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未來教學 Are you ready?

本院課程中心國際課綱研究室111年2月份讀書會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 劉韋君

  面對未來2030年日新月異的科技,我們如何因應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模式的改變?本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國際課綱研究室於111年2月24日以實體搭配線上同步進行2月份讀書會,在研究室召集人暨讀書會主持人楊俊鴻副研究員的帶領下,開啟了111年系列讀書會之首場,本次參與夥伴逾四十餘位。此次主讀人為劉韋君博士後研究,討論人為楊俊鴻副研究員,除針對文章:STAFF OF 2030: FUTURE-READY TEACHING(2030年的全體教職員:做好未來教學準備)進行導讀,與會同仁更從跨文化與跨領域面向深入探究文章內容,讓同仁從中獲取更多新知與啟發。

  文章奠基於十個國家共計1,034份的問卷調查,在不同情境及教學專業的未來,展現對一個未來班級的期待與顧慮,這些在現今瞬息萬變的社會下更顯重要,2030年的教學需要更多技能形塑與適應科技環境的能力,包括技術、課程調整、新的實施計畫和人力。面對108課綱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透過文章聚焦師生需具備的數位素養、網路素養、社會與公民素養及社會情緒學習與人際理解素養,由不同角度深入探討因應社會變遷所需具備的素養。

  我們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素養的定義進行延伸探討,有別於「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為文件化可傳授的知識,「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是由個人經驗所得到的知識,會中特別針對「內隱知識」做深入地探索與討論。此外,以學生為主體的本位教學,帶領孩子走出教室框架,以探索世界及認識自我為教學目標,並比較「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與「現象本位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以生活實際情況為例,透過最近頻繁下雨的主題,幫助學生探索氣候變遷,結合數學、英文、生物、地球科學、化學、道德與科技,讓教學更能反映價值與文化。

  文章更連結IB國際文憑課程之精神,未來2030年教育應培育學生深入探究與創造思考的能力,聚焦六大學問主軸,跨域整合六大學問並融入課程,進一步延伸未來教育的教師與學生素養所需,提供夥伴們課程跨域整合的know-how(技能知識),並將動畫與虛擬經驗帶入教室的文化課程中,例如將大英博物館的展覽透過科技於教室中呈現,猶如身歷其境地參觀英國博物館展覽,觀看其歷史文物,感受科技帶給教學上的便利與創新。

  此外,我們連結臺灣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透過海中生物精彩解說的影片,體悟由科技獲得引人入勝的教與學。除了教師教學與科技的積極增能,亦須制定法規以支持教師專業發展,透過同儕學習機制,鼓勵並支持彼此,互相分享課程設計、教學技巧、評量方式等各項資源,都需要全體教職員的支持與配合。

  2022年第一場讀書會象徵一個全新的開始,院內同仁的踴躍參與顯示對自我的期許,後疫情時代,教學呈現全新的樣貌與挑戰,對於如何融合知識、技能與態度的素養,彼此交流未來全球教育願景,夥伴們已經勾勒出心中的藍圖,期勉與大家一起開拓研究視野,滋養教育志業!


核心素養 108課綱 IB國際文憑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