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不同家庭經濟背景學生之大學校系選擇考量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 | 陳婉琪 教授、施琇涵 助理研究員

  教育被視為是增進社會流動性之重要管道,而家庭經濟等社會階層背景為可能影響個人教育資本累積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公平性亦成為重要的探討議題。其中,不同家庭經濟背景學生所獲得的高等教育機會和品質是否有所不同,則為各界關注之議題。臺灣由於高等教育擴張,受過大學以上高等教育為主要趨勢。然而,不同家庭經濟等背景之學生所就讀的大學,其擁有的教育資源與品質可能有所不同。為了解臺灣高等教育之公平性與社會流動功能,本研究對不同家庭經濟背景學生之高等教育狀況進行分析,主要將探討經濟弱勢學生與非經濟弱勢學生的校系選擇考量。

學生家庭經濟背景與高等教育選擇

  過去研究發現,家庭經濟等社經背景與學生所獲得的高等教育機會和品質存在顯著的相關性,且主要的可能原因未必來自於大學的決定,也可能來自於學生在申請學校時的選擇。因此,經濟弱勢學生之高等教育取得,除了從是否可進入大學就讀之階段進行探討,亦可從學生在申請大學之志願選擇階段時的校系選擇進行探討。若學生由於家庭經濟等相關因素影響其選擇,將對其教育機會或品質,以及未來福祉產生影響。此外,學校的扶助經濟弱勢相關措施亦可能與學生之高等教育取得有所關聯。因此,本研究將對經濟弱勢和非經濟弱勢學生在申請大學選填志願階段的校系選擇考量進行了解,並檢視大學和高中在扶助經濟弱勢學生之相關措施。

學生之大學校系選擇考量與學校扶助經濟弱勢學生相關措施

  本研究利用半結構式訪談進行分析,將可根據受訪者之回答進一步深入探討相關問題。訪談個體分為高中學生端、大學學校端,以及高中學校端。透過對高中學生端之訪談,將可對學生在選擇大學學校與科系的考量因素進行直接的了解。關於大學學校端之訪談,主要目的在於了解大學所進行的扶助經濟弱勢學生相關措施。而在高中學校端的訪談,將可了解高中的扶助經濟弱勢學生相關措施。本計畫以開放式問題進行訪談,透過以上訪談對象之經驗分享,並與其進行開放的互動方式,給予雙方更豐富的討論空間。

  對學生在選擇學校和科系時之考慮因素進行了解後,本研究發現,雖然經濟弱勢與非經濟弱勢學生之考慮因素可能有相同的部分,但對各因素之重視程度則有所差異。關於學生之學校選擇,非經濟弱勢學生考量學校的資源與聲譽等因素,經濟弱勢學生則同時重視學費因素。關於科系的選擇,非經濟弱勢學生較為注重個人興趣,而經濟弱勢學生則較為關注未來出路等相關因素,同時也考量興趣等因素。

  另一方面,關於大學和高中在扶助經濟弱勢學生之相關措施,研究結果顯示,大學對經濟弱勢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支援,包括入學申請時之相關扶助措施,以及入學後之輔導與獎助學金等支持。高中也提供學生在升學、課業及生活等方面的多元協助,例如提供學生升學相關資訊和輔導等協助,以及獎助學金等支持。各校皆致力於提供適切支援和協助,以確保學生能夠獲得其所需的幫助。

結語

  本研究透過學生從高中至大學之流動,提供教育公平性之議題更進一步的思考。本研究結果除了能與過去研究達到相輔相成的成效,亦可提供政府在相關政策制定與調整時,具有參考性的建議。例如,是否對於學生在大學校系選擇的支援措施進行提升,以及是否強化大學與高中之扶助經濟弱勢學生相關措施等,皆為相關政策可參考的未來精進方向。

 

資料來源

施琇涵、陳婉琪(2023)。經濟弱勢學生之大學校系選擇分析,計畫編號:NAER- 2023-012-O-2-1-A1-01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不同家庭經濟背景學生之大學校系選擇考量.pdf (另開新視窗)

高等教育 (另開新視窗) 經濟弱勢學生 (另開新視窗) 大學校系選擇考量 (另開新視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