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戶外,走入學校

學校戶外教育的內涵與定位研討會議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 余承澔

  戶外教育在臺推動逾十年,在完成普及化目標後,現正邁向課程化與常態化願景;但戶外教育究竟要如何融入學校課程,讓每一位學子都能參與?實則有賴於第一線的寶貴經驗。本院課程及教育研究中心戶外教育研究室秉持上述宗旨,於2024年12月24日在臺北院區六樓會議室舉辦「學校戶外教育的內涵與定位研討會議」,廣邀北、中、南的教育工作者共同研討,進一步釐清戶外教育之內涵與定位。

  首先,本中心黃茂在副研究員簡述戶外教育在臺十年之推動歷程,比較他國推動模式,並提出關鍵問題:臺灣的戶外教育如何融入學校課程?對此,與會者分別針對國民中學與小學範疇分享自身經驗。

  國中方面,新竹市立光華國民中學林茂成校長以「有愛心/善良的一堂課」為題,強調以探索課程(如攀樹、航海)啟發學生善良與智慧;雲林縣立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陳清圳校長則提出「以四季課程建構以學習者為本的學校文化」,關注非認知能力的培養;宜蘭縣立岳明國民中小學黃建榮校長則結合主題課程、多元能力及DFC (Design for Change) 設計思維模式,將戶外教育融入全人教育;臺中市立至善國民中學趙育興校長則利用夜間與假日實踐戶外教育,逐步克服校內課程分配問題;新竹市立新科國民中學謝孟育教師則強調戶外教育課程設計應聚焦「為用而學」,確保學習內容能應用,避免流於形式化。

  其次,在國小方面,宜蘭縣汪俊良課程督學結合SDGs(永續發展目標),思考戶外教育的多種可能性;新竹市陳梅香課程督學則分享「跨越山海愛臺灣」活動,即使是小學生,也能規劃自己的畢業旅行;雲林縣楊惠寧課程督學則分享單車走讀課程,藉此培養學生堅毅品行;雲林縣古坑鄉華南實驗國民小學賴雅芬主任以「椪柑園」做為場域,讓戶外教育與社區緊密結合;桃園市大溪區仁善國小陳靜宜組長以「磚廠探熱趣」,將戶外教育融入自然科學,幫助學生獲得做中學的經驗。

  最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黃琴扉副教授從評量角度切入,提出臺灣應發展屬於本國戶外教育評量上的工具與指標,並透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與「親自從體驗中獲取知識」兩個極端,引領與會者重新思考戶外教育中知識建構的議題。此次會議透過豐富的經驗激盪與多方對話,讓我們看見戶外教育融入學校課程的多元模式,並勾勒出更加繽紛的戶外教育課程圖像,不僅為參與其中的夥伴增能,更留下寶貴素材,為後續課程化與常態化開啟更多的可能!


戶外教育 主題課程 全人教育 SD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