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太陽底下的新鮮事》二十世紀環境史

榮獲世界史學會圖書獎及森林學會圖書獎

策略溝通辦公室 | 李曉青

  「環境教育」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位公民所需瞭解的教育,也是目前各國相當重視的教育議題。隨著全球環境意識提升,我國在2010年立法通過《環境教育法》,至今推動環境教育邁入第十年。環境教育牽涉的範圍廣泛,舉凡土壤、大氣、水文、生物圈等皆包含其中;若要瞭解生態環境的整個面貌,則必須從歷史脈絡深入探討人類對環境所造成的變遷。

  《太陽底下的新鮮事》是一本結合生態與歷史的環境史著作,也是第一部綜觀二十世紀世界環境變遷的史學書,2002年9月由本院與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合作翻譯發行。作者J. R. McNeill為美國杜克大學博士,任教於喬治城大學環境史教授,長期對環境生態十分關注。原文書曾在2001年獲得世界史學會圖書獎及森林學會圖書獎。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星球運行的律動」及「推動變遷的動力」。前言即以一個揮霍世紀的怪象說起。作者認為,二十世紀堪稱是環境史上相當奇特的一百年,主要是有許多造成生態變遷的現象,像是長久以來人類早已開始進行的砍伐樹木、開採礦石、製造廢棄物、種植作物及獵捕動物等,到了1945年後情況更為嚴重。再者,從全球的經濟發展、人口成長及工業革命後所帶來的燃料產量檢視,二十世紀這一百年,相較於十九世紀的全球經濟成長了十四倍;人類使用能源的總量是1900年之前,一千年用量加總的十倍。種種數據顯示,這些揮霍行為使我們所處的環境變遷的規模及強度皆十分巨大。

  在第一部七個章節裡,探討1900年後所造成的環境變遷,從我們四周的各種「圈」(sphere)開始介紹,包括岩石圈與土壤圈(地殼基本構造、土壤汙染、土壤與岩石的移動等)、大氣圈(大氣結構說明、空氣汙染情形與後果、氣候變遷等)、水文圈(水源使用與汙染;耗竭、水壩與分流等)和生物圈(捕食與被捕食;森林、魚類與人類入侵)。作者經由各圈的分析,來追溯生物地球化學機制的循環變遷歷史。

  第二部談「推動變遷的動力」。除了在第一部針對特定的環璄變遷案例做說明,作者在第二部更有系統性的解答「什麼是變遷的因素?」「為何二十世紀會發生這麼多環境變遷?」「又是如何發生?」,並檢視二十世紀的社會、經濟與政治趨勢,勾勒出這些與環境變遷之間的關聯性。這三章分別是:人口與都市化(第九章);能源、科技與經濟學(第十章);觀念與政治(第十一章)。

  本書中除了提出許多重要的環境事件的起因與後果,歸納分析這一百年來全球生態環境的變化,更提醒我們必須採取行動。在最後一章「未來該何去何從?」作者談到:「……我預期未來會發生可怕的生態與社會問題,只是因為我看到了過去的歷史。……只有從自身做起,不厭其煩地改弦易轍,才能避免嚴重傷害。……」發人深省。

  《太陽底下的新鮮事》探本溯源,詳述全球環境變革的歷史,是一本內容豐富、架構完整之環境史書籍,值得再三閱讀的好書。


生態 環境史 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