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傳統竹筏文化的消失與影響

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 | 周惠民 助理研究員兼代中心主任

  世居臺灣東海岸的阿美族人與海洋的關係密不可分,不但與海互動頻繁,更發展出許多與海洋有關的知識與文化體系,「竹筏」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卻已消失多年的文化技藝。筆者以花蓮水璉部落為研究場域,設計以竹筏為主題之文化回應課程與教學模組,透過水璉國小的課程實驗與轉化,讓學生有系統的學習祖先的智慧與技藝。在田野調查與資料蒐集整理的過程中,簡要梳理了以下兩個問題:

竹筏文化為什麼會消失?

一、技術的改變

  傳統的竹筏以自然環境中的素材製成,製作一艘竹筏,從其種植、管理、蒐集、製造的過程是需要花費可觀的人力與時間。隨著臺灣工業化的發展,傳統竹筏在1950-1980年代間漸漸被動力機械船或動力膠筏所取代,被取代的主要原因包含:替代材料較便宜耐用;替代材料工業化量產,比較容易取得;替代材料的施工製造方式與原有技術相通,不需要額外的訓練。另外,動力筏相對於傳統竹筏使用起來更為快速且便利,種種因素下也導致竹筏的需求日益縮減,越來越少人使用傳統竹筏捕魚。

二、人口外移

  50年代臺灣經濟型態轉變,部落的工作機會減少,許多青年人口離開部落至都市尋求工作機會,除了自身的生活模式改變,也造成部落人口老化,導致製造竹筏所需要的人力不足,再加上許多年輕人已在都市中育有下一代,因應教育需求也讓其孩童於都市生活,導致年輕的世代漸漸遠離了部落的生活,對於傳統文化日漸陌生。

三、學校教育內容無法連結部落文化與生活

  臺灣原住民有屬於自己族群的文化模式及價值體系,但這些重要的內容,並沒有完整的編寫在學校的教科書裡,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與知識,無法在文本裡真實呈現。這些知識是透過與自然、環境互動而發生學習,而目前學校中的教育內容較無法與原住民的文化接連,限制了原住民學生發展與文化傳承的可能性。

四、環境變遷致使竹筏已經不符需求

  人類所處的自然環境也產生劇烈變化,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於2018年提出的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的評估報告中,提到2015年,世界海洋漁業33.1%的種群為過度捕撈,情況堪憂。人類對海洋的過度捕撈不僅會產生負面生態影響,長期還會減少魚類產量,從而產生不利社會經濟影響。這現象顯示傳統的捕魚技術的效率不高,必須仰賴更有效率的方式捕魚,使得竹筏的使用率也日漸下降。

竹筏的消失帶來什麼影響?

一、脫離人文環境的緊密關係

  從自然素材的蒐集到竹筏製作成型往往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而建造竹筏也不僅是為了傳統生計,它包含著耆老與不同世代的互動與傳承,人類對於自然資源的崇敬與愛護,還包括對自身文化的了解與認同。如今越來越少人學習造筏的技術,當這項工藝消失時,所損失的並不只是造筏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與該項工藝有關的一連串生活文化及人與環境的緊密關係。

二、失去山林護育的能力

  在幾次的耆老訪談中,筆者問及造筏的資源,耆老總能迅速的說明什麼樣的素材較合適,在部落中哪裡可以獲得,表現出對於部落環境的深刻了解,而這樣的表現便是建構在自身與環境的緊密互動,對於環境的理解。如今竹筏的需求降低,甚至被動力船及膠筏取代,而部落青壯年又因為種種因素而與自身文化產生斷層,越來越少人學習造筏的技術,這項技術逐漸遭到遺忘之外,部落青年與耆老之間的關係疏遠,對於部落環境的了解也隨之減少,動力膠筏的製作也不再需要從森林中取得材料,剩餘的勞力可以離開部落到都市謀生,然而,人口外流導致部落人口迅速老化,老化的人口無力繼續管理山林,只能任其荒蕪。

三、生態環保意識的沒落

  傳統上製筏從資源的管理、採集到製作需要長時間進行,魚群得以在此段時間獲得喘息,除此之外對於阿美族原住民而言「海洋就是我們的冰箱」!在支取海洋資源時,「夠用」即可,讓資源得以永續發展。然而隨著船隻、漁具的改變,更有效率的造船、捕魚技術取代了傳統技術,人們變得更容易獲得海洋中的資源,造成海洋資源逐漸匱乏的問題。竹筏在過去扮演著除了作為部落居民賴以為生(捕魚、運輸)以及凝聚彼此情感(技術與知識的傳承、傳統祭典)的工具,近幾年來因為竹筏技術逐漸被遺忘,且部落居民也不再以此為生,過去豐富的竹筏文化已在族人的記憶中逐漸淡薄。


資料來源

周惠民(2019)。原住民族學校課程建構之先導性研究:以阿美族吉籟獵人學校實驗教育之轉化為例。科技部計畫,計畫編號:MOST 108-2420-H-656-001 MY2。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阿美族傳統竹筏文化的消失與影響.pdf

竹筏 原住民族 水璉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