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綱來臨,該如何教「非文學類」的文本?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 蔡曉楓 助理研究員

一、我們為什麼要在國文科裡放入「非文學類」的文本?

  以傳遞訊息為目的的非文學類文本(又稱訊息類文本),多於以抒情為目的的文學類文本。可以說,我們的食衣住行都與此息息相關。不管是網路媒體、高鐵車票、抗議標語、烹飪手冊、學術文章,都屬於非文學類文本。非文學類文本的目的在於傳遞或溝通自然世界與人文世界的訊息,因此作品是否具有高度文學價值,並非是它們唯一的評判標準。非文學類文本的文體多元,且為了清楚說明事理,許多非文學類文本內會附上統計圖、表、插圖,甚至是影像作為輔助,所以非文字性的符號表徵也是非文學類文本的一部分。

  閱讀非文學類文本的能力不僅關乎我們的生活品質,也影響學生在不同學科(而非僅是語文科)的學習。在素養教育的浪潮下,非文學類文本被各國視為重要的教學素材。根據學者的閱讀發展階段論,國中學生已經具備基礎的閱讀能力,從「學著讀」(learning to read)階段邁入「讀以學」(reading to learn)階段,開始以閱讀方式吸收新知,進入「廣泛閱讀」的時期。從九年一貫到十二年國教,由於政府大力提倡閱讀素養教育,國內許多學者也紛紛提倡語文教育中應納入非文學類文本的教學,幫助學生適應真實世界。然而,一直到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才明確規定國文科的教材編選應打破以文學類文本為主體的編纂方式,而改以平均納入文學類跟非文學類文本的課次安排,以幫助學生認識非文學類文本。而學習非文學類文本的重點也不在於分析其文學價值,而是尋找、判讀文本的訊息、分析並論證作者的觀點等。

二、教師如何幫助學生建立閱讀非文學類文本的能力?

  非文學類文本的體裁多元,複雜性高,而根據不同目的、場合所使用的非文學類文本也有自己獨特的文本結構;再加上許多非文學類文本牽涉到特殊學科領域的內容、概念、知識,如果學生的字彙量不足,或是缺乏對此學科相關的背景知識,就會產生閱讀困難,因而阻礙了學生學習不同學科的知識,或是無法解決生活上的問題。要幫助學生閱讀非文學類文本,首先要幫助學生學會相應的學習策略,如判讀不同類型的文本結構、增加字彙量的方法、摘要、尋找資料增加對文本主題的理解、懂得問問題等;再者,教師也需要安排學生閱讀不同類型文本的機會,如閱讀科普文章、報章雜誌、書信請柬等等。然而,對於國中國文教師而言,光是用正課時數教授課本內容就已經手忙腳亂,又怎麼有時間培養學生閱讀非文學類文本的能力呢?

  為了回答此一問題,研究者廣徵已經在新課綱實施之前即已開始教授非文學類文本,並有意願分享非文學類文本教學經驗的國中國文科教師作為研究對象,進而從中挑出11位教師,包括教學成果或學校認可、曾參與非文學類教師社群、曾任區級公開觀課教師或有實際教學成效之教師,並歸納其教學策略;另外,為了瞭解他們如何教學,研究者也選擇其中2位教師(一位任教於城市、一位任教於偏鄉)的課堂進行教學觀察。調查發現,這些教師得力於學校或校外的教師專業團體的支持,提供他們非文學類文本的教材、教法訓練。也因為教師共備社群的支援,他們比別人更早一步認識到非文學類文本都是勢在必行的教學趨勢;也早一步認識到非文學類文本的讀寫能力可幫助學生應付之後越發強調素養導向的國中會考,或是幫助學生獲得基本的生活知能。這些教師使用的方法可分為以下三種:

(一)文本與策略分開教學

  閱讀非文學類文本的學習策略,同樣也可以使用在課文教學上。許多老師在上正課時,即已要求學生畫重點、找關鍵字,並且利用國文課本裡的應用文介紹等章節了解非文學類文本的結構。上述策略教學配合閱讀課與學校彈性課程中非文學類文本的學習活動,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以學生的興趣或議題導向取材

  籃球、棒球、3C、網紅、購物喜好、電競、飲食介紹……讓學生感興趣的主題俯拾皆是,但老師須慧眼識珠,懂得挑選值得閱讀的文章,利用這些受歡迎的主題,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如利用一系列的深度報導,探討網紅失言的社會影響;或者討論報章雜誌中不同的圖表呈現方式會如何影響人的閱讀理解,引起你的購買欲望;又或者從另一種角度看動畫「小當家」暗黑料理的存在價值。另外,利用現有的閱讀雜誌,甚至小測驗,拓展學生對科普知識的認識,也是一種方式。

(三)使用多元的教學表現方式

  大量的圖像與各種融入提問策略的教學,是幫助學生學習非文學類文本的利器。各色便利貼、表格、心智圖,可幫助學生認識並且應用不同的圖表工具,以紀錄、分類並組織個人的所學與心得;而教導學生如何問問題,利用小組討論或小報告的方式,讓學生得以從與同儕的互動中了解如何溝通與表達自己的觀點,並且藉由這些討論修正自己對文本的誤解、聽取不同的想法,都有助於學生掌握多變的非文學類文本知識。

三、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國中老師持續進行非文學類文本的教學?

  研究者訪談的國文科教師都不約而同地提到教材的問題。許多老師無法判別自己所選取的教材是否真的適合學生;而有更多老師提到選擇這些教材需要跨科的知識基礎,而這正是他們所缺乏的。有些老師會請教他科(如自然領域、社會領域)同事;有些老師則是以自身熟悉的議題出發,這也引發了教師的選材是否有偏食的疑慮。另外,上述這些與他科老師的合作關係多僅止於零星的、私人的接觸,較少有跨領域的教師專業團體的支援。有鑑於此,未來在養成國文科教師的師培課程中,應考慮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納入非文學類文本的介紹;教育行政單位也應投入對非文學類文本教材與教法的開發,推動跨領域的教師專業團體,增加國文老師嘗試「新」教材的底氣,讓國文科能成為學生終身學習的養分。


資料來源

蔡曉楓(2020)。Shulman的教學推理在國中國文教師訊息類文本教學轉化之應用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3(3),1-33。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新課綱來臨,該如何教「非文學類」的文本?.pdf

非文學類文本 訊息類文本 國語文課綱 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