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力全開】神經科學如何顛覆我們對情緒、學習與創造力的認知
國際課綱辦公室2025年8月專題演講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 劉韋君
本院於2025年8月1日在三峽院區仰喬樓舉辦【腦力全開】神經科學如何顛覆我們對情緒、學習與創造力的認知演講,邀請美國密西根州奧克蘭大學 (Oakland University) 傑出教授Barbara Ann Oakley,分享神經科學的實務經驗。
首先請林從一院長引言,接著由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蔡曉楓副研究員介紹Oakley 教授與本次演講。Oakley 教授為美國知名的工程學教授與教育創新者,在學術研究與教育實踐領域皆有卓越貢獻,特別在線上學習以及 STEM(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教育方面影響深遠,被譽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創新學者之一,她曾榮獲多項國際與國家級榮譽,包括 2023 年 Harold W. McGraw, Jr. Prize in Education,表彰其在教育創新與教學實踐上的卓越成就;同時亦獲美國工程教育協會頒發 Chester F. Carlson Award 與 Theo L. Pilkington Award。她廣為人知的成就是與他人共同創建並授課於 Coursera 平臺的「學習如何學習」 (Learning How to Learn) 。該課程被譽為全球最受歡迎的開放線上課程 (MOOC) ,吸引超過五百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習者參與。
Oakley教授從認知科學與教育心理學的觀點,深入探討人類學習歷程之核心機制,並強調主動學習在知識建構過程中的關鍵地位。在有效學習策略方面,提取練習 (retrieval practice) 被廣泛認為是最具成效的方法之一,與重複閱讀、劃重點或製作概念圖相比,提取練習透過積極回想資訊,有助於強化神經連結並加深理解。研究顯示,主動從記憶中提取知識,不僅能提升長期記憶的穩固性,亦能增進學習者的應用能力;相較之下,被動的重複接觸資訊雖能增加熟悉感,卻不足以促進真正的理解與靈活運用。Oakley 教授在演講中巧妙結合腦科學與認知心理學的洞見,協助學習者掌握應對艱深學科的有效學習策略,對教育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
人腦透過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形成記憶,並隨著重複練習而逐步強化,包含聲明性記憶 (declarative memory) 與程序性記憶 (procedural memory) ,前者涉及可陳述、可意識到的知識,由海馬迴主導,雖學習速度快但提取較慢,後者則與技能習得相關,由基底核掌控,雖學習歷程較長,卻能快速且自動化地運用;此外,壓力與情境因素對學習歷程亦具顯著影響,研究指出,壓力荷爾蒙在最佳範圍內能促進記憶表現,而過高或過低的壓力則可能削弱學習效果,學習者在壓力情境下應區分負面經驗與新學習歷程,避免透過提取練習強化負向記憶,而應將焦點放在積極的新知識建構上,同時,透過主動學習策略 (active learning) ,如討論、練習與互動,而非僅依賴被動講授,能有效提升學習動機與心理韌性,並促進深度學習。
在具體學習方法上,番茄工作法 (Pomodoro Technique) 提供了一種結合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的實踐路徑,透過短時間的專注工作與間歇休息的交替,大腦得以在專注與放鬆之間轉換,避免注意力枯竭,並讓資訊在休息期間獲得內化與重組;此外,後設認知策略 (metacognition) 與隱喻運用亦被證明能有效促進理解,隱喻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象意象,幫助學習者將新知識嵌入既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從而形成更穩固的基模 (schema) ,好奇心則是另一項學習動力的核心要素。當學習者對新事物產生好奇時,大腦中的多巴胺系統被激活,進而增強專注力與學習投入,因此設計能培養學習興趣與激發好奇心的教材,有助於提升學習效果。
然而,學習歷程中也面臨拖延 (procrastination) 與多工 (multitasking) 的挑戰,研究顯示,拖延與大腦的腦島 (insula) 活動相關,學習者常因任務引發不適感而傾向迴避,透過將任務分解、結合獎勵機制或採用番茄工作法,能有效降低拖延傾向。心智模型 (mental models) 或基模在學習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基模作為長期記憶中的知識結構,能為新知識的吸收與整合提供框架,當新知識能嵌入既有基模時,學習者更容易理解並應用;反之,若缺乏相關基模,學習將變得困難且零散,因此,教育者應致力於協助學習者建構並強化心智模型,並透過持續的提取與應用來鞏固長期記憶。
學習並非僅是資訊的累積,而是一種交織神經連結、認知模式、情境脈絡與情感動機的動態過程,從認知科學與教育實踐的視角來看,提取練習、模式交替、後設認知、好奇心驅動與基模建構,皆為提升學習效能的關鍵途徑,這些寶貴的洞見不僅深化我們對學習本質的理解,更為教學設計與教育政策提供了啟示,進而促使學習理論與教育實踐持續對話、相互滋養,朝向更深層次的融合與創新。
神經科學 (另開新視窗) 番茄工作法 (另開新視窗) 心智模型 (另開新視窗) 後設認知 (另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