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詞類」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真的重要嗎?

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 | 李詩敏 助理研究員

認識「詞類」的好處

  詞是中文語言溝通與閱讀理解的單位,常見的詞的劃分有:單字詞(例如:「的」)、雙字詞(例如:「葡萄」)、多字詞(例如:「孤伶伶」、「人山人海」)。也可以根據詞是否具有實際意義以及是不是可以當句子的單獨成分來分成實詞和虛詞,例如:「老師」、「跳舞」是實詞,「的」、「也」是虛詞。另一種根據詞在句子結構裡的語法功能所做出的分類則是詞類(part of speech;簡稱POS;又名「詞性」),具有相同詞類的詞就具有類似的語法特徵。因此,透過詞類的劃分,詞和詞之間的關係就可以被簡化成數個到數十個的詞類關係;有了詞類的概念,能幫助我們學習或分析語言可以快速掌握和處理語言的規律性。

第一語言學習者對詞類的概念

  雖然大多數人學中文的時候未必知道或學到「詞類」的概念,但我們知道,動詞(例如:「跑」、「修理」)表示動作或行為,名詞(例如:「國家」、「壓力」)表示人事時地物的名稱;我們也知道,表示人的身分的名詞可以加上「們」,代表數量不只一位,例如「同學們」、「阿姨們」;但近來也常見非正式的文章、言論或網路留言在物體名稱後面加「們」,例如「文具們」、「零食們」,使用這樣的詞大抵有親暱或可愛義,雖然這樣的用法還沒有普遍擴及到正式文章或演說中,但使用者也都知道只有在名詞後面(而不是動詞)才能加「們」。第一語言的學習通常是「不知不覺」,因為是從小耳濡目染學習,多數人沒辦法解釋為什麼應該這樣說而不那樣說,這也就是所謂的「語感」,詞類的概念及語言規則已內化。

學習外語的語言規則也包括詞類

  語言學習者真正意識和知道詞類的概念,且實際使用,多是在學習第二語言時,例如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學英文常見到的八大詞類,包括:名詞、代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介系詞、連接詞、感嘆詞。為什麼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教材或辭典的編纂方式似乎都刻意凸顯詞類、文法的重要性?以牛津學習者英英線上辭典(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為例,我們可以查到英文字彙的詞類、字彙對應到「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架構」(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簡稱CEFR)的等級(可以知道這個字義的難度及適合學習的等級),還查得到動詞的變化(verb forms)、及物動詞(transitive)或不及物動詞(intransitive)、可數名詞(countable)或不可數名詞(uncountable)。辭典編纂學的教科書——《牛津實用辭典編纂指南》(The Oxford Guide to Practical Lexicography)——特別提到,辭典編纂者可以根據辭典使用對象以及使用目的來決定辭典要呈現哪些資訊給使用者,一般而言,如果辭典使用者是母語者,辭典可以不提供的資訊有:動詞的搭配結構(例如:prevent的典型用法:prevent sb from doing sth)或名詞是可數或不可數名詞(例如:light是不可數名詞),但這些訊息對外語學習者而言是重要的,因此英語學習者辭典比英語母語者辭典涵納更多訊息。就英文在臺灣過去的定位,為外語學習;英文和中文屬於不同類型的語言,英文有許多詞形變化,包括:時式、格位或數量的變化;就所謂的「不規則變化」來看,動詞三態變化run、ran、run,人稱代名詞I、me、my,名詞複數foot、feet;事實上,這些詞形變化和字彙的詞類有關,只有動詞才有三態變化,代名詞才有格變化,名詞才會有可數、不可數的區別;同時,學習者也常歸納得到相關的語言規則,例如:很多英文形容詞後面加ly就變成副詞,像是slow, slowly或beautiful、beautifully(當然,這不是反之亦然的規則,而且語言永遠有規則中的例外,例如:lovely是形容詞,不是副詞;early既是形容詞也是副詞)。學習者之所以會有以上這些想法,正是學習者對英文字彙的語法分類的分析,也就是「詞類」的概念。

外國人來臺灣學華語也需要認識詞類

  近年全球興起的「華語熱」,指的是外國人學中文;從外國人的角度來看,中文是他們的第二或第三語言,所以外國人學中文就和我們學英文一樣需要認識詞類。適合且適量的詞類標記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明確劃分的詞類標記可以幫助跨語言學習者分類,有助提升語言學習效能。關於華語學習的詞類標記,特別介紹以下三點:第一,英文文法觀點看作是「形容詞」的詞,在臺灣華語教學視為「動詞」。以國教院華語文中介語語料庫的實際寫作為例,英語母語者作文出現:「美國父母怎麼撫養孩子的可以是保守也可以是自由」,這是受英語文法影響認為「conservative」和「free」是形容詞,前面一定要有BE動詞(在中文約等於「是」),因而產生「是保守」、「是自由」的偏誤;如果學習者知道「保守」和「自由」的詞類是不及物狀態動詞,可以當句子裡的動詞,前面就不必加「是」。第二,「離合詞」是中文動詞特有的語言現象之一,中文有些詞同時具備離析和結合兩種表達型式。以「結婚」為例,母語非華語的學習者會有以下偏誤:「我媽媽在高中教國語以前她結婚我爸爸」、「離婚過的女人,也可以在結婚一次」;如果學習者了解「結婚」是及物變化離合詞,就會知道離合詞後面不能直接加對象,而且離合詞中間可以插入一些成分,因此「她和我爸爸結婚」、「再結一次婚」(或「再婚」)比較符合母語者使用習慣。第三,語料庫統計顯示中文有數百個量詞,名詞和量詞的搭配不是隨意的,因此量詞對學習者來說是難點之一。西班牙語也有量詞,但數量沒中文那麼多,西班牙母語者作文出現部分量詞的偏誤:「這個國家有四季節……墨西哥也有別的語言,一共六十七語言……我朋友去一個旅行社……」;母語非華語的學習者一旦遇到量詞就需要特別注意,學習貼近母語者用法:「四個季節」、「六十七種語言」、「一家旅行社」。

詞類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從上述的第一語言到第二語言學習,我們知道,認識「詞類」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一語和二語學習的差別在於詞類的概念是不知不覺內化的語感或後天學習的規則。詞類不僅在語言學習中扮演其透露語言規則的角色,在人工智慧時代的機器翻譯、機器人聊天,以及閱讀理解或語言治療等領域都有其影響之處。


資料來源

李詩敏(2020)。華語文詞語表詞類標記對應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整合型計畫案成果報告(NAER-2019-029-C-1-1-B5-0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認識「詞類」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真的重要嗎?.pdf

詞類 語言學習 華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