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館展示的可能性與趨勢

2022年11月份共塑當代原住民族素養教育人文沙龍講座

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 | 吳孟珊

  本院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於2022年11月23日辦理「共塑當代原住民族素養教育人文沙龍講座」,期盼藉由多元的原住民族議題討論,提升本中心同仁之學習視野。本次講座首次移地至北投的凱達格蘭文化館(以下簡稱凱館)辦理,邀請浦念瑜文化專員 (Akuanx Poiconx) 分享原文館展示的可能性與趨勢。

  浦念瑜老師首先導覽凱館各樓層的常設展與特展,並解釋各展覽的藝術家及其創作理念。特展之一的當代琉璃珠特展,展示各種琉璃珠藝品,她說,其實中文很難解釋每個珠子的圖紋含意,例如 mulimulitan ,通常翻譯為「高貴之珠」,但其實它的含意無法僅用「高貴」一詞去理解與說明,畢竟語境的深層詮釋涉及到排灣族群祭典與儀式的背景脈絡。

  導覽結束後,浦老師接著介紹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以下簡稱原文館)所執行的內容。原文館涵蓋的業務內容相當廣泛,除了基本的展示教育、推廣與典藏研究外,也囊括了人才技藝培訓、經濟產業整合行銷、社會福利與家扶等工作項目。另外,老師也針對凱館以及北區各原文館的現況與困境進行說明,例如凱館由過去泛原住民族群的展覽,轉為在地連結,並針對北投在地文史與創作進行展出,就是一個很大的轉變。

  而北區其他原文館所面臨的困境則包含:過於觀光取向的展覽,易使看展民眾對原民的印象限縮於傳統物件的複製品中,無法留下深刻記憶;或是當代藝術性質的展覽無法引起地區共鳴及有效提升觀展人次等。由於都會區原文館主要受眾為非原民觀眾,較缺乏基本的文化概念,需要先瞭解當地的原住民族歷史才能將展覽的層次進一步提升至藝術層面,因此,近年北區各館逐漸將展覽主題回歸在地歷史與特色,並透過結合環境教育等方式進行互動。

  講座最後,浦念瑜老師以自身的工作觀察反思「博物館的跨出與內省」。她認為過去是希望將人群帶入博物館,但近年來則是由博物館向外延伸並與地方合作,除了挖掘博物館自身的條件外,也進行社群的重新定位及文化詮釋權的賦權。


原住民族文化 凱達格蘭文化館 原文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