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應如何編寫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內容?

教科書研究中心 | 李仰桓 助理研究員

  歷史的發展是,後來的這一群人,剝奪了原先這一群人的一切。讓他們在最熟悉的土地上流離失所,成為異鄉人,成為非主流,成為邊緣。

——〈蔡英文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文〉

一、政治領袖的道歉

  在推動轉型正義的過程中,政治領袖的道歉(apology)有其重要的意義。道歉或許是一種象徵性舉動,但只要政治領袖能夠適切表現出真誠,往往就能傳達出里程碑式的意涵。從國際經驗來看,這樣的意涵至少包括:(一)政府願意承認錯誤,並承諾不再重蹈覆轍;(二)政府宣示放棄威權的、殖民的意識型態,而服膺民主與人權的價值。在二戰之後,政治領袖最著名的道歉,應該是德國聯邦總理布蘭特(Willy Brandt)於1970年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為納粹德國入侵波蘭謝罪。雖然德國人民對布蘭特此舉評價不一,但一般都認為,布蘭特的下跪可視為歐洲於戰後實現和解的象徵。在臺灣,亦有李登輝總統於1995年向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道歉,代表政府願意正視受難者的遭遇,開啟官方推動轉型正義的序幕。

  隨著愈來愈多的政府反省過去的殖民政策,不少國家領導者也透過不同的方式,為政府對原住民族造成的傷害道歉。國際間最早向原住民族道歉者,應為1993年時,美國柯林頓總統為政府於1893年策動推翻夏威夷王國、軟禁女王並併吞其領土,向夏威夷原住民族道歉。其後,則有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於1995年、澳洲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於2008年、加拿大總理哈珀(Stephen Harper)與杜魯道(Justin Trudeau)分別於2008與2015年,向過去的殖民地或本國的原住民族道歉,並承諾處理原住民族承受的歷史不正義。

  蔡英文總統亦在2016年8月1日的「原住民族日」,以總統的身分,代表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向臺灣原住民族道歉。當天上午9時30分,總統在大門口迎接參與儀式的族人進入總統府;在遵循原住民族傳統舉行道歉儀式後,蔡總統發表〈蔡英文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文〉(以下簡稱〈道歉文〉)。

  〈道歉文〉大致分成三個部分。首先,蔡總統分列八點,說明原住民族在歷史上遭遇到不同層面的不正義對待,是以政府應該道歉。本文認為,這八點可歸納為以下三個面向:一、在文化與認同方面,原住民族的歷史、語言與文化受到歷代統治者嚴重破壞,以致喪失其民族主體性與認同;二、在集體權利方面,原住民族的土地遭受掠奪、社會規範與組織瓦解,並喪失對自身事務自治、自決的權利;三、在社會處境方面,原住民族至今仍持續承受不同層面的社會不平等,而各種刻板印象、偏見乃至歧視也未曾消失。政府在以上三個面向曾犯過錯誤,或沒有盡到改善的責任,蔡總統因此代表政府道歉。

  在第二部分,蔡總統解釋道歉是為了促進和解,而和解與真相又密切相關。至第三部分,總統宣示為了探求真相並追求原漢各族群間的和解,將在總統府下設置「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即一般所稱的「原轉會」),處理原住民族所遭遇的歷史不正義,並在這樣的基礎上促進和解。

  通篇閱讀,可以看出〈道歉文〉不僅是象徵性的政治演說,也是一套政策論述,說明政府如何看待及處理原住民族所遭遇的歷史不正義。雖是官方論述,但〈道歉文〉大致遵循原住民族重要的觀點與訴求,且參與道歉儀式的代表亦為各族依本身傳統方式推派,可謂具有一定程度的民主正當性。

  進一步而言,〈道歉文〉訴求的對象不僅僅是原住民族,也包括臺灣全體人民,亦即期待全體人民可以對歷史不正義及其遺緒對原住民族造成的傷害有所理解,進而支持政府推動的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工程。為促成理解,教育扮演著重要角色,〈道歉文〉與教育政策的關係值得發展。事實上,立法院於2019年通過《原住民族教育法》修正案,建立完整的原族民族教育體制,就可視為蔡總統透過教育政策來促進原住民族的歷史正義。

二、對教科書編寫的啟發

  我們藉由詮釋〈道歉文〉的精神與內涵,研究如何於教科書當中編寫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相關內容。初期的成果為參考〈道歉文〉的架構以及學界相關研究,提出教科書於編寫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相關內容時應該關注的重要面向,每個面向所應設定的學習目標,以及為達到這些學習目標,所應遵守的原則。要說明的是,以下提出的原則主要針對高中歷史教科書,其中多數於國中或國小階段亦可適用,教科書編寫者可自行判斷。

  我們認為,教科書在編寫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相關內容時,應該納入「理解歷史不正義的真相」、「探討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相關政府作為」以及「促進族群和解與共同生活」等三個面向。以下針對三個面向的學習目標以及相關編寫原則,做進一步說明。

(一)理解歷史不正義的真相

  長期以來,歷史書寫只反映主流族群的記憶與觀點,原住民族不能說出自己的歷史,遭遇不正義對待的真相亦被埋沒;然而,若不能誠懇面對真相,和解就難以達成。因此,尊重原住民族的歷史記憶,認識歷史不正義的真相,是教科書編寫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相關內容時應顧及的第一個面向。

  在此面向下,教科書的內容應該協助學習者達到兩個學習目標:「理解、尊重及認同原住民族的歷史與文化」,以及「理解不同時期政府的政策如何影響當代原住民族在文化、社會與經濟等面向之處境」。為此,教科書編寫可注意以下的原則:

1. 編寫涉及原住民族之歷史事實、重要事件時,納入原住民族史觀。

2. 編寫原住民族歷史事實、重要事件所使用之篇幅或書寫方式,應足以協助學習者對原住民族歷史有基本的、整體性的掌握。

3. 適度說明原住民族在過去與當代對臺灣社會之貢獻。

4. 就不同歷史時期之統治者以法令、武力或其他強制力,造成:(1)原住民族從原居住地遷移;(2)語言、文化流失;(3)傳統政治與社會制度受破壞;(4)土地與自然資源受侵占;(5)其他權利喪失等事項做重點說明,並解釋對當代原住民族造成之影響。

(二)探討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相關政府作為

  促進族群和解的責任在於政府,不在原住民族。〈道歉文〉中也提到,「為原住民族所做的一切,將是這個國家是否真正能夠和解的關鍵。」因此本研究認為,探討政府在原住民族轉型正義方面的作為,是教科書編寫相關內容時應關注的第二個面向。針對這個面向,本研究建議將學習目標設定為:「認識、並有能力反思政府推動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之各項作為及其意義。」為達此目標,可參照的編寫原則為:

1. 介紹並討論〈蔡英文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文〉,反思其歷史脈絡及意義。

2. 介紹並反思「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所推動的工作。

3. 介紹《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以及《原住民族基本法》的精神與重要原則,並討論當代原住民族權利相關議題。

(三)促進族群和解與共同生活

  和解是一個不會停止的過程,需要所有社會成員相互理解不同的歷史處境與記憶,尊重彼此的主體性,一起致力於解消殖民統治的遺緒,共同在臺灣這塊土地上過著有尊嚴的生活。應說明的是,在探討第一與第二個面向時,已不可免的涉及對和解的反思;但本研究認為促進不同族群之間的和解與共同生活,實為重要的社會工程,因此再獨立出一個面向加以強調。這個面向的學習目標為「培養對族群與文化的敏感度,消除對原住民族之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建議教科書參考以下兩項原則編寫:

1. 介紹原住民族的世界觀及其對自然萬物的觀點,引導學生瞭解其文化、宗教與社會制度。

2. 引導學生覺察並討論如何消除對原住民族的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並身體力行。


資料來源

李仰桓(2019)。教科書中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議題之內容設計分析。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NAER-2019-029-C-1-1-B2-02)部分研究成果(未結案)。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教科書應如何編寫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內容?.pdf

轉型正義教育 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 原住民族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