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當人工智慧遇上佛教經典

AI於佛教文本之應用

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 | 黃淑齡

  人工智慧 (AI) 或許聽起來很前衛,但其實早在1945年左右就開始發展,從電腦模擬人類思考,到現在像ChatGPT一樣能自然對話,AI正快速改變生活,那麼,這項技術能否幫助我們認識佛教經典的智慧?又能帶給語文教育什麼啟發?

  本院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於2025年6月27日邀請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王昱鈞助理教授,分享其團隊在佛教文本AI應用上的研究成果。王教授指出,佛教經典內容龐大,版本繁多,涵蓋中文、梵文、巴利文、藏文等多種語言,傳統研究需要長時間逐行閱讀、比對、標註,十分耗力費時,有了AI,就像多了一位聰明的助手,讓研究更快、更全面!

  近年AI技術,包含深度學習及語言模型,讓電腦能「讀懂」甚至「產生」文字。研究團隊利用這些技術,先協助佛典自動分詞、抓出人名、地名,再分析詞彙變化,例如「端嚴」從描述事物轉向外貌品德的讚賞;也能比對不同語言版本,甚至發展智慧問答系統,幫助讀者更快找到需要的內容,這些方法減輕研究者負擔,也讓更多人親近佛法。

  當然,要讓AI正確理解佛典並不容易,因為佛典用語古老又複雜,還涉及語言差異,加上商業AI服務費用高,研究推動上極易受限。王教授建議,可打造佛教專用AI系統,並用可靠的佛教資料建立標準以驗證生成內容的正確性,同時,也希望能更精確地整合佛典中的多種語言版本,讓研究更有系統並深入。

  其實我們不需要擔心AI會取代人類,研究者應與AI合作,幫助提升其研究深度與廣度,這種特質也能啟發語文教育,因為我們同樣要處理大量又多樣的資料。演講中也提到,佛學問答系統的AI檢索技術未來也能應用到辭典系統,不只單一關鍵字查詢,而是可輸入一句完整的問題,系統就能自動擷取重點並給出答案,例如「表達快樂且帶宗教色彩的詞」、「古代對死亡的敬語」等多屬性問題,都能透過自然語言輸入並得到可讀的結果。

  王教授強調,AI正改變佛教文本研究,也提醒我們人文領域不必害怕科技,而是與它合作,突破限制。未來,無論佛學或語文研究,都能靠AI,讓古老知識被更多人看見,並以更新的樣貌流傳下去。


人工智慧 (另開新視窗) 佛教文本研究 (另開新視窗) 語文教育 (另開新視窗) 數位人文 (另開新視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