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 林哲立 副研究員
教師需面對班級經營、師生溝通、行政工作等各面向的壓力與挑戰,教師若能具備較佳的心理韌性、內在與外在調節能力,對於教師的教學效能與學生學習都有其正向效果。教師的心理資本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表現、教學能動性、工作滿意度、幸福感。
為探究我國教師的心理資本現況以及與教學效能的關係,以某縣市初任教師146位以及北部五所國中導師55位為對象,運用線上平臺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工具包括社會情緒學習特質量表、需求滿足量表、教學效能量表。結果發現,兩組教師在教學效能上並無差異,但在社會情緒特質與需求滿足上有其差異。
心理資本變項中的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特質調查,結果發現國中導師在自我概念與情緒知識顯著高於初任教師。自我概念是指對個人優勢與限制的理解與認同。初任教師需要累積教學與行政經驗、觀察教師楷模或透過教師社群的互動等,累積教育實務經驗以建構自我認同感。
情緒知識是指情緒覺察與調節的能力。具有高情緒知識者能辨識自我情緒,進而調節出適應自我與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可針對初任教師辦理相關增能課程提升其心理資本。
心理資本中需求滿足上,國中導師在自主需求的滿足、能力滿足顯著高於初任教師。相對的,初任教師在需求挫敗上顯著高於國中導師。有經驗的導師可能有較佳的自我認同與自我理解,因而做出滿足自主需求與能力需求的行為。對於初任教師來說,透過教學經驗的累積以及社群增能與支持等,逐漸建構其自我概念與自我認同,並且累積其教育專業的能力,其能力挫敗感也會逐漸降低。
教師的心理資本影響教師個人福祉與教學品質,不論是針對初任教師或資深教師皆應提供相關的課程。增能課程可包括教師的情緒覺察、情緒調節、人際互動等;其次,促發教師理解其內在動機、核心價值,以及教學專業的關係,並系統性支持教師的心理資本,激發教育熱忱並採取價值導向的行動。
資料來源
林哲立(2019)。培育自主與幸褔的公民:社會情緒學習的實踐取徑。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AER-2022-010-C-1-1-B1-0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