透過搭配詞檢索「逛夜市」的英文翻譯雙語語料庫的在教學上的應用 在語言教學上,雙語語料庫的應用十分廣泛,外語寫作教學即是最常見的應用之一。在外語寫作課堂上,學生依據自己想表達的意思檢索雙語語料庫。透過雙語例句,學生得以模仿例句的搭配及句型,寫出接近母語人士的表達方式。舉例來說,當學生需要表達「相反」的轉折語句時,在雙語索引典中輸入「相反」,可以得到許多的英文表達相反的轉折例句(如所圖5示)。透過這些例句,學生可以自行整理出使用規則。例如第一種是位於第二句開頭,連接兩個句子以表達轉折的語氣,包括 “On the contrary, ...”、 “On the other hand,…”及“In fact”等。第二種則是表達結果或現象本身與期待相反,包括“be quite/exactly/ precisely the opposite”等,位於被修飾對象的後方。例如下面的例句:The current trend is precisely the opposite, with an emphasis placed on the native soil.現在的潮流恰好相反,重視的是本土。 圖5、查詢「相反」查詢轉折的句型 除了外語寫作教學之外,雙語語料庫也可應用在語言教材編輯、雙語詞典編輯、同義詞詞典編輯等等。而且,雙語語料庫所提供的內容具備生動、貼近生活等特質,可以幫助使用者在生活中學習語言需求,提供語言自主學習的工具。資料來源 林慶隆、柯華葳、吳鑑城、白明弘、陳茹玲(2019)。《建置應用語料庫及標準體系》期末研究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成果報(編號:NAER-107-12-F-1-01-00-1-1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在成長與就學的過程中,社會文化是學生間相互溝通的重要橋梁,並透過社會文化的基礎,使學生得以建構關於科學的相關知識。然而,過往在原住民學生所接受之科學教育的教學中,教師與課程鮮少針對學生的族群文化觀點進行教學,也不重視族群文化對知識建構的貢獻,因而致使原住民學生產生學習成效不佳的情形,同時也因文化上的弱勢造成認同低落的情形。有些學者主張科學主義的學者們認為文化經驗與其族群知識並未接受嚴格的知識檢驗過程,也沒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只能算是另有知識,科學課室中若過度強調這些另有知識將會阻礙學生的知識理解及其學習成效。 因此,本文將分別針對族群科學以及西方科學於知識本質以及建構知識歷程的觀點進行討論,希冀從中整理出兩種知識系統之間存在的共同基礎中,找出調和族群科學與西方科學兩種知識系統的方法,以供科學教育學者以及現場教學的教師在從事教育研究以及教學設計時有所憑依。 根據表1之文獻統整可以發現,族群科學與西方科學之間是具有共同的基礎存在。在生存所需的目的之下,族群科學多為強調於發展生活環境中應用性的知識以及個別現象的詮釋。而西方科學以發現真理為首要目的,著重於現象背後因果機制的追求以及抽象理論的提出。然而,他們同樣都是藉由與現象互動的過程中,所建構出來對自然的理解。同樣都有對現象的解釋且所提出的解釋範圍都是可被接受的,並據此衍生出各自對所處世界的特殊信念。例如:原住民傳統的藤編中蘊含了其族人對生存實踐的統整,將力學中合力以及摩擦力的概念應用在各式藤製物品上,以增加物品的使用與實用性;同樣的力學概念在西方科學的知識體系則透過模型與模式的推演,而建立出抽象的力圖結構並發展出力平衡的概念知識。表1、族群科學、西方科學及其共同基礎的對照表 從知識本質及知識建構歷程的探討,可以明確了解原住民族群科學中所蘊含的傳統智慧是具有科學性的知識。因此,基於上述之研究成果,本研究對於原住民科學教育所提出的建議如下: 一、營造相互平等地位的對話環境 如圖1所示,在課室中營造的對話空間中,所有參與其中的關係人(包含學生、教師、課程設計者以及社區中的耆老)一起共同建構新的意義並對科學做出詮釋。藉由共同建構的學習過程,來幫助學生重新建構他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和其族群科學知識,並從中發展更加穩固的科學知識。因此,透過營造相互平等地位的對話環境,讓學生可以藉由對話的過程重新檢視其族群文化理解自然的方法及從中獲得的知識,更能在互動過程中建構對西方科學知識的學習,從而跨越文化隔閡所造成的學習不利的現象。 圖1、營造課室中相互對話的空間 二、善用具有共同基礎的教具 「邊界客體」原本是用以解釋博物館工作者如何透過所展示的物件來引發不同群體間的共鳴,進而發展出對該物件所持有的共同認知。雖然被作為邊界客體的物質或概念,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代表意義,但由於客體本身是具有共通結構的,個別的社會藉此可以認可並辨識出該客體,從而達到共享意義並重新建構理解的目的。因此,在課室教學中,這些具有良好的轉換憑藉之客體可以作為教具,透過這些客體連結學生族群科學與西方科學的知識與觀點,使其相互之間得以具有相互理解與溝通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各自的知識與觀點可以藉此相互轉換。 資料來源 吳百興、吳心楷(2015)。從族群科學的觀點論原住民科學教育的取徑。科學教育月刊,381,17-36。
臺灣的華語文教學頗具口碑,惟缺乏具華語文特色的課程綱要或課程指引,影響教學、教材設計及測驗評量的基準。本院研究團隊經多年研發完成「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Taiwan Benchmarks for the Chinese Language, TBCL),在本院電子報第198期〈外籍人士輕鬆學華語!臺灣第一套漢字、詞語及語法點分級標準〉一文,說明了分級標準的研發、內容及應用。這只是能力基準的一部分,還有其他哪些內涵呢? 「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參考歐洲漢語能力基準(European Benchmarks for the Chinese Language, EBCL)而訂定。主要內容包括能力指標、分級標準、華語文教學基礎詞表,以及與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ACTFL)、歐洲共同語文參考架構(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 CEFR)等國際指標對應等內容。 華語文教學基礎詞表適用對象是華語文初學者,詞語來源為華語文詞語分級標準第1至3級的1,265則詞語。每一個詞語編寫項目包括注音、漢語拼音、詞類、中文釋義、英譯、圖示、搭配詞及例句等八項。編寫釋義與例句時,所使用的漢字、詞語及語法點以不超過被解釋詞語為原則。編寫過程運用語料庫內容呈現詞語的多元豐富訊息,包括:應用「華英雙語語料庫」,獲得詞語的英文翻譯,以協助基礎學習者了解詞語語意;檢索「華語文語料庫」,提供詞語常見的搭配結構及搭配詞,以協助學習者掌握詞語用法;例句方面,應用「例句編輯輔助系統」,依日常或學校情境,編寫符合該等級的例句,以提供學習者了解語言實際使用情境,並應用於日常生活中。 然而,有些詞或許不易找到較簡單的詞語來釋義,若能提供圖示、英譯,將能協助學習者理解詞義,量詞僅保留英譯,並用英文描述該量詞的特徵,例如:量詞「件」就以「classifier for events and clothes」表示,並於「搭配詞」中舉例「一件事,一件衣服,這(一)件,每(一)件」等第1級詞語作為常見用法,讓學生理解「件」作為量詞的用法。 「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的研發過程,除了研究人員的研究及語料庫統計外,也召開超過百場各類學者專家諮詢會議,而且也兩次全面徵詢華語教學系所、華語文教學中心及華語文學術社團。參與研發諮詢專家之多及廣,在華語文教學界可謂空前,歷經六年研發完成國內第一套具華語文特色的華語文能力基準。從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與CEFR對應,亦顯示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確實達成華語文專家學者深切期待的建構具華語文特性之能力基準目標。 另外,從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與ACTFL、CEFR等國際指標的比較,詳如下表。更顯示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除了有完整的能力指標及分級標準外,在基礎詞彙、情境分類、線上查詢系統、應用系統及技術報告,都比其他國際指標完整。表、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與ACTFL、CEFR等國際指標的比較 本研究進一步將相關學習資源與線上查詢系統整合,例如:整合教育部「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和「漢字分級標準檢索系統」,學習者可方便查詢漢字的書寫筆畫順序(圖1)。而整合「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和「詞語分級標準檢索系統」,學習者可以從辭典中獲得更多的詞語知識(見圖2)。整合「臺灣華語文語料庫」,使用者可直接查詢語料庫中的例句,應用在教學及教材編輯(圖3)。 圖1、教育部「常用國字筆順學習網」與漢字分級標準的整合資料來源:取自教育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國教院華語教學標準體系應用查詢系統:漢字分級標準檢索系統 圖2、「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與詞語分級標準的整合資料來源:取自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國教院華語教學標準體系應用查詢系統:詞語分級標準檢索系統 圖3、詞語分級標準與語料庫查詢系統的整合資料來源:取自華語教學標準體系應用查詢系統:詞語分級標準檢索系統,國教院語料庫索引典系統(含國教院華語中介語索引典系統) 綜上分析,「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涵蓋的內涵已相當完善,在完成訂定華語文課程綱要之前,可作為華語文教學的課程指引。資料來源 林慶隆(2020)。華語文分級標準、基礎詞彙及整合應用線上系統建構研究研究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AER-2019-029-C-1-1-B5-05)。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機器人教育在十二年國教階段,是以科技領域課程來落實,分別是「資訊科技課程」著重於培養學生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之能力,以及「生活科技課程」強調透過運用簡單機具及材料處理之製作程序,培養學生的創意與設計能力。「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的整合,是在加深加廣選修的領域課程中,開設「機器人專題」課程,著重應用運算思維與設計思考的知能以進行專題製作。 然而,坊間的機器人課程,常常是使用現成的材料包讓學生動手組裝,讓機器人動一動引起學生的動機,就沒了。本研究以國小六年學生為對象,教學生從頭開始學習加工木板原料,製作自己的機器人零件以進行組裝,學習創意與設計思考的概念;在組裝過程中加入機電整合的學習內容,利用電腦程式控制機器人完成真實世界任務,學習利用資訊科技解決問題之能力。經70位學生,進行共36堂課(每堂40分鐘)的教學實驗研究及師生訪談成果,重要研究發現與建議如下:一、機器人課程與生活經驗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本研究與新北市米倉國小合作,以螃蟹機器人為主題設計課程。課程內容結合米倉國小周遭的出海口、濕地環境教育之在地特色,強調學生的生活經驗,並提供機器人課程的體驗活動(如圖1)。接著以螃蟹過馬路的任務,教學生在電腦上模擬,利用程式控制螃蟹,完成讓螃蟹安全過馬路的任務。這種機器人課程與生活經驗結合,學生能理解課程的意義,也是素養導向教學的一環,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二、機器人課程的實施步驟,導入知識與實作技術的教學內容,更能增進學生的科技教育學習成效。 本研究在機器人課程的動手實作步驟,導入知識與技術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從電腦上模擬,走入真實世界,利用程式控制馬達、燈泡等機電整合的學習內容(如圖3)。學生也必須學習加工技術、設計概念,自己切削木板、鎖螺絲等,利用各種原料製作自己的機器人零件,以進行組裝,並且將程式燒錄到電路板中(如圖4)。最後測試自己的螃蟹機器人執行過馬路的任務,過程中不斷的調整機器人的功能、設計、程式等內容,解決問題並深化知識與技術,完成螃蟹機器人安全過馬路的任務。 圖1、出海口濕地環境教育及機器人跳舞體驗圖2、利用程式控制螃蟹過馬路之任務 圖3、學生利用程式控制電子零件 圖4、學生動手實作螃蟹機器人資料來源 Hsiao, H. S., Lin, Y. W., Lin, K. Y., Lin, C. Y., Chen, J. H., & Chen, J. C.* (2019). Using robot-based practices to develop an activity that incorporated the 6E model to improv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s.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DOI:10.1080/10494820.2019.1636090。
【文/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林信志】 一、前言 日本為符應2020年起依序實施之「新學習指導要領(相當於我國之課程綱要)」特別重視學習者之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及表達能力,將於同一年度開始實施「大學入學共同考試(新制)」方針,以下針對日本大學入學考試改革案之要點進行討論並提出對我國之啟示。 二、日本新制大學入學考試簡介 日本於2017年4月13日公布取代原有「大學入學中心考試(舊制)」,於2020年度起開始實施「大學入學共同考試(新制)」方針。首先,將要求考生於事前報考由民間辦理的英語檢定考試,以評核考生聽、說、讀、寫之四階段能力,考生可報考至多2次,以較高分的結果作為依據。其次,將增加國語科(日文)及數學科的敘述題(開放題),且將委請民間單位代為評分,試題包含數個以80字以內的簡答題及超過80字以上的申論題等。新制度的對象為2017年正就讀國中3年級以下之學生。考試科目為國語及數學Ⅰ、世界史A、物理等共30科,2024年度後再進行調整(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a)。整體日本大學入學考試制度之改革日程如表1所示。 表1、日本大學入學考試制度改革日程 資料來源: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b) 日本已於2017年11月實施「大學入學共同考試(新制)」的「第1次預備測驗」,除英語科目外,共有5學科11科目,由日本全國約1,900所高二、三學生約18萬名參與考試。此次預備測驗電腦閱卷型問題的答題正確率在0.9%~87.1%。考生必須面對需先解讀資料後再整合資訊的思考題型,例如數學科中要求學生從各項數據中思考如何透過二次方程式來解題等挑戰。日本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將依據開放題的答題正確率,於2018年秋天再次實施試辦調查。必要時,2019年也因應需要實施試辦調查(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d)。 此次預備測驗模擬考題以盡量避免「純背誦考題」為原則,例如國語(日文)科增加許多必須閱讀的題型(學生會章程、會話型文章等內容),考生必須閱讀後再行回答,但結果也導致考題頁數大幅增加,數學Ⅰ‧數學A從近三年頁數最多的16頁增至32頁,地理及歷史試題本頁數也大幅增加。考試時間部分,國語(日文)從80分鐘延長至100分鐘,數學Ⅰ‧數學A則從60分鐘延長至70分鐘(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b)。表2歸納日本大學入學考試「舊制」與「新制」之差異。 表2、日本大學入學考試「舊制」與「新制」之差異 資料來源: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b) 三、日本新制大學入學考試的特色 (一)英語科全面改採民間團體考試 由於日本高中新學習指導要領中已納入英語科聽、說、讀、寫之四階段能力,但現行舊制考試的電腦閱卷的方式僅能評鑑考生的閱讀能力,因此日本文部科學省決定採用已於大學推薦入學考試中適用之英檢、TOEIC、TOEFL等民間團體考試成績。日本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將會依據測驗的內容及實施狀況等認定符合一定標準的民間團體,另外由於民間團體考試多偏重於商務或留學等內容,因此尚須確認其測驗問題是否符合新學習指導要領。考生民間團體考試之成績將由大考中心管理,成績並非分數制,係採用比照CEFR(歐洲共同言語參考標準)級距制,分為6等級,其成績可提供各大學作為考生申請2次考試的資格或免試、加分等狀況(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a)。在過渡時期(2020年至2023年),大學甄試學生時,可擇一採舊制電腦閱卷方式測驗或民間團體測驗,亦可同時採用2種測驗成績(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c)。再者,考量考生經濟負擔及離島、偏鄉的情形,考試次數則設定於高三階段的4月至12月間2次;重考生則另予規範。目前的舊制考試將並存至2023年度,其後即予廢止(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a)。 綜上所述,英語考科改革要點可歸納以下三點(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b):(一)全面改採民間團體舉辦之考試為主;(二)高三的4~12月期間可參加2次考試,採取成績較優者(重考生將另行檢討對策);(三)舊制考試將併行至2023年度,2024年度起全面改採民間團體考試。 (二)素養導向的命題 新測驗的另一項重點為增加開放型試題,日本文部科學省目前規劃國語科(日文)有80字以內的簡答題及超過80字以上的申論題2種試題形式。鑑於增加開放題亦將增加考試評分的負擔,因此,將統一委託民間單位代為處理。考試期間將由80分延長至100分,評分將以級距式呈現。例如,評估讓考生閱讀租賃公寓的契約書,回答其中應考慮的問題點等問題(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a)。考科之命題改革要點可歸納以下四點(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b):(一)試卷開放題批改由大考中心委託民間機構辦理;(二)增加開放型題組,國語科(日文科)及數學科皆至少出3題;(三)結合電腦閱卷問題,國語科(日文科)考試時間為80~120分鐘,數學為70~80分鐘;(四)2024年度後,地理、歷史、公民及理科增加開放型題組。 綜觀日本新式考題可稱之為素養導向的命題,與我國即將施行之新課程綱要精神相符,其特色如下(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d):(一)增加開放型題組之題數;(二)增加解讀複數資料(多重資料)題型之題數;(三)增加與高中生日常生活相關題材之命題;(四)命題涵蓋「探究活動」課程情境;(五)增加「選出所有適當選項」的作答方式;(六)增加「選擇一方立場並選擇相應理由」的題型。 (三)學力測驗義務化 日本大學入學考試分為一般入學、推薦入學、AO入學等三種方式,每年文部科學省都會將載有基本方針、留意事項等之「大學入學者選拔實施要項」通知各大學。推薦入學「原則上可免除學力測驗」,AO入學則要求透過高中成績等掌握基礎學力(臺北駐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派駐人員,2017)。。 日本文部科學省於2017年5月10日的採訪中表示,針對全國國、公、私立大學依據以書類審查及面試方式舉辦AO入學考試或推薦入學考試,將自2020年度起也朝向須義務實施學力測驗之方向推動,此乃起因於被指責有部分入學者學力不足問題之反省。要求透過如將於2020年度取代現行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測驗之「大學入學共通測驗」,或各大學獨自舉辦之考試、短篇論文等方式來掌握考生的學力程度(臺北駐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派駐人員,2017)。 因此,推薦入學考試與AO入學考試未來必須實施小論文簡報發表共通考試等學力測驗,放榜日期則訂為AO入學11月以後,推薦入學12月以後(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b)。 四、結語 本文主要分析日本大學入學考試之改革要點,希望藉由日本針對大學入學考試之改革,提供我國大學入學考試之政策學習借鏡。首先,建議我國參酌其改革方向進行大學入學考試試題之檢討,例如增加敘述、解讀、結合高中生日常生活等題型,適度減少純背誦式之題目。此一方向與我國即將施行之十二年國教新課程綱要精神相符。 另外,就英語考科全面改採民間團體考試而言,為接軌國際,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此一方向值得我國慎重考慮。根據最新出爐的2017年IMD世界競爭力報告書中(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2017),日本在「英語精熟度」排名62,係63個評比國家中到倒數第二,而我國排名53,亦不理想,筆者認為日本此一改革對於帶動其國民英語能力的全面提升應有正面助益。再者,依現行我國大考中心之人力與規模,要在短期內完成英語科「聽、說、讀、寫」四階段能力之評測確實有難度,不如借助發展已相當成熟之民間團體考試,相關具體實施細節(符合課程綱要、過渡時期運作、偏鄉離島學生權益等)亦可參考日本之作法。 參考文獻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a)。日本新制大學入學考試。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24。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b)。日本大學入學考試改制措施摘要。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27。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c)。日本新制大學入學考試。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32。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7d)。日本擺脫死背的大學入學考試變革。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39。 臺北駐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派駐人員(2017)。日本文部科學省朝義務化方向推動,2020年度起AO入試也須做學力測驗。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25。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2017). 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Online. 【全文請下載PDF檔】
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彭致翎 一、前言 近年來校園霸凌、情感糾紛、血腥衝突時有所聞,綜觀學生發生類此偏差行為,多半與個性衝動、無法克制激烈情緒,乃至未能同理他人等原因息息相關。為避免不幸遺憾事件發生,我國教育部推動之友善校園行動,特別強調應落實各級學校的情感教育;而即將上路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核心理念──自發互動共好,亦彰顯學生自我瞭解、人際良性互動、共同學習成長之重要性。如何將情感教育融入於學校課程教學及日常生活中,陶冶學生人格素養,讓學生成為身心健康、自信負責、關懷他人,且願意貢獻社會的公民,值得投入更多的關注。 晚近美國校園暴力、毒品槍枝氾濫問題層出不窮,自2007年克里夫蘭發生校園槍擊案之後,當局除了加強整備校園安全設施,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逐漸受到各界重視,希望培養學生理解情緒,正向回應與善待他人,以及有效解決問題衝突等能力。目前美國已有伊利諾州、西維吉尼亞州、堪薩斯州建立自己的「社會情緒學習標準」,以及加州、喬治亞洲、麻州、明尼蘇達州、內華達州、賓州、田納西州及華盛頓州等8州,與「學業與社會情緒學習協會」(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 CASEL)共同合作訂定跨州「社會情緒學習標準」,針對K-12各階段發展認知技能策略,致力推動社會情緒學習與學業成就表現之連結相關實務研究(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16a),以實現全人教育之目標。美國多年推展社會情緒學習之經驗,適可供借鏡參考。 二、社會情緒學習本質是人生技能 社會情緒學習是指培養學生理解管理情緒、同理關懷他人、建立維持良好人際關係、設定實現積極目標、有責任做決定等相關認知、態度與技能的教育過程(CASEL, 2017)。Bar-On(2006)認為「社會情緒智力」,相較於「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或「社會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更為貼切表達個人內在情緒理解辨析與外在人際同理互動的能力。加州教育廳進一步指出,社會情緒學習本質上是人生技能(life skill),包含5個核心能力:(1)自我覺察:瞭解及管理情緒的能力;(2)自主管理:設定及達到正向目標的能力;(3)社會覺察:感覺及表達對其他人同理心的能力;(4)關係技能:建立及維繫正向關係的能力;及(5)為決定負責:作出負責任決定的能力(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7b;CASEL, 2017),參見圖1。 圖1、社會情緒學習的核心能力 資料來源:CASEL(2017)。 三、促進社會情緒能力學習策略 主要推展社會情緒學習之「學業與社會情緒學習協會」(CASEL)指出,跨州合作教育計畫考量各州情況條件不一,乃因地制宜,協助不同的州設計自己獨特的計畫(unique plan),以發揮真正效益。計畫包含創立分年的適齡(age-appropriate)學習標準,發展融入傳統課程教學之教案教材設計(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7;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7a,2018;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16a;駐舊金山辦事處教育組,2015)、建立州層級的支持系統網絡(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5;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16a;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7;駐舊金山辦事處教育組,2015)、強化師資培育(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7;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7a,2017b,2018),以及科技輔助學習等(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16b)。 (一)融入課程教學 1. 覺察情緒:在課堂中,學生學習如何辨識自己的情緒及體察別人的情緒。例如透過問候遊戲、歷史事件與文學討論、角色扮演練習、修復練習圈(restorative practice circles)修補恢復關係等。 2. 聆聽對話:透過班級同儕互動對話,學習如何聆聽、從同儕經驗產生關連及正向回應等技能;透過不同的意見探索解決方案,及解釋推論的方式;討論社會議題、種族歧視等爭議案件。 3. 變通思考:設計有關促進變通思考策略(Promoting Alternative Thinking Strategies, PATHS)的課程教材,協助學生分享價值觀,培養自尊、責任與作決策等能力;藉由團體治療,及以4Rs(Reading, Writing, Respect & Resolution)教學指引學生探索認同、文化差異與自我反思。 4.表達情緒:透過語言文字圖畫符號等多重表徵表達情緒。 (二)建立支持網絡 1. 營造安全環境:讓校園成為學生的情緒避風港,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正確理解情緒及調適壓力;強化校長領導重視社會情緒學習之推展與落實。 2. 學習狀況調查:一年進行3次線上問卷評估,以瞭解學生在校園中是否感受到安全與支持、得知是否有特定學生呈現社交障礙,以及辨別學區在支援學生方面的強項與弱項。依據問卷結果回饋至教學設計與行政流程之調整改進。 3. 經費補助執行:除了芝加哥克里夫蘭學區,同時其他6個學區,包括安克拉治、奧斯汀、納許維爾、加州奧克蘭、加州沙加緬度,以及內華達瓦蕭郡等,每個學區均得到160萬美元的資助,以推動連續6年的情緒學習計畫之執行。 (三)強化師資培育 1. 社會情緒學習列入師培:基於傳統師資培育甚少著墨於師生情緒與回應關係,導致教室管理及情緒互動問題,影響學生學習成效。加州教師資格證書委員會要求自2017-18學年起,加州師資培育機構需將社會情緒學習列入班級經營管理訓練課程。 2. 透過教學觀摩改進教學:教學觀摩及同儕反思對話,可協助彼此發現偏見盲點,以及確認學生的學習需求。 (四)科技輔助學習 1. 瞭解學生的真實需求:學校運用Happify等線上遊戲平台,針對學生需求設計,教導社會情緒相關概念,並進行整合式課程教學。 2. 回應外界對科技融入教學的疑慮:諸如學生個人資料的隱私權、科技影響教學或干擾學習影響等面向之探究。 四、社會情緒學習之效益與挑戰 (一)正面效益 研究指出,社會情緒學習有助於創造具社區性(community-oriented)、建設性(productive)、學業參與(academically engaging)的教室環境(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16a)。多年來,陸續研究證實社會情緒學習相關的學習方案對於學生有正面影響,諸如改善學生學業成就表現、提升出席率、違反紀律事件及懲戒率減少、大幅降低學童憂慮焦躁或叛逆暴力程度等(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7b;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15,2016a;駐舊金山辦事處教育組,2015;Shrive & Bridgeland, 2015)。Belfield等人(2015)針對數個社會情緒引導培訓營進行機會成本分析,發現平均投資1美元在這些訓練上,將來至少可有11元以上的正向回饋(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15);另有8項研究長期追蹤探討進行社會情緒學習平均3.75年後,學生的學業成績有顯著改善,參與的學生相較對照組的學生,在課堂成績及標準測驗成績上多出13個百分點(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7b)。 (二)問題挑戰 社會情緒學習倡導者強調學生討論優先於教師授課、策略性思考過程重要於提供正確答案,以及讓學生有機會從錯誤中學習等概念。實際參與的學區教師與校長們表示,欲建立有支援性的學校環境,以及培養所謂的「軟技能」(soft skills)頗具挑戰,尤其對於高度貧窮的學區而言,以社會情緒學習方式融入每日課堂是相當困難的(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7)。此外諸如,如何在重視社會情緒學習和重視學業成果之間取得平衡?在有限的時間與人力下,如何實踐社會情緒學習?等問題均有待克服。 社會情緒學習除學校之外,同時也需納入家庭、社區共同參與合作,方能竟全功。雖然有越來越多學區將社會情緒學習融入學校課程教學之趨勢,但利害關係人,例如仍有不少家長、教師和學校主管認為社會情緒學習非為教師的份內工作;加上教師、行政者時間人力有限,無暇管及學生的人際關係、學習動機等,造成重視社會情緒學習和重視學業成就二派之間的拉鋸戰(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8)。 五、結語 社會情緒學習兼重內在情緒智力、外在社會智力穩定均衡發展,方為教育學習之真正目的。美國推展社會情緒學習之經驗,包括設計有系統之社會情緒學習標準,融入課程教學;建立支援網絡系統;強化師資培育;科技輔助學習等。民間資源投入亦不可忽視,美國現有提倡兼顧學生學業、社會情緒學習的非營利組織(CASEL)與政府密切合作,此有助教育培訓及理念作法之創新(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15)。此外,著重於實證研究為基礎,以推展理論與實務之相互印證,針對若干現實問題挑戰與外界疑慮,持續挹注人力資源投入研究發展,值得借鏡學習。 當今學校教育重點仍側重在知識學習,而非社會情緒學習。根據前揭引述之研究顯示,學生應學習瞭解及管理自己的情緒,遇到問題能做出正向回應及為決定負責,適切表達想法,對他人同理及維繫正向關係。倘若個人擁有此技能,無論在學業成就或人際互動上,順理都會獲得較為正向的發展。教育應著重教導學生認識個體和社會之間的關聯,進而培養孕育全能發展的社會公民。是故落實情感調適、情緒管理和人際關係發展,在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政府、學校、家庭乃至民間,均應致力投入,以促進教育朝向全人發展。若達此目標,則杜絕種種觸目驚心的校園危機憾事,或可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Bar-On, R.(2006). The Bar-On model of emotional-social intelligence (ESI). Psicothema, 18, 13-25. Belfield, C., Bowden, B., Klapp, A., Levin, H., Shand, R., & Zander, S. (2015). The economic value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New York: Center for Benefit-Cost Studies in Education. CASEL.(2017). What is SEL? Shriver, T., & Bridgeland, J.(2015).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pays off. 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7)。社會情緒學習融入傳統教學。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27。 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5)。美國部分學區加強情緒表達教學成效卓著。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81。 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7a)。社交情感學習引入學校課堂。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27。 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7b)。加州教育廳加強推動社交及情感教育。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36。 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8)。學校教導社交情感學習的4個途徑。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41。 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15)。美研究指出社交情緒學習投資報酬率高。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73。 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16a)。美國八個州將合作訂定社會情緒學習SEL標準。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11。 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16b)。線上遊戲平台新目標:教導社交及情緒技能。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09。 駐舊金山辦事處教育組(2015)。城市學區擁抱社交情緒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83。 【全文請下載PDF檔】
19;(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理念的倡議
壹、前言 近年來,隨著少子女化現象的向上發酵,大學校院因為生源不足所衍生的經營危機也逐漸浮出檯面。尤其對私立技職校院而言,一方面因收費較公立學校為高,另方面則是受到傳統社會價值觀影響,學業成績較佳的學生多將就讀一般大學視為優先選項,導致私立技職校院常因生源不足而承受更大壓力。就實際狀況觀之,2014年2月,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成為全台第一所退場的;同年8月,永達技術學院亦因財務問題宣布停辦。其後,高美醫護管理專科學校、亞太創意技術學院,以及南榮科技大學分別於2018年至2020年間黯然退場。 為因應人口變化趨勢與維護學生受教權益,行政院業於2017年11月通過《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7)。然而前揭條例(草案)的推出只是一個起點,由於大學組織重整不僅涉及師生權益,更與社區發展緊密關連,再加上校產如何處理具有爭議,遂讓大學重整之路困難重重。惟大學整併、轉型及退場問題並非我國所獨有,以日本為例,除與我國文化背景相近之外,其高等教育系統亦是以私立學校為主,加上同樣面臨嚴峻的少子女化問題,故日本政府近二十年來積極推出各項因應對策。 基於此,本文擬整理並分析國際教育訊息中日本政府在面臨私立大學經營問題時,其推出之整併、轉型與退場策略的最新發展情形,俾做為精進我國相關政策之參考與借鏡。貳、日本私立大學整併、轉型與退場策略 日本文部科學省調查報告指出,日本18歲人口在1992年達到205萬人的高峰之後逐年下滑,至2014年時已降至118萬人。其後雖略微回升,但在2018年之後又開始走下坡,預估到了2031年時將跌破100萬人,至2040年時可能僅剩74萬人(駐大阪辦事處,2018a)。前述就學人口的減少讓日本大學面臨非常險峻的經營環境,根據日本獨立機構—私立學校振興共濟事業團公布的資料顯示,日本四年制私立大學2014年度春季約有近46%的學校出現招生不足的窘境,較上年度增加6%,其主要原因為高中畢業生逐年減少,未來招生情況恐將更為嚴峻(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4)。有鑑於此,日本政府提出以下策略做為因應:一、整併策略:放寬學院轉讓制度,提高私立大學校院整併效率 為了迎接日本大學2018年至2040年的發展趨勢,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在2017年底向文部科學省提出建言,呼籲政府應該有更大的彈性與積極作為來促進學校之間的合作和合併,並提出以下可行策略,包括:(一)國立大學法人同時可經營數個大學的「一法人多大學制」(傘式經營);(二)一地區內的數個國公私立大學進行學分交換等合作而成立一般社團法人之大學等合作推進法人(暫稱);(三)私立大學受到經營不善的影響,可以將以學院為分割單位直接讓渡給其他大學之制度。其後,文部科學省也採納其建議,在私立大學整併方面,允許經營不善的私立大學,自2018年起能以學院為分割單位直接讓渡給其他大學(駐大阪辦事處,2018a、2018b)。 在此項新措施公布之前,大學中的各學院一旦廢止停招,接受轉讓的大學必須重新申請,然由於申請新開設學院之手續涉及審查教師資格和績效等事項,導致大學整併曠日廢時,難以即時回應私校存續與發展需求。相較之下,新措施大幅簡化了大學之間學院轉讓手續,除了在互信基礎下省略教師資格審查程序之外,另財務與資金審查亦予以簡化,藉此大幅降低學校行政負擔,有效促進私立大學的合併與改組。但文科省也要求學校在轉讓學院前必須先向學生及家長進行充分說明,獲得這些利益關係人的支持與理解(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9)。 就實例觀之,目前已有神戶山手大學及關西國際大學採取新措施。關西國際大學規劃在2020年4月以接收學院的方式吸收合併神戶山手大學,俾讓私立大學在「苦難時代」中,為學校生存發展另闢蹊徑,而兩校以讓渡學院方式進行的統合也將會成為日本私立大學整併史上的重要參考範例(駐大阪辦事處,2019)。二、轉型策略:善用政府補助,鼓勵私校建立特色與平衡城鄉發展 政府補助向為私立學校重要財源管道,也是私校能否永續經營發展的關鍵因素。有鑑於此,文部科學省近年開始運用「私學助成金」(類似我國私校獎補助經費)來促使私立大學改善經營與提高品質。就具體做法觀之,首先是設定指標(如表1所示)做為各校獎補助經費增減額之依據。一方面透過增加助成金來鼓勵學校從事具有特色的研究或推動地區性合作與國際化;另方面也藉由減少助成金來懲罰招生情況不佳、財務出現赤字,以及評鑑結果不佳的學校。表1 私學助成金增減額指標資料來源: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8b)。 其次則是將政府補助經費與學校招生人數掛鈎,藉此避免都會區大學規模擴充過速(駐大阪辦事處,2018a)。詳言之,由於從學生的角度而言,在都會中心的學校對於校外實習或求職活動皆較有利,因此為了吸引學生入學,愈來愈多位於郊區、招生情況不佳的私立大學陸續將校址遷回都會中心,並將此種做法視為是解決私校經營困境的「勝利方程式」。但在此同時,偏遠地區的經濟活力卻因大學回歸都會中心而蒙受損失,因為來自外地的大學生不僅是當地商店的主要消費者,也能促進公寓租賃等地區經濟活動,且此種回歸都會的情況亦有悖於日本政府刻正積極推動的「地方創生」政策平衡城鄉發展的願景(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5a、2015b)。 基於此,文部科學省開始透過取消私學助成金的懲罰手段來限制都會區學校擴充招生人數(駐大阪辦事處,2018a)。如果都會區私立大學校院新生人數超過招生名額的120%,就取消該校的「私學助成金」。但學者也表示,透過調整私學助成金來引導學校發展並非長遠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要能協助地方大學強化教學品質和建立發展特色,或鼓勵知名大學遷到地方,同時也要擴大學校對地方人士的招聘,如此才能有效強化年輕人紮根地方的動機(蔣豐,2015)。三、退場策略:建立財務預警機制,提高經營不善私校危機意識 日本政府有鑑於私立大學出現退場危機的原因,不僅是來自於18歲人口減少的衝擊,也常是學校本身經營不善造成的後果。因此,為因應生源不足危機同時改善私立學校品質,文部科學省提出「讓惡質大學退場,重點投資好大學」的改革方針(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文化組,2012)。 而為了改善私立大學經營成效,文部科學省早於2007年就委託私立學校振興共濟事業團發展出「經營判斷指標」,用來做為篩選經營不善學校並及早預防之預警機制。前述指標推出後爭議不斷,故十數年來歷經數次修訂,目前最新版本為平成27年(2015年)版,共計分為8項財務指標(日本私立学校振興・共済事業団,2017)。茲將其內容整理如附表1所示。 根據前述現金流量、負債比率、償債能力、收入成長比率等財務指標,文部科學省將所有私立學校法人進行分級,俾提早發現經營危機和提出因應對策。如圖1所示,目前學校分級可分為「正常狀態」(綠色)、「即將發生困難」(白色)、「經營困難」(黃色),以及「自力再生極度困難」(紅色)4種類型,又可再進一步細分為A1至D3共14種子類型。學校一旦進入「黃色警戒區」,校方就必須針對經營困境在期限內提出改善計劃;進入「紅色警戒區」則代表學校債務負擔沉重,校方難以自力救濟故必須及早尋求協助(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8b)。圖1 日本私立大學經營判斷指標之分類資料來源:公益社団法人経済同友会(2018)。 圖1亦呈現根據指標進行診斷後的分級結果,詳言之,日本私立學校振興共濟事業團以全日本662學校法人為分析對象(含私立大學、短期大學和高等專科學校),就其2015年度至2017年度的財務資料進行校務經營診斷。結果發現,有367個(55.4%)學校法人其經營狀態屬於「正常」範圍;192個(29.0%)學校法人居於「即將發生困難」的黃色警戒區初期階段。尤其需注意的是,至2020年即有破產之虞(紅色區)的法人有17個(占2.6%);而2021年度以後有破產之虞(黃色區)的法人也高達86個(13.0%),換言之,目前日本面臨經營困難的法人共有103個(15.6%)。由此可見,日本私立大學的經營環境依然十分險峻,但日本私立學校振興共濟事業團並未公布各個法人名稱(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8b)。 日本政府訂定財務預警指標並將學校進行分級的目的,在於透過更嚴謹的態度來提高虧損日漸擴大之學校法人的危機意識,並加速經營方針的改革。而文部科學省和私立學校振興共濟事業團的任務,則是依學校之不同狀態分別提供經營改善計畫之擬定方法及步驟,以利學校進行經營改善。 文部科學省自2019年起,又根據學校法人在前述8項指標中「經常性收支連續三年虧損」與「負債金額高於運用資產」兩項財務指標的表現來將學校分類,藉此強化對私立學校的指導。如果符合以上二條件,即會被判定為有經營困難者(圖2左下角紅黃色區塊),此時文部科學省將派專家至該學校法人進行各項支持程序,若學校不配合進行改善則可能會祭出停止招生或解散法人等要求學校退場手段(駐大阪辦事處,2018c)。圖2 日本私立大學經營判斷指標之分類資料來源:日本私立学校振興・共済事業団(2017)。參考文獻 公益社団法人経済同友会(2018)。私立大学の撤退・再編に関する意見―財務面で持続性に疑義のある大学への対応について。 日本私立学校振興・共済事業団(2017)。私学の経営分析と経営改善計画。 行政院新聞傳播處(2017)。行政院會通過「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 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文化組(2012)。日本經營不佳的私立大學恐遭廢校。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7。 蔣豐(2015)。日本高校生源分布不均 政府用金錢控制報名導向。 駐大阪辦事處(2018a)。少子化加速日本大學「寒冬期」,檢討推合併救濟方案。教育部電子報,802。 駐大阪辦事處(2018b)。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為2040年的大學間合作、統合,提出了3種方案。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63。 駐大阪辦事處(2018c)。日本訂定2019年度「私立大學退場機制」。教育部電子報,832。 駐大阪辦事處(2019)。日本的關西國際大學、神戶山手大學統合,將成為新制度的範例。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67。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4)。少子女化衝擊 日本私立大學近半招生不足額。教育部電子報,633。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5a)。日本各地大學陸續回歸到都會中心(上)。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69。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5b)。日本各地大學陸續回歸到都會中心(下)。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69。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8a)。日本縮減私立大學補助案內容方針。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44。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8b)。日本私立大學103法人經營困難。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47。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9)。日本文科省修正相關規定,放寛私立大學間之學院轉讓手續。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170。
因語料庫呈現語言的實際使用情形的特性,多年來已被普遍的運用於許多的教學、研究之中。近年來,電腦運算能力的提昇以及深度學習理論的成熟,更促使人工智慧更加成熟,提供各行各業更多便利的輔助。在173期,已先介紹了國教院語料庫索引典系統、例句編輯輔助系統,作為語料庫科技在語文教學應用的示範,本文所將介紹的語義場關聯詞系統更是結合語料庫及人工智慧的輔助教學應用。 所謂的語義場,簡單來說,就是一組詞彙在詞義上所具有的類型關係,例如「炎熱」和「寒冷」屬於意思相反的反義語義場,「牛」和「馬」屬於(動物)類型語義場。檢索本系統所獲得的詞彙,都將跟輸入的詞彙有著一定的關係,而這也是本系統為何稱為語義場關連詞的由來。接著,就讓我們來實際看看它的神奇之處。 當輸入蘋果進行查詢,系統傳回了許多的關聯詞,包括藍莓、葡萄、橘子、柳丁……等(見圖1)。聰明的你,應該已經發現,回傳的詞彙彷彿是一份水果列表。對於還在想明天要教導學生哪些水果的老師而言,這不正是一份現成的素材嗎!圖1、「蘋果」一詞在「遠流語料」中獲得的查詢結果圖2、「蘋果」一詞在「中國時報」中獲得的查詢結果 讓我們試著把語料從書籍類型轉換成新聞類型,再度檢索的結果,水果們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iPhone、iPad、iWatch、Win8等資訊產品(見圖2)。同一個詞,兩次檢索為何有著天壤之別?別太訝異,當選擇不同的語料庫,就像是跟不同學習、成長背景的人討論一樣,會根據他們熟悉的領域,提供不同的意見,誰讓蘋果本身就是跨領域的呢!但,既然應用了人工智慧技術,當然我們也可以試著跟它對談一番。不是想要資訊產品,那試著在負關聯詞欄中輸入iPhone,告訴它,我們不是想看到像iPhone這樣的資訊。檢索後,它很貼心的換成橄欖、杏仁、奇異果等再度比較貼近「水果食物義」的關聯詞(見圖3)。圖3、加入「iPhone」作為負關聯詞獲得的查詢結果 讓我們再換個情境:當學生好奇並想要多學習在平常的生活情境中會運用的詞彙時,他查詢了「廚房」,系統就提供了流理台、客廳、浴室等關聯詞。在看到了流理台後,他更加好奇還有哪些詞彙會跟廚房有關,此時,只要同時輸入流理台一詞,系統就提供了瓦斯爐、洗碗槽、抽油煙機等等更多廚房相關的設備(見圖4),進一步豐富個人詞彙。而老師們更可利用此一檢索方式,輔助設計不同的情境詞彙組,如地點類型(客廳、浴室等)、設備類型等,再加上本院所研訂的對外華語教學適用的詞語分級資訊(基礎、進階、精熟),更可做為詞彙難易度參考,冀能縮短教材設計時間,也提昇教材之品質。圖4、同時查詢「廚房」以及「流理台」獲得的查詢結果資料來源 林慶隆、柯華葳、吳鑑城、白明弘、陳茹玲(2019)。《建置應用語料庫及標準體系》期末研究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成果報(編號:NAER-107-12-F-1-01-00-1-1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核心素養」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用來連貫課程與統整發展的主軸。透過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的實踐是培育學生具備核心素養最直接的方式。然而,除了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外,更有效的方式莫過於利用素養導向評量工具,因為它不但能引領學生學習核心素養,更能引導教師落實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還能有效的評估學生核心素養的成效。 「素養導向試題研發人才培訓計畫」以小組工作坊形式進行,強調理論與實作並行。然而,學習素養導向試題研發需要多久的時間呢?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從外行人員到內行的素養導向試題研發人員?根據第一、二期參與四次工作坊培訓的學員學習狀況自我評估調查,可以得到下列的結果:一、掌握素養導向試題研發方向 經四次課程的命題講解、實作與討論後,學員都已經可以瞭解什麼是素養導向試題(平均分數4.1分/滿分5分)、素養導向試題的命題方式(平均分數4.0分/滿分5分)、以及素養導向試題的修題方式(平均分數4.1分/滿分5分)。二、學習到應用仍有落差(一)學員對自己研發的第一個素養導向試題題組滿意程度平均分數3.5分(滿分5分)。與前三項相比,學員對自己研發的題組滿意程度平均分數相對較低,雖然有部分學員覺得滿意,但多數學員覺得仍有進步空間、考慮的面向仍不夠完備、或試題仍偏向低層次的問題模式……等。(二)多數學員認為預試結果和原預期結果兩者之間存在著落差,預期相同的平均分數僅2.9分(滿分5分)。分析發現兩者的落差包括:「題目的呈現方式和說明我們覺得清楚,但學生卻感覺不清楚」;「題幹訊息的說明要更具體、明顯」;「學生解讀試題和老師的想法有出入」;「學生的回答很多元比原先設計的評分規準更多樣」……等。跨越「外行」與「內行」之間的鴻溝 從上述的分析與比較可知,整體而言,在歷經四次工作坊學習與討論後,學員對於素養導向試題研發的各項程序已逐漸熟悉,不論是素養導向試題的內涵、命題方式、或修題方式都已有成效。但四次的訓練似乎仍無法從素養導向試題研發的「外行」的素人變成「內行」的專家,僅能從「外行」的素人提升成為「理解素養導向試題研發」的人員。要跨越「外行」與「內行」之間的鴻溝,還需要更多的實作練習與討論,才能蛻變成長成「內行」的素養導向試題研發專家。最後,提供一個學員研發的試題從第一版、第四版(歷經四次工作坊的討論與修改)至第六版(專家修審)的歷程作為範例,呈現學員的學習過程以及回應學員學習狀況自我評估調查的問卷結果。數值簡化第一版數字簡化是指在進行具體的數字運算前,按照一定的規則確定一致的位數,然後捨去某些數字後面多餘的尾數的過程,常用於商店的折扣後的價格的簡化。下面是超商折扣資訊:問題1:建榮買了2瓶16元的奶茶,請問要付多少元?問題2:雅婷買了一包35元的洋芋片,一包24元的泡芙,請問雅婷需付多少元?問題3:媽媽買了2個禮盒,二個禮盒價位分別是399元和511元,請問媽媽要付多少元?第四版數字簡化是指在進行具體的數字運算前,按照一定的規則確定一致的位數,然後捨去某些數字後面多餘的尾數的過程。國內錢幣交易最小單位是1元,五捨六入是指若所取位數的位次後一位小於等於5,則捨去;反之,若大於等於6,則進位。常用於商店的折扣後的價格的簡化。若有小於1元部份會依照五捨六入方式計算,計算方式是所取位數的位次後一位小於或等於5,則捨去;反之,若大於或等於6,則進位,也就是打折後若是40.5元,會算40元;打折後若是40.6元,會算41元。問題1:建榮和一位同學到超商聊天,為了省錢,兩人商討後決定同系列產品,買了1瓶奶茶和1瓶紅茶,請問要付多少元?問題2:過年期間,媽媽要去拜訪親戚,所以買了肉乾類和軟糖類禮盒當作伴手禮,請問媽媽要付多少元?問題3:秉宏參加學校兩天一夜的畢業旅行,買了洋芋片、泡芙、捲心酥和蛋捲,可以在車上邊吃零食邊欣賞影片,請問秉宏要如何結帳才比較划算且花費金額做少呢?第六版我們曾經學過四捨五入取概數,不過某些商家卻使用五捨六入的方法取概數。臺灣錢幣交易最小單位是1元,因此商家在使用五捨六入時,會計算到整數位,也就是結帳金額的小數點後第一位,若小於或等於5,則捨去;反之,若大於或等於6,則進位。例如:如果結帳金額是40.5元,只需付40元;若結帳金額是40.6元,則需付41元。問題1 請問四捨五入和五捨六入,何種收費方式比較有利於消費者?請說明你的理由。問題2 建榮和同學到某家使用五捨六入的超商買飲料。超商正在週年慶,飲料的優惠方式是:「同系列的商品第2件5折」建榮他們購買了同系列產品奶茶和紅茶各一瓶,其中奶茶一瓶是15元,紅茶一瓶也是15元。請問他們一共要付多少元?問題3 畢業旅行即將到來,秉宏和陳靜到某家使用五捨六入的超商買零食。超商售有5種餅乾,價錢分別如下:洋芋片蛋捲捲心酥泡芙點心酥88元33元44元77元55元超商正在週年慶,餅乾的優惠方式是:「第2件6折(以價低者折扣)」秉宏選了一包洋芋片和一包蛋捲;陳靜選了一包捲心酥和一包泡芙。請問他們在結帳時,如何重新配對餅乾進行結帳,可以更省錢呢?請說明你的理由。資料來源 吳正新(2020)。素養導向試題研發人才培訓計畫(NAER- 108-12-B-2-02-00-6-03)。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一、一次危機、終身遺憾 校長的職涯中,不一定會碰到危機。遇到了,若處理失當,輕則行政處分,重則飽受社會輿論攻擊,黯然下臺。由此可見,危機管理的重要性。筆者國小的輔導教師,是位認真負責又有教育愛的好老師。三十年過去了,這位好老師成為了受人敬愛的好校長,關懷學校的任何事物,就連周末都到學校陪孩子進行社團練習。然而,一次不當的媒體發言,在受到社會輿論壓力下,離開了校長的工作崗位,黯然退休,頓時也讓教育界折損了一名優秀人才。這不禁讓筆者有諸多感慨,除了對於這位校長抱有無限遺憾外,更體悟到危機管理的重要。職是之故,了解校長面對危機管理的能力,並針對缺失之處加以扶助,成為國教院候用校長危機管理課程研發的重要方向。二、校長該具備哪些危機管理能力? 有關於危機管理,學者Heath(1985)認為,危機管理整合為危機前「偵測預防」;危機中「因應決策」與危機後「恢復學習」等三層面,內容項目包含:(一)危機前的偵測預防:內涵指校長在危機前能識別危機發生的警示信號,並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二)危機中的因應決策:內涵指危機發生階段,校長所採取的應變處置措施,包括危機領導、決策和溝通等。(三)危機後的恢復學習:內涵指危機解除後,校長領導組織成員儘快恢復學校正常運作,檢討和審視所採取的危機處理措施是否適切,建立學習回饋機制。 但校長們比較容易在哪個環節出錯,檢視過去相關研究付之闕如。易言之,校長危機管理談論者眾,但對於校長危機管理能力的評估,缺乏實證研究,則有需要進行深入探討。三、校長在危機管理中的表現情形(一)研究對象與施測方法 本研究108年國家教育研究院校長儲訓班學員,分為國中班22人、小A班22人、小B班22人、小C班22人,共88人,因有5位學員未繳交研究之情同意書,故本研究分析樣本為83人。然,為了解學員在危機管理課程模組後的真實能力,本研究則採用「籃中演練」的實作評量方式。 為了解學員危機管理真實能力,本研究則以「籃中演練模式」(in-basket exercise)進行課程與評量。參加人員在評測過程中被賦予某特定角色,並在模擬的情境中處理若干危機管理指定題目。完成口語評測後,得由評審員與參加人員進行對話。除透過評審者的評分,了解學員們危機管理真實能力外,並以對話方式針對個案進行討論提升學員管理經驗與專業知能。籃中演練的題型包括:1.性騷擾、2.親師衝突、3.校園安全、4.學生管教、5.公共關係、6.採購、7.霸凌等。(二)研究工具建立 為了達成籃中演練的測驗目標,首先必須建立題庫與評量規準。題庫建立的部分,主要是透過「焦點團體座談」(Focus Group)。焦點團體訪談主要是針對危機管理議題,經過研究者的設計與安排,以團體討論的方式進行危機管理案例蒐集。焦點團體參與對象為:縣市教育局發言人(2人)、縣市法治或法務專員(1人)與資深校長(8人)。 為使籃中演練評分更具客觀性,本研究則研發危機管理評分規準(scoring rubrics)。評分規準必涉及一定程度的專業判斷,作為測驗標準化參照及教育研究之用。此外,亦是建構實作評量可靠性的重要途徑。評量時,可參考各表現等級的描述,利用多元與多次評量,觀察學員的口語表現,以判斷其學習成果。 本研究主要由研究者編制「國家教育研究院國民中小學校長儲訓班危機管理模組籃中演練評分規準」初稿,並請四位資深校長,一位測驗專家及一位校長學研究專家共同討論。完成評分規準,規準內容如下表:表1 校長危機管理實務籃中演練評分規準表 評分項目 內涵 評分規準 危機中的因應決策校長職能:策略思考溝通協調 1. 指危機發生階段,校長所採取的應變處置措施,包括危機領導、決策和溝通等。 2. 掌握相關資訊並即時分析、因應、決策,使損害控制在最低的危機處理能力。 未達基礎 1. 未能說明目前危機中,學校採取的應變處置措施。 2. 未與目前危機中,事件關係者溝通。 基礎 1. 能說明目前危機中,但學校採取的應變處置措施僅部分切中要點。 2. 在危機事件中,僅與部分關係者溝通。 精熟 1. 能說明目前危機中,學校採取的應變處置措施,且處置措施切中問題,有效將事件傷害降低。 2. 說明目前危機中,完整的與所有事件關係者溝通。 危機後的恢復學習校長職能:策略思考 1. 指危機解除後,校長領導組織成員儘快恢復學校正常運作,檢討和審視所採取的危機處理措施是否適切,建立學習回饋機制。 2. 指危機解除後,校長領導組織成員增強危機管理的能力。 未達基礎 1. 未能說明危機解除後,學校如何建立危機回饋機制。 2. 未能說明危機解除後,學校如何增強組織危機管理的能力。 基礎 1. 危機解除後,學校雖建立危機回饋機制,卻未切中要點。 2. 危機解除後,學校僅部分成員增強組織危機管理的能力。 精熟 1. 說明危機解除後,學校如何獲得組織成員認同,建立危機回饋機制。 2. 說明危機解除後,學校如何獲得組織成員認同,增強多數人員組織危機管理能力。 危機前的偵測預防校長職能:策略思考 1. 指校長在危機前能識別危機發生的警示信號並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為預防危機發生,領導組織成員搜尋已知的危機風險因素並盡力降低潛在損害的預防能力。 未達基礎 1. 未告知在該危機中,過去學校曾做過哪些預防措施。 基礎 1. 告知在該危機中,過去學校曾做過哪些預防措施。其方法未能完全切中問題。 精熟 1. 告知在該危機中,過去學校曾做過哪些預防措施,並能舉證有具體成效,降低潛在損害。 校長職能:溝通協調 1.「語速」:反應演講者語言表達時,速度太快或太慢,是否為聽講者所接受。 2.「語調」:代表演講者語言表達時,音調(量)太高或太低,是否為聽講者所接受。 3.「語暢」:反應演講者進行語言表達時,語言節奏是否流暢,口語化程度過高或適當等特徵進行評量判斷。 未達基礎 1. 演講者語言表達時,速度太快或太慢,不能為聽講者所接受。 2. 演講者語言表達時,音調(量)太高或太低,不能為聽講者所接受。 3. 演講者進行語言表達時,語言節奏不流暢,口語化程度過高。 基礎 1. 演講者語言表達時,速度能為聽講者所接受。 2. 演講者語言表達時,音調(量)能為聽講者所接受。 3. 演講者進行語言表達時,語言節奏流暢,略有口語化程度之表達。 精熟 1. 演講者語言表達時,速度能為聽講者所接受。 2. 演講者語言表達時,音調(量)能符應情境脈絡,展現適當的聲音情緒。 3. 演講者進行語言表達時,語言節奏流暢,無口語化程度之表達。 本研究回收83位學員之249份評分樣本進行分析整理後,分別依校長儲訓班校長們背景資料及初始成績平均得分探討其樣本特性之描述性統計分析數據資料,詳如表2所示。可以發現本研究之樣本中,在班別方面,得分以國中班較高,達17.136;題目類型以校園安全得分最高,達17.912,公共關係與採購得分最低,為13.667;最後以各題計算,學員得分總平均為16.317分,通過率(學員表現得分/評分表滿分,故計算16.317/24)67.98%。表2 樣本特性之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由表3可知,根據評分架構上,危機中應變處置最高,平均為2.73;依序為危機中危機處理,平均2.71;危機後組織學習與危機前危機預防,平均2.67;而平均分數最低為危機後回饋機制,平均為2.66。表3 籃中演練評分項目得分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危機議題分析方面,由於學校經常發生的「校園安全」、「親師衝突」、「霸凌」等危機事件,處理較為得宜。然多數候用校長,缺乏總務與採購相關經驗,對於「採購」事件的危機處理,則表現不佳。 在危機管理能力上,候用校長對於「危機中應變處置」表現最佳。意指校長在危機發生時,相關的決策和溝通等能力較為熟練。然而在「危機後回饋機制」表現相較其他能力則較不理想,意指校長如何儘快恢復學校組織正常運作,撫平事件受害者的創傷能力較為薄弱。四、代結語:不要讓危機事件受害者隨著時間被遺忘 本研究顯示,候用校長在採購議題表現較為不佳,主要原因在於受測者本身無採購相關經驗,故國教院有關採購管理相關課程,應以案例分析為主,藉此協助候用校長對於該事件的處理經驗。但更重要的是,校長危機後的回饋機制能力仍有待討論。易言之,危機事件的處理不僅只在當下,事件過後,受害者本身以及相關事件關係人是否有被合理的對待,仍持續考驗著校長危機管理的能力。資料來源 蔡明學(2019)。中小學校長危機管理領導職能之評估。教育政策與管理,4,99-121。 參考文獻 Heath, R. L., & Nelson, R. A. (1985). Issues Management. Sage Publications.
如何在教學上協助原住民學生透過對自身文化來理解主流的學科知識,實為當前原住民族科學教育的重要議題。 因此,本研究依據設計導向科學學習(Design-Based Science Learning, DBSL)的原理,編製動手探究的活動,希望透過傳統籐編製作活動,讓原住民學生進行有意義的科學學習。如圖1所示DBSL的活動流程包括五個步驟:定義問題情境(以情境問題引導單說明籐編在傳統泰雅族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調查活動(分為調查活動與基本編法介紹)、發展想法(由小組討論統整可能的影響因素並據此制定設計策略)、籐編製作(依據設計策略進行籐編編製並完成耐重度的測試)與統整討論(展示測試結果、接受提問與回饋)。圖1、設計導向科學學習活動流程圖 研究結果顯示在六周的設計導向科學學習活動之後,學生能主動使用測量方法來增加實驗觀測的可行性,並能以量化數據來進行實驗結果的比較。在自身族群身分的認同與投入部落活動的意願,以中、低族群認同學生的增進達到顯著。對科學原理與學校自然課程的態度亦有提升,也以中、低科學態度學生的改變最為明顯。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位學習不利的同學(S17),因為各種因素而識字不多,進而導致各科的學習成效均有低落的情形。其在後晤談中雖然也只是模仿課程的實驗設計來進行回答,但伴隨而來的是他能具體地在一個不一樣的問題情境之中完成他的實驗操作並能有自信的表達出來。 基於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對於原住民族科學課程的建議如下:一、原住民族科學課程應考量融入原住民族傳統知識 文化認同是影響原住民族學習適應的重要因素。由於文化本質的差異,使原住民族在學習主流文化課程時產生困擾、挫折與失敗,因而對主流社會產生嚴重的疏離感與抗拒同化的態度,進而影響其學習適應。然而,文化認同對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而言,並非只有負面影響。本研究顯示藉由原住民族傳統的藤編文化作為主題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體會蘊含在先祖智慧中的科學知識;在設計活動的課程中,不僅能夠保留傳統文化,同時亦能透過對科學態度與過程技能的促進,來達到科學學習的目的。二、原住民族科學課程應增加讓學生動手實作的機會 原住民學生大多喜好實際動手操作的課程活動,即便在教室裡進行教學,也較喜歡活動式的學習,對於實務操作、活動學習或運用較多肢體動作的教學內容,其學習興趣明顯提升,並能加深其學習印象。本研究考量學生的文化背景、學習型態、溝通方式,並以其自身文化作為學習的橋梁,提供在科學課程和教學上的另一項選擇,使學生可以投入更具個人意義的學習活動,並維持高度的學習興趣。此外,由於原住民族的傳統智慧大多是以知識或用於生活工藝與器物上(例如:石板捕獸器為槓桿原理的應用),故而透過實作結合STEM(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的跨領域、跨文化課程不但可以增加學生動手實作的機會,更可像個創客(Maker)一樣從實作中體驗與學習知識。三、原住民族科學課程應符應真實的文化情境 原住民學生在學習科學時,由於日常生活經驗與學校科學之間存在著差異,在需要跨越文化疆界的情形下,學生易產生認知衝突與學習困難。因此,班克斯提倡多元文化課程中的附加課程取向,即強調透過原住民族的文化經驗融入科學設計活動,藉由肯定原住民族文化的經驗和價值,提升原住民學生對族群的認同以及對科學的態度。本研究的結果發現在學習過程中融入原住民族傳統文化,可以有效幫助中、低族群認同的學生建立其族群認同,顯示將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融入於科學概念中,可促進力學概念的學習與有效提升科學態度的養成,並爲班克斯之多元文化課程的理論取向提供了實徵證據。資料來源 吳百興、吳心楷(2010)。八年級原住民學生在設計導向活動中的科學學習。科學教育學刊,18(4),277-304。
很多文字的試題就是素養導向試題嗎?素養導向試題的基本要素是「生活情境」以及「問題解決」,目的是要透過測驗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並讓學生瞭解數學在生活中的實用性,因此在設計試題時,會有情境的鋪陳以及問題的提問。然而,為了結合生活情境、發展素養導向試題,命題時經常在題幹或提問中夾雜長篇的文章或說明,認為多放一些文字、增加一些說明就是素養導向試題。這些過多或不必要的資訊或說明,不但影響了原本的評量目標,也無法提升學生的作答動機,更無法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用處,只是徒增解題的閱讀負荷量。 這些文字很多、似是而非的素養導向試題,大致可分為下列三類:刻意將解題資訊藏在長篇文章之中、情境的鋪陳與說明太過詳細、提供過多與解題不相干的資訊或說明,例如:範例1 刻意將解題資訊藏在長篇文章之中(國小三年級) 新冠肺炎期間,進出公共場所都需要戴口罩,因為口罩的外層有一層不織布,能隔絕病菌進入口鼻,一般成人口罩的長度是18公分,寬度是10公分;兒童口罩的長度是14公分,寬度是9公分,每個人再依自己的臉型大小,挑選成人口罩或是兒童口罩,主要是防止飛沫的感染,可惜歐、美人士仍不習慣戴口罩,也不太認同戴口罩真的能防疫。 除了口罩之外,校內也會使用漂白水稀釋液進行消毒,而漂白水稀釋液的簡易調配的方式是5 mL的漂白水加入500 mL的清水中,即可調配500 mL的漂白水稀釋液,因為漂白水能破壞細菌或病毒的細胞壁,讓細菌或病毒死亡,所以是我們現階段所使用最便宜且方便的消毒方式。 教室內有以下六種容器,底下分別是每個容器的編號以及容量,請你想辦法挑出兩種容器,剛好能量出10L的水。1. 請問成人口罩還是兒童口罩的不織布面積大?答:________2. 請問成人口罩的不織布面積是( )平方公分。3. 500 mL漂白水稀釋液的調配方式是將( )mL的漂白水加入500mL的清水中。今天,老師要你調配1公升的漂白水稀釋液,請問調配的方式是要將( )mL的漂白水加入1000mL的清水中。4. 如果老師請你準備10 L的清水,請你從編號甲到己的容器中,選出兩種容器,剛好能量出10 L的水! 答:_____和_____資料來源: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工作坊學員作業範例2 情境的鋪陳與說明太過詳細(國小五年級) 台灣地區的降雨量雖然超過世界平均值,卻因為降雨多集中於夏秋兩季,加上山高水急的地形,讓雨季的降雨難以保留,導致冬春兩季往往成為枯水期。現今全球氣候變遷的情況下,台灣每年夏季雨水主要的來源~颱風,在近30年來逐漸出現「輕颱減少,強颱增加」的趨勢。全年總雨量雖然沒有減少,但總降雨日數卻減少,則代表著降雨強度的增加,以及長時間不下雨的可能性提高。面對這種降雨模式,台灣被歸類於未來可能發生旱災的地方,我們該如何增加可運用的水資源? 什麼是「雨水撲滿」?我們可以利用屋頂作為收集雨水的汲水面,讓雨水沿著屋簷流到水管中,經過過濾及沉澱的過程,將雨水收集在水撲滿中。我們可以把收集到的雨水取代自來水用在澆灌花木、清洗地板或作為小型的消防儲水槽使用,以達到資源再生及節約自來水的目的。 1. 小恩家想在家設置「雨水撲滿」,利用屋頂作為收集雨水的汲水面,屋頂汲水面恰為長方形,長為12公尺、寬為6公尺。請問汲水面面積為多少平方公分? A. 72平方公分 B. 7200平方公分 C. 720000平方公分 D. 72000000平方公分2. 小恩家利用長為12公尺、寬為6公尺的長方形屋頂作為收集雨水的汲水面。近日適逢梅雨季,依據中央氣象局雨量統計,今天上午10時~11時,小恩家該地區時雨量為25毫米。請問小恩家可收集多少公升的雨水? A. 18公升 B. 180公升 C. 1800公升 D. 180000公升3. 小恩家利用廢棄的不鏽鋼密閉式汽油桶當作水撲滿,一個水撲滿約可裝200公升的雨水。在連日梅雨季過後,依據氣象局雨量統計,推估可收集到的雨水體積為4.65立方公尺。請問小恩家收集到的雨水可裝滿幾個水撲滿? A. 2個 B. 23個 C. 232個 D. 2325個資料來源:素養導向試題研發人才培訓計畫學員作業範例3 提供過多與解題不相干的資訊或說明(國中七年級) 懸浮顆粒或稱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 (PM)),泛指懸浮在空氣中的固體顆粒或液滴。細懸浮微粒PM2.5,是空氣汙染主要的組成物質。在台灣,常見的來源是工業污染、和汽機車排放的廢氣,另外在沙塵暴來襲的時候,它的濃度也會迅速升高。所謂的細懸浮微粒PM2.5是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微小粒狀物,是肉眼看不見的。它會在空氣中懸浮,也可能被吸入人體的肺泡中,更會影響我們的健康。究竟PM2.5有多大呢?就拿人體的頭髮來比較,有一個懸浮微粒的大小約為一根頭髮直徑的1/28。1. 已知1微米=1× 10-6公尺,若傑倫的每根頭髮直徑為56微米,請依據傑倫的頭髮直徑去計算懸浮微粒的直徑大小約為____公分。(以科學記號表示)資料來源:某國中108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一次段考試題 良好的試題需要引導學生理解情境,藉由情境的理解帶出問題,再利用不同類型或層次的子題評量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要將情境帶入試題不一定要長篇大論,可以利用一些方法降低閱讀量,例如:保留重要的說明、刪除不必要的資訊、精簡使用的文句、提供圖形或表格說明以減少文字量、或將資訊重新整理編排(部分資訊放題幹,部分資訊放子題)……等,這些方式都可以有效的減低試題的閱讀負荷量。 範例2-R是參照上述這些方式將範例2雨水撲滿進行修改後的版本。範例2-R的題幹僅保留學校為何要使用雨水撲滿,以及一張簡易的雨水撲滿的製作方式與概念,因為保留這些資訊就已足夠讓學生進到雨水撲滿的情境。修改後的版本,將原本330多字的說明以及一張複雜的示意圖,簡化成50字以下的題幹以及一張簡易的示意圖。另外,範例2-R也將原本的問題作了調整,將原本的3個問題計算題,調整成1題計算題與1簡答題。其中將範例2的問題1和問題2合併成1題,並增加降雨量小百科簡要說明,要解決此問題需要利用到跨領域的知識來計算降雨量。範例2的問題3修改成詮釋評估的問題,評估雨水撲滿收集完成後的水資源再利用,也就是評量學生言之有據、據理說明的能力。 經過上述的修改,不但減少了題幹的文字負荷量,而修改後的試題,評量的面向也變得較廣。如此一來,才能避免評量目標的失焦,而且可以同時檢測學生的計算與詮釋評估的能力。範例2-R 雨水撲滿—修改版 為了有效利用水資源,我們可以在學校製作雨水撲滿,收集雨水再加以利用。雨水撲滿的製作方式與概念如下:1. 快樂國小在長為10公尺、寬為6公尺房屋屋簷旁,裝設了集水溝渠,收集雨水。依據中央氣象局資料顯示,今天上午學校所在地區降雨量為25毫米。請問今天上午學校的雨水撲滿可收集多少公升的雨水?請列出你的計算過程。(註:1公尺=100公分,1公分=10毫米,1公升=1000立方公分)2. 學校利用收集到的雨水,作為廁所馬桶沖水用。根據統計,學校平均每人每天在校上廁所3次,每次沖水量約為6公升。一桶體積為5立方公尺的雨水撲滿,收集滿一桶後是否足夠全校250位師生一天的廁所沖水量?請說明你的理由。(註:1立方公尺=1000公升)資料來源吳正新(2020)。素養導向試題研發人才培訓計畫(NAER- 108-12-B-2-02-00-6-03)。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計畫網址:https://tpwli.naer.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