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論叢》第18卷第1期出刊
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 | 編輯小組
本期共收錄六篇論文,第一篇〈詩的闡釋與翻譯啟發—班雅明論賀德林的兩首詩〉藉著班雅明對賀德林兩首詩的解讀,在哲學與藝術批評的面向上增加對賀德林詩歌的賞析,以及對班雅明的藝術批評與翻譯論述,進行更深一層的補充與啟發。
第二篇〈戒嚴初期雜誌譯者的角色〉以臺灣戒嚴初期發行的 36 種雜誌作為考察範圍,從中選取翻譯篇數前十名的譯者作為研究對象,具體描述其翻譯作品與翻譯實踐,從而提出新的理解架構—以譯者為主體,反思官方文藝政策與主體實踐的關係,以及譯者在戒嚴初期的重要性與影響。
第三篇〈亂步少年推理小說譯本「群」像—文本難易度之影響因素探討〉探討江戶川亂歩少年推理系列在臺灣的 17 部中文翻譯及編譯作品,這些作品來自六部日文原作,呈現出翻譯、編譯、讀者設定等多元的文本外部特質。研究採用 25 項文本難易度語言指標,結合探索式因素分析、階層式集群分析等多變量統計分析方法,再輔以差異比較及實際語料檢視,深入分析不同譯者/編者、原作、讀者設定等文本外部特質對譯本難易度的影響。
第四篇〈以整合分析法探索譯者主體性於群體翻譯之表現形式〉整合能動、習性與生態翻譯學的三大面向轉換,建立一個分析譯者主體性呈現於翻譯的方法,也試圖透過這方法瞭解不同主體性的譯者合作時,是否會造成翻譯風格不一致?在分析法方面,透過檢視譯者的翻譯目的、理念與過往經驗勾勒出其能動與習性,接著透過生態翻譯學所提到的字詞、文化與溝通面向轉換以分析譯文,藉此找出譯者主體性的痕跡,並將以上方法應用於希尼爾中文故事的兩個譯本。
第五篇〈多「源」改編:《返校》電影的改編〉探討改編自同名電玩的臺灣電影《返校》背後,改編及歷史的交織與互動。《返校》以戒嚴時期為背景,帶領玩家及觀眾分別透過電玩與電影,正視臺灣歷史的這個黑暗篇章。本研究重點在於探索從電玩到電影的符際翻譯,討論文本及語境層面蘊含的「多源」與「多元」,這種多源/元性體現在「原文」、文本意義及觀眾反應各面向。
第六篇〈透過翻譯重新構建民間故事:將《傑克與豌豆》改編成土耳其故事的案例研究〉作者為了驗證「童話故事更容易受到民族中心主義和扭曲傾向的影響」之假設,選擇《傑克與豌豆》網路上的四個翻譯版本,並採用Berman 所提出的一些扭曲傾向,基於翻譯中的扭曲傾向制定檢查表,對結果進行量性與質性分析,分析結果顯示,翻譯者對源文本進行了極端簡化、強烈本土化和扭曲,以至於變得面目全非,忽視了民間故事更適合成年人而不是兒童的事實
本期所有文章皆收錄在「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TERIC) (《編譯論叢》第18卷第1期),歡迎讀者上網點閱。
藝術批評 (另開新視窗) 哲學翻譯 (另開新視窗) 譯者研究 (另開新視窗) 臺灣翻譯史 (另開新視窗) 文本難易度 (另開新視窗) 少年推理翻譯小說 (另開新視窗) 探索性因素分析 (另開新視窗) 階層式集群分析 (另開新視窗) 生態翻譯學 (另開新視窗) 翻譯風格 (另開新視窗) 符際翻譯 (另開新視窗) 多元歷史 (另開新視窗) 翻譯研究 (另開新視窗) 民族中心主義翻譯 (另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