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 黃茂在 副研究員、鄭喜恩 專案助理、廖苡珊 專案助理
戶外教育在112年6月納入國民教育基本法,這意味著它被視為國民教育階段學生必要的學習體驗。然而,如何將它納入學校課程並實現常態性教學,以呼應入法的精神,成為一個重要議題。戶外教育課程不再僅限於室內教室的物理環境,這使教師在課程規劃時面臨更複雜的考慮因素。
Neville等人(2023)進行了後設分析,探討了跨領域教學與戶外教育的整合,提出了支持戶外教育教學實踐的三要素,包括環境、學習者和教學者在教育過程中的角色,以及這些要素之間的互動相互影響,進而形成了新的跨領域教學設計,如圖一所示:
圖1、支持戶外教育的教學實踐三要素(資料來源:Neville et al., 2023)
本研究以Neville等人所提出戶外教育的教學實踐三要素作為分析架構,並以一所位於雲林偏鄉的實驗小學為研究對象。探討學校戶外教育優質化之課程發展歷程,也就是學校發展戶外教育課程的過程和機制為何,結果如下:
(一)採用雙軌模式,解決教師人力、時間問題
個案學校實行學季制,透過雙軌方式巧妙地規劃教學時程與教師安排,以解決教師人力及時間上的挑戰。在這個雙軌模式下,個案學校將戶外教育主題課程精心地融入彈性及綜合課程,同時結合不同科目的教學,使得科任老師與領域老師能夠緊密協作。考量學習進程發展,每季的主題也會根據不同年級進一步細化和規劃。此外,每個季度通常包括1/3以上的戶外學習活動。這些活動多數在學校或社區周邊進行,並利用學校原定的課程時間。每學季的校本課程總共包括10周,約20-30節課。課室內外課程搭配,以及時間分配使教師能夠更有效地實施課程,確保主題與教學目標達成,同時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半日的戶外學習活動,這些活動對學習體驗非常有益。
(二)以臨近社區場域為主,遠程場域為輔,有效整合社區與學校資源
個案學校的課程架構與規劃符合了Beames等人(2012)「戶外學習的四個區域 (four zones of outdoor learning)」來設計戶外學習活動。在低年級,教師主要將焦點放在讓學生在學校附近的山區和當地社區進行戶外探索,鼓勵學生運用五官感知和描述整體體驗。到二年級開始,老師便引導學生從校園服務開始發展成社區服務。隨著年級升高,課程場域的範圍逐漸擴展。中年級的課程由校園和社區擴展至當地縣市的其他鄉鎮。高年級的課程更加外拓,包括跨越縣市的服務學習和為期三天兩夜的高峰體驗。這些課程設計和進度規劃,有助於學生逐步發展他們的戶外學習技能,同時在戶外環境中培養更多的自主性和團隊合作能力。
此外,學校與地方(社區)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這個作法能讓孩子們因接觸與生活最相近的社區相關議題,產生所謂地方感之餘更能瞭解真實世界,並學會回饋。同時,藉由學校與當地產業合作,共同開發創新的課程元素。這其中包含優質的戶外教育場域、多樣化的資源包括企業、自然保護組織等都是寶貴的合作夥伴,有助於獲得資金、場地和提高課程質量;其中,家長更是重要的資源與支援系統的元素。
(三) 強力的行政支持與課程決定,配合共備機制精細協作,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
個案學校課程發展核心成員為行政團隊與種子教師群,該核心團隊討論並初步決定學校的課程方向。同時,學校的行政和課程制定採用了協同努力的理念,營造決策團隊的多樣性,確保了多元的觀點和經驗的融合。透過多方思考及共備,進而有助於為學生提供更豐富多彩的教育體驗。此外,學校對新進教師皆採用與資深教師組合的協同教學法。透過這種1+1的合作方式,一方面確保了經驗豐富的老師可以與新進教師分享知識和教學技巧;一方面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提升整體教育品質。
此外,該校的分享與協作機制有助於提高課程的品質。從共備到分享協作,加上核心團隊,整個協同教學團隊包括校長、教導主任、總務主任和科任老師。每週四下午,每個年級的校本課程都會有一位原班導師和另一位協同教師。這兩位教師負責主要備課工作及教學,同時,每週三下午還會進行全校教師的分享會,分享本周的課程內容和成果等。此外,為了更好地支持教師,學校要求每位班級的班導師和協同教師在每個季度結束後留下簡潔的課程計畫,包括10周的詳細安排、簡報檔、學習單等,彙整於全校教師可共同瀏覽的雲端硬碟中。本研究發現,這種做法有效協助不同教師在設計陌生主題時,能有過去的教案以及基礎的資料可以作為依循。
本研究揭示,個案學校透過雙軌課程安排、社區資源的整合,以及學校行政的有力支持和制度建設,不僅為學生走出教室提供了一個安全的支持架構,而且通過戶外教育課程的發展和實踐,使得戶外學習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並轉化為師生共同認同的教育語境。這樣的文化得以在學校中傳承下去,並在師生之間鑄就了共享的價值觀。
資料來源
黃茂在(2023)。111年教育部戶外教育研究室計畫。教育部補助計畫,計畫編號:2022-012-C-2-4-MOE-10。執行日期:2022-09-01至2023-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