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量只為評分嗎?透過以學習者為主體的評量,協助學生成為自發主動的學習者

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 | 蕭儒棠 助理研究員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課程發展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應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

  有別於傳統教師對學生評量、評量只是個評分工作、評量就是學習的結果,若能運用「以學習者為主體的學生自評與同儕互評」,並進一步彰顯「學生自評與同儕互評的積極目的」,在教學現場引入學生自評和同儕互評,將有助於學生成為自發主動的學習者。

以學習者為主體的學生自評與同儕互評

(一)誰來進行評量?

  評量是不可或缺的學習工具,它可以用來確定學生學到了什麼,支持學生持續地學習,並獲得預期的學習成果。若學生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所強調的,成為自發主動的學習者,那麼當然就應該是評量的主人,學生應該能透過評量,了解學習應有的狀態、學習目前的狀態,乃至於學習的下一個狀態。學習的每個階段都可能是評量的時機,例如,在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口頭報告,或家庭作業的前、中、後,讓學生進行學生自評或同儕互評,都是培養學生熟練評量的技巧,並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任的時機。

  長久以來教師獨自完成評量的任務,學生只是被評量的對象。若學生將成為自發主動的學習者,我們需要將部分評量的責任轉移給學生,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不斷提醒自己,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學生能夠學會評估自己的學習狀態,進而達成預期的學習狀態。透過評量責任的轉移,培養學生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進而成為自發主動的學習者。

(二)評量得到什麼?

  若學生將成為自發主動的學習者,我們需要將部分評量的責任轉移給學生。然而,學生不可能天生就具備自我評量能力,他們首先需要學習如何客觀地得到評量的結果。評量規準是評量時常用的客觀工具,其內容一般包含基準清單,說明學習表現的重要向度;以及每個向度的表現分級,分別對優秀、中等和待改進的學習表現給予具體的表現描述。評量規準的內容陳述學生的學習表現,常作為學習表現的配分說明,然而,由於評量規準的內容用於評分時必須描述學生的具體表現,因此,評量規準同樣可作為學生學習時的學習工具。

  評量規準中針對優秀、中等和待改進等不同等級的具體表現描述,目的是提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階段性或等級性目標的描述,評量時可以依據這些具體描述給予分數,當然也可以藉由這些具體描述,判斷自己當下的學習狀態,並了解進一步達成預期學習狀態的改進方式。評量的結果當然能得到「分數」,但更重要的是能透過「分數」所對應的「表現」,也就是評量規準中,針對優秀、中等和待改進學習表現所給予的具體描述,了解當下的學習狀態。

(三)評量後做什麼?

  依據評量規準中針對學習表現所給予的具體描述確認自己或同儕目前的學習狀態,只是自評或互評的部分評量結果,如果評量是學習的一部分,評量如何幫助學習?在學生自評和同儕互評中,學習者可以透過評量規準的具體表現描述,知道自己或同儕當下的學習狀態,也可以比較不同學習狀態的差異後,透過「回饋」的方式,了解自已或同儕當下學習狀態的不足,甚至能進一步了解進入下一個學習狀態的可行方案。

  「回饋」依據其功能可分為向上回饋(feed-up)、向後回饋(feed-back)和向前回饋(feed-forward)三種回饋形式,它們分別回答老師和/或學生提出的三個主要問題:「我的目標是什麼?」、「我做到了什麼?」,以及「我怎麼做會更好?」。

  向上回饋:向上回饋是針對學習目標的設定和期待,它回答「我的目標是什麼?」這類的問題,幫助學生了解他們所追求的標準和期待的結果。透過向上回饋可以提供明確的學習目標和標準,幫助學生知道他們正在追求的方向和如何提高自己的表現。

  向後回饋:向後回饋關注學生當下的學習成果和表現,它回答「我做到了什麼?」這類的問題,旨在評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展程度。透過向後回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他們當下的學習表現,作為進入下個學習表現階段的參考。

  向前回饋:向前是關於學生如何進入下個學習表現階段的反思與建議,它回答「我怎麼做會更好?」,目的在針對學習目標、期望的結果和策略,提供具體的建議和指導,以取得更好的成果。

學生自評與同儕互評的積極目的

  在學生自評與同儕互評過程中,學生運用評量規準進行自評或互評僅是其外在的形式,其內在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具備「了解學習目標」、「確認學習狀態」和「反思學習進程」的自我調節能力,進而成為自發主動的學習者。

(一)了解學習目標

  若教師和學生都能確實了解學習的目標和達成目標的標準,學習將更容易,是有效學習的關鍵因素。「向上回饋」是關於學生對學習目標的理解,在自評與互評過程中,透過「向上回饋」回答的問題是「我要走去哪裡?」、「我的目標是什麼?」。若學習目標具有適當的挑戰性,回答這類問題時,學生可參考評量規準中關於學習表現的具體描述,進一步確認預期的學習目標,並以現有的成果作為釐清學習目標的參考。

(二)確認學習狀態

  透過評量規準關於學習表現的具體描述,學生可以確認自己或同儕當下的學習狀態。「向後回饋」是關於學生在實現學習目標方面的進展,在自評與互評過程中,透過「向後回饋」確認學習狀態,回答的問題是「我走到哪裡了?」、「我做到了什麼?」。回答這個問題涉及教師(或同儕,任務或自我)提供與任務或績效目標相關的資訊,通常與某些預期標準,先前的表現和/或任務特定部分的成功或失敗有關。

(三)反思學習進程

  確實了解學習的目標和達成目標的標準,且確認了自己當下的學習狀態後,學生可進一步思考如何讓學習的表現更好。「向前回饋」是關於學習過程中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反思,在自評與互評過程中,透過「向前回饋」反思學習狀態,回答的問題是「我要走向哪裡?」、「我怎麼做會更好?」。回答這些問題時,學生可參考、比較評量規準中,優秀、中等和待改進等學習表現所給予的具體描述,反思自己或同儕學習成果的優缺點,進而思考自己或同儕的學習成果如何進一步改善。

結語

  本文結合「以學習者為主體的學生自評與同儕互評」,以及「學生自評與同儕互評的積極目的」,說明在學生自評與同儕互評過程中積極運用評量得到的回饋,反思並進一步調整自己的學習成果,將有助於實踐課綱中關於「成為自發主動的學習者」的理想。此外,透過學生自評與同儕互評的過程,也有助於實踐十二年國教「自發」、「互動」及「共好」的理念。學生透過學生自評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態、理解自己的學習需求,並評估自己的學習表現,使自己逐步成為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同儕互評則透過給予同儕評估結果與回饋建議的過程,開展與自我、與他人的互動能力,累積溝通互動的經驗,進而分享彼此的知識、觀點和經驗,並提供建設性的回饋,這種互動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


資料來源

蕭儒棠(2023)。評量即學習取向的彈性學習課程:建構學習鷹架培養學生探究思考能力。國家教育研究院整合研究計畫案(NAER-2022-022-C-1-1-C1-02)。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評量只為評分嗎?透過以學習者為主體的評量,協助學生成為自發主動的學習者.pdf

核心素養 主動自發 學生自評 同儕互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