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學到語言學的奇幻漂流

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 | 林佳怡

  「跨領域」是108課綱被強調的重點之一,但怎樣才能稱為跨領域?當教師期待學生跨領域的同時,我們是否能夠作學生的榜樣?本院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特別於2024年4月24日邀請國立清華大學立德領導人才培育計畫副書院導師賴郁雯博士,至臺北院區分享她跨領域的親身經歷。

  首先,賴博士引用「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意象,將生命中有關學業、語言、研究、工作等歷程,以匯聚成河的方式娓娓道來。碩士班就讀國立臺灣大學植病系昆蟲組,對昆蟲研究極有興趣,甚至發現並命名新品種。在生物學名規範中有個慣例,發現者可以決定「種名」,但種名在對應屬名時有各種嚴格的規範,例如其陰陽性必須一致,但為什麼詞彙會有性別?這讓賴博士引發了對語言學的興趣,開始研讀後,語言學理論讓她獲得看待世界的另一雙眼睛,最後在堪薩斯大學取得語言學博士學位。

  語言學家不見得要會非常多種語言,但賴博士確實從不同的語言中得到各種養分。出身臺南白河,臺語是她的母語,對語言有興趣的她,在學國語、英語、日語等規則相對簡單的語言時都充滿熱情,但當她因為家人因素接觸手語這種非聽覺,而是以視覺溝通的語言時,則產生截然不同的思考與感受。

  跨域背景讓賴博士有機會接觸各種不同的工作與研究,這又繼續引導她踏入其他領域;帶著語言學的專長,她執行福斯汽車科學基金會之瀕危語言蒙古語族「土族語」的調查工作;參與臺語變調實驗,驚覺自己的母語竟有如此繁複的規律;進入國立交通大學外文系擔任教職,常常協助學生解決研究上的疑難雜症;她還曾與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合作果蠅求偶的聲學特徵研究;為交大資工系經營粉專;與清大資工所共同進行躁鬱症患者的語言模式研究等。

  近年來,賴博士對自己跨領域橫向連結的特質更為了解,除了擔任私人企業的行銷顧問,並專注於清大立德領導人才培育計畫,期待透過自己的經驗與努力,帶領更多年輕人培養領導長才。

  那麼跨領域的精髓究竟為何?賴博士認為,跨領域並非要去精通多個不同領域,有時候可以帶著自己最主要的專長去「拯救世界」—把自身的專業能力與視角,帶入其他領域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解決各種問題、為人類拓展更廣闊的世界。


昆蟲學 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