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要這麼教!原住民族實驗學校教師專業成長課程

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 | 李岱融 助理研究員

  實驗三法公布後,提供辦學與教學者更大的自主空間,在實驗三法的架構下,相當程度打破現有教育的框架,真正落實以學習者為主體之目標,而原住民族實驗教育成為可落實原住民族教育的一個方式。然而從一般學校型態轉型為民族實驗學校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不斷地自我對話,確認學校的核心理念,並逐步開展以民族文化為主體的課程內容。但對於轉型辦理原住民族實驗學校的教師來說,的確面臨了不小的陣痛期,連帶地也產生提升教師在民族教育專業上的需求與課題。

一、轉型實驗教育對教師的挑戰

  目前推動實驗教育的原住民族實驗學校是由一般學校轉型而來,透過解構各項課程,重新規劃兼顧「一般教育」以及「民族教育」的課程。對於原本在原住民族實驗學校服務的編制內教師來說,過去只需專注於教學部定課程,在轉型為實驗學校後,教師需要提升對族群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才能進行民族教育的課程規劃和教學,但短時間內要提升原住民族文化的理解,實有其難度。實務上也發現,一些編制內教師由於學校轉型後教學工作負擔過重,或者對原住民文化的理解不夠深入等因素,而選擇調離該校,導致民族實驗學校師資的不穩定。

二、校方難以兼顧不同階段教師聘任需求

  當學校欲徵聘代理教師時,現行規範是第一、第二階段所招聘的代理教師需有教師證或修畢師培課程,具有教育專業能力,但大多都缺乏原住民族實驗學校所需的族群文化專業知識,校方需要幫這些老師安排當地族群文化的進修課程;第三階段招聘則只要具備大學學歷即可,有些原民實驗學校會轉而尋求在地人才入校擔任代理教師,以解決師資流動率高的問題。這些返鄉/在地的年輕族人,對於族群文化的理解具有在地化的優勢,但可能不具備教育專長,可能不易將所理解的文化內涵轉化為教學內容,學校需要安排教育專業課程來提升第三階段招聘教師的教學專業。如何兼顧不同階段聘入的教師需求,都讓校方煞費苦心。

三、原住民族實驗學校教師專業課程參考指引

  為解決前述問題,有的學校一視同仁,從頭開始教起;有的學校則帶領教師回到族群文化內涵中尋求解答;有些學校走得穩健,有些學校則仍在摸索中,雖然各校都會彼此交流,但是交流時多呈現摸索後的結果,中間的辛苦較少機會分享。倘若可以有一個教師專業成長課程規劃的參考指引做為鷹架,應能提供還在多方嘗試的學校一些方向;也能夠提供未來加入民族實驗學校的成員,提供系統性的教育訓練參考,減緩一開始進修課程規劃的壓力。

(一)一般教育專業課程

  安排此類課程時,可邀請校內師資及校外師資,校內師資可以協助不具教學專業背景之新進代理教師強化其基本職能,相關課程例如「課程發展與設計」、「測驗及評量」、「班級經營」等課程,能協助無師培背景教師掌握該校學生的學習樣態,並建立與家長溝通的管道;外聘師資則可引介教學趨勢、教學策略,以持續精進教學成效,相關課程例如「兒童/青少年心理學」、「教學媒體與運用」、「閱讀暨資訊素養教育」等課程,讓教師更新教學資訊,提升教學技巧與工具應用。

(二)民族文化專業課程

  每位教師對於族群文化內涵理解的程度不一,為使教師對族群文化內涵的理解有所成長,可將進修課程做出差異化。例如提供新進教師的課程,建議以較為上位的族群文化內涵,以泛論的方式在短時間提供給新進教師瞭解,例如校內學生族群之「原住民族文化概論」、「在地產業概覽」等課程,課程內容涵蓋族群分布、地理環境、儀式活動、藝術表現、族服樣式、社會組織、產業結構等幾個方向;也建議開設「田野調查方法與實務」,帶領新進教師進入部落實地踏查,一方面讓新進教師熟悉環境,另一方面也可將新進教師介紹給部落成員認識,以建立互信的基礎。

  進階課程則可配合學校所規劃的民族教育課程,邀請耆老進行「生態智慧」、「生活技能」、「社會組織」、「精神文化」等主題課程,讓已具基礎的教師能進一步結合課程,將較為深刻的文化內涵轉化為課程進行教學。另外需注意的是,有些耆老會受教學場域影響,在教室內的表述與在部落的說明有明顯的差異,課程安排時不一定要拘泥於學校辦理,部落就是最好的教室。

  建立原住民族實驗學校專業成長課程指引,規劃系統性的教師專業成長課程,提供未來逐步加入的原民實驗學校參考,縮短轉型的陣痛期,同步提升教師專業能力,讓一般教育專業與民族教育專業同步提升,以促進原住民族實驗教育的推動。


資料來源

李岱融(2022)。達邦民族實驗學校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AER-2022-007-H-2-1-D2-01。執行日期:2022-06-08 ~ 2022-12-31。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原」來要這麼教!原住民族實驗學校教師專業成長課程.pdf

原住民族實驗教育 教師專業成長 教師支持系統 文化回應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