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從教科書看見動物保護觀念的再現與省思

審定本教科用書專題研習

教科書研究中心 | 徐蔚芳

  為提升教科用書編審人員對動物保護議題的理解與實務應用,呼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以及受各界重視的社會情緒學習 (SEL) ,本院教科書研究中心於2025年8月11日舉辦審定本教科用書專題研習,邀請在動物保護教育領域深耕多年的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林勃嚴主任,以線上專題演講分享其對動物倫理教育的洞察、教科用書的成果,以及推動動保教育的展望,並邀請該協會吳宗憲理事長為本場研習開場致詞,表達對本次研習活動的支持與鼓勵。

  林主任以學生丟擲石頭傷害流浪狗而導致犬隻反擊的事件為楔子,指出此類衝突背後隱含著學生對動物處境缺乏理解,凸顯社會情緒學習中同理他者的重要性,針對此事件,該協會不僅入班宣導、籌辦為期三天的學生營隊,帶領學生認識流浪動物、參訪動物之家,更透過繪畫引導學生表達對動物的看法。林主任分享了兩個令人動容的案例:一位亞斯伯格症孩子首次在畫作中出現生命體(貓咪)與太陽,以及一位經歷喪母之痛的孩子畫出鮮豔的蝴蝶,象徵對母親的思念,彰顯動物保護教育潛在的療癒力與對孩子生命體悟的深刻影響。

  由於教科書作為知識傳遞媒介的重要影響力,該協會自新課綱實施後,陸續發表「十二年國教教科書動物(保護)內容之調查及專家、一線教師焦點團體之修正建議」成果報告書,檢視國小一到四年級、國中及高中全年級,總計710冊教科用書,將動物保護內容分為「正向」與「負向」兩大類,其中,正向內容細分為六種類型,包含「人與動物的緊密連結」、「正確的動物觀察方式」、「正向的動物比喻」、「人類行為對動物的影響(有利、不利、反思)」、「看到動物的獨特性」與「生態永續性」;而負向內容則涵蓋「忽視」、「戲謔」、「偏見」、「誤用」、「不當對待」與「物化」等,檢視發現,教科書中最大宗的正向內容集中於「人類行為對動物的影響」,特別是「反思影響」方面。

  林主任強調推動動物保護教育有明確的法源依據,即《動物保護法》第4-1條,明訂各級政府應普及動物倫理與動保法規相關教育;然而,較具挑戰性的是動物倫理的推廣,林主任詳細闡釋了動物倫理的多元光譜,從最右端的「淺層生態倫理」(人類中心主義),認為動物為人類所用,到「深層生態倫理」強調生態永續下,人類與其他生命的平等共存,中間則包含常見的「動物福利倫理」,力求在利用動物時最小化其痛苦,以及更積極的「動物福祉倫理」,關注動物的快樂與行為需求,如推廣放牧雞蛋,光譜再往左延伸,則有強調同理心的「動物關懷倫理」,以及重視動物發展潛能與尊嚴的「能力取向理論」。再往左的「動物實用主義倫理」強調漸進式地改善動物地位,最左端的「動物權理論」則主張全面廢除動物利用。林主任指出,教科書內容散落著這些不同的倫理觀點,不同科目間有時甚至相互衝突,因此,動保教育的根本在於培養學生面對動物議題時的「猶豫與反思」,並懂得對自然生態保持謙卑。

  研習中也探討教科書在呈現動物保護內容時的挑戰,譬如對於如何拿捏血腥照片與反思內容的比例,林主任建議,小學階段應盡量避免過於血腥的圖片,因其對兒童認知發展影響較大;但國中、高中階段,則應適度呈現以培養學生思辨的能力,他更以實驗動物為例,呼籲自然科學課本應在開篇強調「三R原則」(替代、減量、精緻化)等倫理守則,作為學生探索知識的最低底線。

  林主任表示臺灣的動物保護教育在國際上居於領先地位,堪稱「臺灣之光」,相較於英國側重經濟動物的「動物福利教育」,臺灣的動保教育範圍更廣,涵蓋實驗動物、寵物照顧等議題;此外,他也提到韓國已通過禁食狗肉的法律,並積極向臺灣學習動保教育經驗,顯示臺灣的模式能為世界所借鑑。而未來更希望透過各界的協作,持續深化動物保護教育相關教材編修與教學推動,開創共好的未來!


教科用書 (另開新視窗) 動物保護教育 (另開新視窗) 編審知能 (另開新視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