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還是「素養」嗎?從國際課程研究與發展之趨勢觀之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 楊俊鴻 副研究員

  本研究旨在因應時代的變遷,探討有關「素養」的新定義及其項目。研究方法係以文獻分析法、訪談法及問卷調查法為主,收集世界重要國際組織近期所發布的重要課程文件,針對其中素養的定義、項目進行探討,並透過訪談來蒐集各方意見,藉以歸納出有關「素養」的概念內涵、項目與發展方向;接著透過問卷調查法以進行「公眾意見徵詢」,依據學理分析、焦點團體座談的結果,據以研擬問卷的架構與內涵。問卷的內涵主要是為了瞭解教育人員、學生、家長及社會人士對於現行108課綱培養學生所應具備核心素養之各個項目的看法、瞭解核心素養各個項目在學校落實的情形,並檢視是否有需調整或新增之項目,期望藉由研究發現,據以提出未來對於十二年國教課程發展之建議。問卷中所列之需調整或新增之項目,係以「轉化型素養」所包含之「創造新價值」、「調適對立與困境」及「承擔責任」等為架構,並參採訪談者之意見據以研擬而成。以下將本研究的發現與結果,分為五點說明如下:

一、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育人員、學生及社會大眾可接受的名詞

  就問卷調查的結果,中小學教育人員(包含普高、技高、綜高、國中、國小)一共回收了623份;學生(包含高中、大學及研究所)一共回收了325份,那時候沒有把國中小的學生放進來,一方面,擔心就他們的認知能力,比較不能夠去回答這個問卷。而家長跟社會人士則是回收了103份,所以,總共回收1051份的問卷。就研究結果來看,大概超過八成的填答者,均肯定三面九項核心素養的重要性。所以,就教育人員中小學教育人員而言,答重要、非常重要的約為85%;就學生來看,為83.6%,就家長、社會人士來看,大概為80%。按照問卷調查的結果,有八成以上的受訪者,均肯定核心素養的重要性,這應該是社會普遍的共識。

  教育人員68.6%是填答同意及非常同意有落實,學生有73.6%填答同意及非常同意有落實。就這結果而言,反而學生比老師更同意核心素養有在學校教育中落實,而家長跟社會人士同意的程度是最低的。所以,大概整體來講,大約是七成左右同意核心素養已經在學校落實。關於要維持核心素養還是用轉化型素養?目前訪談的結果都比較同意維持核心素養的用詞。

二、「素養」的概念可隨時代的演進而調整其定義

  現行總綱將「核心素養」定義為「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教育部,2021)依據國際的研究與發展的趨勢,建議將「核心素養」的定義,可酌修為「一個人為改進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理由如下:1.轉化型素養及學習羅盤的隱喻均強調人的能動性、主體性,「適應」比較被動,若改為「改進」,比較能更跟世界趨勢接軌。2.總綱基本理念強調「自發」,改為「改進」比較能夠相互呼應。將「知識、能力與態度」改為「知識、技能(skill)、態度及價值(value)」,比較能夠和OECD學習羅盤的架構接軌。故建議維持「核心素養」的用詞但斟酌調整其定義及項目,這是目前研究所得到的共識。此外,也有訪談者建議,可將「技能」改為「技藝」,將藝術融入素養的定義內涵當中,這些都值得研究者進一步思考。

三、核心素養所強調的具備溝通互動、能夠團隊合作,已獲得肯定及落實

  大概有90%左右,認為具備溝通、互動、能夠團隊合作,這兩項是重要、非常重要。以前學習較偏重獨學,門關起來自己學習,現在很強調溝通,還有團隊共學,這跟網際網路的興起,還有各種教跟學方法的靈活運用、強調探究實作的教學與學習的實務等都息息相關。學生填答溝通互動、團隊合作重要性的比例比較高,這個90%以上都填答贊成其重要性。 

四、填答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的重要性及落實的程度均較低,值得課程政策制定及推動者注意

  只有五成多不到六成認為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是重要跟非常重要。這兩項好像比較偏藝術領域,如果是其它科的老師來答,可能會覺得這個就普通,不是那麼重要,所以可能是這些原因。所以,大概整體的填答,重要跟非常重要的比例,跟其它的一個項目比較起來,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是最低的。總體來看,最低的大概就是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最高的會是在團隊合作及溝通互動這一些面向。如何提升學生的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有訪談者提出以STEAM課程來提升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之建議。

五、就未來修訂的方向而言,應強化「分辨各種訊息正確性的能力」、「具備自我控制與調整的能力」等部分。

  就教育人員來看,填答「重要」與「非常重要」的為9成以上者,包含有「分辨各種訊息正確性的能力」、「具備面對逆境時的挫折容忍力」、「具備自我控制與調整(如情緒、時間)的能力」、「擁有接納、包容、誠實與信任等開放心態」、「能夠調適各種矛盾及對立的面向,找到新的問題解決方法」。就學生來看,填答「重要」與「非常重要」的為9成以上者,包含有「分辨各種訊息正確性的能力」、「具備自律的態度」 、「具備自我控制與調整(如情緒、時間)的能力」 、「具備能夠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能夠調適各種矛盾及對立的面向,找到新的問題解決方法」。就家長及社會人士來看,填答「重要」與「非常重要」的為9成以上者,包含有「分辨各種訊息正確性的能力」、「具備自律的態度」 、「具備面對逆境時的挫折容忍力」 、「具備自我控制與調整(如情緒、時間)的能力」 、「具備批判思考能力」 。另外,有部分的訪談者也認為因應AI時代的到來,核心素養的各項目內涵也應做適切的調整與處理。

  OECD提出的「轉化型素養」之概念,主要是呼應聯合國所提出之永續發展目標,以更符合公正與永續的未來人類社會需求。「轉化型素養」係AI難以訓練出來,人工智慧沒有自己的意願,也沒有道德意識,因此無法做出負責任的公民所做的道德決定。因此,核心素養的定義及其項目內涵,可參採「轉化型素養」之概念進行調整,例如含納更多的價值抉擇與判斷、具備自我控制與調整(如情緒、時間)的能力、能夠調適各種矛盾及對立等部分,以符合國際課程研究與發展之趨勢。

 

資料來源

教育部(202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修正版)。臺北市。

楊俊鴻、陳延興、李文富(2023)。素養的重新定義與選擇之研究:邁向2030年的社會行動連結網址(I))(連結網址(II))。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AER-2022-022-C-2-1-B10-01。執行日期:2022-03-01至2023-12-31。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還是「素養」嗎?從國際課程研究與發展之趨勢觀之.pdf (另開新視窗)

課程研究與發展 (另開新視窗) 核心素養 (另開新視窗)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另開新視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