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鄰里」共同促進少年幸福感

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 | 王淑貞 助理研究員

  古有孟母三遷,說明生活鄰里的影響性。然而,多數人可能認為,臺灣少年每天花大多數的時間在學校、家裡、補習班或之間通勤,華人社會又向來重視家族成員之間的連帶與互動,在這樣情況下,鄰里生活環境對少年幸福感仍有影響嗎?答案是肯定的。少年幸福感包括對學業表現、朋友關係、父親關係、母親關係、班上老師關係、家庭經濟狀況、容貌、身材、自己的性別之滿意度等主觀評價。本研究以中央研究院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aiwan Youth Project)共4,988位國中一年級和三年級學生,在2000年於新北市、臺北市及宜蘭縣進行之抽樣調查(以橫跨鄉村及都市地區)樣本分析,應用完全結構方程模型(full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之統計方法驗證研究假設。

  結果顯示,少年生活鄰里內的鄰居互助度(大部分的鄰居通常都是互相幫忙)、熟識度(鄰居大概有多少人是彼此互相認識)、和日常接觸(你平常星期天大概會跟多少鄰居接觸),皆可以促進少年幸福感。這些鄰里的正向氛圍可以統稱為「鄰里效能」(neighborhood collective efficacy),這是一種不同於社會資本之人際網絡構築,強調的是鄰里居民之間基於互信及共享的規範信念所產生的凝聚力,此力量促使他們在必要時採取社會行動以維護公益。少年生活在具有鄰里效能的環境裡,就算他們平常不與鄰居頻繁互動、也非組織共同成員,單就浸潤在具有互助、彼此熟識的鄰里氛圍下生活,即有助於提升整體幸福感。除此之外,鄰里效能還透過兩個機制,對少年幸福感產生間接效果:

一、提升少年自尊:居住在鄰居互助度高的鄰里、或經常與鄰居接觸(打招呼),少年會有較高的自尊,進而有較高幸福感。社會認可向鄰居打招呼是一種有禮貌的行為,有助於少年取得認同、增加自尊。另外,對都市地區少年而言,若鄰里居民間熟識度較高時,也會提升自尊進而增加幸福感,不過鄉村地區少年則沒有這一個作用,可能是鄰居之間多為親戚,因此無助提升自尊。

二、提高心理安全感:少年居住在鄰居互助度高、或是居民彼此熟識的鄰里會較有安全感,進而幸福感較高。但是經常與鄰居接觸(打招呼)卻與安全感無關,可能對少年而言這只是一個禮貌行為,無關對社區安全與否的評價。

  在臺灣社會,少年幸福感總是一個次於課業成就或能力發展的議題,極少透過預防的觀點被檢視或介入。改善少年生活或心理的相關方案也多以家庭或學校場域的特定對象為主,較少檢視社區的脈絡資源、或積極建構有利於整體少年發展的生活環境。研究已發現這些鄰居之間的互助、熟識度及互動等友善鄰里效果,正默默地對於少年們產生正向的影響作用,尤其在高度人口異質性、流動性高的都市環境,鄰里效能對少年幸福感的影響更為顯著。


資料來源

Wang, S. C.*, & Fowler, P. J. (2019). Social Cohesion, Neighborhood Collective Efficacy, and Adolescent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Urban and Rural Taiwan.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63(3-4), 499-510.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友善鄰里」共同促進少年幸福感.pdf

少年幸福感 鄰里效能 鄰里凝聚力 自尊 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