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素養導讀

課程中心國際課綱研究室2022年6月份讀書會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 劉韋君

  本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國際課綱研究室於6月30日舉辦第4場讀書會,採線上方式辦理,共計48人參與。本次讀書會特別邀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系主任陳延興教授擔任主讀人,與主持人楊俊鴻副研究員、討論人李文富主任及讀者進行多元對話。延續前次讀書會課程設計與教育生態系統之主題,本次聚焦轉型素養以及108課綱的關聯與異同,聯合國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一直持續關注轉型素養,除引導世界各國的課程發展與設計,並探討轉型素養與永續發展目標的關聯性,提出素養概念須落實在哪些範疇。 SDG Target 4.7 (永續發展目標4.7) 強調所有學習者必須具備的素養包含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重視學習成效,以促進永續發展,被視為達到 Agenda 2030 (2030年議程) 的關鍵。

  自21世紀以來,定義更為具體的轉型素養,提供生態環境平衡、公正、永續的未來,並融入南半球與原住民族的多元觀點,其架構包括社會、文化、政治、環境的永續性,不但引領改革,重新建立課程與評估系統,並側重主動的學習方法。SDG Target 4.7轉型素養強調實踐過程,利害關係人在不同情境脈絡下,建立相關素養架構。在面對全球化挑戰的同時,我們應更關注於如何處理未來的不確定性,解決不平等的權力關係,致力於廣泛地 (inclusive) 、公正的與民主的社會,透過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終身學習,培養所需具備的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

  陳延興教授強調永續發展目標4.7國際報告對我們的意義:有關永續發展目標4.7素養架構, Education for Global Citizenship (GCED) 重視人類的觀點,包含四個屬性:價值、態度、技能與知識批判理解;而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 則是從自然的觀點出發,這兩者都重視轉化的教育歷程,讓學習者能夠發展自身的動機與能力,進而對經濟、環境、社會及文化的永續性做出批判與行動。21世紀的素養包含: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溝通、合作團隊與領導、創意與革新、生涯學習、跨文化理解、計算與資訊素養,應做為新一輪課綱的核心價值。 

  此外,陳教授亦說明自己對於文化的理解,價值、正義、民主在東西方有不同的詮釋與應用,需要考量在地文化,以調整和實踐全球化。他特別分享自己參與實驗教育的心得:透過原住民族青年的紀錄,原住民族文化在地課程傳承部落耆老的智慧並發揚文化,意義重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強調人文主義的價值及永續性,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重視文化溝通,歐洲理事會 (COE) 則強調人權與民主,其教育歷程帶來新的知識與素養,協助人們解決並挑戰生活議題。

  楊俊鴻副研究員則分享芬蘭於2011年提出跨文化素養六花瓣圖,其中有一花瓣帶有問號,建議未來不同文化族群可繼續延伸素養的概念。轉型素養修正了OECD過於重視工具性與經濟效益的特性以及成果導向的思考,從人的主體性與差異性出發,重視文化主體與永續發展,進而引導世界走向未來。

  轉型素養與課綱核心素養的連結,透過探討素養落實的範疇,思考如何能夠保留臺灣的價值及文化,並與世界接軌,期待培養出具批判思考與同理心的全球公民,對世界覺察並採取行動,進而實現永續發展。


轉型素養 永續發展 課程設計