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沿革與機遇

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 | 林慶隆、盧昱勳

  本院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於2024年6月20日邀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語言學暨語言教育研究院吳英成教授至臺北院區,針對新加坡的雙語教育進行一場精采生動之演講!

語言承載文化,同時也是生活中重要的工具之一。吳英成教授說明,新加坡做為全球經濟重鎮之一,除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之外,其國民的英語文能力也是新加坡能站上國際舞台的重要原因。新加坡主要由華人、馬來人、印度南部的坦米爾人組成,再加上曾經受到英國殖民,所以國民主要說漢語、馬來語、坦米爾語以及英語,其中英語曾經是上層階級語言,現在已成為新加坡主要使用之語言。

  新加坡的語言政策包括雙語政策,英語為官方語言,但也沒有因此忽視母語教育的重要性。由前總理李光耀主導的語言政策,各族群除了學習英語,也要學習自己的母語,在促進社會團結與管理效率方面有深遠影響。新加坡採行的雙語制,主要分為上層的英語,以及下層的族裔語,族裔語作為文化表徵,是族群內部溝通交流使用的語言;英語為工作用語,除了接軌國際,也是新加坡各族群溝通的中立語言。在學校教育方面,英語為主要使用語言,各科目皆以英語授課,而每位學生自小學一年級起,就會依自己的族裔學習族裔的語言,這部分的課程則用各族裔語言授課。至於華語教學,因新加坡的華裔來自四面八方,使用各種漢語方言,所以新加坡政府採取獨尊華語政策,即以世界華人地區使用最普遍的「外來」華語作為華族社群的通用語。

  接著,吳教授分享新加坡語言使用的變遷現象,並以外來移民的角度,解析每一世代之間的語言使用狀況。若第一代的華人移民以華語為主,則在新加坡受教育的第二代可能會以華語為主,英語為輔,第三代則變成英語為主,華語為輔,第四代可能就完全變成英語為主,華語反而不太會說了!在身份認同上,第一及第二代屬於「落葉歸根」型,趨向民族原鄉認同,第三及第四代則屬於「落地生根」型,趨向本土國家認同,這兩種類型對華語的看法也不一致,「落葉歸根」型帶有文化層面的情感;而「落地生根」型則主要以「語言是工具」的角度看華語,將華語視作對華交流的國際用語。

  最後,吳教授也強調,新加坡是一個多語社會,曾面臨不同語言與文化群體的挑戰,政府不斷改革教育制度,以提升語言能力及教育品質。除了學校教育外,家庭和社會環境對學生語言學習的重要性,尤其是母語的使用,語言在塑造個人和族群身份認同中具重要性,特別是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新加坡的語言政策影響著社會的和諧與文化的多元性,其首先建立國家意識,通過教育及文化活動強化新加坡人的國家意識和身份認同;而雙語政策讓新加坡人在國際化社會中具競爭優勢,特別是在商業與國際交流;而在後李光耀時代,新加坡的語言政策正走在十字路口。語言政策是一個永無休止的旅程,過往新加坡多次調整國家的語言政策,之後也會因應世界變遷而繼續調整。

  新加坡的雙語政策促進多元共融與國家統一,對社會和文化有深遠影響,其政府為提高公民的語言能力持續努力,培養學生的全球競爭力,以應對全球化的挑戰。新加坡的雙語政策有其重要性,也是多元文化共融的體現。


新加坡 雙語教育 語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